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文化战略构建
分类
作者 王继华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位在教育理论前沿的教育演讲艺术家,以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面对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哲思与感悟。这其中有在清华大学讲坛上作为校长职业化培训的首席教授心忧天下的思考,有在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中国教育创新大会、中国教育家大会等高端论坛上高屋建瓴的宏论,有踏遍大江南北传播教育文化大气磅礴的演讲,还有针对教育某一个现象的困惑而从文化的角度并结合古今中外大量的案例的解读,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面前,在教育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而做出的理性思考。本书轻型纸软精装装帧,书中选用了大量在各地演讲纪实和案例的照片,与内容相得益彰,每篇前面的导语提纲挈领,语言练达富有哲理。

内容推荐

教育文化形态——战略内涵篇

◆任何行业赢得发展都需要远程的文化战略。中国教育正处在创新的临界点上,教育的创新是以文化创新为引领的,九种教育文化理念的提出,文化上与时竞进的选择,是教育理论的创新,是教育文化战略的构建。它把握了时代的脉动,冲击了我们的观念,拨正了育人的视角,洞悉了人才培养的缺陷,体察了人才培养对于教育文化功能的渴求。通过教育的九种文化形态的诠释,揭示7教育的规律,开阔7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教育文化理念——战略取向篇

◆文化育人理念实则是针对“知识育人、分数至上”而提出的_种动态的精神取向,也是一种与时偕行的理性导航。它对教育文化战略起着引领作用,而文化战略的实施则是理念的深化,对校长文化策应学校育人取向文化、应答多元文化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具有划时代的牵引力和冲击力。尤其通过对蔡元培、张伯苓等著名教育家和石室中学、西点军校、西南联大等名校中的校长文化和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诠释及剖析,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出作者对教育规律深度的把握和人才培养文化模式的厘定。 

教育文化力——战略基础篇

◆教育文化力。其实质是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中的运动,是教育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教育文化力通过文化创造力和价值形成力作用于人才的成长,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它构成教育文化的战略基础,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学校教育文化战略的构建。

教育文化建设——战略实施篇

◆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文化战略实施和动静态校园文化对人才成长物化的过程,其本质是“人化”,功能是“化人”。表层所展现的是视野可达及的文化,深层所构建的是育人取向文化,而夕卜显的文化则被物化成特色、服务和品牌。教育的权力是可以通过文化来行使的。通过文化行使的权力,将更具凝聚力和执行力。

目录

001/绪论

教育文化形态——战略内涵篇

003/为什么要提出教育文化的战略

009/教育文化与教育战略

018/教育文化浅释

031/学校文化跟进时代需远程文化战略

036/学校育人取向文化与历史传承

041/校长文化力的理性释放

046/教师文化的育人使命与内涵创新

050/学生文化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

054/考试文化的涅槃与教育文化的希望

059/班级文化探析

065/动态校园文化的构建

069/静态校园文化的构建

073/幼儿园文化的胚芽使命

视域拓展

077/大道育人——学校核心竞争力生生不息之源

084/思想解放的力量——对校长职业化的再认识

087/市场体制教育与计划体制教育之辨

089/公平是建立和谐教育的基础

091/校长职业化——历史的必然

教育文化理念——战略引领篇

099/教育文化的构建要有战略的视野

105/教育理念在教育文化中的先导作用

110/蔡元培的校长文化与育人取向文化的启示

115/石室中学育人取向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2l/解读西点军校精英培训文化理念的魅力

125/西南联大远程文化战略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133/为什么人才培养和文化的育人取向有关

135/职业校长视野中的育人取向文化

138/关于文化育人的再思考

144/文化创新推动教育与时竞进

147/学校育人取向文化与人文的价值

150/执信中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153/教育文化战略的价值取向

157/科学素养重塑与艺术风骨历炼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视域拓展

160/对教育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思考

166/校长职业化:中国教育创新的战略抉择

178/对“校长职业化”这一概念的哲思

18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教育制式思辨

183/由学校核心竞争力引发的思考

教育文化力——战略基础篇

189/为什么要倡导教育文化力

192/知识经济期待教育文化力

199/教育文化缺位症

202/校长文化的再思考

205/教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09/教育文化力: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14/教育文化力构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17/教育生产力、教育文化力的创新点

221/文化育人的特色与创新

225/学校文化场——教育文化力

228/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动

23l/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旨在增强中国教育的竞争力

235/人才的培养和培养人才的校长缺什么

视域拓展

243/佐证——教育产业

250/发展产业,繁荣事业

255/校长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257/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

