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埃利·维赛尔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力量惊人的小书,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触目惊心的记忆,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感人至深的推荐。该书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位列《纽约时报》、亚马逊书店、《今日美国》、《出版商周刊》畅销书第一名。

本书是对在集中营里一段苦难经历的记录,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的:“我们坐在封闭的牲口车里,不知去什么地方,怎样描述那次最后的行程?或者,在疯狂的、阴森森的天地间,人性与非人性全都颠倒,组织严密、颇有教养、身穿制服的人一过来就大开杀戒,天真的幼童和疲弱的老人全都走向死亡,这又该怎样描述?在烈焰蒸腾的夜晚,无数亲人一夜之间被强行分离,整个家庭、整个社区支离破碎,那是怎样一幅惨景?一个窈窕妩媚、举止得当、金发赪颜、面带微笑的犹太小女孩,与母亲一起到达目的地,当夜就被处决,谁能相信这是事实?每当想起这些,人们怎能不惶然悚然、肝肠欲断?”

内容推荐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夜晚,那是在集中营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它把我的整个一生变成了漫漫长夜,被七层夜幕严裹着的长夜。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烟云。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孩子们的小脸,他们的躯体在岑寂的苍穹下化作一缕青烟。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火焰。它们把我的信仰焚烧殆尽。

我永远不会忘记黑洞洞的寂静。它永远夺去了我的生存意愿。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它戕杀了我的上帝、我的灵魂,把我的梦想化成灰烬。

……

这是一个15岁孩子的记忆,它讲述的是死亡,却给了我们生的力量。

这本书已经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必读教材,被翻译成了30种文字,流传世界。

目录

前言

作者序

第一章 波澜不惊

第二章 大转移

第三章 车厢里的尖叫

第四章 奥斯维辛

第五章 布纳集中营

第六章 除夕夜里的大挑

第七章 大逃亡

第八章 死亡之旅

第九章 最后的考验

第十章 最后时刻

1986年12月10日,埃利·维赛尔在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发言

试读章节

人们都叫他助理牧师毛什,就像他从来没有姓氏似的。在哈西迪秘教祷告室里,他什么都干,是个打杂工。赛加特是特兰西瓦法亚的一座小镇,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当地人都喜欢毛什,他很穷,一无所有。我们镇上的人经常帮助生活窘迫的人,但不喜欢他们,助理牧师毛什则不在其列。他离群索居,不给别人添麻烦。他掌握了一种艺术,一种使自己微不足道、不惹人注目的艺术。

他的体态像小丑一样笨拙,人们看见那副邋遢、羞怯的样子就想笑。我却喜欢他那双梦幻似的大眼睛,他经常注视着远方。他很少说话,他唱歌,不,应该说是哼。我从一鳞半爪、不甚清晰的歌词中听出,他哼的是神明受难和舍金纳的流放,根据奥秘教义,舍金纳等待着救赎,他的救赎与人类的救赎息息相关。

我认识他是在1941年,当时我不到十三岁,我小心翼翼地遵守教规,白天学习《塔木德经》,夜晚经常跑到教堂为神庙的毁灭而痛哭流涕。

有一天,我让父亲帮我找一个师傅,指导我学习奥秘教义。“你太小,迈蒙尼德说过,一个人不到三十岁不能冒然进入神秘主义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危险。你应当先学习基本课程,学习能够理解的课程。”

我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很少感情用事,即使对家人也很少流露情感,他关心别人的福祉胜过关心自家人。赛加特的犹太居民都很尊重他,人们常常就公益问题征求他的意见,有时连私事也请教他。我们姐弟一共四个,希尔达是大姐,比娅是二姐,我是老三,也是惟一的男孩,小妹叫兹波罗。

我父母开了一家商店。希尔达和比娅在店里帮忙;至于我,我的位置在书房,他们是这么说的。

“赛加特没有奥秘学家。”父亲常常对我说。

他想让我彻底打消学习奥秘教义的想法,但是我还是找了一个师傅,他就是助理牧师毛什。

一天黄昏,我在祈祷,他在一旁看着。

“为什么你祈祷的时候总是在哭泣?”他问道,好像很了解我。

“不知道。”我回答,心里也颇感困惑。

我从来没这样扪心自问过。我哭泣是因为……因为我感到一种内在的需要,非哭不可。仅此而已。

“你为什么祈祷?”过了一会儿他又问。

我为什么祈祷?这个问题太奇怪了。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呼吸?

