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栏目,集海内外名家名师主讲,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内容,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高度发达的电视技术给了人类一条捷径,让我们能与知识产生如此密切的接触!同时出版近三十本精选于五百堂课的图书,将人类的思想精髓发扬光大,以满足热爱知识的人们不同的求知需求。本书是《百家讲坛》系列丛书之一。余秋雨、余光中、张世君、曹文轩……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本书中传递着人类的精神。这精神是文明繁衍的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曹文轩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本人,也极为看重自己的感觉;
格 非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内心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刘心武 任何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是被自己的环境和自身的文化背景所影响、所支配;
罗宗强 我们应该通过古典诗词的教育讲点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热爱;
余光中 想像就是一种洋溢的好奇,无所为而为的好奇;
余秋雨 任何永恒的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永远得不出结论;
张世君 悲剧精神首先表现在结局上,以人物的死亡为结局,以人物的死亡为小说的结尾;
邹静之 所谓“文章千古事”,“千古”就是指艺术的时间,写诗就要为艺术的时间而写。
1.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上) 余秋雨
2.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下) 余秋雨
3.余秋雨谈散文 余秋雨
4.创作与翻译(上) 余光中
5.创作与翻译(下) 余光中
6.经验·想像力·真实——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上) 格 非
7.经验·想像力·真实——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下) 格 非
8.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上) 曹文轩
9.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下) 曹文轩
10.谜语之谜——艺术逻辑的基本原理 董小英
11.欧美小说的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
12.欧美小说的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
13.欧美小说人物速写(上) 张世君
14.欧美小说人物速写(下) 张世君
15.诗的发现 吴思敬
16.诗的人文关怀 罗宗强
17.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
18.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
19.关于诗词的对话 止 庵 刘 宏
20.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 张颐武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余先生为我们讲的题目是《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大家欢迎。
余秋雨: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我是想从创作学的意义上来讲文学当中的一个技术性问题。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演讲当中,专门来谈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技巧性问题呢?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文学上的、创作学上的一些问题往往过于忽视,对文学和文化的思考,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高屋建瓴的大概念。在一定的时候,我觉得这也还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深入到文学的内部,光是这样的思考就不够了,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所在,需要做认真的探讨。首先要说明的是,什么是我今天要讲的未知结构。可能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太注意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但是,我把它讲出来以后,大家会慢慢地觉得,这确实是比较重要的。我想先用一些例子来说明它,把未知结构说明了,大家可能就对我下面讲的理论上的推进有一点明白了。我先以文学的实例来说明。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所写的《老人与海》。这大体能说明我要讲的未知结构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美国文学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它也有一些高峰性的构建。最高的高峰,我想大概应该是海明威了。他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我们都知道。而且非常奇怪,大家知道,对诺贝尔文学奖经常有争议,说这个人可以,那个人不可以,大家会有好多争议,但海明威好像没受到过太大的争议,似乎没有什么人说海明威的诺贝尔奖不太该获得,几乎很少有。海明威获诺贝尔奖的一个极重要的作品,是极短的一个作品,叫《老人与海》。他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有几部作品,但是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是《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这个作品,它的内容非常简单,用一个粗线条概括的话,太简单了。我想大家可能还有一些印象。
一个打鱼的老人,一直想打一些大的鱼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孤独地住在海边。有一天出海的时候,他终于打到了一条大鱼,和这条大鱼搏斗。这条鱼太大了,已经不是他的年龄所能搏斗得过的了,但是他用他打鱼的经验、技术,终于把这条鱼制服了。这条鱼很大,他很难把它拉到船上来,只能拖在船的后面,慢慢地往回走。但是在搏斗的过程当中,这条鱼在不断地流血,血吸引了其他的鲨鱼,其他鲨鱼就把这条鱼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所以,实际上这个老人拉到岸上来的是一副鱼骨头,鱼已经没有了。他一看,哎呀,鱼没有了。他非常疲惫非常劳累地、慢慢地走向自己海边的小木屋。他睡了一觉,在睡梦当中,还梦到了狮子。如果简单说来,好像就这么一件事情。它当然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在海里打鱼的情景、海浪的情景、他搏斗的情景都非常具体,但是整个构架,就这么一个构架。那么,按照我们比较粗糙的想法,就觉得很奇怪。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成了一个世界上很少有争议的现代经典。没有什么争议,原因何在?为什么这个作品是伟大的作品?有很多作品写过渔民,有很多作品写过打鱼,为什么只有它是伟大的?伟大在何处?是他对海浪的描写吗?海浪的描写,写得更多、更好的人也有很多,他的秘密在何处呢?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这个作品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架,就是我所说的未知构架,未知结构。未知结构是什么呢?
你看完这个作品以后,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渔民,今天他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经过搏斗,把一条非常巨大的鱼打回来了,然而鱼被其他鱼一口一口吃掉了,拉回来一副空骨头,他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想象。如果我们就此开一个辩论会的话,两派的争论会非常激烈。面对这部看上去容量不大的作品,同意他是胜利者的一派人,同意他是失败者的一派人,会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说他是胜利者的,一定会说,他年纪那么大了,把一条鱼制服了,当然是胜利者,人最高贵的地方就是生命的体现。认为他是失败者的就说,他又不是运动员,打鱼又不是在奥运会上比赛,他是个渔民,他有物质需要,他拉回来的是副空骨头,当然是失败者。认为他是胜利者的还可以反驳说,他还活着,他今天能制服它,明天也还能制服同样的鱼。他的信心百倍,海天天在,鱼天天在,他制服了,他现在这么一个生命还活着,他当然是胜利者。认为是失败者的人就说,他已经活了那么多年了,他还贫困,意味着他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遇到,他可能以后再也遇不到了。认为是胜利者的人会说,遇不到他仍是个守候者,你看那么大的大海,他一个人的小木屋,面对着大自然,他一个老人在这个地方,就显示出伟大。他看到小鱼过去,大鱼过去,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出海,他代表了人类的力量。认为是失败者的也可以说,什么代表人类的力量?……P2-4
2001年7月9日,午间时分,当普通大学的学生们收拾好书包走出课堂的时候,一所特殊的、开放的“大学”悄然开学了。
说其特殊是指——
“海内外名家名师主讲,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内容”是它的办学方针;
“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它的办学理念;
“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是它的追求;
“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是它的办学目标。
论其开放是说——
免试免考;
不限年龄、身份;
“热爱知识”是入学的唯一要求。
这是哪所“大学”?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在哪儿?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
高度发达的电视技术给了人类一条捷径,让我们能与知识产生如此密切的接触!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白春礼、厉以宁、冯骥才、龙应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光与影搭建的讲台上传递着人类的精神。这精神是文明繁衍的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根基。
让知识可感,让思想可触,让全球的好学之士在光与影的圣殿上与我们感同身受——拥有知识确实是一种幸福。
在一千多个日出日落之后,《百家讲坛》最大的收获是七百多盘沉甸甸的磁带。七百个四十五分钟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应该算一段不短的时长,特别是当这段时长记录了人类思想精髓的时候。
怎样将人类的这些思想精髓发扬光大呢?
我们想到了出版,这是一种既可供收藏又便于研读的方式。
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们精选了五百堂课的内容制成了光盘,分系列结集出版;同时出版近三十本相关的图书,以满足热爱知识的人们不同的求知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此“大动作”称为2004年的“壮举”,对于他们的辛苦付出理应深表谢意。
观众和读者朋友,让我们在知识的传承中握手吧!
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