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读三国
分类
作者 丘振声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前面是战火纷飞的沙场,后面是运筹帷幄的领导家。本书的作者将带领读者去“品读三国”,去品味、去阅读,去发现历史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一部“品读三国”,将历史风云谋略权变尽收笔底,将三国人物处世技巧皆现书中……

三国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我们从中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细数风云变幻,英雄豪杰,定能受益匪浅。

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你以启迪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三国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去细细品味,才能解其意味。“品读”历史,才是当今最符合大众的历史阅读方式。惟有用心品读,才能发觉历史之妙处,风云人物之睿智,从而有所领悟,从中借鉴人生之道。

丘振声先生以其丰厚的史学知识和文论造诣,旁征博引,画龙点睛。他善于从史料中发现问题、提炼观点,他将考证、评论、鉴赏糅合在一起,从历史记载到民间传说,从人物塑造到思想艺术,纵横畅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本书以150篇精短凝练的学术随笔,系统地揭开了《三国演义》从酝酿到成书演绎千年的神秘面纱,拆了文学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原型的关联,还对《三国演义》一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影响与传播进行了精到点评,书中诸多论题与观点填补了《三国演义》研究的空白,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广大三国迷的欢迎。

目录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酝酿与成书

 古小说中的三国故事

 《世说新语》与《三国演义》

 三个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的“神”气

 “死诸葛走生仲达”

 张飞——被人称赞不绝的英雄

 唐诗中的三国故事

 杜甫和诸葛亮

 成都武侯祠的“三绝碑”

 宋代的“说三分”

 宋元话本中的三国故事

 元代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

 《三国因》

 元代的三国戏

 关羽为什么变成神

 关公显圣的传说

 关羽红脸的由来

 关羽戏

 民间传说中的刘、关、张

 曹操在什么时候成为奸臣

 净角曹操戏

 俊扮曹操戏

 “有志图王者”罗贯中

 从陈寿与诸葛亮的关系说起

 裴松之注(仨国志》的务实作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文学与史学

 《三国演义》的“演义”

 刘备“借”荆州

 诸葛亮招亲

 诸葛亮草堂里的一副对联

 诸葛亮的穿戴

 老周瑜,少诸葛

 “借箭”的移植

 “空城计”的来历

 诸葛亮收姜维

 诸葛三兄弟

 诸葛亮之死

 庞统形象的变化

 孙坚的功劳挂在关羽的账上

 关羽降曹并无条件

 华容道上虚晃的一刀

 貂蝉姓甚名谁

 关羽为什么杀貂蝉

 快人张翼德

 《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

 张飞善书法

 赵云救阿斗

 徐庶自赴曹营

 鲁肃不笨

 “单刀赴会”是鲁肃

 曹操的长相

 曹操杀吕伯奢

 穿针引线的蒋干

 二乔的身价

 周仓何许人也

 “刮骨疗毒”的并非华佗

 《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的关索

 宋代关索何其多

 关索在西南

 《词话》中的关索

 杨仪其人

 魏延的冤屈

 姜维的屯田

 蔡中郎的身后是非

 司马懿没有参加街亭之役

 诸葛亮的儿子是怎样死的

 袁绍的兴亡

 三国里的爱乐人

 刘备东吴招亲的真真假假

 谁封的五虎将

 “古城聚义”纯属虚构

 赤壁之战的胜与败

 曹操与曹娥碑

 传国玺引起的风波

 婚姻的悲喜剧

 “不带家小,非真投降”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思想与艺术

 “桃园三结义”的“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辩

 刘备的称号

 枭雄种种

 刘、关、张的死因

 “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学以致用

 诸葛亮荐贤用能

 诸葛亮提倡俭朴

 诸葛亮以法治蜀

 诸葛亮的民族政策

 事后诸葛亮

 木牛流马话诸葛

 诸葛亮装神弄鬼

 “彼有三杀此有三气”

 “七擒孟获”与“七擒诸葛亮”

 赵云谏刘备

 蒋琬的胸怀

 阿斗塑像为什么被砸烂

 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

 曹操与张绣恩仇记

 许攸问粮

 曹操“割发权代首”

 曹操烧密信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的“遗令”与刘备的“托孤”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丕“受禅”的闹剧

 七步吟成血泪诗

 一个重视家业生产的官吏——郑浑

 “三姓家奴”吕布

 孙权放手使用年轻人

 孙权打开大陆与台湾的通道

 鲁肃的远见卓识

 吕蒙读书

 “1目5坞”与“易京楼”

 《三国》人物知多少

 各人各性,其异如面

 刘、关、张的马

 关羽何来大刀

 诸葛亮”治病”