“不知道,”我对他说,心里越发困惑,越发不自在,“不知道。”

从那天起,我经常看见他。他语重心长地解释说,所有问题都有一种力量,一答出来就会消失……

他喜欢说,人通过向上帝提问而接近上帝,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人提问,上帝回答。但是,我们无法领悟上帝的回答,不可能领悟。因为答案隐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至死都在那里。真正的答案,埃利扎,只能在你的心灵中找到。

“那么,毛什,你为什么祈祷?”我问道。

“我祈求内心的上帝赐予我提问的勇气,向上帝问真正的问题。”

每天晚上,当虔诚的信徒们离开教堂后,我们就这样谈话。我们坐在半明半暗中,只有几只烧了半截的蜡烛,摇摇曳曳,闪着微光。

一天晚上,我告诉他我很郁闷,因为我在赛加特找不到能教我《大光明经》的师傅,这本书是犹太秘教的经典,奥秘中的奥秘。他深沉一笑,沉默了很久才说:“神秘真理的花园有一千零一道门。人人都有自己的门。他不能走错,也不能指望从别人的门进入花园。一个人要是进错了门,不仅会身临险境,还会危及花园里的人。”

助理牧师毛什是赛加特最穷的人,他一连几小时与我谈论犹太秘教的启示和奥义。这就是我的入门课。我们在一起反复诵读《大光明经》的同一段文字,不是为了牢牢记在心间,而为了探寻神明的本质。

许多个夜晚过去了,我渐渐相信,助理牧师毛什能帮助我进入永恒,进入问题与答案契合为一的时空中。

后来的一天,所有外籍犹太人都被驱逐出境,毛什是外籍人。

匈牙利警察把他们塞进运载牲口的车厢里,他们在无声哭泣。我们站在火车站的月台上,也在哭泣。火车在天际线外消失了,只剩下肮脏的浓烟。

有人在我背后叹息:“你能指望什么吗?这就是战争……”

人们很快忘了被驱逐的人。他们走后没几天,就有传言说,他们在加利西亚干活,甚至说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很满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几星期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一切都恢复了正常,一阵平静的、令人放心的风吹到了我们的家乡。店铺老板们照常做生意,学生们忙着读书,孩子们在大街上玩耍。

一天,我正要进教堂,突然看见助理牧师毛什坐在门口的板凳上。

他给我讲述了他和同伴们的遭遇。满载流放者的火车驶过匈牙利边界,刚一进入波兰,就被盖世太保扣住。火车停了,他们命令犹太人下车,登上等候在一旁的卡车。卡车驶向一片森林,然后,所有人都被强令下车,他们被迫挖了几道深深的沟渠。干完活后,盖世太保就动手了。他们逼着犹太人一个接一个走到沟渠旁,然后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向囚徒们开枪,囚徒们只能引颈受戮。婴儿被抛上半空,成了机关枪的靶子。这场杀戮发生在加利西亚森林,距克罗梅不远。那么,助理牧师毛什怎么能够死里逃生?只能说是奇迹——他的腿挨了一枪,倒在死人堆里……

一天天一夜夜,他挨家挨户向犹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说玛尔卡在垂死中挣扎了三天,还说裁缝托比乞求盖世太保杀死自己,放过他的三个孩子。

毛什变了,快乐的眼神荡然无存,他不再唱歌,不再提上帝和奥秘教义,只讲他亲眼见过的事情。但是,谁都不相信他的故事,甚至不肯听他讲话。有人说他满脑子都是幻觉,只不过想博得别人的怜悯。还有人意趣寡然地说他疯了。

但毛什在哭泣,在乞求。

“犹太人呀,听我说!我不要钱,不要怜悯,只要你们听我说。听我说吧!”在暮祷和晚祷之间,他在教堂里不停地喊叫。

连我都不相信他了。宗教仪式结束后,我经常坐在他身旁,听他讲故事,想搞清楚他究竟为什么这么悲伤。但我只能怜悯他。

“他们都以为我疯了。”他悄声说,泪水像蜡珠似地夺眶而出。

有一回我问他:“为什么你一定要大家相信呢?我要是你,就不在乎别人信不信……”

