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诗,是历代文人吟咏的作品,本书是为数不多专门讲述民间风俗诗故事的书,作者本着“引诗说故事、知俗识礼仪”的理念,将风俗诗置于故事前作导引,以便使读者既品味清洌甘甜的风俗诗,又浏览到古朴奇异的民俗事象,多侧面地感受民间文化的恒久魅力,为中华大地的淳朴风俗增添了无穷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人偷青男人坐月--民间风俗诗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乐其麟 |
出版社 | 气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风俗诗,是历代文人吟咏的作品,本书是为数不多专门讲述民间风俗诗故事的书,作者本着“引诗说故事、知俗识礼仪”的理念,将风俗诗置于故事前作导引,以便使读者既品味清洌甘甜的风俗诗,又浏览到古朴奇异的民俗事象,多侧面地感受民间文化的恒久魅力,为中华大地的淳朴风俗增添了无穷魅力。 内容推荐 这本小书,是根据近几年来作者的教学笔记加工而成的。风俗诗,是历代文人吟咏的作品,但目前专门出版风俗诗的书似乎很少。编写时,作者本着“引诗说故事、知俗识礼仪”的理念,将风俗诗置于故事前作导引,以便使读者既品味清洌甘甜的风俗诗,又浏览到古朴奇异的民俗事象,多侧面地感受民间文化的恒久魅力。 目录 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 ——麟凤龟龙说四灵 三阳开泰五福临门 ——羊与蝙蝠们的贺喜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 ——吃醋趣话 研朱滴露书元字夺取呼卢一掷中 ——中秋斗四红 岁岁年年接紫姑东家姊妹西家集 ——少女迎紫姑 两家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 ——筷子礼俗 岂知属耳在红墙晓来调笑看新妆 ——闹新房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新娘试刀 翁家洗儿众人喜 不惜金钱散闾里 ——洗三朝 最是传家清白处不将双手向顽铜 ——啐盘抓周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黄花闺女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年华的来历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家有悍妇 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惧内即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诗菜单 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去看梅花 ——躲债众生相 若还不痒须停手此际何劳分付他 ——挠痒趣诗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天穿日轶话 不赦千钟饱旧鼠。须将五谷换新肠 ——填仓节故事 要知根种生来好只待投胎咒骂多 ——偷瓜求子 载弄之璋载弄之瓦 ——男璋女瓦 最爱蔬中冬芥好年年生子及青春 ——女人偷青 郎惟抱子床中食赢得安眠做产翁 ——男人坐月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送礼俗语 三三节令重厨房 口味新调又一桩 ——荠菜趣闻=. 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吃豆腐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做神仙 ——吃粥的妙处 张三三,李四五请我公公樽对口 ——家讳弄巧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食武昌鱼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家训不可违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妻子为何叫婆娘 除却宜春方胜样家家传写盛唐诗 ——对联觅巧 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秤人 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喜寿·米寿·白寿 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 ——龙抬头 云母何须炼清心此妙丹 ——藕粉藕谣藕联 清凉世界出白手中 ——扇子漫话 谁向锦笼寻芥羽 多从绣箧检朱提 ——踢毽子 巧巧过桥找嫂嫂小小过桥找姥姥 ——拗口令 小孩小女闲不过丝线结鞭鞭陀罗 ——打陀螺 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立春鞭牛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垄东冈去相逐 ——牧牛 马上抱鸡三市斗袖中携剑五陵游 ——斗鸡 苦斗将谁为微躯不自谋 ——斗蟋蟀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妙烹猪肉 暮春天气踏青游笑向阿郎话不休 ——春游 怀念药王孙思邈 四月吃食蜜供尖 ——杏林佳话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放爆竹 忽听爆竹声声碎莫是邻家已出行 ——出行 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拜年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 ——压岁钱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家祭守则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青楼逸话 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 ——花朝悬红 携儿偕伴舟车载, 好向娘娘庙进香 ——迎妈祖 