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母亲,不平凡的儿子。这是一个母亲记录的关于儿子成长的纪实,这也是一个成功教育的典范。本书的作者宋文琳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儿子王崴成长的故事,讲述了教育她儿子从福州小学到哈佛大学的体验,相信他们的教育经验和体会会给对孩子充满期望的父母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看着儿子成长--从福州小学到哈佛大学 |
分类 | |
作者 | 宋文琳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平凡的母亲,不平凡的儿子。这是一个母亲记录的关于儿子成长的纪实,这也是一个成功教育的典范。本书的作者宋文琳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儿子王崴成长的故事,讲述了教育她儿子从福州小学到哈佛大学的体验,相信他们的教育经验和体会会给对孩子充满期望的父母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母亲记录的关于儿子成长的纪实。这也是一个成功教育的典范。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每一对华人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宋文琳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儿子王崴成长的故事。王崴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大部分同龄人来说,要复杂一些。王崴出生于中国福州市,10岁时到美国,在美国继续接受教育。成长环境的转变,曾给他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在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下,加上其自身的努力,他顺利:考上了哈佛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相信他们的教育经验和体会会给对孩子充满期望的父母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目录 自 序——平凡的家 引 言——荣誉的光环 幼儿期 孕儿 出生 选择 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注意观察和培养幼儿的兴趣 启蒙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欲速则不达 鼓励和批评 启蒙老师 父母不在的日子 单纯热情无私 保护孩子善良的心灵 美国的生活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 学区、学校和老师 转学后的四年级 打架事件 小学家长会 第一台电脑 自由、隐私和礼貌 小学成绩单 第一张奖状 小学毕业典礼 毕业纪念册 独特的考核制度和评分方法 忙碌的中学 初中 第一次上补习学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错失良机 良性竞争 初中成绩单和家长会 乐于助人并萌发组织才能 补习之风盛行 为考特殊高中做准备 赶考时出意外 登报纸风波 不忘中文——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贺卡 两种文化的认同 青少年叛逆期 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对待和管理金钱 母亲的角色 史岱文森高中 选课 大学先修课(AP) 最关键的十一年级 关于PSAT/NMSQT统一考试 美国的大学统考——SAT考试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热衷做义工 主办杂志 难忘的夏令营生活 初涉科研领域 崴儿的两位恩师兼忘年交 崴儿的座右铭 十二年级——申请大学正式开始 提前申请大学 申请大学论文 家长应关心、理解并参与孩子的大学申请 迟到的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 参加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附:我在哈佛的时光(中、英文) 王崴 哈佛毕业了——该洋洋自得,还是从头做起? 哈佛大学的本科教学体系 我个人的学习生活轨迹 哈佛的教职员工 教学助理 哈佛的学生 哈佛的中国人和美籍华人 课余生活 社会生活 忙碌的暑假 为毕业做准备:暑期实习 总结——什么是哈佛人的精髓? 后 记 试读章节 *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社会上一直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谓的“起跑线”就是指幼儿启蒙期教育;所谓的“输”,就是指别的同龄孩子会的,你的孩子不会,或者虽然会却不如别的孩子做得好。其实这些都是家长们在相互攀比和竞争的意识下产生的错误观念,生怕自己的孩子人学后学习的起点比别人低,就拼命对学龄前的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却忽略了幼儿本身存在阶段性成熟,且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所区别的客观因素。有些家长过早、过多地逼幼儿学琴、学画、学英文等等,并不在意要孩子学的东西是否是孩子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他们的,让孩子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恨不得一下子就能打造出一个全能的、超群绝伦的天才出来。然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能否承受得了,家长却很少考虑和顾及。 作为父母,我们十分怀疑和排斥这种想法和做法。因为人为地提前并强迫性地训练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甚至会影响孩子今后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其实是在“逼”孩子智力早熟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众所周知,高智商的孩子并不代表高成功率。