他闭上眼睛,好像要从时间中逃逸出去。

“你不懂,”他一腔绝望,“你无法理解。我奇迹般地捡了一条命,成功地逃了回来。我哪来的力量?我回赛加特就是要告诉大家我死过一回,要大家抓紧时间,准备逃命。生命?我已经不在乎是死是活。我很孤独,我回来就是为了告诫大家。但是,没人听我的……”

那是1942年底。

后来,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我们每天晚上都收听伦敦的广播,它播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德国和斯大林格勒天天都遭到轰炸,正在开辟第二战场。赛加特的犹太人都在等待好日子,用不了多久,这一天肯定会到来。

我继续埋头读书。白天研究《塔木德经》,晚上研究奥秘教义。我父亲继续做生意,操持社区里的事情。我爷爷来了,准备与我们一起过岁首节,准备参加大名鼎鼎的拉比波什主持的宗教仪式。母亲琢磨着怎样给希尔达找一个好对象。

1943年就这样过去了。            P21-P27

序言

    前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 莫里亚克

时常有外国记者来采访我,我也因此被两种欲望揪扯着:既想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交谈,又担心被他们抓住什么把柄,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怎样看待法国。在这种场合,我往往心怀警惕。

有天上午,一个年轻的犹太人以《特拉维夫日报》的名义采访我。刚一见面,我就被他征服了,谈话很快触及到私人问题,他回忆起占领期间的经历,我则一直倾听并分享着。有时感动自己的事情不一定能感动别人。运载牲口的列车满载犹太孩子,停靠在奥斯维辛火车站,这一景象令人感喟,我对年轻客人说,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我目睹的一切事件都不如这件事让人悚然心惊……但是,那不是我亲眼所见,而是我妻子描述给我的。妻子在复述那些事情时,依然心悸。那时候,我们对纳粹灭绝人种的方法一无所知。谁能想到世界上竟然有这种事情!把羊羔从母亲怀中夺走,这种暴行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确信就是在那天,我头一次意识到人世间居然有这么诡秘的邪恶,它的暴露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西方人在十八世纪开始编织梦想,于1789年窥见了黎明的曙光;随着启蒙运动和接踵而至的科学发现,1914年8月2日,这一梦想越发清晰。但是,在满载犹太孩子的火车面前,梦想终于黯然逝去。由于天隔壤限,我只能想象,孩子们命里注定要在毒气室和焚尸炉里了却一生。

我当时可能是这样对采访人说的。我叹了一口气:“这些孩子让人扼腕叹息呀。”他对我说:“我就是其中之一。”他居然是其中之一!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和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整整半个家庭,除了父亲和另外两个姐姐,被投到焚尸炉里,在熊熊烈火中销声匿迹。这个孩子日复一日地目睹着父亲在极度痛苦中走向死亡,变成一具牺牲品。那是怎样一种死亡啊!本书讲述了这一过程,我还是请读者——这本书的读者会和《安妮日记》的读者一样多——自己读吧,读一读一个孩子怎样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也有很多同类作品描述过令人发指的恶行,它们已不再是秘密,但我认为,这份私人记录特色鲜明,与那些作品迥然不同。特兰西法尼亚有一个叫赛加特的小镇,镇上的犹太人在劫难逃。他们有时间逃走,但大难临头他们却置若罔闻;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态度消极地束手就擒。一个经历了大屠杀的目击者劫后余生,向他们讲述亲眼见到的事情,警告他们、恳求他们逃生。但是,蚩蚩者盲,误会其意,斥之为市虎之讹,骂他是疯人呓语。我相信,这样的情景足以让人心思灵动,写出一本不同寻常的书。

这本不同寻常的书中还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讲故事的孩子是上帝的选民,他从开始思考问题时起就想把毕生奉献给上帝,他研究犹太法典,急欲参透奥秘教义,全心全意侍奉万能的主。最糟糕的是,即使一桩恶行不这么触目,不这么惊心,也会动摇人们的信仰,我们是否想过这一点?一个孩子突然直面赤裸裸的恶行时,在他的心灵深处,上帝死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数以千计的受害者被付之一炬,他的小妹妹和母亲也被投到焚尸炉中,焚尸炉里冒出的黑烟辗转盘旋,弥散在空中,他会做何感想?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夜晚,那是在集中营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它把我的整个一生变成了漫漫长夜,被七层夜幕严裹着的长夜。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烟云。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孩子们的小脸,他们的躯体在岑寂的苍穹下化作一缕青烟。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火焰,它们把我的信仰焚烧殆尽。

