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农民工进行系统考察,论及农民、农民向农民工转化、农民工的构成、农民工的收入、农民工的经济作用与再生产新图式、农民工引起的阶级分化、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及农民工的历史地位。
吃穿住行用,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今天中国人的这五项,几乎都是由被称为“农民工”的特殊群体提供的。餐馆的厨师和服务员是他们,服装厂、鞋厂、袜厂的工人是他们,建筑公司的工人是他们,筑路和修路的工人是他们,多种用品生产厂和商店的工人也是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
然而,“农民工”却没有与其作用相当的社会地位。从户籍说,他们的身份是农民,而从职业讲,他们又是工人。在城里工作,家却在农村。他们修建的平坦大路和高楼广厦不归他们行走和居住;他们做的高档电器、家具、服装、菜肴,不归他们享用。他们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辛劳创造的剩余价值,使成千上万个“包工头”、“企业家”、“洋老板”富了起来,而自己每月所挣的几百元的工钱却只够维持生命——就是这区区几百元,还要被长期拖欠,甚至得不到。农民工,这个特殊的阶级,支撑着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每年国内生产总值所增长的百分之八或九,其中四或五都是他们以辛勤劳作贡献的。
农民工是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力,他们身上,体现着文明的进步,他们的双手,塑造着新的文明和新的人生。每当春节过后,举国“民工潮”的涌动,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正是从这些背井离乡的“打工仔”、“打工妹”身上,我看到了民族兴盛的希望。
农民工的准确数量,很难从官方统计资料显示出来,据本书作者的估算,大约在2.1亿左右。因农民工流动性、季节性大,我估计多时会达2.5亿,加上其家庭人口,农民工关乎着中国三分之一人口的生计。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自觉的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人群,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之一。
近年,对农民工的关注多了起来,但大都集中在他们的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上,特别是从道义上为他们争利益。这些都是应该的,但不够。思远读博士期间,专注此课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农民工进行系统考察,虽不完满,却已开端。此文由他博士论文加工而成,论及农民、农民向农民工转化、农民工的构成、农民工的收入、农民工的经济作用与再生产新图式、农民工引起的阶级分化、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及农民工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新课题、新范畴。而从政治经济学对农民工的考察,亦使农民工问题得以上升为理论,对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制订,都是必需的前导。
此题新作,大有可挖掘、抽象、论证之处。深入探讨,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意义尤为重要,冀思远进一步为之。
200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