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未来10年,手机和它的相关产业链在中国市场上,创造着众多的产业神话。熟读本书,将为您提供解读整个手机产业的密码!
一年半的时间内,三位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式的采访,接触了领域内近百位企业领军人物、官员、专家、风险投资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在记录下当时事件的同时,也开始从长远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出这个产业的内在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手机版图(拇指帝国的较量)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陆悦//幸玮//傅桦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过去10年,未来10年,手机和它的相关产业链在中国市场上,创造着众多的产业神话。熟读本书,将为您提供解读整个手机产业的密码! 一年半的时间内,三位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式的采访,接触了领域内近百位企业领军人物、官员、专家、风险投资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在记录下当时事件的同时,也开始从长远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出这个产业的内在轨迹。 内容推荐 本书的第一部分,从中国手机市场全局的角度,对中外手机厂商面临的上游政策,包括对3G、专利、核准制、渠道进行了分析介绍,有助于读者对发展始末和全局的了解;后半部分主要是微观层面的个案,叙述手机企业的高层决策对企业兴衰的关键影响、中外手机企业之间商战、国内企业的对垒和沉浮,更趋于曲折企业传奇的实录。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到这一产业的兴衰变迁和主导这些变化的幕后力量,或许也能引发你对产业未来趋势的思考。 目录 推荐者序言 /1 前言 /1 战略篇 1.1 3G:救赎还是陷阱? /3 1.1.1 后院起火 /4 1.1.2 墙外开花 /5 1.1.3 探问3G /6 1.2 手机核准制开闸放水 /9 1.2.1 审批制催生“代理热潮” /10 1.2.2 韩企曲线入侵 /ll 1.2.3 从盾牌到枷锁 /12 1.2.4 五次送检被拒 /13 1.2.5 官方预警 /14 1.2.6 既是商机 也是危机 /16 1.3 渠道为王 /17 1.3.1 总代理一家独大 /18 1.3.2 农村包围城市 /20 1.3.3 外资操刀反击 /2l 1.3.4 卖场直销冲击:国美“超低价风波” /22 1.3.5 运营商定制的复兴 /23 1.3.6 未来趋势 /24 1.4 专利争夺 /26 1.4.1 以六搏一 /27 1.4.2 1000万部出口限度:围剿中国 /29 1.4.3 跑马圈地 /30 1.4.4 长线布局 /31 1.4.5 3G不是独木桥 /32 围猎篇 2.1 诺基亚:奥氏传奇与康培凯新政 /37 2.1.1 险些盘给爱立信 /39 2.1.2 最大胆的CEO /40 2.1.3 来自中国的机会 /42 2.1.4 P国式整合 /44 2.1.5 市场失利 /45 2.1.6 全球架构全面调整 /47 2.1.7 完美产业链后的对手 /48 2.1.8 一朝一政 新康培凯时代 /51 《手机版图》对话:诺基亚中国区总裁何庆源 /52 2.2 摩托罗拉:三代家族统治后的复兴 /55 2.2.1 欧洲对手崛起 /56 2.2.2 两代高尔文根基 /58 2.2.3 家族统治终结 /61 2.2.4 “外人涉足” /63 2.2.5 “蝙蝠”行动——全球改制 /65 2.2.6 一个苹果与一只蝙蝠 /66 2.2.7 如何打破封闭文化 /68 《手机版图》对话: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高瑞彬 /69 2.3 索爱:合资公司样板工程 /72 2.3.1 险些分崩离析 /73 2.3.2 单机救主 /75 2.3.3 从娱乐营销到变革渠道 /77 2.3.4 中国区女总裁的人才本地化试验 /79 2.3.5 古尼拉的新任务 /80 《手机版图》对话:索爱(中国)公司总裁古尼拉 /82 2.4 三星:不可复制的CDMA模式 /84 2.4.1 一纸定乾坤:新技术带来的颠覆 /85 2.4.2 韩国式的“独立战争” /88 2.4.3 三星中国CDMA转机 /90 2.4.4 不得不说的中国CDMA之路 /90 2.4.5 与CDMA运营商捆绑 /91 2.4.6 合作者的危机 /93 2.4.7 中国的三星? /95 《手机版图》对话:三星中国区总裁朴根熙 /96 《手机版图》对话: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周晓阳 /97 2.5 NEC与日系手机迷局 /98 2.5.1 初入中国的迷茫 /99 2.5.2 整合热身 /100 2.5.3 第一位中国总裁 /101 2.5.4 