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谈论阅读的书。作者宛如一位善解人意的导游,把阅读当作一次快乐的旅行,领着你在文本的寻幽探秘中,启动思维、体悟人生、感知世界。在心灵的会意和快意中,使阅读,变得轻松和有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本阅读之旅--从语文课堂开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林怀宇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专门谈论阅读的书。作者宛如一位善解人意的导游,把阅读当作一次快乐的旅行,领着你在文本的寻幽探秘中,启动思维、体悟人生、感知世界。在心灵的会意和快意中,使阅读,变得轻松和有趣。 内容推荐 在这个框架中,我们看到:由读者感受出发的文本的丰富性,作者在作品中投入的身影,作品的历史语境,是构成阅读理论的"铁三角"。尊重读者、尊重作者和尊重历史,使这样的阅读变得更人性化。谈到历史,我觉得作者对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写作语境、演变轨迹和与权威意识形态的呼应和认同,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历史梳理。联系到第二章第三节"寻找语词变迁的痕迹"中关于小资的前世今生,实际上成为对小资这一命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回溯,显现了作者在文本细读同时拥有的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企求做到的就是这种在宏大历史视野下文本个案的细微剖析,和通过细微剖析所体现出来的宏大历史意识。 目录 导言:图像时代,阅读的乐趣/1 第一章 旅行的起点——质疑 进入课本体系的文章是否都是好文章,都要照单全收?/11 它证明了方舟的存在吗?——评析《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对童心的误读——谈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材和教参的解释是否能说服你?/23 《项链》是在批判和讽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吗? 教材和教参看似正确的阐释是否遮蔽了经典作品的丰富意味?/29 论《孔雀东南飞》的阅读盲点 第二章 旅途中的风景——细读与随想 观照作者的心灵/42 撩人的荷香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新解 发现文学传统的承袭和变化/51 山意象解读 寻找语词变迁的痕迹/76 “小资”的前世和今生 第三章 有人才有真风景——寻找作者的身影 启蒙者的思想矛盾/88 大学校长的演讲——解读罗家伦的《荣誉与爱荣誉》 知识分子的言说/98 毕竟是书生——谈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集体记忆的个人呈现/107 一个人的“文革”记忆——谈周涛的《巩乃斯的马》 第四章 一花一世界——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言说不尽的经典/114 论《春桃》的多重指涉 创作理想的坚持/126 乡村情结·日常生活·诗化小说——谈孙犁的《山地回忆》 第五章 回到从前——文本与语境 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想象/134 十七年间作家关于小资想象的写作语境/135 十七年小说中小资形象的演变轨迹/145 类型化小资形象与权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呼应/172 第六章 异域的旅行——中外文化的撞击与交融 驻足东南亚/182 狼毫、木偶及其他——辨析菲律宾诗人和权诗歌中的文化观念 平和之关——论泰国作家姚宗伟的散文风格 新加坡华文文学创作的代际承传——以《新加坡青年散文选》为例 彼岸一见/219 中国风俗与美国风景的背后——论汤亭亭《中国佬》的叙述目的 主要参考书目/231 后记/233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旅途中的风景——细读与随想 语言文字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简直是天问。古代神话被现代人视为人类在童年时期的创作,是对世界笨拙幼稚的解释和想象。可是我愿意相信先民所说的仓颉造字的情形是真的——“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现就应该有如此的效果:惊天地且泣鬼神。天地之间,是神创造了人,而人,又用文字创造了新的世界。 语言学家把语言的使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性的,是真实的陈述,其功能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可以和客观事实相对应,表达科学意义上的“真”。而另一类则是情感性的,它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是艺术的“真”。一篇文学作品构筑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记得有个风景区的墙上写着:“慢慢走啊,请好好欣赏。”这个提示同样也适合于阅读。因为在经典作品所构筑的世界里,风月无边,风光无限。伴随着细读和随想,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与作者“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细读和随想的关键都是“慢”。