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楼昨夜又东风(读史随笔)/大学生课外读本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邸永君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40篇散文组成,这些散文作品既有余秋雨先生作品之文笔洗练、优美之特点,更以立意高远、大气见长。该书适合大、中学生及广大文化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由40篇散文组成,有《民大轶事》《关于复兴国学的思考》《思想者的宿命与责任》《科举制度漫谈》《北京城门趣话》《中国学位制度漫谈——兼考博士、硕士、学士诸名词之由来》《汉语“文化”一词由来考》《茶道漫谈》等。本书既有余秋雨先生作品之文笔洗练、优美之特点,更以立意高远、大气见长。

以优美、晓畅、精悍的语言文字,展示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使读者在赏心悦目的美文品读中,获取诸多文史知识。

书系作者人品端正、文笔优美。知识积累厚重。

书系读者对象主要是大、中学生及广大文化读者。

目录

自序

民大轶事

感受哈尔滨

关于蝉的遐思

茶道漫谈

篆刻艺术漫谈

鸡年说鸡

漫话中秋节

关于复兴国学的思考

思想者的宿命与责任

信仰的力量

藏书与读书

书中自有真快乐

魅力无限苏东坡

基督信仰、佛教信仰与中华文化

麻将与中国传统文化

漫话国子监

科举制度漫谈

清代官员品级杂谈

北京城门趣话

砖塔、砖塔胡同与两位文豪

南苑史话

避暑山庄漫谈

墓碑与墓志铭

关于传统建筑顶脊群兽之名称

关于学术世家的思考

翰林后裔女权先驱——记民国才女吕碧城

赵朴初先生的家学渊源

陈岱孙先生的家学渊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缅怀启功先生

翰林“特元”袁嘉谷

中国学位制度漫谈

——兼考博士、硕士、学士诸名词之由来

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

“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

关于汉语“宗教”一词由来与衍变

汉语“文化”一词由来考

“研究”一词出处考

“历史”一词出处考

关于“满洲”一词之由来

文史哲相互关系浅析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民大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兄弟,因少见多怪,每每思及此辈,隐隐中竟有几分畏惧之感。而于此时此地,少数民族同学超过半数,且千姿百态,各具丰采。有维族学长名阿布都热西提者,身材短小,面色粉白,隆准高鼻,目深额鼓,毛发蜷曲,胡须浓密。初次见面,常被误认作洋人。此君聪颖异常,反应机敏,通六七种语言,皆可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即便是}井汉语,我等数人围攻亦绝难胜之。平日诸博士写作间隙,因头重目酸,便不约而同,走出斗室,立于楼道,各倚其门,作闲谈调侃,号“博士论坛”。对门张兄名定京,其名为其父所起。因其生于北京,而一岁之时,全家被遣支边,远赴新疆伊犁。“西出阳关无故人”,其父一步三回头,心中眷恋京华风物,幻想有朝一日可重返故地,特将爱子取名定京,以寄托厚望。张兄不负重托,刻苦自励,终于完成博士学业,并将全家带回北京,使两代人梦想终成现实。此乃后话。其时,张兄已与民大签约,定京已成定局。张兄博士:论文计四十万字,研究哈萨克语虚词,因当时无相应电脑软件,若委与他人抄写,则既付不起报酬又放不下心,只得亲自将论文一笔一画恭誊一遍,每日十小时,共耗时四十天。其精神、毅力可嘉,闻者莫不感佩服膺。阿君住我斜对门,张兄之隔壁,二人硕士时即是同窗,因而无话不谈,毫无顾忌。某口,“博士论坛”开讲,阿君操着一口