磨合期的中式营销 /103 2.5.5 矛盾爆发 /104 2.5.6 突围或是转向 /106 《手机版图》对话:原NEC通讯中国区总裁卢雷 /107 转型篇 3.1 普天:电子巨人的集权长征 /111 3.1.1 一夜惊人 /113 3.1.2 铁腕突进 /115 3.1.3 祸起萧墙 /117 3.1.4 长驱直入 /119 3.1.5 整合失控 /120 3.1.6 下一目标 /122 3.2 中国电子资产膨胀贴牌生涯渐成历史 /124 3.2.1 忍痛断臂 /126 3.2.2 贴牌侧攻 /128 3.2.3 打造产业链 /131 3.2.4 600亿元巨无霸 /132 崛起篇 4.1 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核心技术尽入囊中 /137 4.1.1 明基单飞 /139 4.1.2 冒险者李煜耀 /140 4.1.3 收购巨无霸 /142 4.1.4 策略推进 /144 4.1.5 踏入险境 /145 4.1.6 收购风险 /148 4.1.7 《手机版图》对话:原手机事业部总经理黄汉州(宣布收购前) /148 4.1.8 《手机版图》对话:明基董事长李煜耀(宣布收购后) /149 4.2 长跑者:联想移动的另类生存 /151 4.2.1 背水一战 转型手机业务 /152 4.2.2 险些被否定的主打产品 /153 4.2.3 困难时期的赌注 /155 4.2.4 两次转型“冒险” /156 4.2.5 高层的专业视角 /157 4.2.6 国际化真的来了 /158 《手机版图》对话:联想移动总经理刘志军 /160 突围篇 5.1 进退波导 国产第一的重振之惑 /165 5.1.1 从一穷二白到官影闪现 /167 5.1.2 兴也渠道 困也渠道 /169 5.1.3 “波西联盟”名存实亡 /172 5.1.4 改融法国血统 /174 5.1.5 波导的未来 /175 《手机版图》对话: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立华 /177 5.2 夏新李晓忠:一亿元豪赌3G /179 5.2.1 成败手机 /180 5.2.2 无奈的转型 /182 5.2.3 迂回外围战 /183 5.2.4 赌博主义 /185 5.2.5 为什么不像张瑞敏、柳传志那样有名? /186 《手机版图》对话:夏新电子总裁李晓忠 /187 5.3 华为与任正非的惶者生存术 /190 5.3.1 决不轻言2G /191 5.3.2 沉默的头羊 /194 5.3.3 国际化瓶颈 /195 5.3.4 沉默的代价:思科华为案 /196 5.3.5 “狼性”华为 /198 5.4 顺势中兴面临第三拐点 /200 5.4.1 命悬联通 /201 5.4.2 过时技术带来的复兴 /204 5.4.3 侯为贵的“温和主义” /205 5.4.4 变数当前 /207 《手机版图》对话:中兴通讯副总裁何士友 /209 教训篇 6.1 TCL整合失利 手机狂人谢幕 /213 6.1.1 万明坚离职 /214 6.1.2 从盈利英雄到亏损大户 /215 6.1.3 两年净赚24个亿 /217 6.1.4 TCL的跨国并购 /218 6.1.5 冰与火的交融考验TCL /220 6.1.6 一念之下的失误 /222 6.1.7 李东生反思 /223 6.1.8 万明坚复出长虹 /225 6.1.9《手机版图》对话:原TCL移动总经理万明坚 /226 6.2 中科健,国产手机“第一品牌”陨落 /229 6.2.1 15亿巨亏引爆中科健财务亏空 /229 6.2.2 昔日中国手机业老大 /230 6.2.3 贴牌的难堪 /231 6.2.4 资金链绷紧的险情 /233 6.2.5 调查15亿巨亏 /234 6.2.6 解铃还需系铃人 /235 6.3 贴牌引发连环倒台 熊猫陷入易美泥沼 /238 6.3.1 易美崩盘 /239 6.3.2 千元起家的神话 /240 6.3.3 马志平初识中科健 /241 6.3.4 入主熊猫 /242 6.3.5 标王吸引力 /244 6.3.6 资金短缺导致的研发窘境 /246 6.3.7 熊猫手机路坎坷13年 /247 6.4 UT斯达康:意外生存者的悬念 /249 6.4.1 夹缝中壮大 /251 6.4.2 追捧过时技术 /254 6.4.3 从巅峰到低谷 /255 6.4.4 全球预警 /258 6.4.5 大幅裁员 /259 6.4.6 能否再次意外生存 /261 6.4.7 《手机版图》对话:UT斯达康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吴鹰 /261 展望篇 未来的蓝海 /267 50%的临界点 /267 靠什么重生 /268 迎合,还是创造? /269 跋 极限考验下轻装前行 /270 保护好最重要的资产 /272 收获源于土壤 /273 主要参考书目 /275 试读章节 1.3.2农村包围城市 1999年前后,国内的一些手机厂商相继获得手机生产资格,但由于市场起步晚,技术根底薄弱,大多数企业都对外资的强大感到无可奈何。 如何攻破外资建造的铜墙铁壁?不少国产手机厂家对此感到茫然。 但再强大的对手。也存在可以攻破的弱点,对手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非常熟悉。 从2000年前后开始,国产手机开始进行自建渠道的探索。他们发现。外资仅是接触到大型城市,对中小城市的消费者特征和需求状况一无所知,第一家想到并抓到这一“弱点”的国产厂商是浙江宁波波导。