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康复之本--治愈疾病的精神力量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作者 (美)彻丽尔·坎菲尔德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癌症以其“不治”与“致命”让我们猛然间直面死亡的时候,该怎么办?彻丽尔·坎菲尔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本书业已超越了躯体,着眼于人的精神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这一更广阔的视角。

本书总结了作者为自我康复的十二个步骤,以便他人能够借鉴她历尽艰辛而积累的真知灼见,并从中获得希望、激励和实事求是的忠告。对任何寻求自我完善和生活智慧的人来说,本书不仅仅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还阐述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如何实实在在地生活。

内容推荐

 彻丽尔·坎菲尔德在四十一岁时被诊断为晚期宫颈癌。违背医生的警告,她拒绝了建议中的手术治疗方案,即摘除她的子宫、子宫颈、淋巴结及其四周的神经组织。取而代之,她决定承受死亡、并力求死得安详。在这一过程中,她治愈了自己的疾病。  坎菲尔德在本书中真实地讲述了自己所体验的意想不到的现代奇迹,以及她对自己身体、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康复过程所作的反思。从她与当代圣人和平朝圣者(Peace Pilgrim)相遇到她独自承受癌症,她的故事完全由有助于恢复健康的运动、梦境、想象以及体验交织而成。坎菲尔德将她的康复手段(包括清理情绪、静坐沉思、改变生活方式等),总结为自我康复的十二个步骤,以便他人能够借鉴她历尽艰辛而积累的真知灼见,并从中获得希望、激励和实事求是的忠告。对任何寻求自我完善和生活智慧的人来说,本书不仅仅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还阐述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如何实实在在地生活。

目录

作者中文版序/ix

译者的话/xiii

序 /xxi

致谢/xxv

引言调动我们的内在资源/l

第一部分对可能发生的事有所准备/5

一直面死亡/7

二权衡替代治疗的利弊/13

三探究死亡/20

四赢得时间/25

五行动起来/31

六在现有身体状况下有所好转/39

第二部分生活经历/49

七通往心灵的历程/51

八与当代圣人偶然相遇:一位自称为和平朝圣者的妇女/60

九和平朝圣者有关康复的言论/68

十回家之旅/73

十一辽阔的土地/81

十二天堂之旅/94

十三海地工作体验/99

十四最珍贵的礼物/118

十五告别与分手/125

第三部分重新生活/141

十六从黑夜里生还/143

十七在荒野里度过的时光/147

十八抓住可能的机会/157

十九不同的康复经历/162

第四部分康复过程中的十二个步骤/175

二十自我转变的开端/177

二十一第一步:担负起责任/179

二十二第二步:培养积极主动的态度/183

二十三第三步:创造适宜康复的环境/189

二十四第四步:实践宽容/193

二十五第五步:仔细检查自己的态度与信念/197

二十六第六步:转变负面情绪——超越过去达到康复/202

二十七第七步:建立互助关系/206

二十八第八步:简化生活/209

二十九第九步:为人正直/212

三十第十步:感知直觉/215

三十一第十一步:热爱自己/218

三十二第十二步:完成己所能放弃己所不能/222

附录康复过程中的十二个步骤概要/229

后记/233

试读章节

《康复之本》这本书诞生于我患晚期癌症的亲身经历。当我们发现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生命可能不久于人世时,会发生什么?面对犹如洪水一般向我们涌来的问题和情感,我们该怎么办?“这一切怎么竟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们疑惑不解地自问。

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所得出的结论是,彻底康复(即从内心到躯体的彻底康复)是一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的事。它远远超出了及时治疗或完成某种治疗的范畴,远远超出了治愈身体不适或疾病的范畴,它要求我们勇于从内心深处去认真而又清醒地审视自己。它涉及我们愿不愿意去正视自己内心深藏的恐惧,愿不愿意去直面死亡本身,以及愿不愿意穷原竟委地去弄清楚自己来到世上的特殊理由。

在任何遭遇面前如何反应,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这就是生活带给我的,我选择哪种方法来对待它?”我们只能想象自己将会如何行动、如何感受,直到我们面对危及生命的状况或巨大挑战为止。我是一个教导人们健康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康复顾问,却竟然患了癌症,这真是件意想不到的事。现在我该怎么办?