259/教育核心竞争力

教育文化建设——战略实施篇

265/文化在学科中的渗透对培养人才的作用

271/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

278/学校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

282/学校文化建设特点及误区

286/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

292/文化建设与学校品位

294/幼儿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

298/幼儿园文化涂抹人生的文化底色

302/创办特色学校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312/教育文化的演进与教育制度的构建

315/创建平等文化氛围实现学校持续发展 

318/校训探析

322/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326/量化的认知与哲学的批判

视域拓展

331/教育是产业还是事业

336/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

340/校长的视野决定学校的成败

347/教育承诺是教育市场化服务的客观要求

351/从一些国家的教育投入体制看中国的教育产业经营

353/后记

358/附录:王继华教授演讲报告提纲

试读章节

考试文化

考试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学校考试文化作为教育文化的一种,已成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并形成了人才选拔的潜规则,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形态。

学校考试文化的形成,是以下几种文化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是千余年科举制积淀下来的“考试情结”,表现为中国人对读书和考试抱有巨大的功利性的期待和狂热的追求。“读书一考试一升官一发财”已经形成中国人内心深处一个心理定势,以至于在动机上成为第一需求。科举制度的另一影响是关注结果性的评价,重苦读、重记忆,轻创造、轻思考。三是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校考试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行政手段对考试制度强化,不断地增加着学校考试文化的积淀。不管是“文革”期间取消考试,还是今天殃及神州大地的“应试教育”,都离不开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四是学校文化对学校考试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是一种释放多元文化力的文化场,是学校的方向性的总路线。考试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评价载体,必然要受到育人取向文化的引领,打上校长文化的烙印。在学校考试文化形成过程中,校长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校长必须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本,顶住外来压力,为师生营造一个健康的考试文化氛围。

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应该起到人才培养导向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制度本身已成为人才发展的桎梏,制约着人才的成长,这种异化了的考试衍生出了畸形的考试文化,把重视教育变成了重视考试,重视人才变成了重视名次,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变成了重视对教育趋利的把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爷爷为孙儿助阵,父母为儿女操劳,老师不分节假日地补课,而身心疲惫的考生在死记硬背的文化驱使下,心情沉重地备战着决定命运的三天高考。不止如此,公安、卫生、社区、出版等部门都严阵以待,这种不正常的对考试文化的崇拜,由此而滋生了“考试经济”,和考试相关的有关部门生意兴隆,它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制度,影响了对人才的正常评价,和现代的学校制度文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虽然高考三天大有变成高考节日之倡,但“不能培养出社会满意人才的教育一定是残缺的教育”(张伯苓语),正因此,考试文化本身也面临着抉择。

考试文化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对教育的看重,是对人才培养的关注,绝不是对考试的看重,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要把学生从一次次的考试排名中解放出来,让考试由原来的选拔功能变为发展功能,这就要求改变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真正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的均衡发展。

考试文化的创新,要实现从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要坚持以鲜明的文化个性,富有特色的育人理念,富有感染力的动静态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染,感受文化育人的伟力,聆听“大师”的启发,培养“大气”的品性。

考试文化的创新,还要把“应试能力”和“应试教育”区分开来,人生的“应试能力”是一种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一种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种善于沟通,能建立良好的人献系的能力,这与应试教育培养的“高分低能”的产品是有天壤之别的,因此,创新学校考试文化并坚持教育创新,是培养学生应答多元文化挑战的基本素质。P26-27

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针对教育的发展首次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公报同时还要求:“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根据五中全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否应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的教育所肩负的任务和教育面向社会转型的适应,虽较之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相互协调,尤其是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还远未“达标”。随着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教育的改革进,惭一种进与退,破与立的交织状态,教育的改革既面临着巨大的战略机遇,又面对着新形式的巨大挑战,虽然在变革中有些旧的体制被冲垮,但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态还在起作用;虽然有些新的体制已建立,但没有一套完整的前瞻性的适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教育战略;虽然上下都有一股改革的激情,却在改革的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面前举棋不定。教育目前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改革中所遇到的体制改革的艰巨性,人才培养的复杂性,教育理念的革命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茫然。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向性措施在哪?是很多政治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各界迫切要择求的。教育创新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文化的创新,教育战略的确立,其把握方向的意义在于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只有思路上坚持了这种根本原则,才能在新的形式下拨正视角、洞悉未来、与时俱进,只有抓住这些有利的因素调整思路,扬帆而上,才能体现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新要求和厚望:

结构的调整关注体制的创新;

协调的发展注重规律的把握;

文化的凝聚重在势能的影响;

战略的构建讲究前瞻的趋势。

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十一五”新的规划下对教育的新要求。教育结构性的调整不是简单的市场特征的体现、民办教育比例的增长,而是育人理念和教育战略的进步。在应试教育的强力渗透下,目前的教育所表现出来的依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教育为体现政绩追求的是看得见的大楼,为应对检查应答的是高分上榜,为了利益的争夺体现的是教育的不公平和教育城乡差距的不协调。幼儿园教育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协调,育人理念的反差,教育市场的滞后,教育机制的僵化,诸多结构性的问题等,这一切都寄希望在新的体制变革中得到调整。

教育协调的发展是“十一五”各级各类教育从相互影响的角度,互相衔接角度提出的新的要求。幼儿园教育、初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为更高一级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打基础,而幼儿园文化和初等教育都表现出一种特定的育人取向文化,但进入上一级学校后面对着的却是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下的考试文化所带来的对人才严重的摧残,如此严重不协调的教育不只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而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能力所致而找不到工作的困惑所表现出的和社会的不协调。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的素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协调发展,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教育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吻合,才是教育规律所应体现的协调。  

而教育的结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协调发展又都表现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看似无形的文化上。这种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内在的深层本质正是教育文化的势能。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论述道:“精神之所以能达到这种从自然的无知状态和自然的迷失错误里解放出来而得到新生,正是由于教育的力量,并以此客观真理为内容的信仰,而这信仰又是经过精神的验证而产生的结果。”显然凡是精神的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也做过同样的论述:“人类在文化上每前进一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正因此,在教育文化构建的九种文化形态中,它们之间不只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形态的文明。教育文化的构建,是教育从自身发展规律出发,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表现出与时偕行的一种精神状态。

教育的战略构建则是根据“十一五”对行业“规划”的新要求而提出的“规划”,规划较之以往的计划本身就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规划所体现的不止是一个发展的坐标,也不只是从指令性的等、靠、要的计划向国家宏观规划的转变,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把握,它注定了行业特定的经营和服务的定位。中国教育的创新理念要有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育人理念。这种适应社会发展育人观念的建立,不只是战略上的思考,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对教育在文化战略构建上提出的新的要求。什么是教育创新,不是创新出一种新教育,而是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教育提出的一种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正因此,在人类所必然要追求的文明成果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在教育服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在“充满活力、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文化与教育战略的构建才成为必然的选择。

依据以上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我早在2000年初就在清华大学专为培养职业化的校长而成立的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培训上,提出了“教育文化力”的理论和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的“三A理论”标准,并编著了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清华校长职业化培训教程》,从适应全球多元文化对教育的挑战应答中力倡校长职业化。

爱因斯坦曾告诫:“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水平上不能解决困境时,就必须转到另一个水平的思考方式上。”一场新的战略创新革命正在悄悄拉开帷幕,未来的时代是智力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智力创造者对无穷无尽财富的不断创造为核心,以创造者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创造力为重要表现,从而创造出入类所需要的高科技含量的财富,而这些正是中国教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需要从结构上调整和社会各界协调发展的,正是中国教育需要努力追赶的,也是让国人最为忧虑的。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全世界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工程技术、石油、电力、气象、交通、医药、核技术等方面共取得原创性发明奖75项,这些成就已成为全人类主存的基础和标准。它虽然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知识产权却都是外国人的。利用这些发明,外国人不仅一次次占据着全世界巨大的市场利润,而且至今仍然垄断着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致使我们在很多领域受制于人。相比之下,中国一百年里的具有影响力的发明25项。最具影响力的是两弹一星,其次是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在这25项中能称上原创的只有汉字处理和印刷革命。而中国的崛起一时一刻又离不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75项原创性发明,这种离不开,正是对当今教育的新要求,正是科教兴国对创新人才的渴求,也是新形式下13亿人口大国对教育能培养出中国自己的诺贝尔奖的渴求。我们为什么少有原创性思维,是我们不聪明吗?而是我们少有对问题的质疑而形成的哲学精神、在我们自己科技成就25项发明里,大多都是应用、实用型的,而缺少哲学的质疑,少有逻辑思维统领下原创性的科学精神的追根探源,少有表现世界方向性的战略,所表现的认识是重经验少规划。而西方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始,就演绎、推理出了同一律和矛盾律,而且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被后代学者几乎是没有任何变动使用至今,为后人证明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理论体系,也为一种质疑精神、原创性的思维奠定了创新的基础。