其后,TCL的销售改革、康佳斥巨资打造的“千县千店”工程、南方高科的手机专卖店模式等纷纷跟进。 2000年之后。波导手机率先采取了新的分销机制,在全国迅速建立起28家省级销售公司、300多个地方办事处,拥有4000余名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15000余家经销商、数万个零售终端,并延伸到县级乃至乡镇一级,被奉为“中华第一销售网”,开启了国产手机厂商自建渠道的先河。 自建渠道的好处是:厂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延伸渠道的末端,可以直达市、县市场或农村市场;基本可以实现对终端的直供,能够在价格上牢固控制终端,避免了代理制下的窜货、价格战等弊端:渠道完全掌握在厂家手里。不必受经销商行为的制约。 症结也随之而来。如此扁平化使中间环节尽量缩减,虽轻易打破了层层包销的模式,但也牵涉到一些包销商的既得利益,触动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因此,有的代理商并不只是代理一家企业的产品,常常不是按品牌进行代理包销,而是根据产品型号进行代理销售,所以导致销售渠道纵横交错,对特意某个品牌的热情并不高;而渠道商的素质、忠诚度与稳定性对于决胜市场又非常重要。 为了吸引经销商加入自己的队伍,国产手机企业不得不另觅它途,采用让利方式,用高于国外品牌将近一倍的利润空问去吸引经销商,同时耗巨资培养素质高的销售队伍。 随着国产手机利润攀升,国内厂商对二三级市场的掌控力远远超过外资,在最辉煌时期,整体势头甚至超过了外资厂商;此时运营商直接向厂商定制手机开始起航;苏宁、国美等卖场还创造出靠厂商直供的模式,都极大地压缩了市场空间,外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这时候外资不得不开始对渠道进行大刀阔斧地自我革命,以求“回天”。 1.3.3外资操刀反击 2004年,摩托罗拉在海南召开的全国代理商年会上对外宣布,其中国区手机业务将被一拆分四,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区域,与日本、香港、澳门等区域一起,直接归属于摩托罗拉个人通讯事业部北亚区。该部门于2002年9月设立,原来中国区一层编制则从此取消,自然也削减了以前全国总代理一环的成本。 根据新的架构,中国内地四个大区与日本、韩国等市场比肩平级,实际上提升了中国市场地位。中国内地和港澳、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平级由北亚区管辖。 2004年,诺基亚也开始操刀改革渠道。在此之前的2002年、2003年诺基亚陆续推出中低端的多种机型,以满足对价格极其敏感的低端消费者需求。2004年1月1日,诺基亚将中国区从亚太区中单独划分出来,将其全球业务由原来的四大市场重新划分为五大市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化分销体系,即全国级代理、省级代理、省级直控分销和直供四种并存的模式。 自建渠道中,厂商和经销商的结合通常只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无长远的共同诉求,导致因为各自的利益倾向迥异而摩擦不断,由此带来维护成本高、效率低下,厂商利益受到严重冲击的后果。 总代理制和厂家自建渠道,两种模式成为手机发展中的两个极端。 前者完全由手机总代理全盘打理,手机销售链冗长,居间价格叠加次数多,经销商在其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后者,由厂商完全自建,虽价格因素可控、地域覆盖广,但销售过程中的人员、物资维护成本需要厂商自负盈亏,且自建模式并没有绝对成熟的范本可以借鉴,即便是波导,后来也因为渠道过于繁杂而付出代价。 所以照此看来,总代理制更适用于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多品牌竞争。成败的关键更依附于厂商,厂商一呼百应;而后者完全依靠价格因素决胜,在渠道扁平化过程中,千方百计压缩成本是关键的工作,打破过去层层包销的模式,动辄则会牵涉包销商的既得利益,经营风险显而易见。 而这时候,手机滑入微利时代,利润率急剧下滑。 国产手机在经历过民族品牌的鼎盛后,随着国外竞争者的持续加入厮杀激烈,渠道与价格卖点的优势逐渐消失。从2004年开始,国产手机整体出现危机。各大企业纷纷报亏。渠道自建先驱波导勉强挺过2004年的寒冬之后,2005年利润也无奈滑入俯冲轨道。 在这样的尴尬下,不少厂商开始进行多元化的尝试。 1.3.4卖场直销冲击:国美“超低价风波” 厂商完全没有料到,在中国电信系统销售除总代理、自建渠道之外,2003年忽然出现了一批黑马:以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等为代表的终端大卖场从厂家直接进货、低价销售的直销模式对厂商产品价格造成巨大的冲击,完全改变了渠道的原有格局。虽然,现今国美购并了永乐;苏宁也在进行市场整合,但这种渠道的经销模式仍未改变。 在1999年以前,国美基本上还是个单一的彩电经销商。从1999年跨出北京之后的4年多时间里,国美的销售商品迅速扩展为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涵盖了白色小家电、通信、IT等七大门类,成为目前国内同行中产品线最长的零售商。 