P10带有维族腔调的风味汉语大声调侃:“张定京,你该改名字了。你已经定京了,就应改名叫张死京,死在北京;或者干脆叫张八京,反正早晚也是要上八宝山。”令我等哭笑不得。张兄亦不肯示弱,反唇相讥日:“你这个拉屎的(热西提一作拉施德,乃维语一词两种译法),还不赶紧上厕所,不要在楼道里胡吣,破坏环境卫生,真是愚昧透顶!”阿君笑日:“到底谁愚昧,大家自有公沦。谁不知你张八京刚刚用愚昧和文明顽强抵抗了四十天?最后愚昧终于战胜了文明——抄完了。”我佩服其擅辩,恭维他日:“维族兄弟真是聪明,是不是都像你这样伶牙利齿?看见你,就让我想起阿凡提。”他一听,越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本民族许多有趣的故事。后阿君申请赴日本作博士后研究,至今已小有成就矣。

P11

序言

自古文入学士多乐于赋诗著文,或秘不示人,抒怀自遣;或飨之同道,以文会友。若得认可称道,则有高山流水、知音可遇之喜。顷者门入邸生永君继其第一部散文集出版之后,不自满假,仍笔耕不辍,又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与前作相较,行文风格更显流畅,思维立论有所深入,思辨色彩愈加突出,功力技巧又见长进,故颇值得一读也。

予本湘南游子,20世纪30年代初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得从国学大师洪煨莲(业)、邓文如(之诚)、顾颉刚(以字行)诸先生游,稍窥为文、治学、事功、经世及为人交友、尊师重道之门径。迨至40年代,为避倭寇之患,翰曾辗转入蜀,就职于成都燕京大学先后近四年之久。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亦掌教席于燕大历史与中文两系。先生时患目疾,生活不便。翰奉梅贻宝校长之命,任陈寅恪先生助手,得居于陈府,侍先生起居者凡三载有余。其间耳濡目染,得先生教诲颇多,诚此生之大幸也。先生世代簪缨,文脉相承,幼得庭训,饱读诗书;继而游历欧美,冥思苦学,加之天资绝伦,过目不忘,故得以熟谙今古,贯通中西,通欧美各国及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凡二十余种,膺“教授的教授”之美誉。而先生却未有一丝挟洋自重之念,尝郑重与翰言日:“对于研究国史者,最为重要的语种乃汉文也。”且作诗云:“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翰谨记于心,发奋努力,力求于清史满族史领域与日人折冲,于今六十余载,未敢少懈。其间点校史籍,裒辑资料,发微辩难,著成五《考》。暮年回眸,自以为可聊慰先师于九泉之下矣。尤值得钦佩者,先生一生抱定“坚守中华文化本位”之理念,终招致残酷迫害,仍不改初衷,九死未悔。对比先生之高风亮节与卓识远见,翰每每有羞愧与内疚之感。

邸生永君问学于翰,于今已十载有余。以性格率直,思维活跃,行事敏捷,文风豪迈,数年来深为翰所倚重与信赖。其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注重从中华传统体系中发掘文化资源,并使之发扬光大;尤标榜坚守中华文化之本位,诚天下之正道也。孔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振兴中华,首在文化;复兴文化,首在青年。数在尔躬,任重道远;后继有人,翰心得慰矣!是为序。

王钟翰

甲申冬月于北京

时年九十有二

后记

作为学者,总是希望自己的所思所感能够通过作品与更多的读者沟通并得到肯定,引起共鸣,就像耕耘时必然会想到收获一样。但实际上,收获似乎是深度和广度、时间与空间的乘积,大概是一个常数。浅显的作品往往共鸣者众,但其振幅必然微弱而短暂;深邃的作品则共鸣者寡而振幅却强烈而持久。每位学者往往因追求不同而取向各异。但如果其作品得不到任何肯定,引不起些许共鸣,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成功者。而失败者必然要忍受痛苦与孤独。

数年来,我在工作与研究之余,肯花不少精力从事散文随笔的写作,是由于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诸多同人对目前世道存衰微、文化有沉沦、学术见失范、士人叹迟暮的感受十分强烈。环顾四周,虽新书如林,琳琅满目,但无论男女老幼,愿意读书尤其是喜读学术性作品者却日渐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作品的水平、品位普遍低下与读者欣赏能力、口味迅速提高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所造成。因此,学术普及工作任重道远。正是由于这种切身感受,我不揣鲁钝,迎难而上,近年来写就学术随笔凡百余篇,旨在能得到更多读者的鼓励,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考。

