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陈清泰)/1
序言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初步观察和思考(陈小洪)/12
前言/31
第一篇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特征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特点/2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快/2(二)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
基本类型/3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7 (四)对中国企业国
际化的基本判断/9
二、中国企业500强国际化战略调查报告/12
第二篇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一)引言/12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14 (三)中国企业
500强国际化行为特征/23 (四)非中国企业500强国际化行为特征
/41 (五)总结/43
一、适应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24种国际化模式/48
二、适应中国企业市场战略的11种国际化基本模式/50
模式1: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51 模式2:并购下游
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53模式3: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
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54模式4: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
市场产品/56模式5: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
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56模式6: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58
模式7: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59模式8:网络企业跨境服务一全球
化下的业务拓展/60模式9: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61
模式10:产业集聚一小产品做出大市场/62 模式11:境外投资应对
贸易壁垒/63
三、适应中国企业资本战略的3种国际化基本模式/66
模式12: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融制/68模式13:优质民企绕
道海外上市融资/69模式14:新技术公司一与海外资本共成长/70
四、适应中国企业技术战略的4种国际化基本模式/72
模式15: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73
模式16: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75
模式17:技术型企业境外收购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
品/76模式18: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
务的全球化运作/78
五、适应中国企业资源和一体化战略的6种国际化基本
模式/79
模式19: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并确保
公司合理的资源储备/80模式20: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
获取系统性资源/82模式21: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
业务转型/84模式22: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
所在国市场/85 模式23: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
力满足国际需求/86模式24:国内资源型企业后向一体化发展保障
原料供应/88
第三篇 若干行业企业国际化战略
一、能源企业国际化/92
(一)石油企业国际化背景分析/92 (二)国内石油企业国际化
的演进过程和动因/103(三)石油企业国际化模式/108(四)能源
企业国际化的评价和基本判断/112(五)能源企业国际化建议/114
二、钢铁企业国际化/119
(一)基于产业链分析的全球钢铁业国际化背景及基本模式/119
(二)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的基本背景与发展阶段/125 (三)中国钢铁
业国际化动因分析/129 (四)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模式与特
点/132 (五)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判断/135 (六)有关建
议/139
三、汽车企业国际化/142
(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背景分析/142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
际化的战略定位/146 (三)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演进过程/148
(四)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150(五)对汽车国际化的政策
建议/158
四、家电企业国际化/159
(一)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界家电行业/160 (二)我国家电业的发
展:从内向型国际化到外向型国际化/162 (三)我国家电企业国际
化发展方式多样/169 (四)我国家电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亮点:大规
模跨国并购/172 (五)国际化是我国家电企业重新定位的过程/
174 (六)家电企业国际化战略与其他发展战略/176
五、液晶(TET一LCD)企业国际化/178
(一)TET一LCD产业的特点和机会/178 (二)上广电和京东方
通过不同方式解决市场、技术和资金问题/182 (三)京东方并购整
合TET一LCD业务的成功做法/185 (四)京东方的成功发展还需自
身努力和政府支持/187
六、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192
(一)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经济特点/192 (二)通讯设备制造
业具有全球化特点/196 (三)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的背景/
198 (四)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模式/206 (五)中国通
信制造企业国际化的阶段与价值链演进路径/212 (六)中国通信制
造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判断/217
七、电信运营企业国际化/221
(一)电信业的特点与企业国际化/221 (二)电信企业海外投资
的国际经验/223 (三)电信企业国际化的条件与背景/225 (四)
中国电信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特点/228 (五)中国电信业企业国际化
的基本模式/230 (六)电信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判断/235
第四篇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案例
一、信息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战略/240
(一)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特点/241 (二)公司发展与国际化战略
演进/242 (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背景产生了国际化战略的多样性
/247 (四)国际化战略的根本驱动力是实现公司做大做强/249
(五)初步看法/252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254
(一)海尔的发展战略:品牌、多元化和国际化/254 (二)海尔国
际化之市场战略/256 (三)海尔国际化之并购战略/258 (四)海
尔国际化之资本战略/260 (五)海尔国际化之品牌战略/261
(六)国际化给海尔带来什么/262
三、联想国际化战略/263
(一)个人计算机产业特点与产业竞争/263 (二)国际化背景:
公司战略与公司竞争力/268 (三)联想并购IBM PC的过程/271
(四)联想并购IBM PC的经验/274(五)新的任务和挑战/281
四、TCL集团国际化战略/282
(一)TCL集团的发展和国际化战略/282 (二)开拓海外新兴市
场/285 (三)大规模跨国业务重组/286 (四)TCL国际化战略的
特征/289
五、华为国际化战略/293
(一)华为基本概况/293 (二)华为产业竞争背景/295 (三)
华为国际化由来与现状/296 (四)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具体举措/
297 (五)华为国际化发展的特点/302
第五篇 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及政策
一、日本企业国际化发展概述:发展历程和现状/316
