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叙事诗,也是一部英雄传。全书的第一部分包括1—19章,涉及到四位王家男女,恭特尔,勃吕恩希尔特,西格弗里特,克里姆希尔特的婚姻记。这里包括求婚和结婚的盛大场面和精彩故事,涉及两位王家姑嫂的不睦和纷争,另外还有英雄骑士西格弗里特之死,包括密谋、残杀以及在莱茵河沉降尼伯龙根宝藏。第二部分包括20—38章,涉及到许特格为匈奴人国王埃策尔提亲,克里姆希尔特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在维也纳隆重举办的婚礼。克里姆希尔特不忘旧恨,婚后邀请众位兄弟前往匈奴人王国,然后便是布尔恭腾人的多瑙河之旅,克里姆希尔特为丈夫西格弗里特之死以及为尼伯龙根宝藏所策划的复仇之战,等等。
这部作品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叙事叙理丝丝入扣,展示情节前后呼应,读来让人回肠荡气,难以忘怀。
古代尼德兰王国有位王子名叫西格弗里特。王子非常勇敢,力大无穷,曾经杀死过一条恶龙,还用龙血沐浴,血到之处刀枪不入,如同坚甲。只是王子在沐浴时恰巧遇有一片菩提树叶飘落肩上,因此这一龙血未到之处便成为致他死命的薄弱环节。这位尼德兰的王子还征服并且占有了巨大无比的尼伯龙根宝藏。此外,他又在战斗中获得一顶隐身帽,只要戴上它,不但身体隐而不见,个人的力气还能增强很多倍。王子听说在布尔恭腾王国有一位公主克里姆希尔特貌似天仙,于是决意前去求婚。布尔恭腾的国王名叫恭特尔,乃是克里姆希尔特的兄长。他答应了西格弗里特的求婚,但必须以帮他办成一件事作为条件。原来恭特尔早想娶冰岛美丽的女王为王后,女王的名字叫勃吕恩希尔特。然而这位冰岛女王美丽而又凶狠,凡是向她求婚的人都必须与她进行类似今天田径运动的竞技:投枪、掷石和跳远。如在三样比赛中有一样不如她,不但求婚不成,还得赔上性命。恭特尔自知力不从心,便央求西格弗里特王子全力以赴帮助他。
于是西格弗里特打扮成恭特尔的随从,前往冰岛。当恭特尔跟勃吕恩希尔特比赛时,西格弗里特凭借隐身帽的神力,暗中帮助了恭特尔,使恭特尔在三项比赛中皆获全胜。勃吕恩希尔特无可奈何,只得跟随恭特尔返回布尔恭腾王国。回国之后,勃吕恩希尔特和恭特尔,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双双成婚。可是在新婚之夜,冰岛剽悍异常的女王结结实实地吊打了恭特尔,把他捆绑着悬挂在墙上。次日,恭特尔不得不再度请求西格弗里特帮助。于是夜晚来临之时,西格弗里特戴上隐身帽潜入恭特尔的寝宫,帮助恭特尔制服了勃吕恩希尔特,使勃吕恩希尔特成了恭特尔的妻子。 从此,勃吕恩希尔特便失去了先前的凶残面目,成为一个温顺的妻子。当晚,西格弗里特顺手拿走了勃吕恩希尔特的一枚戒指和一根腰带,并将这两件东西交给自己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保管。不久,西格弗里特带着克里姆希尔特回到了故乡尼德兰王国。
12年之后,他们又被邀请到布尔恭腾王国作客。一天,克里姆希尔特和勃吕恩希尔特一同去沃尔姆斯教堂作弥撒,因为在路上争谁走在先,两人发生了争吵。勃吕恩希尔特对克里姆希尔特说:“家奴的妖精决不应该走在一位王后的前面。”克里姆希尔特则回答:“一位小妾如何成了堂堂国王的妻房?”勃吕恩希尔特气愤万分,决意向西格弗里特报仇雪耻。恭特尔的勇士、忠臣哈根立誓要杀死西格弗里特来为主人复仇雪恨,以表示他的忠心。哈根有一次偶然从克里姆希尔特那里得知了西格弗里特身上能致命的地方。一次出征,因为不见敌人的踪影,出征变成了狩猎。西格弗里特去泉边喝水,哈根尾随其后,暗中刺杀了西格弗里特。西格弗里特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非常伤心,立志为夫报仇。几年之后,克里姆希尔特被人说服,将尼伯龙根宝藏——她的结婚晨礼送到了布尔恭腾。哈根待宝藏送到之后,动用种种手段终于夺得了保管宝藏的钥匙,并最终将宝藏偷偷地沉入莱茵河底。