而和古希腊同一时代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却都在倡导喻理的证明和经验对事物判断起决定作用的传播,对事物的发展以经验性的体会进行悟性的推导,所表现的是一种直觉的辩证思维。中国的中医可谓博大精深,却全凭个人经验来把脉进针;中国的烹调可谓享誉海外,至今烹调的理论书籍还是“食盐少许”的经验积累。正因此中国的中医走不出国门。麦当劳、肯德基打遍全世界的秘方。即是统一标准的数字量化。由于注重经验的指导性,又导致我们的论资排辈,使我们事事离不开领导,而西方的教育重在制度文化和逻辑理性的管理。致使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五年中,却有一年多在休假。法国在中国办的超市家乐福由于制度文化的健全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逼着聘用的中国企业老总休假,原因是所形成的制度文化即使是再蠢的入执行也能做好,因为这套制度是由最聪明的人制定的。可见统一标准所形成数字的量化,无论是对科学的发展还是企业的管理都是重要的,而这种重要也正是教育文化与教育战略要规划的。

制度文化所体现出的理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文化上的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是事之势之潜能。教育文化对创新人才这种基本素质的传递,自然表现在培养出具有创薪逻辑思维的、具有质疑精神的、注重理性概括的创新人才上来。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却是浮躁下表现出的理念滞后,浮夸下表现出的急功近利,肤浅下表现出的少有创新的尴尬,教育的这些弊端正是教育文化构建上、教育战略思考上要跟进的。

教育文化与发展战略的构建,不仅是表现在爱的文化传递上,更表现在对国家意志的体现上,表现在适应社会文化的势能上。目前我们的教育所表现出的尴尬和弊端只不过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势能的缺失和战略的短视。教育作为国策其战略走向必须体现在国家利益和体现时代上,其追求必须是全面的卓越,其价值取向和育人理念必须适应发展,其目标的构建必须是教育文化的九种形态的协调。学校的经营看似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实质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的经营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而存在,凭什么样的理念办教育,社会最需要什么人才等深层次的学校经营、教育管理及执行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的哲学命题,这些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思考,教育文化构建问题,正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创新的新要求,是学校文化、校长文化应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构想,也是育人取向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动静态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人性化的取向。它将影响着我们教育战略的制定和办学理念的选择,也是与时竞进的教育必须致力追求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是盛世还需要加上太平”,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体制创新还需要加上教育文化战略构建的跟进。

拳拳爱意,感慨于心;写在前面,意在此焉。

中国职业校长认证中心首席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总编 王继华

原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主任

2005年11月于新加坡

后记

看到《教育文化战略构建》这部即将付梓刻行的书稿,我才感觉到多个日夜奋笔疾书的劳累。

有教育同仁问我:“教育创新之作有千百种,为什么唯独少有关于教育文化的论著呢?”其实,无论是文化育人的理论,还是教育文化战略的论述,都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产生的。文化是自然演进的,不能选择;但战略和制度却是r人构建的,可以选择。而且,一种社会的政治制度又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教育文化理论体系的创新著述,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个艰巨的课题,原因是计划经济之下的教育体制是千篇一律的教育,而且根深蒂固,根本就不需要特色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文化,因此,也无需教育文化战略构建。

2000年初,我在国内首倡“校长职业化”。此理念共分两大部分,其一阐述新经济形态下教育的四种理论(即教育文化力、教育生产力、教育经营力、学校核心竞争力);其二是对校长职业化培训的三种能力要求的标准(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组织能力)、五种文明取向(政治文明、职业文明、操守文明、方法文明、人际文明)和职业校长的六项内功修炼(教育对接经济内功的修炼、教育市场运作内功的修炼、学校文化育人内功的修炼、善用影响力内功的修炼、学校多元发展内功的修炼、教育思维创新内功的修炼)。此理念一提出便引起中国教育界巨大的震动和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央视等各大媒体都做了大量生动的实地采访和报道:《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均以整版的篇幅做了“王继华策动中国校长观念革命”报道,并将其称为是适应新经济形态的一种理念创新。瞬间,沉寂的中国教育界爆发出的经营文化、品牌取向、文化育人、特色服务等文化观念成燎原之势。清华大学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首先成立了“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并由我出任执行主任和讲师团首席教授。尽管清华大学第一次参与中小学校长培训,被媒体称为是“长袖善舞”,但还是顶着各方压力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了近千名职业化的校长。在强烈的创新教育理念冲击下,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北师大、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培训中心等都相继开展了校长职业化的培训,尤其2003年4月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会议的主题就叫“校长职业化与数字化”,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等多位领导都对校长职业化的创新理论予以高度评价,校长职业化概念逐渐成为一线校长们的共识。