随后,我意识到自己内心已有所选择。作为咨询导师,我知道眼下正是着手准备新功课的时刻,我必须研究并告诉别人怎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死亡。当我能够接受这一客观现实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感受到一种相当强烈的内心指向,它一直呈现在那里并指引我走过自己从未想到会经历的人生旅程。

我最初的几步是尝试性的,但随着自己内在真实感的不断扩大,我变得更加有勇气、有信心。若要问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死亡其实并不可1、白,就像我们体验到物质的有限一样,生命总有一天会终止。如果死是一场悲剧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能说我们未曾成功地活在世上。

《康复之本》一书着眼于人的精神这一更广阔的视角,它有别于人的躯体,但比躯体更重要。当然,我们有责任在任何时候都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在身患重病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事件时,更应该如此。失去了躯体,我们将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发现在巨大挑战面前自己体内发育与治愈方面的机能和潜力。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我们重新审视病痛与苦难的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在意识上的觉醒可望发掘大量惊人的内在资源,这是在其他任何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我的实际情况是,医生针对病情原则上建议手术治疗而我却不愿接受,但这本书并不主张忽视当代先进医疗技术的惊人发展及其对人们健康体质的贡献。就我而言,癌症在我体内已发展到晚期,我担心自己的身体经受不了复杂的手术,因此改而选择了另一种可能,即增强自己的免疫系统、尽可能地维持生命,争取做完几件事,并安详地度过每一天。谁料,这样一来我的人生旅程不是走向结束,而是在我的面前不断延伸。

人们经常问我:“那么,你认为是什么使你康复的呢?”康复过程涉及很多步骤,谁能说清楚在哪一步骤身体复原了呢?我说不清。人的自我喜欢断言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但从精神层面来看是一种认命。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会变好还是变坏,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回顾我个人的经历,我的确验证了本书所提到的一序列自我康复步骤,这些步骤可望帮助人们打开与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的渠道,并激发每个人体内独有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使躯体彻底康复。

疾病既可看作是应该摆脱的对象,也可视为学习的对象,我选择去发现自己从中能够学到什么。现在,我懂得了彻底康复不仅仅意味着治愈疾病本身,还意味着人的精神的无限,以及来自于发现内心深处真实自我的自由。享有这份自由,人对生命的体验会成百倍地增强,使其能够从微观到宏观全面觉醒。在此,重要的并不是执著于生命,而是用生命去完成什么。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生命内在美丽而又崇高的本质的时候,我也看到了预示人性贪婪、暴力和不成熟的迹象,它们威胁着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与长寿。我们都听到了这一让人猛醒的呼唤,即对个人责任、正直和同情的呼唤。它们是治愈我们的良药。当我们中有足够多的人能从内心深处康复并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将给社会和世界的外在康复带来影响。我们的每个想法、每个行动,都会影响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干,我们只能与庸碌相伴;如果我们干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业已开始自我康复并成为世人康复的一部分。P1-3

序言

应邀为《康复之本》中文版作序,我感到很高兴,同时我想借此机会向致力于本书问世的所有中国朋友表达崇高的谢意,特别要感谢林蓉辉教授,是她通过美国的“和平朝圣者中心”得到了我的书,是她与中国的出版社达成协议并把它译成中文。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敞开思想去分享他人的经验时,像这样的联系是如何发生并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对此,我心中充满无限感激。这一过程使我想到,我们是一个拥有不同种族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在需要关爱的美丽地球上。