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 ——玩兔儿爷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消暑纳凉 自知年几偏应少手把屠苏不让春 ——饮屠苏 家家腊八煮双弓 榛子桃仁染色红 ——腊八粥 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 ——守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菖蒲酒 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吃粽子 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 ——重阳糕 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汤圆诗话 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 ——六月六晒书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重阳佳话 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乞巧赛聪明 ——乞巧 绕过法船无剩鬼月明人静水澄澄 ——放河灯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一抢财神 运炮无虚发冗卒要精汰 ——弈象棋 风流天子赐御酒痴情少妇窃金杯 ——观灯趣闻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 ——照田蚕 除夜将阑晓星灿 粪扫堆头打如愿 ——如愿姑娘的故事 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赛龙舟 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人日谈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话说天公 年年到此月 沥酒拜街中 ——晦日送穷 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扫墓 后记 试读章节 妇女围龙可要胎, 痴心求子亦奇哉。 真龙不及纸龙好, 能作麒麟送子来。 这首节俗诗,叙述的是民间春节舞龙时,人们编一短龙灯将亟盼生育的妇女围绕一周,然后弄一个小男孩骑在龙灯上,以蛟龙作麒麟而求子。诗中的龙、麒麟是岁时佳节人们制作的吉祥物。 《礼记·礼运》篇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古代的人们,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看作四大灵物,顶礼膜拜。夏人以蛇为图腾,东夷族中的部分民族以龟为图腾,南方的楚人以凤凰为图腾,这类动物,成为本民族的族徽或标志。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衍生出了许多美妙绝伦的传说和风俗,为中华大地的淳朴风俗增添了无穷魅力。 麒麟送子 麒麟,传说它形状如鹿,独角而牛尾,全身生鳞甲。它性格温良,头上有角,角上生肉,是“设武备而不用”的有德性的“仁兽”。民俗信仰中,麒麟专司送子之职,积庆人家,求祈麒麟可以得子。 麒麟送子的故事,极具神奇色彩。 相传孔子出生的那天晚上,有麒麟在他家口吐玉书,上写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几个字,这是说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民间传说麒麟送子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敷衍而成的。从汉代起、民间就有“麟子”等美称。南北朝时,人们疼爱聪慧仁厚的孩童,.常常直呼为“吾家麒麟”。唐代诗人杜甫赞赏徐家的两个孩子,在《徐卿二子歌》诗中就这样写道:“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由于麒麟送子与大圣人孔子有关,因而历来受到尊奉信仰。民间的木板年画“麒麟送子图”风靡千百年,上面画着麒麟驮着个圆溜溜胖乎乎的童子,两旁书写一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 麒麟能给人带来吉祥,成为人们祈福求子的宠物。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地演唱,以祝福万家如意,俗称“麒麟唱”。 百鸟朝凤 凤凰是东方神话中的神鸟,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关于凤凰的形象,晋代学者郭璞说:“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风,古人称为“仁圣之禽”。 在中外的神话传说中,凤凰能给人降福添寿。它可以存活整整五百年,临死之时,它就采集芳香的树枝和花草,营造一个巢,点火自焚。郭沫若就曾以这个神话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气吞山河的诗歌《凤凰涅槃》。 我国的《诗经》也记载着凤凰的故事:“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说是周文王出世时,有凤鸣于陕西岐山西北的凤凰山上。圣人出则凤凰鸣,“见则天下大安宁”,凤凰,也成为太平的象征。 江南有一首《百鸟朝凤》的民间歌谣: 十二月里腊梅香,百鸟齐聚朝凤凰。 白鹤孔雀凌空舞,百鸟朝凤呈吉祥。 在民间,凤凰还用来比喻男女和谐的爱情。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就是“凤凰和鸣”的爱情佳话。话说司马相如少年家贫,一天,他被大员外卓王孙叫去陪客饮酒,见到了卓王孙在家寡居的女儿卓文君。他对卓文君一见钟情,就弹起凤凰琴,唱起“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的歌,表示爱慕之情。年轻的卓文君十分感动,于是连夜随司马相如私奔,结成一对恩爱夫妻。 祥瑞的凤凰,也是民间岁时佳节崇拜的神禽。