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辑,几乎囊括了李柯克的精华:《尴尬人生》、《打油故事》、《财富笑谈》、《时尚趣语》以及《笑典精华》。其中《打油故事》原本就是的一个单行本幽默故事集,其中的十篇作品既是妙趣横生的幽默佳作,又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文学评论。它们对当年西方文坛流行的骑士小说、感伤小说、侦探小说、乌托邦小说、社会小说、灵异小说、海洋小说等进行了巧妙的戏谑性模仿,既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个异想天开的谐趣故事,又不动声色地调侃了原型的种种缺陷。李柯克的睿智与幽默、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以及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等,光是从此集便可以略窥一斑!
李柯克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经济学家。很多人们在谈论英语文学尤其是幽默文学时,常把他和狄更斯、马克·吐温等相提并论。早在1912年时,英国的《泰晤士报》就已开始称他为幽默大师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早年著专文论幽默,也曾特意提到李柯克,称他是“现代的一位大家”,是加拿大幽默文学的代表。他以其众多的作品表现了人生的尴尬、痛苦与悲哀,怀着悲天悯人之情嘲讽了人性的诸多弱点,在针砭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等弊端的同时,也向人类的同情心、仁爱精神等发出了笑的请柬。他那熔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于一炉的幽默,既引人发笑,予人以莫大的欢乐,又发人深省,予人以深刻的启迪……
财富笑谈
有些人在寒碜的时候,总是爱煞有介事地吹嘘自己以前是何等阔绰,何等花钱如流水;与此相反,有些人在阔了的时候,总是爱信誓旦旦地诉说自己当年是多么清苦,即使没有那么回事,也会编造出来。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怎能忍住窃笑!在本辑的十篇作品里,李柯克从最能检验人性的财富入手,刻画了一组可笑又可乐的众生漫画相。他那深邃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从《白手起家的人》可窥一斑:两个阔佬比试当年谁吃过的苦多。一个说:“我早上吃的是别人准备从后门泼出去的一点冷粥,或是我去车马店讨来的一点他们准备用来喂猪的糠渣。我敢说我吃过的猪食多得多——”另一个阔佬听了暴跳如雷,捶着桌子咆哮道:“我告诉你,猪食绝对更适合我!”
白手起家的人
他们俩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功的生意人——两人都肥头大耳的,香肠一般的手指上戴着沉甸甸的图章戒指,身上穿着宽松舒适的马甲,腰围足有一码半长。他们俩对坐在一家一流餐馆的餐桌边,一边等侍者前来点菜,一边神叨叨地聊起天来。他们的谈话很快就扯到了过去的日子,各自谈起了他们当年初到纽约时是如何如何创业的。
“告诉你吧,琼斯,”其中一个说,“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刚来这个城市的头几年。真的,那段时间实在是太艰难了!你知道吧,先生,我初到此地时,我名下的所有财产不超过一毛五分钱,除了身上穿的那身烂衣服我再也没有别的了,而我不得不借以过夜的地方——你准会不相信,可那是千真万确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沥青桶。不,先生,”他往后一仰,闭上眼睛,露出感慨万千的表情,继续说,“你不会相信的,像你这么一个过惯了养尊处优日子的人,是绝对不明白睡在沥青桶里是怎么回事的,诸如此类的事和你没缘。”
“我亲爱的罗宾逊,”另一个人立即回敬道,“假如你凭空想像,以为我从没经历过那一类磨难,那你就犯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了。哼,刚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一分钱都没有,先生,一分都没有。而说到住处,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月的栖身之所只是巷子深处的一个旧钢琴箱,而且是在一家工厂背后。说到受苦,我可以说我已受够了!你找上一个在暖暖和和的沥青桶里住惯了的人,让他在一个钢琴箱熬上一两天,那你很快就会发现——”
“我亲爱的伙计,”罗宾逊有点恼火地打断了对方的话,“你这么说只说明你对沥青桶是怎么回事一无所知。嗨,在冬天的夜晚,你把你的钢琴箱一关好,要多暖和就有多暖和,而我却怎么也睡不着,得忍受从背后灌进来的缝隙风,冷得直打哆嗦。”