一般而言,性格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取向。我于内心深处一直追寻着那种孤独的感受,但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我认为孤独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并有着较为强烈的悲剧意识,相信悲剧能带给人们以神圣与崇高。其实,孤独感一旦降临,也就有了悲剧般的感受,动笔时就会激情似火,甚至热血沸腾。但我并未将写作看得崇高而神圣,而只是为了排遣孤独,抒发心声,以文会友,寻觅知音。因为我也喜欢热闹,希望被接纳、被肯定,期待着读者对本人作品的喜爱,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对它产生兴趣,多多益善。而想要做到雅俗共赏,共鸣者多,就要上下兼顾,使之能各取所需。一位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也许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而文化修养较高的读者,或许就能看到更深层的内涵,甚至比作者所能想到的还要深刻。但这似乎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理想。由于近二十年来社会的激烈变化,行业壁垒的出现,代沟的形成,能引起几代人共鸣的话题越来越少,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也很难奢望被男女老少、三教九流共同接受。在现实当中,每位作者一般只能拥有特定的读者群。当你写作时,就应当想到你的读者主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什么文化程度,是什么欣赏品位。写作的时候要尽可能考虑到读者,以满足他们的兴趣、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当然,许多不能赢得读者的作者也可以用“曲高和寡”来自我安慰,但无人问津终归是作者的悲哀。

经过几年的写作我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历史的回顾即所谓的怀旧情结是带有永恒生命力的创作题材。它不仅容易使中年以上的读者体味到亲切,能够勾起他们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年轻人也会感到新奇。这种恍若隔世的意境可产生距离感,会激发无尽的联想,唤起人们内心的激情,进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的确,历史能使人成熟,能够揭示人类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世界的本原、自然的规律。而对现实的描述则在上述方面每每显得衰弱而乏力。另一方面,尽管过去某个时代的语言和理念现在看来也许令人难以理解而产生困惑,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可嘲弄先人。弘扬古老文化,肯定传统价值,歌颂英雄主义,弘扬奉献精神,赞美英雄气概,在任何时代都应当理直气壮、不容置疑。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不少挫折,感受过无数痛苦,伴随着太多失落,但自强不息昂扬进取的信念却永远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尽管我们必须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但理想之火却未曾有一刻熄灭。作为理想主义者,我推崇古人“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渴望能通过文字的铺陈,描绘出一个令人心仪的世界,构建一个充满真情实感和高尚心灵的氛围。追寻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圣贤境界。人不能因地位、命运的变化而放弃理想,因外界压力而改变原则。与现代人相比,古人中的智者当更接近于圣贤,其或心胸豁达,或性情坚毅,或性格豪爽,胜当今诸多所谓名人榜样者多矣。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因子,是对抗当今世风日下而形成的浮躁浅薄的精神资源。所以,我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写作古代题材的作品,当然这也与自身的专业与视野有关。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其精神领域之广阔,实难以用文字来形容。而对每一个人而言,其精神空间又大有区别。每天沉溺于世俗琐事、患得患失的人,精神空间可能十分狭窄;而鄙薄世俗、善于冥思苦想的人,其精神空间就会变得浩大无垠。当一个人神游于博大的精神世界之时,其物质欲念就会相对静止,物质需求便会明显降低,他就可以与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保持距离。而这段距离又是审视社会、平和心态所必须。受阅历、经验和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不到一定年龄,则很难达到一种豁达、飘逸的境界。而人到中年之后,历经失败的痛苦,饱尝人世的艰辛,加之身体代谢功能趋缓,思维、生理节奏放慢,心浮气躁的指数会明显降低,便有可能静静思索人生终极价值之所在。其实人生的最有价值者,往往不是你追求的目标,而是你追求目标的整个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种种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对上述理念的理解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容易,所以老人与古人更容易沟通,我写作的题材与风格应更容易赢得中年以上的读者。