后来,匈奴人国王埃策尔向克里姆希尔特求婚,使者答应婚后为克里姆希尔特排忧解难,克里姆希尔特这才答应再嫁。于是,克里姆希尔特动身前往匈奴人王国。她在匈奴人王国时刻思念着报仇,不知不觉在匈奴人王国也住了12年。一天,克里姆希尔特向埃策尔提出邀请她的兄长恭特尔和哈根等人前来王国做客。哈根接到邀请后立刻明白了克里姆希尔特的用意,便力图说服恭特尔不要前往,可是骑士的英勇气概又迫使他必须大无畏地前去冒险。于是恭特尔、哈根随带精兵万名,浩浩荡荡地前往匈奴人王国探亲。在匈奴人王国的盛大宴会上,竞技比武有意弄假成真,最后竟致流血激战。匈奴人和布尔恭腾人杀作一团,直到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恭特尔和哈根均被匈奴人生擒活捉。克里姆希尔特本可把哈根杀死以报丧夫之仇,可是克里姆希尔特向哈根发问的第一句话却是,她的尼伯龙根宝藏现在何处,表示只要归还宝藏便可以让哈根生还布尔恭腾王国。哈根答道:只要他的君主恭特尔在世一日,他就不能说出宝藏所在。克里姆希尔特竟杀死了兄长恭特尔,并把首级向哈根出示。哈根看到恭特尔的首级后对克里姆希尔特说道:如今除了上帝和我之外,再也无人知道宝藏所在,你也休想再知道它的下落。克里姆希尔特见他抗拒,便愤而杀死哈根。在旁的勇士希尔德布兰特,目睹一个堂堂武士竟被女流之辈残酷地杀死,愤怒至极,于是他挺上一步,挥刀砍下了克里姆希尔特的首级。一部英雄传说便在遍地尸体的血泊中收场了。
古老的传说给我们 留下了无数的奇迹,夸说英雄,声势显赫, 无比刚强,不屈不挠,唱庆典,誉欢乐,是非曲直,可歌可泣,还赞颂无数勇士血战疆场, 且容一一讲说明白。当年布尔恭腾国, 有个高贵的姑娘,芳名克里姆希尔特:天生丽质,婀娜多娇, 出落成漂亮的少女。为了追求姑娘, 多少英雄丧身捐躯。可爱的姑娘情意绵绵, 赢得世人爱怜、称羡。英雄们钟情于她, 无人惊呼遗憾和惋惜。姑娘的体态雍容华贵,秀色可餐,无与伦比。姑娘的气质和谐、高尚, 令天下女人引为仿效榜样。三位国王呵护着姑娘, 他们富甲天下、气宇轩昂:恭特尔,盖尔诺特,无人敢与匹敌,年轻的弟弟吉塞尔赫, 不愧为杰出的人间骑士。姑娘正是他们的同胞姐妹, 国王们视如掌上明珠。他们的母亲名叫乌特, 雍容华贵,仪镇一方,父亲堂克拉特,臂力过人, 是威风凛凛的君王。他在身后给儿孙们 留下了巨大的遗产。国王年轻的时候 赢得的荣誉层峦叠嶂。国王们宽厚、仁慈, 门第尊贵,令人敬仰。众英雄百里挑一, 论气力盖世无双,他们生活的大地就是布尔恭腾王国。英雄们奇迹无数, 日后还在埃策尔堡大显身手。莱茵河畔的沃尔姆斯,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一员员骑士豪情万状, 他们以毕生的精力,效忠君王,立功授勋,荣誉满室,彪炳人间。可惜后来惨死阶下, 因为两位王后纷争不已。如我所述,三位国王啊充满着高贵的英雄气质。在他们的麾下战斗着顶天立地的英雄。人们称道他们的强大、勇敢, 历尽多少艰难不屈不挠。这里有特隆页的英雄哈根, 还有他的胞弟,出手非凡的唐克瓦特, 来自麦茨的奥特文,两位边关总督, 名字叫做盖莱和埃克瓦特,更有阿尔察的伏尔克, 力敌万人,无所畏惧。御厨总管罗莫尔特, 是位千里挑一的英雄,还有辛多尔特和呼诺尔特。众位勇士兢兢业业,效忠三位国王,维护荣誉,辅佐朝廷。左右另有骑士无数, 恕我无法一一点出英雄大名。唐克瓦特执掌帐前元帅。 