细细品味作品的滋味,会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美好的享受。有人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我以为他是懂得阅读的个中真义的:“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我知道有些行业,是需要培养速读技巧的,美国大律师李·贝利的名著《舌战手册》中,就有专章讨论速读技巧。我亲眼见他只用十分钟,就从一大摞卷宗中准确找出自己的目标。不过文学,强调的乃是鉴赏之道。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的时间。……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所谓的细读,是对作品作详尽的分析和诠释。对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不放过,不仅注意每个词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其间的微妙联系: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句型、语气,意象的组织,修辞手段运用中显现出来的言外之意、暗示、联想,等等,对它们的注意,是细读文本时必做的功课。 所谓的随想,则是指漫游在作品所构筑的世界里,既与作者“共情”,但又不全然听命于作者的指引,而是保持着随意、自然、独立的自我思想空间。“欣赏之中不但有批评的成分,其中也有创造的成分,因为欣赏活动中本来就有一个‘共鸣’的过程,当我们设身处地地欣赏作品之时,我们的情感思想和想象也达到了作者在创作时那样的境地,我们也就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样,不过原作者是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我们却只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凭借而有所创造罢了……更进一步,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但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我们还可以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在自由的随想状态下所进行的阅读,是发现之旅,它既是欣赏,又是诠释,“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这样的阅读中,时时会有发现的惊喜和乐趣。 P40-41 序言 阅读的淡出,据说是因为图像的侵入。图像的具体、直观、生动和感性,省却了传统阅读中由文字到想象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把阅读者变成一个观览者。当快速闪过的画面,控制甚至强暴地主宰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享受直观的画面刺激和快感的同时,不期然地也丧失了往日阅读那种从容细致、反复品味和深入思索的心态和性格。人们习惯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上把当下世界称为图像的时代,仿佛“读图’’已经或必将代替承载着我们数千年文化积累的“读文”传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和图都是人类表达自己情感和思维的方式,也是我们认知世界互通的渠道。文字由象形来,但经过了一个抽象的质变过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图像更逼近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而文字借助想象的飞跃更能深入事物的内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的产物。因此,尽管当下图像风行,但“读图”并不能滥用甚至以之来代替“读文”。当我们迷恋于“读图”的快捷和直接时,重提阅读(“读文”),便是十分必须和必然的话题了。 问题是我们怎样来谈阅读,尤其面对在图像包围中长大的年轻读者。 我很乐意向年青朋友推荐这本专门谈论阅读的书。作者有着十分自觉的意识,清醒地看到当下阅读逐渐被边缘化了的危机,但她没有高头讲章式地把这个话题说得云里雾里、天花乱坠,也不故作玄虚地弄些东方、西方的理论新词,使出浑身解数把本来简单的问题说得越复杂越显本领。作者并非轻视理论,而是不作理论的“空转”。书中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者以文本为基础,理论是进入文本的解剖手段或工具;通过文本的解读,重构阅读的理论。这就是“鱼”与“渔”的关系。因此,作者宛如一位善解人意的导游,把阅读当作一次快乐的旅行,领着你在文本的寻幽探密中,开放五官,启动思维,体悟人生和感知世界,在心灵的会意和快意中,使阅读(以及对这本讨论阅读的书的阅读)变得轻松和有趣。这是作者的写作策略,也是本书的论述特点。看似在解读文本,但解读的背后,有一个关于阅读的理论框架在支撑。 在这里,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命题:阅读的最大快乐在于发现;而发现,从对人云亦云的质疑开始。作者长期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太多生动的例子和教训,这里饶有趣味的是对《孔雀东南飞》的分析。这篇从中学时代就进入课本的长篇叙事诗,讲的是焦仲卿夫妻坚贞不渝的爱情,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然而作者通过细读,发觉焦、刘的爱情并非如教辅材料所提示的,一开始就坚贞不渝,而是有过十分复杂、细微的心理过程和戏剧性变化。