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片言只语。所以,凡带有私秘性的文字,像传主的书信,特别是日记,是传记作者最稀罕的,往往如获至宝。
本书以沈从文自述的方式记录了这位文学家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从文自述/学人自述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向成国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片言只语。所以,凡带有私秘性的文字,像传主的书信,特别是日记,是传记作者最稀罕的,往往如获至宝。 本书以沈从文自述的方式记录了这位文学家的一生。 内容推荐 沈从文,湘西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3年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著作有:小说《龙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本书以沈从文自述的方式记录了这位文学家的一生。 目录 故乡和家世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的小学 浪迹沅水 卒伍 清乡所见 芷江警所 学历史的地方 无从毕业的学校 初到北京 北京是个大博物馆 衰败的老北京 接触青年知识分子 我的学习 步入文坛 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到上海后的工作和生活 坠入爱河 水边的故事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边城》同《长河》 关于《湘行散记》 抗战八年 在昆明 关于西南文物 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告别文学 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我很累,想休息了 希望换得新生勇气和信心 学习更深的人生 “文革”岁月 在五七干校 一张大字报稿 我为什么研究杂文物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人生杂议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 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 个石先生 老友王际真 沈从文年谱 试读章节 抗日事起,北平由孤城一战而陷落。在北平家中,待把所有新书报大烧特烧后,八月十号我就和北方几个大学里的负责人,同乘一列火车离开了北京。在天津得知上海发生战事消息,一群人还是分别上船由烟台转济南、南京、武汉、长沙、沅陵,各住了短短时间,带着沿路空袭大火的印象,由公路到达昆明。 我住在一个乡下,因为某种工作,得常常离开了一切人,单独从个宽约八里的广大田坪通过。若跟随引水道曲折走去,可见到长年活鲜鲜的潺谖流水中,有无数小鱼小虾,随流追逐,悠然自得,各尽其性命之理。水流处多生长一簇簇野生慈姑,三箭形叶片虽比田中培育的较小,开的小白花却很有生气。花朵如水仙,白瓣黄蕊连缀成一小串,抽苔从中心挺起。路旁尚有一丛丛刺蓟属野草,开放出翠蓝色小花,此毋忘我草颜色形体尚清雅脱俗,使人眼目明爽,如对无云碧空,花谢后还结成无数小小刺球果子,便于借重野兽和家犬携带繁殖到另一处。若从其他几条较小路上走去,蚕豆麦田沟坎中,照例到处生长浅紫色樱草,花朵细碎而妩媚,还涂上许多白粉。采摘来时不过半小时即已枯萎,正因为生命如此美丽而脆弱,更令人感觉生物中求生存与繁殖的神性。在那两面铺满彩色绚丽花朵细小的田塍上,且随时可看到成对成双躯体异常清洁的喜鹊,羽毛黑白分明,见人时微带惊诧,一面飞起下面摇颠着小小长尾,在豆麦田中一起一伏,充满了生命自得的快乐。还有那个顶戴大绒冠的戴胜鸟,已过了蹲扰人家茅屋顶上呼朋唤侣的求爱期,披负一身杂毛,睁着一对小眼睛骨碌碌的对人痴看,直到人来近身时,方匆促展翅飞去。本地秧田照习惯不作他用,除三月时种秧,此外长年都浸在一片浅水里。另外几方小田种上慈姑莲藕的,也常是一片水。不问晴雨田中照例有两三只缩肩秃尾白鹭鸶,神情清癯而寂寞,在泥沼中有所等待,有所寻觅。又有种鸥形水鸟,在水田中走动时,肩背羽毛全是一片美丽桃灰色,光滑而带丝绸光泽,有时数百成群在明朗阳光中翻飞游戏,因翅翼下各有一片白,便如一阵光明的星点,在蓝空下动荡。小村子有一道长流水穿过,水面人家土墙边,都用带刺木香花作篱笆,带雨含露成簇成串香味郁馥的小白花,常低垂到人头上,得用手撩拨,方能通过。树下小河沟中,常有小孩子捉鳅拾蚌,或精赤身子相互浇水取乐。村子中老妇人坐在满是土蜂窠的向阳土墙边取暖,屋角隅听到有人用大石杵缓缓的捣米声。将这些景物人事相对照,恰成一稀奇动人景象。过小村落后又是一片平田,菜花开时,眼中一片明黄,鼻底一片温馨,土路并不十分宽绰,驮麦粉的小马,和驮烧酒的小马,与近面来人擦身而过时,赶马押运货物的,远远的在马后喊“让马”,从不在马前扰马以让人,因此人必照规矩下到田里去,等待马走过时再上路。菜花一片黄的平日中,还可见到整齐成行的细枝葫麻,竟像是完全用伪装饰田亩,一行一行栽在中间。在瘦小而脆弱的本端,开放一朵朵翠蓝色小花,花头略略向下低垂,张着小嘴如铃兰样子,风姿娟秀而明媚,在阳光下如同向小蜂小虫微笑招手:“来吻我,这里有蜜!” P111-113 序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20岁以前,沈从文一直生活在湘西。他14岁走出家门,先后入伍,进芷江警所,在湘川边境20余县漂泊了六年。边境社会的黑暗,地方部队的腐败,乡间平民的生存不幸,使他刻骨铭心。 1923年夏天,沈从文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到了北京。在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年多的近于乞讨般的贫病生活以后,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24年末开始发表作品。到1929年前后,他的创作已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他创作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直到40年代,他成了自1917年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大批文学青年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四五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 1948年3月,郭沫若等在香港生活书店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发表文章猛烈地批判沈从文是“地主阶级的弄臣”,“直接作为反动派统治的代言人”,“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被名列要消灭的“反动文艺”榜首。1949年年初,北京大学的教学楼挂出了“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幅标语,郭沫若批判沈从文的《斥反动文艺》一文以大字报的形式被抄贴在校园里。沈从文感到惶恐,在巨大的压力下,在极度不安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中,3月28日,他选择了自杀。幸被及时发现,急送医院抢救才脱离了危险。久病新瘥的沈从文对人生、对事业有了新的认识。1949年8月,他转到了历史博物馆,从此告别了他从事了20多年的文学创作事业。 从1949年到1988年沈从文去世前的30多年中,尽管风风雨雨,挫折再三,但沈从文在“人弃我取”的原则下,热情地、执着地向许多未知而陌生的领域掘进,在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他突破了传统的以文献为主的史学研究方法,创造了从实际出发,用考古新发现、文物知识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使物质文化史研究得到了许多新发现和启示。他坚持用事物的发展性和相关性的辩证方法破译了许多千古之谜。一种建立在事物的发展性和相关性基础之上的文献与文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编这本小书,就是想集中地袒露沈从文的内心世界,并让更多的读者从思想深处走进沈从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