来自麦茨的奥特文身为国王子侄, 总管御前膳务。辛多尔特司职宫廷酒宴, 一位身负重任的勇士。财务大臣由呼诺尔特担任, 众星拱月维护朝廷尊严。国王宫廷何等辉煌, 力量多么雄厚、巨大,英雄们骑马演武,威风八面、仪态万千,他们的生活无限欢乐, 享不尽的尊荣华贵,任何人都无法给你们真正地细述明白。克里姆希尔特姑娘,享受不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她在梦中见到亲自喂养的雄鹰威武强壮野性无限,不料却被两匹山雕抢夺而去。姑娘无计可施,眼巴巴看着自己在这片大地上经受无与伦比的苦难。她向母后乌特一一讲述梦中见闻。母亲无法给善良的姑娘更好地圆梦解释:“你在梦中喂养的雄鹰, 应该是一位高尚的男人。但愿神仙佑护, 否则日后灾难深重,立竿见影。”“我的亲爱的母亲, 你怎么给我提到了男人?我只是希望 永远摆脱英雄和爱情的羁绊。我愿意无忧无虑,一直生活到死神临门,不愿在男人的情爱中 分得一杯折磨人的残羹。”“你别推却得如此彻底、干净,”母亲开口言道,“如果希望从此在世上倾心生活,欢乐终身,只有依赖男人的爱情方能如愿。倘若神仙给你送上一位善良骑士的真身, 你将成为幸福的女人。”“我的母后,真的, 请暂且收下这番心声!多少女人的命运到头来终于让人明白,爱情的酬报必将是无限的折磨和苦难。我必须回避它们, 不受厄运的诱惑和纠缠。”克里姆希尔特满怀踌躇, 思想里摆脱了爱情。善良的姑娘度过了多少闺房的美好时光,心中无牵无挂, 从不仰慕任何男人成为如意夫君,直到有一天喜从天降, 姑娘荣耀地赢得一位骑士情郎。这真是姑娘在梦中 见到的那匹雄鹰,母亲给她诠释的男人。至亲的熟人日后杀害了他,姑娘恶心顿起, 报仇雪恨的烈焰多么熊熊烈烈!只为死了他一人, 几多母亲遭受着丧失儿郎的厄运。P1-4
自从中世纪以来,英雄史诗(亦称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中广泛流传,它是一部深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今天,散见于德国、奥地利等各地图书馆的大约有10部全版或者接近全版的书籍,另外还有近20部残缺不全的抄本,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抄本有:
—荷恩埃姆斯—慕尼黑版(die Hohenems—Mtinchener Handschrift);
——圣伽伦版(die St.GaIlener),人们把这一版本称为乌尔伽达版,即通俗版的意思;
——荷恩埃姆斯—拉斯贝尔克版(die}tohenems—LaBbergische Hand—schrift),该版现收藏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多瑙厄申根。
学术界习惯上把荷恩埃姆斯—慕尼黑版称为A版,把圣伽伦版称为B版,而把荷恩埃姆斯—拉斯贝尔克版称为C版。
一般说来,C版属于最古老的版本,源于13世纪初叶,可是B版中所提供的内容则可以让人们追溯到北欧更为古老的文学题材。C版实际上是内容扩大和改编的版本。本部《尼伯龙根之歌》译本主要依据C版,即荷恩埃姆斯—拉斯贝尔克版。
人们推测《尼伯龙根之歌》成书于公元1200年前后,作者或编汇者姓名不详。有人认为,作者也许是帕骚圣教管辖区的一名成员。而1567年在多瑙河流域普龙城堡(Burg Prunn)发现的一幅手迹中则记载了城堡主人夫劳恩贝格家属在该地过着优雅的宫廷生活。这幅手迹源于14世纪,上面抄录着德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尼伯龙根之歌》。 因此,普龙堡又在民间传说中被视为《尼伯龙根之歌》的发源地。从内容上看,《尼伯龙根之歌》也许属于唱本或脚本,而它的听众则显然是一群出身高贵而又有教养的人士。