 虚笔画出活孔明

 张飞与酒

 曹操的笑与哭

 曹操“横槊赋诗”

 “刮骨疗毒”显英雄本色

 抢夺皇帝的把戏

 逍遥津一役

 隆中风景独好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谣谚的妙用,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

 《三国演义》的回目,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影响与传播

 《三国》迷

 从谚语和歇后语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在清代上层社会中

 京剧三国戏

 哪些三国人物在京剧里演“活”了

 扬州评话中的《三国》

 小曲中的三国故事

 李卓吾评点《三国》

 “七实三虚”会混淆视听吗

 毛宗岗谈《三国》人物的塑造

 鲁迅论曹操

 胡适对《三国》的“考证”

 罗贯中子孙三代没有哑

 《三国演义》与农民起义

 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与“天府之国”

 关王庙小考

 话说周郎赤壁

 赤壁的今昔

 “八阵图”的传闻

 《三国演义》在海外

 京剧三国戏

 哪些三国人物在京剧里演“活”了

 扬州评话中的《三国》

 小曲中的三国故事

 李卓吾评点《三国》

 “七实三虚”会混淆视听吗

 毛宗岗谈《三国》人物的塑造

 鲁迅论曹操

 胡适对《三国》的“考证”

 罗贯中子孙三代没有哑

 《三国演义》与农民起义

 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与“天府之国”

 关王庙小考

 话说周郎赤壁

 赤壁的今昔

 “八阵图”的传闻

 《三国演义》在海外

试读章节

《世说新语》与《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8—444)及其门下文人们编纂的,是一部以小说的形式,记述从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遗闻轶事的笔记。每则长则二三百字,短的只有十来个字,语言简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的确,它往往用三言两语便把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勾勒出来。它是我国中古时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完成于陈寿《三国志》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其中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是《三国志》的很好的补充,更是后来(《三国演义》作者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演义》的作者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对这些创作素材作了各种不同的处理。

有的是直接的搬用,只在文字上作些小改动。比如,曹操年轻的时候去见乔玄,乔玄称他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曹操在行军途中,骗说前面有梅林,使将士们“闻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孔融十岁的时候,便敢冒充是河南尹李膺的“通家”,通过门卫,登堂入室,拜见了李膺,同时当场回击了陈炜对自己的嘲弄,因而名噪一时;邓艾以“凤兮,凤兮,则是一凤”,回击了时人对自己口吃的嘲笑;以及表现杨修才思敏捷的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记述,《三国演义》都搬用得妥帖,不露痕迹,使人物形象生色不少。

有的则加以增删或改造。如《诸葛亮之次渭滨》一则,故事说:诸葛亮驻军渭南,关中震动,魏明帝生怕司马懿出战,派遣辛毗为军司马来监军。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渭河两岸列阵对峙,诸葛亮想方设法激怒司马懿使他出来决战。司马懿也扬言准备以重兵应战。可是,总不见他的行动。诸葛亮便派人去打探,派去的人回来说:“有一个老头拿着大斧,坚定地在军营门口站着,故司马懿的军队不能出来。”诸葛亮说:“这必定是辛毗。”

《三国演义》的作者,根据《晋阳秋》所载,增加了诸葛亮派人把妇女的衣饰送给司马懿这一情节,意思是说他像妇女一样懦怯,不敢出阵,以激怒他们。同时,删去了辛毗拿着大斧守着寨门不让出战这个不合理的情节,把司马懿写成深知出战必然吃亏。他为了让诸将服从他的指挥,故意向曹□上表,取得曹□的“只宜固守”的圣旨作为“挡箭牌”,使诸将安心固守,不管诸葛亮怎样挑战引诱,始终不为所动。《三国演义》这样改造,目的是要表现司马懿与诸葛亮是棋逢对手,用司马懿的奸狡去衬托诸葛亮的老谋深算。

此外,《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世说新语》里面的三国故事,也有弃而不取的。比如《曹公问裴潜》一事。曹操问那个享有“高洁”盛名的裴潜日:“你过去与刘备一起在荆州,你以为刘备的才能如何?”裴潜答日:“假如让他占据中原,会使政治混乱,社会不安定;如果让他守护边境,那就足可以成为一方的首领。”意思是说刘备只能为“一方的首领”,不是个帝王之才,成不了大气候。这显然不符合《三国演义))的作者要把刘备写成为理想明君的要求。同样,有关诸葛亮和庞统的一些传说,也没有被采用。这说明作者对素材的取舍,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尽管如此,可以看出《世说新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明人高儒《百川书志》里说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概括万事”。这个“采小说”,不仅指宋元时期的“说三分”,而且也包括《世说新语》等笔记小说在内。  P4-5