从刘兰芝对焦仲卿并无感情的“自请遣归”,到焦仲卿为其向母求情和分手时的安慰及誓言,重新感受到丈夫的爱;无情——生情——殉情,刘兰芝的每一段心理变化和行为过程都有充分的逻辑根据和细节铺垫,这就对我们以往那种简单化的结论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 当然质疑有时候也可能受到再质疑,这是一个不断往复的深入的过程。即如关于王安忆的那篇《我们家的男子汉》,似乎解读者忽略了作者对“男子汉”反讽的意味。命题提出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每一位操作者的完全准确,但它无碍于命题的确立。为了完成命题的确立,还要有许多条件来丰富和补充。这就是作者在以下所展开的几个章节的任务,从细读与随想、寻找作品中作者的身影、品味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到回到文本和语境,等等。作者正是从这些章节的展开,丰富了她从质疑开始的发现,从而也建构了自己关于阅读的理论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我们看到:由读者感受出发的文本的丰富性,作者在作品中投入的身影,作品的历史语境,是构成阅读理论的“铁三角”。尊重读者、尊重作者和尊重历史,使这样的阅读变得更人性化。谈到历史,我觉得作者对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写作语境、演变轨迹和与权威意识形态的呼应和认同,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历史梳理。联系到第二章第三节“寻找语词变迁的痕迹”中关于小资的前世今生,实际上成为对小资这一命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回溯,显现了作者在文本细读同时拥有的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企求做到的就是这种在宏大历史视野下文本个案的细微剖析,和通过细微剖析所体现出来的宏大历史意识。 我与作者的认识是在她进入华文文学研究以后,我期待她今后在这个研究领域有更大的进步。 是为序。 2006年6月酷暑 后记 有很多有趣的关于阅读的记忆。 小学四年级时,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本手抄本,写的是阿拉丁的神灯,班上的同学放学后还围着我,入迷地听我讲那个故事。其实我讲得并不好,还有些结巴,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成为中心人物吧。我小时候笨手笨脚,小伙伴们玩集体性的游戏像跳绳、踢毽子什么的都不会先找我“加国”。而这回却被大家给“拥戴”了一把。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坐在操场边的情景,那天色慢慢暗下来,而我的故事还没讲完。 初中时,家里买了几本《安徒生童话》,那是一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全集,叶君健翻译的,可惜有几本没买齐,心里总惦记着。终于有一天,母亲去北京出差,把缺的几本给买回来了,那是我的第一套书,至今还在。 高三的时候,现在已经不记得是哪个同学带了《飘》来,虽然马上就要高考了,全班同学,主要是女生,还是排着队等着看它。大家都很喜欢里面的白瑞德,可能许多同学关于浪漫爱情的最初的想象就起源于此,至少我自己和我最要好的一个同学是这样的。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了金庸的书,《射雕英雄传》,不记得是哪个杂志社出的,似乎一共有七本。学校宿舍有熄灯制度,我们打着手电看,半夜三更还有人来轻轻地敲门,压低着嗓子,问:“第四册在不在你们这里?”在我们年级里,同学之间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相差十岁,年纪最长的那个同学,老成持重,被我们视为老大哥,很用功读书的一个人,竟然也破了戒,在课堂上偷偷看金庸,被老师发现,挨了顿批评。 总之,少年时阅读的快乐,是因为被作品吸引,陷入一见倾心的沉迷,而现在,阅读的快乐更在于作品唤起了自己对它进行阐释的欲望。也许,这也就是成长的历程:从单纯的倾听走向了对话。 我认为阐释贵在有独立的判断,其实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贵在原创,我想这本书惟一可取的,也正在于此。 这本书其实有着漫长的写作过程,其中最早的一些文字形成于十几年前,书中的大部分篇章,都已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建设》、《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一直记得一位老师对我的指点:“你的长处是文本分析,而局限也在于文本分析。”我要把这本书当作下一段路程的起点,希望今后能有所长进。 感谢我的老师刘登翰先生,他引领我走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领域。 感谢我所在的福建工程学院的科研发展基金为出版这本书提供的资助。 感谢朱晓慧老师,她的鼓励和督促,给了我出书的勇气和信心。 感谢陈桂朝先生,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有赖于他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的朋友蔡春华,我们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形,至今仍然温暖于心。 感谢陈阳春编辑为出版这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还有许多的亲人和朋友,全都铭记在心。 2006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