在湖北郧阳地区,每逢元宵节,山民们就舞起凤凰灯,他们用竹竿竹篾扎制成凤凰骨架,敷盖白绫和五色纸张,描绘出多种花纹,将凤凰的形象装饰得栩栩如生,再配上欢快的“凤凰点子”音乐,在广场上玩耍,乐而忘返。当凤凰灯起舞时,观者如潮,真是“人不走,鱼不游,鸟不飞,水不流”。 仁兽瑞鸟的麒麟、凤凰,有时也会遇到不愉快的事儿。民间有一则《蝙蝠诡辩》的故事,甚有趣味,可以一读。故事说—— 凤凰过生目那天,多种飞禽游鸟都来拜寿,只有蝙蝠没到。一天,凤凰碰到了蝙蝠,问道:“你是我的属下,为什么这样傲慢,不给我祝寿?” 蝙蝠不以为然,答道:“我有双脚,会走路,属于兽类,为什么向你祝贺?” 又一天,麒麟过生日,蝙蝠也没有去祝贺。麒麟责怪它不懂礼貌。蝙蝠笑道:“我有翅膀会飞,我是鸟类,凭什么朝拜你?” 后来,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起蝙蝠倨傲不恭的事,感叹道:“哎,什么世道,偏偏生出这种不禽不兽的东西,真是拿它没办法。” 神龟虽寿 龟,自古以来它的民俗意义是长寿的象征。人们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等词语比喻人之长寿。东晋建安文学家曹操的著名诗篇《龟虽寿》就赞美了龟的长寿。古人钟爱龟,还以龟取名,李龟年、陆龟蒙即是。 龟长寿的生理特征,广泛运用于祝寿贺寿之中。1941年3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周恩来、董文武、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联名为马老题撰了一副寿联: 桃李争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寿联取司马迁《史记·龟策传》中“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年,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的典故,祝愿长者健康长寿。 从生理结构来讲,龟没有肋间肌,只凭借头足的一伸一缩使肺部一张一收,以获取氧气。古人根据龟的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仿效练习,产生了“气功”,成为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法宝。气功养生法提倡的“童心、蚁食、猴行、龟欲”四诀,就有一诀取法龟的生存之道。 古人以为,龟是特有灵性的先知先觉的神物。凡帝王登基、出征、祭祀、田猎及生老病死等,都要用烫灼的龟壳所出现的裂纹来占卜预测凶吉。龟的这种神奇魔力,在民间传说中屡屡出现。现代也时见报道龟的灵性。如1987年11月7日《羊城晚报》载:“湖北省黄石市小河口原杨苗州村农民焦秀金,自1947年放生一只乌龟,41年间乌龟十次返回探亲,其中一次历经19年,跋涉三千多公里。” 在古代,龟还与官爵等有着密切联系。唐代时的“龟袋”就是显于爵位高低的一种佩饰,三品官以上佩戴金龟,四品官佩戴银龟,五品官佩戴铜龟。诗人贺知章身为朝廷命官,他在长安街头碰到了李白,便邀李白到酒楼畅叙友情,岂料身上未带分文,于是,他解下佩戴的金龟交给店主人换酒吃,与李白一醉方休。这拿金龟换酒的故事成为文坛佳话一直流传下来。 龙生九子 龙对中国人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首经典歌曲,道出了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家,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龙。作为华夏氏族的图腾,龙原是人首蛇身像。后来,人们才演绎出角似鹿,头似蛇、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龙的形象。“龙有九似”,便成为人们崇拜的典范。 龙素被视为祥瑞之物,“龙凤呈祥”就是大吉大利的赞颂语。生活中许多事象,也以龙来表述,考生高中,官吏高升,誉为“跳龙门”,父母企望子女成就事业,谓之“望子成龙”,龙除吉利外,更有高贵的意味。 民间以为,龙是管雨管水的神物,因而衍生出以舞龙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风波。《梦粱录》一书记载杭州人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可见,民间舞龙至少有700余年历史了。每年春节元宵,多地城乡舞龙戏珠,锣鼓喧天,鞭炮震地,把龙崇拜推向极致。 中国人崇拜龙,还想象出龙生儿育女、先后生了九个儿子,它们是:狴犴、睚眦、螭吻、焱质、蒲牢、■腹、饕餮、椒图、狻猊。民间传说,这九个儿子是神龙偷下天庭后与狮、虎、豹等灵兽同居所生,因而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神龙甚是喜爱,但它慑于上界的戒律,当玉皇大帝传唤时,老龙丢下九个儿子独自走了,九个龙子于是永留人间。 九个龙子脾气不同,特长各异,据此,人们对它们的“岗位”也安排得恰如其分。■辰力大无穷,在帝王圣贤的园陵庙宇里,驮着高大的石碑的那形似乌龟的动物就是它。蒲牢好鸣,声音洪亮,人们令其司钟,现存的古钟,大多有一只叼着钟环的奇兽在钟顶,那便是蒲牢。狴犴凶悲,平生好讼,于是出现在监狱之门和朝廷斩首的午门处,以及衙门公堂肃静回避”的木牌上。椒图讨厌生人,于是古人让它把守大门,旧时宫廷和富贵人家大门上口咬门环、横眉怒对、一脸威严的怪兽,就是它的形象。饕餮好食,成为贪吃贪喝的代表;虫八腹好水,便长年镇守在河流石桥上。狻猊喜烟,人们把它雕刻在香炉上;螭吻好嘹望,就装饰在屋脊上;睚眦好斗喜杀,人们将它安排在刀柄的吞口处。 龙的故事如此神奇古奥,极大地丰富了龙文化。P1-7 后记 这本小书,是根据近几年来我的教学笔记加工而成的。 风俗诗,是历代文人吟咏的作品,但目前专门出版风俗诗的书似乎很少。编写时,我本着“引诗说故事、知俗识礼仪”的理念,将风俗诗置于故事前作导引,以便使读者既品味清洌甘甜的风俗诗,又浏览到古朴奇异的民俗事象,多侧面地感受民间文化的恒久魅力。 子日:六十而耳顺。时光飞泻,吾即将年届花甲。值此人生旅途的重要时刻,编著出版这本小书,也聊作以书贺寿,自我抬举而已。 苏轼云:老夫聊发少年狂。趁着编写书稿的浓浓兴味,我又给它取了这个“女人偷青、男人坐月”的很年轻时尚的名字,倘若朋友们喜欢,不会指摘我是“老顽童”吧。 乐其麟 2006年2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