校长职业化之所以能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教育服务经济的准则,服务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教育的四力理论。其实,无论是教育经营力、教育生产力,还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其归宿点仍是教育文化所产生的“力”。教育文化力的提出,为应答多元文化的竞争,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为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上做了理论的诠释,为教育文化战略构建做了基础性的背景解读。

应该这样体会,学校的特色、育人取向、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体系,其本质就是教育文化力。为此,当我看到一些对校长职业化没读懂的人在指责校长职业化时,尤其是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以校长职业化的概念来捞钱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从文化育人这一本质上来说清楚校长职业化。自2002年一2005年在全国30余省(市)的巡回报告和学校调研中我又一次感到教育文化的魅力,并且看到山东省成立了山东学校文化研究所,温州成立了教育文化策划公司,中国教育报近一年连续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笔谈”专题讨论,《教育参考》杂志社连续两次在上海同州模范中学和建平中学,邀请多名专家,先后以“用文化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为题,进行了大型专题研讨,并将研讨内容在《教育参考》杂志上转载,全国各种不同体制的学校,都掀起了教育文化的讨论和文化理念体系的建设,正是这种教育创新的激励和鼓舞,我顾不得医生对我身体状况要“量力而为”的劝告,希望以自己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努力引导教育文化产生“力”这一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蓬勃健康发展。

校长职业化深入教育领域,现已由最初的概念宣传向更深层次的理性实践推进。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冲破人才培养中价值观的绝对化,就是要在大一统的计划教育模式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拥有独到的文化理念。我们注意到,校长职业化这一理论体系不只是教育文化力产生了冲击力,职业化的校长还要学会经营学校,即学校品牌、服务、价值取向、特色、理念的经营,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战略的构建。这种竞争力实质是对计划教育的冲击,冲击之下使原有的教育存在的根基发生了动摇,并随着市场对行行业业关于投入产出的评估,让人们看到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不亚于“国企”,原因就是建国后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和大国教育相适宜的人才来,甚至各行各业都有“家”,惟独教育没有当代“教育家”。没有“大家”的培养,自然使教育又失去“信”。这个“信”,一是教育本身难以自信;二是社会对教育的人才培养不相信。究其因是培养人才的文化战略有问题,甚至出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尴尬,这导致社会对教育的不相信。因此党中央提出“教育要创新”,而教育的创新是要以文化战略为底蕴的。

新旧社会的交替演绎着新旧思想的交锋,在传统框架内教育的灵魂就是知识育人,分数至上,然而教育要与时偕行,为未来培育人才,必须自行超越,以适应未来。正因此我提出文化育人,在理论上阐述了教育文化的九种文化形态的育人作用。总结出了教育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理念的重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阐述,必定要对旧的教育产生一种时代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是痛苦的,是需要勇气来反省的。改革深层次的革命必然是文化的创新。目前山东潍坊的教育制度改革,正向人们勾勒一个全新的图景,其教育公共权力的重新构建中催化了教育制度的创新,取消了校长行政级别代之以职级制,校长聘用打破传统的职务型改革,让校长凭职业能力当校长,而不再是职务性的官。在潍坊教改中,职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校长呼之欲出。这也正是我们倡导校长职业化的初衷。

职业化的校长,必须有教育文化战略构建的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有“大气”的胸襟,才能感受到看似“大楼”的矗立,实则是静态的育人的文化氛围,才能感受领悟“大师”熏陶和悟化,才能创造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文化育人环境。