在这本书翻译、印刷之际,令人惊讶的是,自从我被诊断为晚期癌症以来,已历时十六个年头。十六年前,我被告知自己所剩的日子已经不多,可能只有六个月。回顾我竟然活了这么多年以及在这期间不期而遇的非凡经历,的确是一个源源而来的奇迹。当我们被现代生命的繁忙所束缚的时候,就会轻易地忽略生活的可贵,但我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珍爱生命。我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我内心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充满感激,并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十分幸运的是,我年轻时曾有一个深爱的朋友与良师——一位自称为和平朝圣者的妇女。我从她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已有描述。她教我懂得,通过实践更高的精神原则而达到的精神觉醒,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使我们超越自然规律和苦难,还能帮助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活得积极主动、美妙无比。当我学会从精神上不断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时,就不再那么执著于肉体的幸存。当我进而试图遵循关爱与同情他人的普遍原则和谐地生活时,我反而有了更多的活力使身体得到康复。不过,一旦我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康复,那么无论是身体复原还是因生命转换而逝去,都无关紧要了,要紧的是就在这一刻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发挥作用。

不幸常常会促使我们去学习,正因为懂得了这一点,我才希望别人来分享自己获得的见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加强大有力,都对周围环境的融洽或混乱不断地产生影响。我们萌发的每一个念头、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关系到集体状态的和谐或动荡。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不仅对个人而且对集体的健康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人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平衡,后者则对于养育我们和所有生物的美丽星球的平衡至关重要。

《康复之本》在概念上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身体状况,它涉及到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我们所看到的自己周围的混乱——暴力、不人道和贪婪——是集体内在不良状况的反映,亟待我们去治愈。一旦我们承担起治愈自己的责任,就是在帮助自己和世界上所有的人朝更加积极、更具同情心的方向转变。在个人与集体均面,临难题的时代,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在内心找到宽容与怜悯的勇气。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城市、国家做起,当我们治愈自己的时候,就为治愈世人做了贡献。

令我感到十分荣幸的是,远在北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兄弟姐妹们,可能会翻阅这本书并深思其所包含的思想。希望你们从中能够得到某种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促进自己成长的启示。在人类大家庭里,我们不仅同甘苦共患难,而且一起分享他人在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前所展现的令人惊讶的成长经历。

彻丽尔·坎菲尔德

加利福尼亚

2004年11月

后记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加强大有力。我们拥有的每一个念头、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对集体的融洽或混乱产生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始终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集体有多大影响,也没有意识到它们同时会对个人的健康——个人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

治愈我们自己的过程,是一种使周围所有的人从中获益的高尚行为。我们有能力发掘自己难以置信的内在潜能和力量,从而帮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超越恐惧,从受害者(客观现实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者(采取有意义行动的人)。我们在自己周围所看到的世界性难题——暴力、无人性和贪婪——是集体内在不良状态的反映。一旦我们开始在个人层面上治愈自己,一旦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一旦我们亲身实践宽容与怜悯,就是为治愈世界上所有的人做出了贡献。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内心的驱使,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消除一切障碍,使自己有机会达到一定目标,我们的作为就增进了生活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设想一下,我们突然间意识到在自己的一生中居然有机会完成某种使命,心里作何感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我们意识到机会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实在是件令人振奋的事。随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呢?

为了实践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做许多事情。在帮助他人方面,我们最起码的表示也会给接受者带来很大影响,而作为回报我们在心理上增强了自己的免疫系统并对康复充满信心。褒奖那些以怜悯之心做好事而从不计较或奢望任何回报的人。如果我们无条件地给予,自然就会得到真正值得珍贵的回报——那就是健康、快乐和内心安宁。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不清楚自己思维方式或态度的负面影响,我们为自身的康复设置了障碍。我们或许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对于别人的行为心存怨恨,要知道,我们永远仅仅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并从中获得康复、自由。

一位名叫玛丽(Mary)的女士来找我咨询,谈到了人生价值的问题。无论从哪一方面看,玛丽都应该算是成功者,但她没有成功的感觉。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在充满指责的环境中长大。在母亲的眼里,无论她干什么都干得不够好。如今,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母亲竟然忽略了她的生日,连生日贺卡都没有给她寄一张。玛丽刚刚过了40岁生日,却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从而感到不满并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没有价值。