2001年,国美在家电领域刚刚确立起巨头的地位,手机行业也正在崛起,手机和家电的销售渠道完全不一样,虽然国美在手机领域几乎一无所知,但处于利润喷涌前期的手机业让国美决定赌一次。 2001年6月国美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零售市场,对外宣称“半年不要利润,卖出10万部”。进人手机市场后,国美在手机经营中完全采取家电领域的做法:规模经营,低价取胜。 为什么国美能采用这么低的价格,它靠什么盈利?观察国美的盈利模式便可以初见端倪。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美,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当时,生产能力过剩形势成为定局,内地的家电行业全面由卖方市场180度调了个方向,使得家电制造商对下属分配渠道的依赖已经达到最高点,国美仓《造的大卖场模式让卖场和家电制造商进入共存共荣时代。 特定背景下。国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盈利模式,即利用采购和销售中资金交付的时间差沉淀出的巨额现金流,运作公司和其他项目,通过连锁企业的不断扩张,向上挤向下压,国美在消费者端只是蝇头微利,最终要的是赢得消费者美誉,这样产品供应商如果想进入国美销售,必须要忍受把,价格压到最低。 国美直销,这一模式从2000年左右就已形成,只是真正被推到风口浪尖,是在2003年的集体封杀国美事件。 2003年11月底,上海国美采用手机低价促销手段,与中国移动共同启动的“超低价围剿G网手机”的活动,将十余款G网手机价格下放30%~50%,其中摩托罗拉的一款手机跌破200元。 一些地方媒体报道称,摩托罗拉、夏新、海尔、TCL、索爱等手机厂商陆续给国美发来投诉信函,对国美采取的“超低价”手段表示抗议,要求国美“马上停止特价销售”,如果国美不喊停就封杀国美,而国美也以“将中断与对方的长期合作”表示拒绝(并不是各方都确认有其事)。 手机企业和国美进入僵持状态。这是一场不小的心理考验,在这场博弈中,双方都是强者,一边是手机领域的高手,一边是销售领域高喊“舍我其谁”的强者。由于涉及洋品牌的模式和中国本土零售模式的冲突,“保护民族品牌”的声音一浪盖过一浪,国美是被各方舆论保护的对象。 这场特殊的竞争中,最终谁来妥协很难有定论。2005年3月1日,家电连锁巨头国美对外宣布采购20多家国内外企业将近80亿元的手机产品,涉及除了当时的西门子之外的主流中外手机。 后来业界有种说法,零售业态本身的发展会触发并影响手机渠道的变化,大型专业连锁卖场扩张到哪里,哪里的分销渠道就会萎缩,直供的比例就会加大。 P20-23 序言 在产业深处潜行 难得有一个产业,通过技术创造了如此众多的财富神话,也难得有一个产业,像手机市场这样创造出变化多端的营销模式。 手机和它的相关产业链在中国市场上创造的奇迹,我们已经不满足于用一组报道来描述,而是希望通过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的工作小组,从技术、资本、政策、市场、营销和人物的角度全面深入这个产业。 一年半的时间内,三位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式的采访,接触了领域内近百位企业领军人物、官员、专家、风险投资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在记录下当时事件的同时,也开始从长远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出这个产业的内在轨迹。 竞争,洗牌 3G牌照、国际通信标准之争、幕后政策层面的权衡、台下中外利益的博弈以及产业链各方的骚动,为手机产业铺设了一条荆棘之路。 迅速崛起、更新换代、新老交替……每个产业都有其不变的规律,也充满了不确定。政策、资本、技术、渠道、市场的精彩博弈,构成了多年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而相对垄断的领域,呈现出来的由政策、垄断技术、大规模资金主导的产业战略,无不通过这个特殊市场架构下的潜在规律,随着销售渠道延伸到每一个消费终端。 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有一部行业史。这些历史和其他周而复始的历史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又充满了传奇。这个行业在最近十年,一直是信息技术最原始、最直观和最先锋的引导者,它所汇聚的资本、技术,所牵涉的演员和观众,是最近十年来新兴产业中最广泛、最持久、最直接改变我们生活的“话剧”。 政策、运营、设备、终端的重要事件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哪些事件,需要纳入本书内容?手机产业所演绎的故事,也是其他电子消费品制造业历史的重演。当然,在“手机”这个产品里,你可能比任何一件商品更能够感受到技术与市场的更替。从过去的家电业竞争,到现在的手机业竞争,续而演变到某种新技术、新战略、新渠道和新营销的竞争,这些竞争直接改变了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和企业内部管理流程。 