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写的是一段人们所不熟悉不了解的历史:60多年前抗日战争中的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军人的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当八路军被日军俘虏,先越狱后越境投奔苏联红军,同苏军打败了日本关东军,再打老蒋建立新中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苏里战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靓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段人们所不熟悉不了解的历史:60多年前抗日战争中的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军人的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当八路军被日军俘虏,先越狱后越境投奔苏联红军,同苏军打败了日本关东军,再打老蒋建立新中国。 内容推荐 自从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卫战三大战役之后,苏联红军与德国军队的战争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于是,苏军一方面在欧洲战场,每取得一次胜利,除满足前线部队作战需求,就要把多余的战利品如坦克、大炮、飞机、舟船和枪械、弹药、帐篷、衣服、粮食等装上火车,一列一列地通过欧洲的丘陵地带、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大草原,向苏联称之为远东地区伊曼一带的乌苏里江沿岸运送;另一方面,苏联远东军区和边防部队也逐步加强了对中国境内日军占领的虎林、饶河、密山等地,特别是对虎头要塞的战前侦察任务。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武装包围敌人,限期投降。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我党我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主要任务是打击和阻止国民党军队北进,继续大力消灭日军和伪军,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发展和控制东北。 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6月才到达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书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讲述,在这段长达近一年的政权真空状态下,常永年等这些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军人及其领导下的虎林独立团,是怎样在苏联红军的支持帮助下,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斗争,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民心,建立党的民主政权的。 目录 序 序 第一章 战斗在太行山上 第二章 逃离日寇战俘营 第三章 投奔苏联红军去 第四章 从东北军到红军 第五章 高尔金娜的初恋 第六章 激战于虎头要塞 第七章 林海雪原出奇兵 第八章 各为其主争天下 第九章 叱咤风云独立团 第十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次击毙日本鬼子,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此,我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就再也没有迟疑过,在面对死去的战友和烧焦的尸体,也再没有惶恐过。我成为了真正的战士,我也真正地融入到了这场战争。我懂得了什么叫做杀戮,什么叫做战争,什么叫做弱肉强食,什么叫做保家卫国。在战斗中,我渐渐的麻木,就像小的时候玩骑马打仗般的轻松自在。我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个和张东祥、张栾以及已死去的罗班长一样的人。我懂得了生命就在于竞争,也懂得了生命虽然宝贵,但在遇到战争时,却低贱了很多。在这场战争中,在与这些不知生命为何价的日本鬼子的战争中,如果想要保命,只能去尽力消灭他们。 那次的正太铁路破袭战,其实就是“百团大战”的开端,之后的战事一发不可收拾,八路军将日本人围住后破坏交通,日本人又在外一层将八路军围住增援己方部队,而八路军又调来军队将日本人围住歼灭……就这样里里外外三大层,算来算去几乎所有的八路军部队都参与了这次战役,足有一百多个团参加。 我所在的这个太行支队,主要担负起了破坏交通、防止日军增援和配合主战场的任务。在这次袭击火车站的战斗后,我的表现渐渐令人瞩目起来。这首先因为我脑瓜子活——当然是在不紧张的情况下。在我击毙了那个El本人后,对于战争的恐惧感已经消失,在后来的几次战斗中打死了不少敌人,缴回来不少武器。在一次战斗中,我的班长被一个敌人暗算,受了重伤,因为我勇敢机智,在战斗中表现不俗,因此被上级首长任命为班长。从此表现得更加勇敢。尤其是那次进攻榆社县城的战斗,的确为我赢得了不少荣誉。 那是一个下午,为了乘敌不备,部队悄悄集结完毕,准备在夜里向榆社县城奔袭。 部队赶得急,在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便已经埋伏在了榆社县城外半里地的一个小河滩里,等待命令。 张东祥去连长那里开完小会后,正式下达了时刻准备进攻敌方阵地的命令。按照他的命令,当他所率领的突袭班在前方一开火,整个排便要迅速增援,快速建立两个火力支援点,等着迫击炮轰过敌方阵地后,掩护全营战士进攻敌人阵地。 我和张栾等十来个战士被张东祥选定至突袭班内,跟着张东祥轻装上阵。 突袭班的战士们默不作声地悄悄弯腰快跑,穿过了,有着半腰高芦苇的河滩。在相互的掩护下,迅速地渡过了河水。根据侦察,我们了解到日本鬼子的阵地就在这条河的堤岸上,但并不明白阵地离这个河沟有多远。张东祥亲自爬上了河岸,偷偷探头将敌人阵地探视了个清楚。 他溜回了河沟里,对几个战士说: “上面离着还远,咱们得爬上一阵子,听我指挥后马上抢下来左边儿那挺歪把子机枪。” “歪把子上有多少人?他们看不到我们?”张栾问。 “他们正吃饭,大约也就是三四个人。” 派了一个战士回去将排里其他人带来后,我和突袭班的几个战士,便跟着张东祥向那个机枪点爬去。 我边爬边向那工事上看。那个机枪点的位置很好,明显地被垒在一个突出地面三四米的山包上。那个山包就像是一个古代的陵墓,也像个馒头,上面寸草不生,底下倒都是些芦草。防御工事是石头垒成的,一挺机枪像根黑杆子,直挺挺地被戳出来。一个戴着屁帘帽的日本鬼子,正好背对着八路军的方向,呜哩哇啦地说着日本鸟语,与轻柔的风声相比,那家伙的嗓门大极了。 