我永远不会忘记黑洞洞的寂静,它永远夺去了我的生存意愿。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它戕杀了我的上帝、我的灵魂,把我的梦想化成灰烬。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即使我受到诅咒,像上帝一样永生不死。

永远不会。

我这时才明白,为什么这个犹太青年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拉撒路Lazarus, 《圣经-路加福音》中的人物,他是一个病丐,在人世间受尽苦难和折磨,死后上了天堂。从累累尸骨中站起,目光凝滞,但依然羁留在阴森森的地方,他迷离徘徊,在惨遭亵渎的尸林骸丛中步履蹒跚。对他来说,尼采的呼声几乎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上帝死了!在孩子警惕的凝视中,爱的上帝、温柔的上帝、体慰人心的上帝死了,亚伯拉罕、以扫和雅各在《圣经》中,亚伯拉罕是先知,以扫是希伯莱族长,亚伯拉罕和撒拉之子,雅各是以扫的儿子,被犹太人视为先祖,又名以色列。以色列国的名字即源于雅各。的上帝永远消失在人类大屠杀的烟霾中。这场杀戮是人为的,人的邪恶,所有偶象都无可匹比。

有多少虔诚的犹太人遭遇了这种死亡?那一天是毛骨悚然的众多日子里最可怕的一天,这个孩子亲眼目睹了另一个孩子被绞死(就是这样的!),他对我们说,那个孩子的表情就像一个悲哀至极的天使。他听到有人在背后呻吟:

“上帝呀,你在哪儿?”

我在心灵深处听到了回声:

“他在哪儿?就在那儿——吊在绞刑架上。”

在犹太年的最后一天,这个孩子出席了岁首节Rosh Hashanah,是犹太历的新年。的庄严仪式。他听见数千奴隶齐声祷告:“上帝保佑!”若是在不久前,他会怀着敬畏和爱心屈膝跪下,虔心祈祷,但这一天他站着,拒不下跪。他忍受了超出常人想象和承受力的屈辱和践踏,他藐视那个对罪恶和灾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神明。

我什么都不乞求,也没有悲痛之心,恰好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坚强。我是诅咒者,我诅咒上帝。我孤零零地睁着眼睛,在没有上帝和人类的世界里孑然一身,没有关爱,没有怜悯。我只不过是一抔劫后余灰,我一直将自己的生命维系在主的身上,但我觉得自己比万能的主还要坚强。在这群祈祷的人群中,我仅仅是个旁观者,一个陌生人。

我相信上帝就是爱,我应当怎样回答这个年轻的访谈者?他的眸子里闪动着天使般的哀伤,那是牺牲在绞架上的孩子眼神里的哀伤。

我该怎样告诉他?那个犹太人,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兄弟,或许很像他,他的十字架曾经征服过世界,我能对他这样说吗?一块绊脚石让他的信仰丧失殆尽,而这块绊脚石却是我的基石,我能对他这样解释吗?在我看来,十字架与人类的苦难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解开深不见底的奥秘的钥匙。

可是,他孩提时代的信仰却丧失殆尽了。锡安山Zion,位于耶路撒冷,是古代大卫王及其子孙的宫殿和神庙的所在地,也是犹太民族的象征。在焚尸炉和屠场的废墟中重新拔地而起,犹太民族经历了千百次死亡后复活了。赋予这个国家崭新生命的正是他们。我们无法估量一滴血一滴泪的价值。一切都是恩典。只要万能的主依然是万能的主,他留给大家的遗言仍然是他的遗言。这就是我应当对那个犹太孩子说的话。但是,我所能做的,只是抱住他失声恸哭。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力量惊人的小书。

  ——《纽约时报》

我从他的勇气中获得勇气。

  ——奥普拉·温弗雷

没有人能像他一样留下那么动人的记录。

  ——阿尔弗雷德·凯辛

关于异常艰难而又触目惊心的大屠杀记忆中,《夜》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本。

  ——罗伯特·布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