(一)日本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和特点/316 (二)日本企业国际
化的现状和趋势/321
二、日本企业国际化经验/324
(一)国际化企业的组织结构/324 (二)国际化人才/330
(三)国际财务/334 (四)国际研究开发/337 (五)国际化型企业
家精神/340
三、日本企业国际化政策及其影响/343
(一)日本海外援助政策的演变/343 (二)日本对外贸易投资援
助体系/345 (三)未来的政策重点和课题/346
第六篇 企业国际化的政策分析
一、新兴市场的国际经验/352
(一)国际竞争压力是促使各国放松境外投资管制的重要因素/
352(二)过度管制可能造成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353 (三)放松
境外投资管制不意味着放弃宏观管理/354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放
松境外投资的模式选择/354
二、近年我国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善/356
(一)境外投资项目管理制度/358(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
/368 (三)境外投资的鼓励性政策/381 (四)相关的人员进出境
管理/387 (五)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管理/388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走向/393
(一)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协调机制不断优化/393 (二)各
类企业对外投资中的出资人责任逐步落实/394 (三)对企业的政策
支持将循序渐进、不断加大力度/395
二、适应中国企业市场战略的11种国际化基本模式
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志向逐渐凝成一种世界500强情结,但中国企业无论做大还是做强都面临跨国公司的挤压。企业越大,来自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压力就越大。即便在国内市场,跨国公司也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在规模、资源、品牌影响力,甚至税后优惠政策上都占据先天优势。与狼共舞,中国企业市场化生存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似乎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越能产生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大公司,才能扭转被跨国公司不断挤压的局面,才能摆脱越大越烦恼的困惑。在很多领域,国际市场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国际市场开拓也已成为国内企业市场战略的重中之重。
国外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揭示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提高。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也基本上是一个渐进过程,同时,国内企业又面临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竞争环境。国内企业要适应体制转轨,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体制和机制;国内企业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与国外跨国公司展开竞争,不断在局部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获得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出多种模式,这些模式既与企业内在条件有关,也与企业具体步骤有关,是企业在特定战略环境和内部条件下以适应性为特征的战略决策。
适应性战略决策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验知识与海外经营活动的互动关系,揭示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企业决策者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该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就要受到很大限制;而了解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去经营,通过经营获得海外市场的实际经验。经验不是天生的,谁都不可能凭空跨越"缺少经验"的阶段。国际经营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与其经营活动是相辅相成的。经营者不仅要积累信息,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信息,了解市场运作,并把握市场机会。企业家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市场信息越灵通,就越有可能对投资的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越会做出更大的决策。
模式1: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
国内消费品名牌企业,通过境外自建销售网络扩大海外市场销售。这种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从企业背景看,是国内名牌,有的历史悠久;从方式看,是投资自建销售网络,产品境外研发或生产没有太大必要;从目标看,是国际市场,由国内名牌走向国际名牌。
"红塔山"作为中国卷烟第一品牌,品牌价值很高。1999年红塔集团在香港设立公司,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目标市场研制出不同口味的卷烟产品,并注册"PLAZA"、"MARBLE"、"ESTON(蓝)"、"ESTON(红)"、"BRASS"和"STRAND"五大混合型卷烟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有的品牌在非洲、中东、东欧等地已形成较强市场地位。青岛啤酒历史悠久,以"成为全球最专的啤酒专家,造就国际化的大公司"为目标,公司于1992年在法国、加拿大成立了海外分公司,1998年成立美国、澳洲公司,成功开拓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是中国羊绒纺织业第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品牌。公司先后在洛杉矶、东京、伦敦、莫斯科、科隆、香港、米兰设有七个国际性销售公司和20多家直销店,初步构筑起国际化销售服务体系,为将国内名牌发展成为国际品牌奠定了基础。
建立销售网络一般是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第一步。"五阶段论"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包括:(1)国内营销阶段,主要从事国内的生产和销售;(2)前出口阶段,开始对国际市场感兴趣,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对国际市场进行调查,出现不规则的出口活动;(3)试验性的卷入阶段,主要从事间接出口,开始小规模的国际营销活动;(4)积极投入阶段,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5)国际战略阶段,以全球市场为坐标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六阶段论"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包括,第一阶段:对出口毫无兴趣,但偶尔接到外国订单;第二阶段:外国订单逐渐增多但无主动开发国外市场;第三阶段:积极地开发海外出口市场;第四阶段:企业以现有的经验为基础向临近国家出口商品;第五阶段:企业获得了出口的经验,开始扩大出口的地理范围,并根据汇率关税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业务;第六阶段:出口市场扩大到全球。可见,建立海外销售网络一般是进一步投资生产基地及全球整合资源的前置步骤。
通过国际营销机构构建企业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可以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同时,通过这种投资较少的方式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积累宝贵的经验。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模式,据商务部统计,境外贸易性企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贸易性企业主要就是国内主办企业的海外营销机构。国际化阶段理论强调文化差异对企业外国经营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国际市场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在语言、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市场更容易获得旗开得胜的效果,而这一开端对于以后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范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信心和实力是至关重要。当企业开始考虑向国际市场扩张时,进行贸易可能是一种风险小、成功率最高的选择方式。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为完备的制造业配套能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把国内作为生产基地向海外销售产品,能够较好利用这一优势。当然,企业到底是直接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还是通过中介机构间接销售,需要权衡利弊。如果企业出口规模小,并且是刚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缺乏经验,一般需委托中介公司代理出口;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积极考虑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是一个必然的战略选择。