“缝隙风!”另外那个男人讥笑道,同时发出一声愤懑的大笑,“缝隙风!别跟我扯什么缝隙风。我所说的那个钢琴箱有一块该死的板整个儿都是缺的,而且那个缺口是朝北的。夜里我常常呆坐在里面沉思默想,一夜下来吹进箱里的积雪足足有一尺厚。不过嘛,先生,”他以更平静的语气继续说,“尽管我知道你不会相信,我还是要承认,我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时光正是在那个破箱子里度过的。啊,那些个日子真是美好!欢乐、天真的好时光!我可以告诉你,早上从那里醒来时,我常常慷慨激昂地大声叫喊。当然,您恐怕是没法忍受那种生活的——”
“没法忍受!”罗宾逊气冲冲地叫道,“我没法忍受!老天作证!我生来就是过那种日子的。我到现在都还希望能重温一下过去那种生活哩。吹什么天真!哼,我赌你当年的天真不及我的十分之一,不,不及五分之一!不及三分之一!过去那段时光真是棒极了!你尽可以发誓说这是该死的谎言,死也不相信它——但我永远会记得,有好多个夜晚,我的两三个伙计来沥青桶里拜访我,我们围坐在一起玩牌,点着蜡烛一直玩到半夜。” “两三个!”琼斯大笑着说,“哼,老兄,我的客人有五六个,我们坐在我的钢琴箱里吃晚饭,吃完后接着玩牌。对,还有猜字哑谜,还有罚金游戏,还有其他各种要命的游戏。那种晚饭吃起来可真来劲儿!说实话,罗宾逊,在这个城里,像你们这种被好日子惯坏了消化功能的人,根本没法理解一个人怎么能安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吃一点点土豆皮,或是一点点馅饼渣,或是——”
“要说粗劣食物,”另一个人打断说,“我敢说我最清楚不过了。有多少次,我早上吃的是别人准备从后门泼出去的一点冷粥,或是我去车马店讨来的一点他们准备用来喂猪的糠渣。我敢说我吃过的猪食多得多——”
“猪食!”罗宾逊咆哮起来,恶狠狠地用拳头捶桌子,“我告诉你,猪食绝对更适合我——”
他突然吃惊地打住了话头,同时发出像猪似的咕噜声,因为侍者已过来问他们点什么吃了:“你们想吃点什么呢,先生们?”
“吃什么!”在沉默了片刻后,琼斯说,“吃什么!噢,吃什么都行,什么都不吃也行——我对吃什么从不在乎——给我一点冷粥吧,假如你们有的话,要不就来一块咸肉——你爱上什么就上什么,对我来说都一样。”
侍者脸色漠然地转向罗宾逊。
“你也可以给我来点儿冷粥,”他说着挑战似的瞟了琼斯一眼,“要昨天剩下的,要是你们有的话,再来一点土豆皮和一杯脱脂牛奶。”
一阵沉寂。琼斯坐回他的椅子里,板着脸看着罗宾逊。有那么一个片刻,他们俩彼此虎视眈眈地瞪着对方,火药味十足。然后罗宾逊在座位上慢慢地转过身子并招呼那个侍者——他正一边走一边喃喃叨唠他们点的菜名。
“喂,服务员,”他怒容满面地叫道,“我看菜单得稍微改一下,我要把冷粥改为——呃,对了——要一小块热松鸡。还可以给我上一份或两份半壳牡蛎,还要一点汤(假鲜龟汤或清炖肉汤,什么汤都成),还可以上一点鱼,一点斯蒂顿干酪、一颗葡萄或一颗核桃。”
侍者又转向琼斯。
“我想我也点同样的,”他简简单单地说,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另外再给我上一夸脱香槟。”
如今,琼斯和罗宾逊见面的时候,对沥青桶和钢琴箱的回忆早已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了,就像盲人的房屋被山崩埋得无影无踪一样。
P197-200
欢笑与泪水交融的幽默人生
(代译序)
让你欢笑过的人,往往令你在失意时怀想;让你哭泣过的人,常常令你在得意时难忘;而让你既笑过又哭过的人,你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将他或她遗忘。译完幽默大师李柯克的作品之后,我坚信他就是这样一个可能令人一辈子难忘的人,因为他有时让你欢声大笑,有时让你悲从中来,而有时却又让你哭笑不得。
读李柯克的作品,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之后,我们常常会感到某种难以言传的酸楚,忍不住要掩卷沉思一番,直到有所感悟才释然于心。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李柯克洞悉了生活自身所蕴含的喜剧性与悲剧性,以其作品实现了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的高度交融,让我们在笑看他人的悲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悲哀——人们在快乐时常忘记自己的悲哀,而在悲哀时却又不知道生活其实不像诅咒的那么坏,其实这正是没有实现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相交融的表现。
泛泛而谈喜剧性与悲剧性,或者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的交融,也许不好理解。但看一看人生中悲哀与欢乐的变幻,看一看人生中的欢笑与悲泪的更迭,我们就会对此有更真切的认识。生活有时多像一场玩笑啊!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一回事;不少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有时你好心做好事,做出来的却是一件坏事;或者,有时你为倒霉的人生际遇苦恼万分,可到头来却发现正是那种不幸使你因祸得福!