在16世纪时,《尼伯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地区曾经一度被遗忘,直到18世纪中期才有人重新把它挖掘出来。1782年C·H·米勒印刷了该诗的第一个版本。可是世人对书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比较典型的例如有德国弗里特利希一世的一通评论。他在1784年2月22日收到《尼伯龙根之歌》赠书后,给出版者写下的回信中说道:“对这些诗,你们过分地看好……,认为它对于丰富德语语言如此重要。我的意见却是这些东西其实还不值一桶炸药钱。它们不值得从遗忘的泥土中重新被揪拔出来。至少在我的藏书中,我是不能容忍这类粗劣的东西,而要把它扔出去的。 因此,寄给我的这套书只能存在那边一旁的大图书馆里等待它的命运了。 估计这样的东西是不会有多少人过问的……”看来,喜欢评论书籍的大人物还不止一家、两家,然而幸运的却是国王所作的预言并不灵验。
当时连歌德对《尼伯龙根之歌》的反应也十分冷淡。 歌德把米勒先生寄给他的赠书一连搁置了几年,未曾阅读。直到1806年,他才开始注意这部诗歌,甚至还从中翻译了一段。可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前驱和后来许多的浪漫主义人物对《尼伯龙根之歌》却十分赞赏和推崇。 1812年,《尼伯龙根之歌》以大学教科书的面貌登上了神圣的学术殿堂。不久,它便占领了广大的中学领地,直到今天。当然,《尼伯龙根之歌》的广泛传播还得力于它被许多回地译成现代德语,而其中由卡尔·西门洛克(Karl Simorock)于1827年发表的译作最为杰出。迄今为止,它仍然被视为该部作品的经典译作。
《尼伯龙根之歌》虽然托名于“歌”,实际上却是一部叙事诗,是一部英雄传说。从内容上看,《尼伯龙根之歌》是由两部互相之间原来并不相连的传说,即所谓《西格弗利特传奇》和《布尔恭腾王朝复灭记》重新组合而成的。全书的第一部分包括1—19章,涉及到四位王家男女,恭特尔,勃吕恩希尔特,西格弗里特,克里姆希尔特的婚姻记。这里包括求婚和结婚的盛大场面和精彩故事,涉及两位王家姑嫂的不睦和纷争,另外还有英雄骑士西格弗里特之死,包括密谋、残杀以及在莱茵河沉降尼伯龙根宝藏。第二部分包括20—38章,涉及到许特格为匈奴人国王埃策尔提亲,克里姆希尔特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在维也纳隆重举办的婚礼。克里姆希尔特不忘旧恨,婚后邀请众位兄弟前往匈奴人王国,然后便是布尔恭腾人的多瑙河之旅,克里姆希尔特为丈夫西格弗里特之死以及为尼伯龙根宝藏所策划的复仇之战,等等。
《尼伯龙根之歌》的两大部分的精彩内容源于欧洲历史上许多的材料和典故。据推测,大约是在1190一1205年期间有人把它们综合整理成统一的情节。毫无疑问,这样的融合肯定难以让故事的发展做到天衣无缝。 因此,细心的读者无论在书中人物或者在故事的内容方面都能发现一些细小的矛盾之处。而且,《尼伯龙根之歌》纵横欧洲大地,它的脉络分布从故事的北欧起源到欧洲中部的莱茵河地区,然后几近颠沛流离,人物命运的舞台重新搬到欧洲东部的多瑙河流域,于是帕骚、贝希拉恩、梅尔克、图尔恩、维也纳、格朗、布达佩斯等一系列流经今天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境内多瑙河沿岸的名城如同星光灿烂的夜空,令人目不暇接。读罢全诗,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地掩卷沉思,脑海中重新泛起了汹涌澎湃的刀光剑影和可歌可泣的儿女情长。
