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两册构成。上册主要回忆作者自己的往事,下册回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故事。尽管两书内容没多大新意,但是作为传记文学,本书还是一本合格作品,我们也在此可以看看人家的过去生活,或许从中我们还能得到一点什么启示。
本书由上、下两册组成。上册:我的故事,作者:徐天侠下册:母亲的传奇人生,作者:易天雄两位作者是同胞姐妹。
她出生在清光绪年间的1903年,一个小手工业的大家庭里。祖父年轻时开一家小铸厂,取名徐天德堂。小铸厂坐落在湖南长沙东乡,浏阳西乡交界处的柏嘉山小镇上,属浏阳县管辖。据说祖上是从广东迁来的。她出生后不到两岁,耿直的父亲因为朋友打抱不平而遭陷害入狱,一关就是10年,出狱时已身染肺痨,她的妹妹出生不久父亲便病逝了。她的母亲信奉耶稣教,生性仁慈博爱。但男尊女卑等旧礼教、旧世俗仍在这个大家庭里世代相承。当她5岁时,母亲开始为其裹足,几尺长的裹脚布紧紧地缠绕,使脚趾折向脚心,疼痛难忍,特别在走路时,更是痛得钻心,她有时会哭闹起来,母亲劝她说:“把脚包得像三寸金莲那样好看,以后才能嫁得出去。”她说:“我不要好看,不要嫁人。”任凭怎样反抗,也拗不过长辈们强大的压力。她表面上虽然妥协了,心中却思索怎样逃避这种折磨与痛苦。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对付的好办法,晚上睡觉前,自己装模作样的拿起裹脚布,一圈一圈轻轻地缠绕在脚上,然后入睡,起床时便把裹脚布取下藏起来,走路时仍做着一歪一扭的姿式让别人看不出来。8岁那年,母亲把她的裹脚布打开,一看,惊讶地发现,怎么竞成了一双瘦条平展的脚呀!也就是人们以后叫的那种秀气的解放脚了。至此,她母亲也只能无可奈何再不提包脚的事了。P7
由于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记者的访问,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而2005年4月24日19点,“星期日档案”播出后,又引发出我新的思绪。如果我的故事能似一粒小石,抛落在浩瀚的大海里泛起些微涟漪,那也算是我对社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我写的是我亲身经历的自己的故事,由一些小故事串连而成。如与现实生活中某个人、某件事雷同,纯属巧合。
我的母亲徐国英,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接受过孔孟之道的启蒙教育,辛亥革命唤醒了她的女权意识。她经受过五四运动新文化的洗礼,目睹了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饱含激情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还亲历了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看到了“四人帮”的垮台和正在走向振兴的伟大祖国。是父母、家庭、时代和环境赋予了她那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刚正不阿的性格,孕育了一颗仁慈博爱追求美好的赤子之心。她的一生道路崎岖,一路上风雨、冰雪交加,荆棘艰险丛生。而她就像一棵强劲的青松,风吹不倒,霜打不败。在敌人、在罪恶势力面前,她斗智斗勇,不畏强暴。但是对亲人、儿女、学子及平民百姓,她会毫不吝惜地付出所有的爱。她同情弱者,乐于帮助受苦的人,为他们的不幸伤心落泪,打抱不平。而当自己遭受冤屈,遭到不公正待遇时,除了抗争,那就是痛苦地忍耐,沉默与等待。她坚信真理、光明与美好会战胜谬误、黑暗与邪恶,因为这是人类的永恒。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她所走过的是一条既坎坷曲折又充满爱的阳光,既平凡普通又带着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正像一首歌中唱道:“人就只有这么一辈子,总要风经过雨来过,痛过也哭过,才能在岁月的门后把那些辛酸事当作笑谈说”。这便是将母亲一生的传奇故事写成这本书的原由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