序言

我小的时候,便喜欢听人讲“三国”故事。上学以后,自己就把《三国演义》找来阅读。起初,有的字还不认识,有的典故也弄不清楚,但它的那些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引入入胜的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以及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一遍又一遍地看,有时竟废寝忘餐。后来,我爱上文学这个行当,跟《三国演义》不无关系。

随着知识的增长,我逐渐地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的古典文学名著。人们把它与《金瓶梅》、《水浒传》和《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奇书”。还有人把它定为“第一才子书”。曾在欧洲风行一时的我国的所谓“十才子书”,《三国演义》便列为其中的头一部。

诚然,《三国演义》比起《红楼梦》、《水浒传》来,在艺术成就上稍有差距。但是,它具有别的作品不可代替的艺术特色。比如对战争的出色描写,在尖锐斗争中写人物,以及精炼流畅的文学语言,等等。这使得它成为许多“演义”作品中最上乘的一部。它的影响,并不亚于《红楼梦》和《水浒传》。它里面的许多人物和故事,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上,有的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三国演义》所以为人们喜爱,并不是像胡适在《三国志演义序》里所说的,因为它“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而在于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强烈的感情、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艺术手段,真实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国家大事。它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它给人以思想的启发、历史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古人早就把《三国演义》看作是文学作品。明代一些《三国演义》的刻本,就标上《三国英雄志传》这样的书名。有人还把它与《水浒传》合刻,统称为《英雄谱》。这便是有力的证明。

今天,我们阅读《三国演义》,不必要像明代那位学究庸愚子所说的那样:“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时代不同了,(《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忠、孝、节、义之类的封建道德观念,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就是作品中的那些有价值的成分,也要经过改造和消化,才能变成为于我们有益的东西。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对于产生在封建时代的这部文学名著,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去苛求它,不应该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对它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分清精华和糟粕。比如“孔明之忠”、“关张之义”等,里面就有值得肯定的因素。总之,对《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人和事,作具体的分析。这样,就会比较清楚地看出其中的成败得失,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近年来,我在工作之余,经常翻阅《三国演义》以及与它有关的一些资料,有些感触,便随手写下,作为读书札记,日积月累,共得一百五十篇。现整理成册,把内容相近的凑在一起,分为四个部分。

(壹)酝酿与成书

《三国演义》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三国的一些人物的故事传说。到了唐代,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宋元时期,《三国演义》已初具规模。元末明初,便产生了罗贯中的写定本。这样,《三国演义》便从民间酝酿走上文入创作的阶段,这是《三国演义》成熟的标志。清初,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又在罗贯中写定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三国演义》就更加完善,也定了型。《三国演义》这个源远流长的成书过程表明,这部优秀作品,不是一人之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它是一座用集体的智慧和心血堆砌起来的巍峨高山,矗立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原野上,使人仰止。

本书的这一部分,介绍了罗贯中写定本之前的一些有关的故实、轶事和传闻,从中可以窥见《三国演义》中某些人物和故事的演变情况。此外,还简略地介绍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注释者裴松之等人的某些经历和思想。

(贰)文学与史学

顾名思义,《三国演义》是从三国的历史材料敷演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它与历史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我们知道,史学着重说明历史的发展规律,属于科学的范畴;文学在于抒发感情,属于艺术的范畴。《三国演义》在处理文学与史学的关系时,既尊重历史的真实,又从文学创作的需要出发,对史料(包括各种传说)作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有的照搬历史,稍加增删;有的取其一点,加以生发;有的移花接木,重作安排;有的两事捏合,再添新意;有的采用传说,并作充实。凡此种种,力求真实和生动。本书中的这一部分,试图探讨《三国演义》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文学与史学关系的某些经验和教训。

(叁)思想与艺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战乱连年,固然破坏生产,使民生凋敝,但是一些旧的秩序也因此分崩离析,束缚人们头脑的某些传统观念也受到冲击。在各个政治集团的角逐中,涌现出一大批统军治国的人才。他们风云际遇,大显身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许多建树,很可以供后人借鉴。本书的这一部分,论述了一些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的某些侧面,探讨《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一些艺术特点和成就。

(肆)影响与传播

《三国演义》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千古流芳。它的芳香不仅飘散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且越过高山大洋,飞到国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赏识。这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一个贡献。这一部分,记述了《三国演义》在海内外的传播以及它的一些影响,还介绍了几个批评《三国演义》有影响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到它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由于自己的思想水平不高,学识有限,纰缪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