《尼伯龙根之歌》的故事是这样的:
古代尼德兰王国有位王子名叫西格弗里特。王子非常勇敢,力大无穷,曾经杀死过一条恶龙,还用龙血沐浴,血到之处刀枪不入,如同坚甲。只是王子在沐浴时恰巧遇有一片菩提树叶飘落肩上,因此这一龙血未到之处便成为致他死命的薄弱环节。这位尼德兰的王子还征服并且占有了巨大无比的尼伯龙根宝藏。此外,他又在战斗中获得一顶隐身帽,只要戴上它,不但身体隐而不见,个人的力气还能增强很多倍。王子听说在布尔恭腾王国有一位公主克里姆希尔特貌似天仙,于是决意前去求婚。布尔恭腾的国王名叫恭特尔,乃是克里姆希尔特的兄长。他答应了西格弗里特的求婚,但必须以帮他办成一件事作为条件。原来恭特尔早想娶冰岛美丽的女王为王后,女王的名字叫勃吕恩希尔特。然而这位冰岛女王美丽而又凶狠,凡是向她求婚的人都必须与她进行类似今天田径运动的竞技:投枪、掷石和跳远。如在三样比赛中有一样不如她,不但求婚不成,还得赔上性命。恭特尔自知力不从心,便央求西格弗里特王子全力以赴帮助他。
于是西格弗里特打扮成恭特尔的随从,前往冰岛。当恭特尔跟勃吕恩希尔特比赛时,西格弗里特凭借隐身帽的神力,暗中帮助了恭特尔,使恭特尔在三项比赛中皆获全胜。勃吕恩希尔特无可奈何,只得跟随恭特尔返回布尔恭腾王国。回国之后,勃吕恩希尔特和恭特尔,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双双成婚。可是在新婚之夜,冰岛剽悍异常的女王结结实实地吊打了恭特尔,把他捆绑着悬挂在墙上。次日,恭特尔不得不再度请求西格弗里特帮助。于是夜晚来临之时,西格弗里特戴上隐身帽潜入恭特尔的寝宫,帮助恭特尔制服了勃吕恩希尔特,使勃吕恩希尔特成了恭特尔的妻子。 从此,勃吕恩希尔特便失去了先前的凶残面目,成为一个温顺的妻子。当晚,西格弗里特顺手拿走了勃吕恩希尔特的一枚戒指和一根腰带,并将这两件东西交给自己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保管。不久,西格弗里特带着克里姆希尔特回到了故乡尼德兰王国。
12年之后,他们又被邀请到布尔恭腾王国作客。一天,克里姆希尔特和勃吕恩希尔特一同去沃尔姆斯教堂作弥撒,因为在路上争谁走在先,两人发生了争吵。勃吕恩希尔特对克里姆希尔特说:“家奴的妖精决不应该走在一位王后的前面。”克里姆希尔特则回答:“一位小妾如何成了堂堂国王的妻房?”勃吕恩希尔特气愤万分,决意向西格弗里特报仇雪耻。恭特尔的勇士、忠臣哈根立誓要杀死西格弗里特来为主人复仇雪恨,以表示他的忠心。哈根有一次偶然从克里姆希尔特那里得知了西格弗里特身上能致命的地方。一次出征,因为不见敌人的踪影,出征变成了狩猎。西格弗里特去泉边喝水,哈根尾随其后,暗中刺杀了西格弗里特。西格弗里特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非常伤心,立志为夫报仇。几年之后,克里姆希尔特被人说服,将尼伯龙根宝藏——她的结婚晨礼送到了布尔恭腾。哈根待宝藏送到之后,动用种种手段终于夺得了保管宝藏的钥匙,并最终将宝藏偷偷地沉入莱茵河底。
后来,匈奴人国王埃策尔向克里姆希尔特求婚,使者答应婚后为克里姆希尔特排忧解难,克里姆希尔特这才答应再嫁。于是,克里姆希尔特动身前往匈奴人王国。她在匈奴人王国时刻思念着报仇,不知不觉在匈奴人王国也住了12年。一天,克里姆希尔特向埃策尔提出邀请她的兄长恭特尔和哈根等人前来王国做客。哈根接到邀请后立刻明白了克里姆希尔特的用意,便力图说服恭特尔不要前往,可是骑士的英勇气概又迫使他必须大无畏地前去冒险。于是恭特尔、哈根随带精兵万名,浩浩荡荡地前往匈奴人王国探亲。在匈奴人王国的盛大宴会上,竞技比武有意弄假成真,最后竟致流血激战。