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作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代伟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让我们跨越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鸿沟,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抑或平视,他都是一座纪念碑式的人物。他个人历史的本身不是传奇,胜似传奇;不是神话,胜似神话。因此毛泽东本人从来就没有走上什么神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劝学,读书,交友,济苍生。读毛泽东的家书,看毛泽东的家人、家世、家事、家风,品毛泽东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一部毛泽东家书可谓是一部革命家为人处世的教诲录,亦是一部政治家从政服官的亲情录。
《家世·家书·家风——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一书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母亲、妻子(杨开慧、贺子珍、江青)、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和儿媳刘思齐、邵华的故事,从毛泽东这个个体的“人”和人性上,发掘和欣赏毛泽东作为政治人物的另面情怀。本书以人物为中心,以家书为线索,将毛泽东和家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清晰家书的来龙去脉,又更深层次地把握毛泽东和每一个家人、亲人的关系。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插入大量毛泽东家书的手迹与历史照片,使得阅读更直接更形象。
韶山冲,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
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
韶山冲。村连村,十户人家九家穷。
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想象,伟人毛泽东就是诞生在这首民谣所歌唱的地方。韶山冲当年流传的这首民谣或许有文学演绎的成分,但像中国内地许许多多的山村一样,贫穷和落后这顶帽子同样也戴在韶山的头上。“禾镰上壁,没得饭吃。”东北距长沙约九十公里、东南离湘潭约五十公里的韶山冲,在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的领袖之前,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泽东的出生地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尽管贫穷落后。但山清水秀,“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风景如画,“潆洄地涌,水飞雪浪之花,九嶷天开,山横玉枕之案;绵亘百余里,蜿蜒来八面之龙。山苍莽,际无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皎月是长明公不老,白云乃不速之客”,“九天韶乐,时来迭奏罗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
在这个“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沟里,毛泽东这个农民的儿子在他十六岁之前,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它方圆半径十里地的地方。
母亲文七妹在她二十六岁时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孩子毛泽东。这一年,父亲毛顺生二十三岁。因为前面两个儿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这给文七妹的打击很大。为了把第三个孩子平安地养大,她干脆回到湘乡的娘家唐家蚝,而且还在一座观音庙那里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并给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泽东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一直在那里生活到九岁才回韶山冲读书。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毛顺生十岁时他父母给他订下十五岁时完婚的这门亲事,从此在他的勤劳经营下,家道还真的交上了好运。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十六岁这年,新婚不久的毛顺生为了还清家中的债务,被迫外出当兵,好挣一些饷银养家糊口。在兵营,毛顺生省吃俭用,一年后退伍回家,用积攒的钱还清了债务。从此,他开始经营耕作自家祖传的六七亩田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为一家的温饱精打细算。“吃不穷,用不穷,人无计算一世穷。谁会盘算,谁就会过好日子;不会盘算的人,你给他金山银山也是空的!”毛顺生虽然没有读过书,识不得几个字,但在外当过一年兵的经历自然也让他比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要“见多识广”了。 “拼命地节省”的他把从自家人嘴里节省下来的稻谷加工成白米,挑到一个叫银田寺的集市去赶集出售,或者零售给那些穷苦的脚夫和手工业者;同时将稻谷加工剩下的米糠用来养猪。慢慢地,毛顺生就有了一些积蓄,他将这些积蓄赎回父亲毛翼臣典出去的一部分田产。到毛泽东十岁的时候,家中已经有了十五亩自耕地,年收六十担谷。连父亲在内全家五口人每年只需口粮三十五担,这样就有了二十五担的节余,毛顺生就成了“十户人家九家穷”的韶山冲的富户了。
但“这个老人继续‘积聚财物’,在那个小村里可以说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买田,但是他向别人押来很多的田。他的资本增加了两三千元”。这个时候,毛顺生一边继续靠贩卖稻谷加工大米向湘潭易俗河等地出售赚钱,不过规模已经从肩挑发展到板车运以至从银田寺雇用船只了:同时他还兼做贩运生猪、耕牛的买卖,并得到妻子娘家的贷款支持,生意越做越大,家业日益兴旺。为了扩大生产,毛顺生开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后来就干脆雇用了一个长工,农忙时再加个短工。不久,他就从堂弟毛菊生那里买进七亩水田,使田产增至二十二亩,年产量达到八十担。已经成为韶山冲“大富”的毛顺生。不仅入股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还自己印行了自家“义顺堂”的纸票流通周转,和“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几家大店铺有了密切的商务往来。尽管如此,毛顺生仍然克勤克俭,省吃俭用,不准家中有吃闲饭的,儿子们和长工一样都得下田干活。毛泽东在“自传”中说:“我在六岁时便开始耕种的工作了。父亲的生意并不是开店营业的。他不过把贫农的谷购买过来,运到城市商人那里,以较高的价格出卖。在冬天磨米的时候,他另雇一个短工在家里工作,所以在那时他要养活七口。我家吃得很节省,但总是够饱的。”
毛泽东从“七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做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我在十三岁时,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某处一个山谷里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其实,毛泽东是在一九○二年春他九岁的时候开始入学读书的。毛顺生把儿子送进了离家最近的私塾读书。南岸这个离家才二百米的私塾,是毛泽东读书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师邹春培对收毛泽东这个学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顺生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干的毛顺生对此却毫无奢望,他的想法极其简单又实际:“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书香门第的影响之外,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毛顺生因为自己读书太少、文化根底浅的缘故,在一场关于椿柴山公案中败诉,本来有理的事情却因为对方引经据典无理讲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输了官司不说,还断送了柴地。这事给毛顺生的震撼很大,他发誓要让儿子读书,“可以帮他打赢官司”,给自己争口气,支撑门户。P1-4