我让玛丽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她母亲越来越老了,也许不可能会有所改变,而玛丽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对此应该如何回应。玛丽已经不再是一个受虐待的孩子,而是一个在生活诸多方面彻底治愈了创伤、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成年人。我让她想一想她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玛丽既然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就能领会母亲根本没有从她自己的童年创伤中解脱出来。从这一角度出发,玛丽对母亲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同情,母亲仍然是一个深受创伤的人。只是,玛丽不知道自己对此应该作何反应。

当我们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我问玛丽是否可以设想给母亲打个电话,对母亲说说自己心里一直想说的话,比如“我真的感谢您40年前把我带到世上。人生是那么奇妙,为此我心中充满感激。”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玛丽,使她热泪盈眶,她立即决定打电话给母亲。人们在观点和意识上的转变,就是如此有利于康复。当玛丽把情感转变成同情并决定采取行动时,她对母亲的不满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疑虑完全消失了。

我们只需简单地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便可以使生活转而有益于康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医治别人的人,我们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并心怀敬意不加评论,就是在帮助别人治愈创伤。为了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和更有目标,我们不需要去寻找额外的时间,只需改变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向就行了。

再设想一下,你突然意识到人生的短暂,意识到自己有机会完成人生使命,并以这样明晰的心态度过一整天。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个事故现场,你默默地为遭受意外的人祝福。在办公室某个同事大发脾气,你对他十分和气而不是傲慢无礼,需要的话还反复向他表达你的诚意,然后等待最终结果。最有可能的是,你将体验到工作环境的祥和,你至少也能体验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即使在工作上与人互动,你依然以清晰的头脑静观一切。回家以后,你并不急于要求孩子们完成作业,而是留意他们所做的某件好事并给予好评。对自己的配偶或值得关心的人,也该如此。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注意一下自己有何感觉。在入睡之前依然清醒的瞬间,别忘了为某个需要关爱或援助的人祝福。

就这样,当我们赋予生活意义和目标的时候,可能就会惊讶地发觉开始出现的显著变化。只要保持这样一份清醒并一点一点地去做,我们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启发,而将这些启发付诸实际行动,就会在更深的层面上康复并使生命之花绽放。

对于我们的康复与成长来说,永远也不会为时太晚。即使在临终的时刻,只要心中抱有怜悯与宽容的积极愿望,我们也能消除巨大痛苦所带来的折磨。发现这种力量的人并不孤独,因为普照天下的光辉将赐福给所有与他有联系的人。

在意识到死亡已十分迫近的时刻,我们可能会感到万分惊恐和无助,也可能会感到彻底解脱和自由。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同样也是如此。我们拥有转变自己的潜力,随时可供使用。无论是在令人鼓舞的时刻,还是在陷入危机的时刻,我们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而使之昙花一现还是长期发挥作用,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这种潜在力量体现在我们长期养成的生活态度上,多数是无意识的表现。在处理自己生活中任何方面的问题上,诸如身体状况、心理健康、婚姻关系、经济收支,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我们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不管我们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时间显得那么奇妙而又失真,它一方面看似无穷,而另一方面又相当有限。真实的情况是,无论谁活到98岁还是48岁,他的人生都是短暂的。人生的每一时刻,都是我们迎接挑战并发挥自己独特天赋的机会:人生的每一时刻,都是我们对他人表示同情与爱心的极好机会。事实上,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我们可以纠正错误、振作精神、宽容待人、治愈伤痛并自由自在地生活。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这本充满智慧、语言丰富多彩的书,绝对是一种享受。”   卡罗琳·米斯,哲学博士  《神圣的契约:精神潜力的觉醒》一书的作者“本书对我的触动至深,它所展示的渊博智慧随处可见。”   韦恩·戴尔博士  《迈向成功与内心安宁的十大秘诀》一书的作者“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而又清晰地描述了对付重大疾病的准则,它们可以帮助读者越过障碍变得宽厚仁慈并在精神上升华。”  杰拉尔德·G·詹姆波尔斯基,医学博士  《爱使人忘却恐惧》一书的合著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