匈奴人和布尔恭腾人杀作一团,直到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恭特尔和哈根均被匈奴人生擒活捉。克里姆希尔特本可把哈根杀死以报丧夫之仇,可是克里姆希尔特向哈根发问的第一句话却是,她的尼伯龙根宝藏现在何处,表示只要归还宝藏便可以让哈根生还布尔恭腾王国。哈根答道:只要他的君主恭特尔在世一日,他就不能说出宝藏所在。克里姆希尔特竟杀死了兄长恭特尔,并把首级向哈根出示。哈根看到恭特尔的首级后对克里姆希尔特说道:如今除了上帝和我之外,再也无人知道宝藏所在,你也休想再知道它的下落。克里姆希尔特见他抗拒,便愤而杀死哈根。在旁的勇士希尔德布兰特,目睹一个堂堂武士竟被女流之辈残酷地杀死,愤怒至极,于是他挺上一步,挥刀砍下了克里姆希尔特的首级。一部英雄传说便在遍地尸体的血泊中收场了。
不难看出,《尼伯龙根之歌》给世人提供了一幅精彩的历史画卷,那是一个风云变幻、起伏跌宕的时代,纵横时代的主体人物就是分布在大小地盘上的国王。这里有莱茵河地区布尔恭腾王国的国王恭特尔,有活跃在桑腾地区的尼德兰王国国王西格蒙特和他的王位继承人西格弗里特国王,有生活在格朗和布达佩斯的匈奴人王国的国王埃策尔,另有生活在大海深处的冰岛女王勃吕恩希尔特,尼伯龙王国的君主、年轻的国王希尔鹏,还有犯境相侵的丹麦王国的国王吕特伽斯特和他的兄弟萨克森王国的吕特格尔国王。 国王们穿罗着缎,过着灯红酒绿的日子自然不在话下。他们忙碌地练兵演武,不断地举办盛大的节日,展现他们马背上和弓箭上的身段和武艺。 另外,国王们其实还是一批特殊的经济人物,他们在头脑里膨胀着遏制不住的占有欲望。 占有别国的土地,占有别人的财富,似乎已经成为国王们存在的日常政务。西格弗里特公然宣称:“你们拥有的一切我要通统地征讨夺回,无论是土地还是堡垒,一切都必须对我俯首称臣。”何等气派,何等直率。于是,他们成绩巨大,战绩辉煌。 国王们舞枪弄棒,“到处寻找事非纷争”。至于他们积攒的财富,“如果人们愿意用它支付买下整个地球,结果也不会减少其中甚至一个马克的价值”。财富之大,可见一斑。
不过,正当其年的国王们往往还都是情场的娇客。他们不时地“失足跌入滚烫的爱河”。而且,国王们似乎全都热衷于渴望远方的爱情。位于北方尼德兰王国的西格弗里特为了求婚,“昼夜兼程,已经迎来了第七个灿烂的清晨,他们来到沃尔姆斯郊外河滩”,这是自北向南的旅程。国王恭特尔则为了“让艳丽的冰岛女王从此成为自己的后宫妻房”,甚至不惜冒“接连十二个白昼黑夜”的舟楫之苦,趁着“强劲的海风”,一直“进入勃吕恩希尔特的王国”,这是自南至北的求婚之旅。 自然,匈奴人的国王埃策尔也不甘寂寞。他在丧偶后不断地“思量着续弦王后,再娶妻室”,于是派了威武的边关伯爵许特格前往说亲,“沿路行走十二天,他们终于到达了莱茵”。这回是东西方向,沿着多瑙河,再转程到了莱茵河地区。真是一路洒满了英雄美女的无数佳话,留传千古。 国王们当然不会孤家寡人、独自行动的。 他们便在各自的王室周围积攒了一批忠臣良将。于是哈根、唐克瓦特、埃克瓦特、伏尔克、勃吕特林、赫尔姆诺特、希尔德勃兰特、荷恩伯格等等一大群文臣武士如同众星拱月,构成了各个王国天下的人员堡垒,固若金汤。
忠诚和勇敢是骑士英雄们进入国王伦理大厅的两张入场券。恭特尔的谋臣哈根一旦知道王后勃吕恩希尔特受到“无地自容”的伤害时“立刻举手发誓”,愿意为主人“报仇雪耻”。 其实,哈根除去西格弗里特的真正目的则是为了替恭特尔国王扩大地盘,为了让“属于西格弗里特的许多王国都对我们俯首称臣”。为了实现被他们视为崇高的愿望,哈根或者其他分属各个王国的武士们在战斗中显示的勇敢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难怪乎在故事最后的结尾时勇士们都已经被斩尽杀绝,他们躺在共同组成的血泊中让故事无限悲壮地“到此结束”。