诸如此类的变幻与反差,其实就蕴含了人生的喜剧性与悲剧性。其中难道没有可悲、可乐、可泣或可笑之处吗?你期望天上掉馅饼,而砸下来的却是石头,这时人生的尴尬与苦恼就出现了;你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突然却出现了柳暗花明,这时人生的惊奇与欢乐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足以触动我们脆弱的神经,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诸如此类的变幻与反差,恰好是很多作家乐于挖掘的幽默题材,李柯克便是一位乐于这样挖掘的作家。
斯蒂芬·李柯克(1869—1944)出生于英国,后移民加拿大,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经济学家。很多人在谈论英语文学尤其是幽默文学时,常把他和狄更斯、马克·吐温等相提并论。他一生写过近四十本书,早在一九一二年时,英国的《泰晤士报》就已开始称他为幽默大师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早年著专文论幽默,也曾特意提到李柯克,称他是“现代的一位大家”,是加拿大幽默文学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有《文学上的失误》(1910)、《打油小说集》(1911)、《小镇艳阳录》(1912)、《阔佬的牧歌式历险》(1914)、《愚行续话》(1916)、《狂乱小说集》(1918)等。
李柯克挖掘幽默素材的本领的确令人叹服,从其经典短篇《我的金融生涯》可略窥一斑:一个小人物长了点工资,怯生生地去银行存款。经理误以为他是望族后裔,对他礼遇有加。可后来发现他不过是一个穷酸汉,只是想开个户头存五十块钱,经理马上就变了脸,在挖苦与嘲笑的羞辱下,小人物更加紧张尴尬,乱中出错,一错再错。最后,为了自己可怜的尊严,他一气之下把刚存的钱全部取了出来。从此他再也不和银行打交道,他的一只旧袜子成了他的银行。
谁没有过尴尬时刻?现实中嫌贫爱富的的势力鬼有多少啊!小人物的行为的确有点可笑,但他感受到的屈辱与辛酸,不是和我们曾经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感受过的一样吗?想到这一点,大多数没有麻木的人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柯克在一千多字的有限篇幅里,既饱含同情地展现了小人物的尴尬、痛苦与无奈,又不动声色地针砭了世态的炎凉。
读上李柯克的几篇作品,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幽默不同于一般的插科打诨,更不同于小人的幸灾乐祸。可以说,李柯克的幽默是深刻的幽默,甚至是严肃的幽默,因为他是怀着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进行幽默创作的。看看他的《我的幽默观》的最后一段,我们对他的创作,对幽默与人生,也许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它(幽默)深深地植根在生活本身的深层反差之中:我们
的期待是一回事,而实际结果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今天的渴望和焦虑令我们寝食难安,而明天它们却已化为乌有,足可付诸一笑。无论火烧火燎的痛苦,还是如切如割的悲伤,在日后的回顾中都会变为往事温柔。回首往日历程,悲欢离合历历在目,而我们已安然度过,于是我们会热泪涟涟地露出微笑,有如年迈的老人悲欣交集地回忆起儿时怒气冲冲的争吵。由此可见,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幽默是夹杂着悲天悯人之情的,直至两者浑然合一。历代的幽默都体现了泪水与欢笑交融的传统,而这正是我们人类的命运。
显然,在李柯克看来,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忧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他的看法很有见地。既然再大的痛苦到最后都能化为往事温柔,那我们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呢?这样的幽默观,的确能使人顿时豁然开朗。在笔者看来,幽默除了如李柯克所说是一种精神复原汤,还是一种闯荡世界的有效工具或有力武器。作为工具,它能改良你的交际环境;作为武器,它可能使暴君都对你无可奈何。博大的悲悯情怀和高超的幽默技巧,使李柯克的幽默作品闪烁出异样的光芒,不妨再看上两三眼:
在《白手起家的人》里,两个阔佬攀比过去的苦难,都说自己吃过的猪食绝对比对方多,可最后两人却是在美味佳肴中找到了共同语言。幽默至极,同时又不动声色地鞭挞了阔佬们的虚伪可笑。在《A、B和C——数学中的人性成分》里,数学应用题中的A、B和C,被巧妙地写成了大活人。他们何止是在干活比赛,简直是在用血肉证明“丛林法则”的数学式残酷。而在《琼斯先生的悲剧》里,琼斯出于礼貌不愿说谎,最后竟因过于诚实而死于尴尬与绝望!读后让人不禁感叹: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能保留几分真诚的野蛮多好啊!
从李柯克去世至今六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被译成多国文字,一版再版。这说明幽默是没有国界的,也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当然,这也说明了李柯克的作品的魅力。他的一位热爱者说:“我喜欢李柯克的所有作品。在一串珍珠之中,你怎么说得出哪一颗最好呢?”无疑,这种魅力取决于众多因素,在此要特别提一提的,是李柯克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概述如下:
一、用漫画化的形象和行为描写刻画人物。
比如在《怎样成为百万富翁》里,一个阔佬是这样的尊容:“他极其富有,脸相活像一条土狼,在他们那类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一个贪婪、凶狠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了。又如在《家庭女教师杰楚德》中,罗纳德爵士的形象同样令人捧腹,瞧——“他那张表明身世的贵族气十足的脸长长的,而他所骑的那匹马的脸甚至比他的更长。”而当他和父亲发生冲突时,“他猛冲出书房,纵上自己的马,朝四面八方狂奔而去。”好一个“四面八方”,狂乱之态无以复加!
二、通过妙趣横生的对话创造喜剧效果。
如在《白手起家的人》里,一个阔佬说:“我早上吃的是别人准备从后门泼出动的一点冷粥,或是我去车马店讨来的一点他们准备用来喂猪的糠渣。我敢说我吃过的猪食多得多——”另一个阔佬一听暴跳如雷,他捶着桌子咆哮道:“我告诉你,猪食绝对更适合我——”看了这样的对话,我们笑到喷饭有什么奇怪呢?又如在《典型小说家采访记》里,小说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写作方法,说:“在猪中间静静地坐上半个小时至少能为我提供一个主要人物。”
三、以天真烂漫的笔调营造幽默氛围,
如在《家庭女教师杰楚德》里,叙述者是这样描述大家对杰楚德的喜爱的:“大园丁常在她起床之前抱一大束美丽的玫瑰送到她的房间,二园丁则给她送来一大把刚长出来的菜花,三园丁送的是一株老芦笋,连第十和第十一个园丁都给她送来了一枝饲料甜菜或是一捆干草……连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都好像在向她表达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倾慕。白嘴鸦们一声不吭地在她肩上栖息,附近的每一条狗都默默地跟着她。”读到这种童趣十足的文字,我们仿佛进入了童话之乡、幽默之乡。
四、利用出人意外的情节或结局构成喜剧冲突。
所谓出人意外,也就是说愿望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这是构成喜剧冲突的一个必要条件。李柯克的确深谙此道,比如说,在《迷案催人狂》里,惊动英国首相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大驾并让大侦探绞尽脑汁的所谓“沃腾堡王子案”,最后竟然出人意料地是因为一条小狗所致。又如在《根特城的“钻子”基多》里,两个恋人苦恋了那么久,爱得死去活来,最后终于见面了,居然却发生了那样的事情!
莫雅平
二00六年六月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