但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所在,他们也是读者的中坚。欲扩大读者群,就必须考虑能赢得更多的青年。而当今时代,任何人都无权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想让别人读你的作品,就要思考如何使你的作品让别人喜闻乐见。作为当今占读者群主体的年轻一代,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由于置身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多彩的天空,纷繁的世界,使他们面对的是挑战和机遇共生,机会与陷阱同在的紧张画面。通讯手段的发达,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与人之间间接交往方式日渐增多;职业选择范围的扩大,价值评价的多元,使得他们更有机会展示自我。因此。他们往往对他人、集体、国家的关心相应减少,对自身的发展更加倾心。这是时代使然,无可厚非。然古语有云:万变不离其宗。尽管社会变化万端,但某些优良品质应具有永恒价值。譬如忠实、坚毅、果敢、稳健、诚信等等。而上述晶质往往可在古代诸多楷模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所关注的不应仅仅是专业技能。其实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才是最终能够决定一个人发展前途和是否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且现代人最大的缺陷便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古人的坚毅与执著会令我们自惭形秽,对陶冶我们的性情、塑造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然而,每个人由于内心世界不同,际遇与追求各异,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会大相径庭。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最好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对历史隐痛、文化沉沦的咀嚼之中而不得自拔,尽量不要去唤醒不悦,自寻烦恼。大干世界如此丰富,我们来得及光顾的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生苦短,为何不去寻找快乐,体味欢娱?但忧郁才是一种更厚重的感受,深沉才是永远值得回味的意境。快乐与欢娱往往转瞬即逝,而忧郁与深沉却可使人近乎高尚,获得永恒。

基于此念,我一直不想寻觅轻松的话题,而是总在体味我们古老文化的厚重。第一部随笔集,我主要是在摸索一种文体,以期将汉语的优势尽量展现出来。从问世一年来读者的反馈情况看,基本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有读者认为有笔法艰涩之嫌,古汉语色彩较重。因此,我闻过则喜,将行文风格有意向白话方向上过渡,尽可能把古文韵味降至最低。就内容而言,已从原来侧重描述文化现象转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且开始接触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带有些许思辨的色彩和哲学的意味。我已做好了听者寥寥、知音者寡的准备。但问心无愧的是,我从未作无谓之谈,绝不敢浪费他人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所以要珍惜生命,首先就要珍惜时间。不仅要珍惜自己的时间,更要珍惜他人的时间。时间是奇妙之物,像一支犀利的长矛,可以刺穿一切粉饰现实的厚盾坚甲。时间又像是一块试金石,一时难以辨认的事物,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交给时间,必将迎刃而解。时间最具说服力,没有什么能将时间隐瞒。说假话,隐瞒事实真相的种种伎俩,最终都将被时间所戳穿。

作者就像鼓琴者,而读者是欣赏者。能听懂音符的寓意,理解琴声之所指,便可以知音名之。因此,我将第一部随笔集定名为《愿将心事付瑶琴》。“琴”声所至,知音者确不乏其人。现第二部随笔集付梓在即,仍切望得到读者的理解与鼓励。考虑到数十篇文章之主旨皆不离对我中华风物的感念,充满怀旧之惆怅,因而取李后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之意境,特定书名为《小楼昨夜又东风》,并再赋七律一首:

小楼昨夜又东风,回首故园感朦胧。

篆刻碑铭君沉醉,金石茶道我心倾。

辟雍泮水孤鸿影,萧寺残垣野鹤声。

唯有真情如皓魄,愿与古人共月明。

以资质平平,功力有限,各种疏漏舛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同道正之。

最后感谢吾师钟翰先生为文集作序。感谢念慈师兄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民族出版社的支持与合作。是为记。

邸永君

甲申冬月于京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