当然,故事中宣扬所谓的“忠诚”也是相对而言的。身受哈根式“忠诚”重创的西格弗里特在临死前还不忘揭露,说“世上人间从来没有比起你们对人施行的更加卑鄙、恶毒的阴谋”。 因此,忠诚说穿了只是骑士们向国王书写领取活动范围和空间的卖身契。他们又以唯恐不及的勇敢装点自己的颜面和活动空间,尽显骑士王国主仆间的精神风貌和伦理道德。
有趣的是,在《尼伯龙根之歌》歌声所能飘到的地区,无论是国王还是王宫大臣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他们都奉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男女双方对婚姻都很忠诚,感情也很专一。 勃吕恩希尔特当姑娘时择婿条件非常苛刻:“向他求婚的年轻勇士,必须跟她比试投掷枪杆”,而且,“倘若失手输掉一场,英雄难免把命儿搭上”。可是,当女王终于接受了爱情的命运以后,她便立刻庄重地向国王声明:“我再也不敢拒绝你对我恩赐的高贵爱情。”从此以后,“女王再也不比任何一个女人更加强悍半分”。
其实,《尼伯龙根之歌》正是再现了三部重头的爱情戏:西格弗里特王子和克里姆希尔特公主的爱情,恭特尔国王和勃吕恩希尔特女王的爱情以及匈奴人王国的埃策尔国王和克里姆希尔特的续弦爱情。国王们为了爱情不惜赴汤蹈火,自然,他们也无限深情地沐浴着爱情的阳光雨露。爱情带给他们幸福,爱情又给他们酿造了无边无际的灾难。莱茵河畔布尔恭腾王国的公主克里姆希尔特便从爱情的无限高峰跌落进爱情的万丈深渊,饮恨难以弥补的杀夫之痛。难怪乎她有强烈的报仇欲望,念念不忘要给丈夫西格弗里特报仇雪恨。可是,克里姆希尔特的悲剧原本并不在于她有难以忘怀的复仇心理。她作为一个青春如花的女人自然不能接受哈根阴险的杀夫之恨,她的痛苦刻骨铭心也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常理之中。因此,克里姆希尔特结果“被骑士利剑斩成数段”的原因乃在于她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顷王国之文武,仅仅为了图个人的报复之快。这等行为的结果必然天理难容,所以,她的最终结局也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了。
从美学角度看,《尼伯龙根之歌》也不愧为一部具有多种特色的英雄史诗。这部作品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叙事叙理丝丝入扣,展示情节前后呼应,读来让人回肠荡气,难以忘怀。
《尼伯龙根之歌》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往下娓娓动听地叙述或者演唱的。诗文内容通俗明了,语言偏向民间性的口头交往。演唱者不断地把故事推向一个个新的高潮。高潮迭起,使全文更现紧张,让故事的涟漪呈现更加良好的合理性、精彩性和可读性。
作为《尼伯龙根之歌》诗文道具的其实都是一些直观的尘世俗物。这里有宫廷、战马、舟楫、靓衣、美酒、兵甲、刀剑,活动的天地里有山有水,更有辽阔的平原作为厮杀的战场。而《尼伯龙根之歌》所展示的人员和他们的关系,那简直就是一幢再也明白不过的封建大礼堂。这里是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亲戚朋友,这里是将军士兵、主人仆人,甚至还有善知过去未来的多瑙女妖。而且,即便是女妖或者镇守尼伯龙根宝藏的白胡子小侏儒阿尔卑律希,他们完全都是人体生命的变种或异种,来源于人类美好的艺术想象和创造。