相反,智力平平的孩子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有抱负、有毅力、有刻苦精神,具有健康的人格、自信、诚实等,其成功的可能性则大大超过那些有高智商却缺少其他素质和品格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真是个天才儿童,无需逼他学这学那,让他像一般孩子那样平平常常地生活、上学,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到底有多少天分,再仔细观察他的天分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他的天分加以培养,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崴儿小的时候,我们从未对他抱有过高的期望,在课余时间也从未逼他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在他刚上小学的时侯,我们住在单位宿舍楼。记得在我们所住的那栋楼里,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在学电子琴(那时候的经济条件有限,钢琴还不太普及)。每到晚上和周末,总是琴声阵阵、此起彼伏,我们听后不由得有点心动,也想动员儿子学琴。但每次我们一提起此事他就把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说他不喜欢。有一次,一个钢琴老师路过我们家门口去隔壁教钢琴,无意中见到我儿子的双手,手指长长的,认为他的先天条件很好,不学琴实在可惜。于是我们再次动心,就借了一台电子琴,想让崴儿试着弹弹。没想到他一看到琴就哭了起来,说他不想学琴,讨厌弹琴。看着他可怜兮兮的伤心的样子,我们也心软了,心想这又不是学校要求的必修课,何必让孩子这么痛苦呢?还是让他快乐地成长吧,学琴的事就此作罢。到美国后发现,崴儿是华人的孩子中极少数不会琴艺的孩子,不过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因为他想不通为什么大家并不具有同样的兴趣但是却都去学同样的东西,既然不喜欢又为什么要去做?也许就从这么一点小事开始让他渐渐养成一种凡事喜欢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的个性。*注意观察和培养幼儿的兴趣 崴儿小的时候,讲话和走路都比较早,但是不太坐得住,比较调皮、好动。记得他一岁多的时候,国内一般人家刚开始有黑白电视。当时一吃完晚饭,全家老少就聚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可不到五分钟准会听到崴儿的尖叫声,要我们带他出去玩。外面天已黑无处可去,为了不影响大家看电视,我只好常常抱着他到另外的房间,指着墙上的挂历教他学着说“花”、“鱼”、“鸟”、“树”等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最后挂历上每月一张的十二张图案都教完了,再教他挂历上的数字。他的记忆力较好,很快就都能记在脑子里了。我们也没在意他是否真的记住了,直到有一天,崴儿的小表叔穿着背心来家里玩,崴儿突然指着他背心上的数字说:“12。”我们当时听了有点惊讶,不太相信,认为他可能碰巧猜出来的,于是就抱他到楼下去认每一个不同汽车牌照上的不同数字,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念出来,这下我们才意识到他是真的记住了所学的东西。 发现了他爱认字的兴趣后,我们就时常教他一些简单的文字,但并不强迫他每天一定要学多少。有时我想验证他到底是否识字,就拿一张报纸,故意将文字上下颠倒过来给他看,他总是一边气嘟嘟地将报纸顺过来拿,一边抗议地说:你们把报纸拿反了!接着就去找出他会认得的字。当时电视和报纸上最常有的新闻就是关于邓小平的报道,所以崴儿最早认识的三个字就是邓小平。同时他也学会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等。三岁多以后,他就不再喜欢识字和背诗了,而像大多数男孩那样,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打仗游戏,整天刀枪棍棒不离手。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都会有周期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幼儿期,这种变化是相当频繁的。有些孩子这段时间喜欢识字,而下段时间没准又喜欢上画画了。做为家长,千万不可硬性地强迫幼儿去长时间地坚持某一种兴趣,这样也许就抹灭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失去了好奇心也就变相地失去了创造力。因为在幼儿的小脑袋里根本就无法理解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他只知道凭着本能的好奇和兴趣去做。 崴儿兴趣转移以后,我们就没有强迫他每天一定要认字了。不久又发现崴儿非常爱听故事,便时常讲些故事给他听。后来由于我们工作较忙,没有办法每天定时给他念故事,就买了许多录音带回来,每天睡觉前将小录音机放在床头,让他自己选择爱听的故事听半个多小时再睡觉,代替了我这个做妈妈的每天在身边给他讲故事。每当我有空的时候,就会问崴儿又听了什么新的故事,并假装我对故事的内容一无所知,让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给我听。这时候是崴儿最兴奋、最激动而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心想,居然还有他知道而妈妈不知道的故事,于是就绘声绘色、手舞足蹈,甚至还创造性地添油加醋讲给我听。这个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和习惯崴儿一直保持了许多年,着实受益匪浅。这不但扩大了他的知识面,提高了他的表达能力,还激发并形成了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崴儿不仅爱在家里讲故事,还爱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们讲,并曾有“故事大王”的雅号。 上小学后不久,老师也知道了崴儿爱讲故事,同学们也爱听,每逢课间有空余就让崴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故事。久而久之,崴儿渐渐养成了爱发言、上台演讲不胆怯,且人越多越来劲的性格,这对他日后到美国,在陌生国度里、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下能快速适应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孩子大多是开放型的性格,几乎是人人会说,个个能侃;而亚裔的孩子却大都是腼腆型的,不爱说话,不善言谈。