家书,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可以照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节、道德,可以照出他的信仰、理想、追求,也可以照出他的品德是高尚还是卑鄙,心灵是美好还是丑恶。毛泽东家书也不例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家书,来了解、来欣赏。从而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毛泽东的人生风景和心路历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作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代伟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让我们跨越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鸿沟,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抑或平视,他都是一座纪念碑式的人物。他个人历史的本身不是传奇,胜似传奇;不是神话,胜似神话。因此毛泽东本人从来就没有走上什么神坛。所以也就根本没有走下什么神坛——毛泽东不是神,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就是一个吃中国饭、喝中国水、穿中国衣、读中国书、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在中国的黄土地上长大的中国人,一个把握历史又推动了历史、一个改变历史又被历史改变的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得有失,有功有过,有生有死,因此他不是也不可能是所谓的完人,不是也不可能是“万岁”,但这并不能否认毛泽东绝对是一个伟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家世·家书·家风——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一书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母亲、妻子(杨开慧、贺子珍、江青)、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和儿媳刘思齐、邵华的故事,从毛泽东这个个体的“人”和人性上,发掘和欣赏毛泽东作为政治人物的另面情怀。本书以人物为中心,以家书为线索,将毛泽东和家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清晰家书的来龙去脉,又更深层次地把握毛泽东和每一个家人、亲人的关系。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插入大量毛泽东家书的手迹与历史照片,使得阅读更直接更形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劝学,读书,交友,济苍生。读毛泽东的家书,看毛泽东的家人、家世、家事、家风,品毛泽东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一部毛泽东家书可谓是一部革命家为人处世的教诲录,亦是一部政治家从政服官的亲情录。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藏在生命深处的感动,而且比金子还珍贵还温暖。一封家书就是人生的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人生的一个珍藏。家书的故事因此风情万种百媚千重。家书犹如陈年老酒,愈陈愈香。而读家书,其实就是读来自生命深处的那一份感动,生命中可与不可承受的重与轻,都成为一种宝藏。亲爱的读者,在这样一个“打个电话就可以连接四海,击一下键盘就可以一网打尽”的言而无“信”的网络信息时代,重温毛泽东的家书,我想,你一定会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丁晓平谨志
二○○六年二月
于北京西皇城根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
读这两行诗
同样需要勇气。
面对太阳
您的光芒,比太阳更耀眼!
您从生命中提炼出这九个字
向世界提出了一个中国式的反问
从此,破碎的山河
在您的诗中变得分外妖娆
真正的诗人,已感觉到新世纪的曙光
您总是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
漫漫长夜
天塌下来有您顶着!
诗人!以一个农民儿子的身份作为主席
在人类的眼中,您是强悍的
您怀揣锋芒锃亮的文字
闪射民族的光芒通过真理
携带阳光雨露自由和平等
在沉浮中歌咏
赢得了最多爱戴的人
诗人!一个农人的后裔
在祖辈在劳苦大众水深火热之中
学会与湘水对饮对歌
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日子里
懂得用一粒小米养大一个政党
用一支步枪壮大一支军队
您知道新世纪的步伐
不能没有诗歌的指引
诗啊如一颗子弹
穿破敌人的胸膛
真正的诗人就坐在延安
一个陕北高原的窑洞
让蒋介石高不可攀
让美国人深不可测
高贵的诗歌来自高贵的灵魂
我手捧诗歌
犹如感恩上苍的赐予
向您深深地俯首
诗人啊1100年,其实不算长
可我知道,有一种思想有一种精神
已深入并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
您永垂不朽的诗歌
会钟爱我们
记住中国有一位天才的领袖诗人
永远和中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
诗人啊!我不是您的哀悼者
我不能只在纪念您的日子里 怀念您啊!
这首诗发表于一九九三年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如今已十多年了,但诗歌依然年轻。二○○六年九月九日是毛泽东主席逝世三十周年忌辰,愿我的诗歌和这本《家世·家书·家风——毛泽东的亲情世界》如一束素净的鲜花敬献在他老人家的灵前。
自二○○一年有幸策划编辑《毛泽东自传》以来,对伟人毛泽东的认识和研究应该说更加深入,也更加理性,更加热爱。其实,伟人也是凡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有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也有着普通人的爱憎是非和儿女情长。作为伟人毛泽东,亦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的亲情世界同样有着与普通百姓一样的阴晴圆缺,一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想,我在这本书中所要努力追寻的就是伟人心中的那一片亲情的天空——温暖如阳光一样灿烂,幸福如蓝天一样深远,有风有雨有彩虹。作为儿子,性格倔强叛逆的毛泽东却是百分百的大孝子;作为丈夫,乱云飞渡的岁月中毛泽东的爱情婚姻也有着普通男人的痛苦和无奈;作为父亲,大爱无言的毛泽东对儿女的教育同样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无疑,在亲情的这一片天空中,毛泽东的光芒像太阳一样耀眼。
本书作为重大选题,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科研部的专家们反复审读,他们的批评和修改,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权威认可。书中还插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大多是由吴印成、侯波、徐肖冰、杜修贤、吕厚民等诸位摄影大师为我们留下的精彩历史瞬间(因资料有限等技术原因,还有部分摄影作品无法核实作者)。因此,在本书与读者诸君见面的时候,我不能不向上述前辈们说句感谢的话,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丁晓平
二○○六年九月九日于平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