红色的太阳由天的另一侧没人了地平线。刚才橘红色的云朵变为了黑色。一群蚊子犹如黑色的云团,乘着暮色,追随着偷偷摸向敌人工事的八路军战士。 突袭班离防御工事越发的近了。敌人没有一点要停止吃饭和谈天论地的意思。到芦草即将消失的秃地土包下时,张东祥与往常一样,轻轻地抬起了右手,让同志们注意。之后,那手有力地一摆,我和张栾等几个人便飞快地弹起身子,悄无声息地向那山包冲上去。 因为我在前,身高步子大,很快便已经越过了那根杆子似的歪把子机枪,跨入了凹圆形的工事中。 P1-3 序言 为什么给赵靓的长篇小说《乌苏里战歌》作序?首先一点理由是因为赵靓年轻,他大概是我20年来所序作者中最为年轻的一位,今年24岁,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如所周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建于1984年,20多年来,以盛产军旅,作家著称于中国文坛。第一届学员中的两个大牌——成名时李存葆36岁、莫言30岁,这倒也大体符合小说创作的规律。一般说来,诗歌属于青年,小说家嘛,成熟期应该是在三、四十岁左右,比如莫言和李存葆。孔子有云:三十而立。人到了30岁,就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社会阋历,思想也趋于稳定和成熟,作品也就比较能立得住。战争文学尤其如此。而《乌苏里战歌》恰恰是一部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 《乌苏里战歌》写的是一段人们所不熟悉不了解的历史,——60多年前抗日战争中的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军人的故事。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这种题材第一次进入我的阅读视野。拿到书稿初翻之际,我心中颇有疑虑,以赵靓二十出头的年纪和独生子的成长经历,他对60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能了解能理解吗?我抱着翻翻看的心态,翻着翻着就翻进去了。它有点让我意外,甚至让我惊讶。 赵靓笔下的主人公从被日军俘虏到越狱,到越境,到投奔苏联红军,到打回中国与日本关东军作殊死决战。再到打老蒋建立新中国,这是一部极为特殊的英雄传奇。由于我对它的相关背景不甚了解,我很难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但是主人公那种出生入死和生离死别(比如越狱,比如逃亡,比如疼痛,比如寒冷,比如饥饿,比如恐惧,比如异国爱情等等)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我倒觉得是真实的,是有几分神似的,是不大像一个24岁的人写出来的。一些战争的场景给人感觉颇为逼真生动,虎虎生风,刚劲有力,仿佛让人感觉到了战场的千钧一发,甚至让我闻到了些许火药的辛辣味道和伤口中散发出的血腥气。同时,也许是因为作者在北国生长多年,稔熟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关于北国和寒冷的描写也给人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小说中透露出来的生死一线、紧张刺激的气氛对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有限的生命体验来说,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 赵靓可能听过故事,可能查过资料,可能研究过有关影视和文学作品,甚至可能到有关地域进行过实地考察,但是仅仅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包含了他的文学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就更没有战争文学。苏联“二战”后的新一代战争文学作家,未经历战争而写出了一批震撼人心、享誉世界的战争文学经典。我国新时期文坛涌现的一批青年作家,未经历战争,而完全刷新了当代战争文学的面目,都使战争文学这个伟大的传统薪尽火传,代有传人。现在,更年轻的赵靓又以自己对军旅文学的倾心热爱和执著追求,加入了这个行列。和他一起加入这个行列的还有他的师兄,文学系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丁暘明。丁以一部反映19路军凇沪抗战的长篇小说《悲日》引起业内人士关注。还有刘猛以军旅长篇小说《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等风靡一时,都是年少而志高,崇文而尚武的青年才俊。 当然,不是说写长篇小说越早就水平越高、才气越大。赵靓们二十出头写的长篇也许和30、40岁的莫言、李存葆们的中短篇不可同日而语,在文学创作上,恐怕不能简单地套用“与时俱进”、“长比短好”的进化论。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今天这个创作竞争激烈,人才快速生长的时代,年少为文、春风得意如韩寒、郭敬明者流不在少数。若论迎合时尚,讨喜读者,赵靓恐怕难以望其项背。但是,赵靓和他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跳出自我为中心,超越一己之悲欢,关注民族的历史和国家的命运,显示出了一个当代青年军旅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我愿意为其作序的第二点理由。 “少年心事当拿云”,赵靓志高才盛,年纪轻轻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确实可喜可贺。但是年轻也有年轻的问题,如前所述,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是对作者才华、学养、世界观和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生命感悟以及文学技巧的综合检验,稍有失衡就难以藏拙。比如《乌苏里战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尚欠丰满,就略显呆板;作品主旨有待提炼,就不够深刻;小说语言缺乏打磨,就见出粗糙。等等。这都是年轻作者难以避免的,同时又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更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预留了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因为年轻就是未来,年轻就是希望,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是为序。 丙戌立秋于鄂北途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