崴儿的自信、开朗、大方的性格让他在学校里很快就赢得了美国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爱。P19-22 序言 我们家是一个很平常的三口之家,独生子王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里既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低谷回荡的遭遇而赚人眼泪。就像世界上大部分家庭一样,我们每天都过着平平常常,但却是踏踏实实的日子,唯一的不同之处是:我们曾经历过两个完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东西方两个不同的国度里,我们过的虽然都是平凡人的日子,生活内容却大不相同,确实为我们平凡的日子增色不少,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我们夫妻俩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在过去中国的那种各种运动不断的年代里,我们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而该轮到的却错过不少。在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填不饱肚子;在我们长知识的时候,没学校读书;在我们精力最旺盛的青春期,下乡务农;在我们渴望成家之时,提倡晚婚;而在我们终于结婚了想要孩子的时候,计划生育!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只能被外在的因素左右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只是埋头过着我们平民百姓的普通日子。对于生活,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去追求过什么,也就没有那些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没有了烦恼也就自然减少了痛苦。因此,我们的生活虽说是平凡的,但却是快乐的。“平凡就是福”成了我们全家的生活理念。 随着时光的流逝,白发已悄然爬上了我们的双鬓。回首来时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沮丧过;在别人眼中所谓的成功时,我们没有得意过;在没钱的时候,我们没有恐惧过;在经济稍稍宽裕时,我们没有挥霍过。我们始终揣着一颗坦然的心,随着地球日复一日旋转的轨迹,过着我们平凡的日子。时代的变迁,光阴的流逝,只是催白了我们的黑发,并没有改变我们生活的心态:一个平凡的人,终究是要过着平凡的日子;一个平凡的家,就是稳定社会的一分子。 平凡的父母养育出了平凡的子女,但平凡的子女经过不懈的努力,照样可以走出一条不平凡的成功之路。我们的儿子王崴自小学四年级到美国后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拼搏,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并分进中学的资优班,两年后考入纽约市最好的一所公立高中——史岱文森特殊高中,而后又进入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并在四年内获得两张学位证书和一张语言证书:应用数学的学士学位证书,统计学的硕士学位证书和两年制的古汉语学业证书。 2004年7月,王崴正式进入纽约“世界金融中心”曼哈顿的美林证券公司上班,开始了他的人生新里程。“生活上做普通的人,事业上做杰出的人”是我们培育孩子的宗旨。我们深信,只要他继续努力,将来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后记 转眼崴儿已经大学毕业一年多了,我自己也已大学毕业,并留在就读的大学里工作。时间过得真快,真是“弹指一挥间”。说实话,我本人从来就没有过写作以及出书的念头。2002年夏天,当我回国探亲时,崴儿的爷爷第一次和我聊起此事,鼓励我将我们培养崴儿的经历写下来。记得当时我听了之后直摇头说不行。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写作水平有限,从来就没有写过书,出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件可望而不可及,而且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后来经过老人家再三的动员以及先生和家人的鼓励,考虑到写这些只是为家族留下一点值得纪念的回忆,就劝慰自己不必存有太多的顾虑。再者写回忆录又不是小说,只是写生活精华之经历,写儿子成长之纪实。说白了就是尽我们所能将我们的生活以及育儿之经历,以朴素无华的手法,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印在纸张上,犹如我们返回时空隧道再克隆出一个儿子来。决心随着顾虑的消除而逐渐形成。探亲返美后我就着手准备此事。先是回忆,后是摘记,最后是落笔成文。尘蒙的往事随着记忆的翻新,一幕幕由远到近放大并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再由着我的指尖欣然跳跃、撒落在电脑的荧光屏上,渐渐地勾勒出我们这个三口之家二十几年来在中、美两个国家之间的生活轨迹。 其实崴儿一直都不赞成我们以他为题材写书出版。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个极平凡的人,所有的事情都不值得一写。我当然理解他的想法。我知道他还担心我写的东西是否会像其他类似的书籍那样,有的地方会言过其实。初稿一完成我就让他过目,以消除他的疑虑。他看完之后笑着说:“内容基本属实,没有夸张。但这不太像是一本书,而更像是本流水账。会有人看吗?”我的回答是:“说实话,写此书的初衷和本意是为己而不是为别人,是为我们自己、为家族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别人对此有没有兴趣没有太大关系,我并没有奢望它会是一本畅销书。”在我们的动员之下,崴儿在刚毕业准备上班之前夕,利用几天空余时间,也将他在哈佛大学求学四年的体验和心得用英文写了下来,为这本书增添一点不同的色彩。 写作之路其实挺艰难辛苦的,特别是像我这样既没有喝过多少墨水,又没有很多空余时间的人来说(我在上大学的同时还在学校兼做助教工作),写起来就更觉得不易。其中有好几次我都想打退堂鼓不写了,但是想到对老人的承诺,以及要为家族留下在海外拼搏、育子之纪实的想法又促使我一字一句地在电脑前继续坚持敲着键盘。我只能利用学校放假期间来断断续续地进行写作。经过两个暑假的写作,终于仓促地完成了这本书。仅在此谢谢所有鼓励和支持我写作的亲朋好友们,特别要感谢姐姐宋文琪对我的鼎力相助。假如我的粗劣笨拙之作能给一些读者,特别是家长们带来点滴的启发和收益,我将会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