P50-53
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陈清泰
一、“走出去”战略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受益国。总体来说,20多年来,我们主要是利用中国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重组中国的生产要素,使中国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并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采购、定牌生产、来料加工等形式,使中国的产业、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这期间,我们吸引外商投资累计近60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不足400亿美元。这表明“引进来”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从这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在微观层面基本处于由外商投资整合中国产业和资源而形成的一种被动式的国际化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微观层面被动式的国际化和外向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能实现中国工业化目标。国家外向型经济模式正在由“引进来”战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即通过跨国公司投资重组中国资源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要走出去,跨国经营和重组国际经济资源。
“引进来”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服务于跨国公司战略的一种整合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作为东道国,一般来说也是受益者。“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 获得更多的利益。
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与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具有一致性。
二、“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企业,对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提高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分工、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通过投资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除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外,国家必须考虑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为载体,以我为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使我们更多分享经济利益。
第三,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意义的龙头企业是中国工业化必须实现的目标。这些企业不仅有世界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拥有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能力的企业领袖和经营团队,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有全球认同的品牌和信誉,有集成和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组织者。走出去,在竞争中成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过程。
现在,无论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工业化进入的阶段,还是部分企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实力看,都具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条件。
三、“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素质、核心竞争力决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要鼓励和支持具有潜在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他们在更大范围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跨国经营,加快培育中国企业跨国整合资源的能力,培育具有全球意义的产业链、价值链的系统集成者。
“走出去”对企业的实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至少应具备如下的条件:
一是主业突出并有强势的核心竞争力。无论跨国经营还是跨国并购,它的基础和能力都来自于强势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独特的产品、专有技术和技术集成能力,或广泛认同的品牌、特殊的经营模式,或市场占有规模、资本运作能力等。走出去,运作得当,可以放大核心竞争力,但在没有“软实力”的情况下企图通过“走出去”建立核心竞争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是产权责任清晰,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格、审慎的决策机制;
三是企业有纵观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走出去”是实施公司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有明确的战略动机的审慎和理智的决策。对投资的项目具有将其内部化并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应该有利于壮大核心业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大企业管理能力,良好的财务结构和严谨的财务制度,信用等级高,可以获得金融支持;
五是企业领袖和高管团队有全球视野、国际眼光,企业拥有通晓国际化经营的人力资源和团队。
“走出去”是在母国之外与跨国公司共舞,这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目前中国企业的状况,可以做以下几点判断:
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微观经济竞争力始终属于排序最后的20%之列。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处于幼稚和弱势地位。因此,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目前都要“走出去”。一般而言,在国内竞争尚不能取胜的,“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是很渺茫的。因此,“走出去”也不能刮风。
克服“企业制度的弱势”具有关键意义。尽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直至今日,所有者缺位和越位仍是困扰我们的体制性难题。产权弱激励和软约束,使企业难以建立有效公司治理。不少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与政府部门的强干预并存。外部干预并不能克服所有权缺位招致的严重后果,上市公司出现的大量丑闻充分揭示了人为扭曲公司治理的严重性。在公司治理结构没有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怎能保证行为不端的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之类的丑剧在“走出去”的企业和项目中不会重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重要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弱,与企业规模不相适应。境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是拥有某种“所有权优势”。即拥有自己的专利、专有技术、品牌,或管理技能、企业规模,或利用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等优势。长期以来,一些中国企业过度追求增长速度,以为“买技术,求发展”是一条捷径。第一轮引进尝到甜头后,就是第二轮、第三轮。吝啬于对技术、软件和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自主知识产权非常有限。即便一些企业通过委托设计或购买,有了一些技术;通过定牌生产等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那也只是“有产权,没有知识”;有生产规模,没有自主品牌;有人力,缺人才。这就使看似不小的企业没有能力通过境外投资重组国际经济资源。企业间竞争表面上是商品和服务的竞争,进一步看则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深层次则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培育“所有权优势”,没有太多的捷径。企业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并做持之以恒的努力。