我们一直强调:“主动、建设、思辨”地跟踪产业内的核心企业,成为“专家型、行动型、和谐型”的观察者。而这本书。正是我们在产业深处打磨出的一份“潜水报告”。 规则,潜规则 往往在企业的许多动作后面,隐藏着某种潜规则。每个产业的成功者,都在寻找和创造这种潜规则。当这些潜规则被更多的企业掌握,市场的竞争就进入激烈的僵持阶段,另一些企业必然会发明新的规则,来打破以前的常规。 回顾18个月前,我们开始筹备本书之时。那一刻正是中国手机业的分水岭:2005年2月19日,在外资、内资手机企业接连经历份额下滑的境况之后,中国核准制手机牌照终于放开了闸门。早已铆足了劲的国产新军如奥克斯、明基、华为、长虹等纷纷涌入,为本已趋于稳定的市场格局增加了诸多变数。而3G牌照的发放,中国运营商的手机订购比例也将从10%有望升到50%,甚至更高,手机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微妙,手机渠道与厂商的竞争与合作,也会逐渐转型,以中复电讯、迪信通、金飞鸿、中域电讯、天音公司为代表的手机分销商将如何选择? 即使在这样的竞争中,变款式、变产量、变价格的基本规律仍然在左右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库存,已经成为手机企业永远的伤痛。那些被淘汰的和幸存的企业,在市场的硝烟之后,看到了什么? 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去酝酿出这本记录手机产业传奇的著作,希望通过这本书去透视快速变动时期中国手机市场的内在格局。 本书的第一部分,从中国手机市场全局的角度,对中外手机厂商面临的上游政策,包括对3G、专利、核准制、渠道进行了分析介绍,有助于读者对发展始末和全局的了解;后半部分主要是微观层面的个案,叙述手机企业的高层决策对企业兴衰的关键影响、中外手机企业之间商战、国内企业的对垒和沉浮,更趋于曲折企业传奇的实录。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到这一产业的兴衰变迁和主导这些变化的幕后力量,或许也能引发你对产业未来趋势的思考。 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让现实更多具有未来的意义。” 陆悦 幸玮 傅桦 2006年7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手机市场,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囊括其中。 ——(Duncun Clark)BDA(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邓肯·克拉克 在中国,技术差距只能让你领先12至18个月,而不能作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战略。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何庆源 业内人士要完全清楚这十几年的变化已相当不易,而几位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为读者展现出了手机行业发展的重要线索。 ——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 高瑞彬 普通的读者会从中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行业内的人则更多去展望手机将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 ——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政府关系副总裁 宁述秀 我相信中国比韩国更有机会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手机企业,我们对客户的了解是一个天然的优势。 ——联想移动总经理 刘志军 核心技术完全被国外品牌垄断,手机市场已经被国外品牌分割,国内手机企业采取“侧翼攻击”战略,开始了艰苦的争夺。 ——波导总经理 徐立华 循着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手机市场多年发展的脉络,还能更清楚地看到新技术的力量。 ——新浪全球资深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 《手机版图》的作者们不满足于碎片式的新闻。慢慢地发现了一个脉络,一种格局。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从这本以“版图”命名的书中,我们不但可以更多地领悟到有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还可以更好地寻找有利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事业健康、稳步前行的“思维坐标系”。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李开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