在拙论成书的过程中,得到北师大任建华博士(教授),新加坡定居回国的曾晓飞教授,著名演讲教育家景克宁教授,山西运城市副市长吴菊仙教授,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福昌教授,中华教育家协会秘书长杨新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网络部丁永胜主任,天津市教委理论教研室冯雪飞主任,海南省教育厅石秀慧副厅长,河北省教育学院李晨英院长(教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亓殿强所长,沈阳市大东区教育局张鸿雁局长、教师进修学校岳春峰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二中邵喜珍校长,新华社资深记者何涌泉研究员,黑龙江省教育培训中心白新华主任,山东学校文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光义教授、胡美山研究员,温州市教育局林卫平局长,重庆市教育学院罗盛举院长(教授),太原市教育局李毓玲局长,山西运城市教育局李晋杰局长,武汉市教育局组织部刘国庆部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周长春教授,商丘市教委杨贺局长,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的陈宝昌先生,哈师大王宝大教授,柳州市职业学校校长王春秋教授,广州第89中学王芹校长,南京市第12中学邓可清校长,重庆安特教育培训中心张蓉锦主任,杭州春晖职业教育学院周守玉董事长,四川省江油师范学院院长罗长国教授,青岛市教育局人事处蔡文华处长,《光明日报》社教育部汪大勇主任,《人民日报》教育视点刘运东先生,《中央电视台》记者贾晓坤先生,《中国教育报》鲍东明博士、蒋建华博士,《教育时报》王占伟先生,《海南教育》杂志社郭文超社长,《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主编王裕海教授、副主编刘景耀教授,《妇女之友》杂志社李金荣总编,黑龙江出版总社何茂昌主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张晔明主任,黑龙江画报社美术总监于克广,摄影部主任记者宋伟编审,黑龙江科技信息杂志社主任记者张春拥先生,天津教育出版社策划部孙丽业主任等对此书的理论体系的集成、案例的采集、教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战略的构建的立意及此书的成书给予了多方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我的助手张艾华、张君、李春波老师他们早在1996年同我一起在教育部创建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而感受着“功在当代,益在千秋”的惬意,同我在清华大学三载,感悟“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进而成功地创新了校长职业化理论体系,并对全国近千名校长进行了培训。而今他们又以卓越的执行力,高超的领悟力和学习力,工作在中国职业校长认证中心的前沿,以教育文化和教育战略这一项目为题,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此书出版前的数字的量化和哲学的质疑,尤其是哲学的批判与境界的探源,理性地把握了教育文化的规律,科学、能动地相互促进,才使智慧的创新表现在了文字上,文字又形成了概念,概念又演绎着范畴,范畴又理性地提升逻辑的维度,用森林之大看待树木之本,以大海之深诠释溪水之源。

在教育文化与教育战略、校长职业化提出的全部过程中,我的叔父王隆周先生,一位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谈吐幽雅、视野开阔、行为端庄、极富创新意识的谦谦君子,并有着深厚国学造诣的长者,对我提出的学术理论观点,站在文化育人的高度,予以了高屋建瓴的指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谆谆的教诲对事物探究的放大及归纳提升后的境界,演绎着哲学的方法论和创新的因子,他促使我用美学的视角探究着教育文化的底蕴,激励我以哲学的观点跟进着时代的精神,把握着教育的规律。

特别是我的父亲王隆斌先生虽已远离而去,但其对我所追求事业的鼓励,其严以利己、宽以待人精神的影响,其做人坚韧不拔毅力的势能,其做事先做人教诲的深刻,其对问题把握的尺度,其廉洁奉公、助人为善的楷模一直在督促、鞭策着我,这种支持是家学的精神传承对时代使命的一种责任,是开阔的胸襟、志存意远、做事认真负责家训的准则,是遗传的基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一种事物规律的内涵最高境界的升华,是勇于创新的原动力。特别是慈父病危之际的嘱托:“你事业上的追求和成绩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一直索绕在心间,成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此书所阐述的人文精神,更让我感到对生者的依恋,对逝者的怀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夫人纪树萍(先生),虽然是医学教授,却在精神上和教育文化的创新力上予以了理解与支持。灵性出万象,悟性超常伦,这种文化势能上的巨大支撑,所产生的多巴胺受体所释放的乙酰胆碱让我兴奋不已,它坚定着我的判断力,提高我的创新力,它整合我思想的智慧,提升我境界的高度,并诠释出一种超前的战略的思维。这种精神上的融合,是一种神性和灵性的汇聚,是集结此书的要素点,“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所产生的思维智慧”,是《教育文化战略构建》一书创新构建的动力。仅此结书之际,向我的同仁、我的好友、我的助手、我的叔父、我的夫人一并真诚爵谢。

“嘤其鸣也,偕其友声。”《教育文化战略构建》如果能在教育文化理念的创新和实践中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文化战略上的借鉴与帮助,我将感到莫大幸福。

是为记。

王继华

2005年11月于荣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