生产经营规模总体偏小。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不小,但在一般竞争行业,即便一些“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其规模仍属于“迷你型”,实力淡薄,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济已经“全球化”了,但市场“全国化”尚未充分实现。实际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和行业的分割和壁垒,致使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聚积有效资源的道路十分艰难。有的地方在企业重组中宁愿接受外资企业的并购、向外资企业转让,却排斥外地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就为外资企业到中国“摘桃子”提供了方便,极大地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成长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走出去”战略需要政策支持
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战略,国家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引进来”为主的思路、体制和相关政策。
政策思路应该是:
“走出去”政策是新时期为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培育具有全球意义“龙头企业”而做出的战略选择。这是在国家经济实力、企业实力有限、金融监管还很薄弱,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不能“刮风”、“跟风”,又要积极而慎重地支持具备条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
放松境外投资管制,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管理。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涉及国家重大关系的项目,政府要审查和审批,以体现国家利益和政府意志。一般项目应更多尊重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决策,但必须自担风险。过度严格的审批制度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方面会压抑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另一方面会使企业忽视市场风险。政府应进行信息引导、创造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国家关系,实施有利于企业境外投资并取得成功的政策,进行宏观管理、搞好服务。
对于长期在国内市场拼打的企业来说,“走出去”是利用自己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放大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走出去”前,国内企业先行重组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累并购重组经验,聚集人才,增强技术实力、规模实力,从而增强抗风险能力。“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内战外打”。
培育跨国公司试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是中国工业化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不只看企业规模,而且要有全球意识、战略思维能力的企业领袖和经营团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能力,拥有全球认同的品牌和信誉,具备重组和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只能在跨国经营和并购的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成长。现在已经具备条件,可以选择一些有潜力的大型企业作为培育跨国公司的试点,借助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手段予以支持,探索适合国情的利用全球化机遇、培育跨国公司之路。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基本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但企业“走出去”不仅涉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别政策,还涉及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走出去”还有获得目标国市场信息的困难,文化差异的风险,还有东道国与母国关系、东道国政策法规变动、汇率变动等风险。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其中有些需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有些则必须通过政府间的协议加以保护。
政府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出发点在于降低境外投资风险。当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提供宏观政策指导。政府根据“走出去”战略的宏观目标,通过支持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型投资、技术获得型投资、市场开拓型投资和跨国公司型投资,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企业的境外投资有自己的利益动机。其中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项目,有时与国家目标相一致,有时则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对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涉足的国家、产业、规模和合作对象选择等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在审批时加以把握,把企业对外投资的微观目标与国家的宏观目标进行有效协调。
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府占有更多的信息,包括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状况、宏观经济、要素成本状况,与外资投资有关的法律、税收制度、政府管理程序等基本信息。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信息采集、建立可靠的信息传播机制和渠道,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还可邀请企业参加国家大型商务洽谈活动。
金融支持与投资保险。国家开发融资、产业基金和担保机构为“走出去”的企业,特别是对体现国家重大利益的投资活动提供贷款、融资、投资担保。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为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项目提供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保险的制度。
提供财政支持。对有较大宏观效益和涉及国家长远战略意义的境外投资,要在可能范围内予以鼓励和支持。如可以扩大出口市场、获得先进技术、有利于产业升级、赢得更高规模效益、获得境外战略资源等类的投资给予鼓励和财政支持。例如,以实物作为境外投资的设备、器材、零部件等实行退税,境外加工所得利润在一定期限内免征所得税等。
扩大政府间合作。目前中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这些协定大多数是中国以接受投资东道国的身份、而非以投资输出国身份签署,需进一步强化保护我国对海外投资的关注。条件成熟时,参与自由贸易区、参加区域层次的投资保护协定。支持企业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己权益。
提高政府效率。提高境外投资审批规则的透明度和审批程序的规范性,降低交易成本。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目标。“走出去”是国家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企业“走出去”战略有赖于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要靠企业“走出去”战略来实现。政府、企业、与社会中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