他们跟人类一样,有名有姓,有男有女,还跟人类操持共同的语言。可是,他们又跟人类不一样,那便是他们具有超人类的特异功能,善知过去未来,保管着戴在头上便让谁也看不见的隐身帽,这些都为主人的行动和成功平添无比巨大的方便和条件。 《尼伯龙根之歌》在诗文中涉及到王国权力和王位的关系准则便是封建社会的世袭制。西格弗里特王子继承父亲西格蒙特的王位,四面支持,八方呼应,天经地义。布尔恭腾王国似乎也是长兄执位,其他的兄弟们共同辅佐朝廷,连婚姻也都是嫁娶式的,男方迎娶,女方出嫁。《尼伯龙根之歌》从成文到眼下大约跨越了8个世纪,今天读起来却仍然感到分外亲切和熟悉。
毫无疑问,《尼伯龙根之歌》是一部伟大的欧洲型的作品,是一部德国式的英雄史诗,它在德语国家中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境内有着许许多多的“尼伯龙根大街”、“尼伯龙根广场”、“尼伯龙根商厦”、“尼伯龙根纪念碑”、“尼伯龙根河谷”,这便让中国人想起国内多少城市所拥有的“中山大道”、“中山桥”、“中山路”、“中山广场”、“中山纪念碑”一样。奥地利国多瑙河畔的贝希拉恩城更是一个鲜明的典型,它的老城区的所有街道几乎全是以《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人物命名的。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图尔恩城于2005年7月刚刚在多瑙河畔落成了一座生动活泼的尼伯龙根纪念碑,那是一组人物铜像,再现了《尼伯龙根之歌》诗文中悲欢离合、难分难舍的动人场面。可见号称“德语圣经”的《尼伯龙根之歌》影响之深刻。
值得指出的还有,《尼伯龙根之歌》毕竟涉及到欧亚大陆的两大文化,它无疑会在诗文中给自己添加许多鲜明的东方色彩。这恐怕是不少研究《尼伯龙根之歌》的西方人士始料未及的。这里包括龙的概念,匈奴意识,英雄伏尔克的琵琶,还有如意金棒等等。而且,德语中的《尼伯龙根之歌》显示了特殊的诗歌体裁,也许为了朗读,为了表演,它在每一行中都留下一处断档,如同音乐作曲中的休止符号一样。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美学想象的艺术结晶。它借用了许多动物的身体结构,如牛头、马面、鹿角、蛇身、鱼鳞,再借用鹰爪等等,组成了一个上乘的艺术精品。可是,龙在日耳曼文化意识中却是妖魔鬼怪的标志,是恶鬼的同义词。它常常用来衬托许多超人英雄的巨大本领,或被战胜,或被斩杀,再用龙血沐浴,则能练就铜皮铁骨,被赋予惊人本领。北欧瑞典国在松毕霍尔姆地区的岩壁上刻有一幅西格尔特大战恶龙的岩画,展示了剖心、饮血、烹饪等生动的场面,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动人的题材。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如意金棒出现一回后便被搁置一旁,不知如何显示作用,而同样的金棒在《西游记》的猴王手中则被玩耍得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无独有偶,前几年在成都附近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也有一根做工细致、独一无二的金捧,再一次显示了古人的艺术匠心。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乐师大英雄伏尔克手持乐器琵琶,战斗激烈时“发出了强烈的响声”。而且,他还把“琴弦拉得通红一片,他用音乐为多少英雄无端地伴奏送终”。“他的歌声嘹亮,穿透了头盔和战盾的铁边”。显然,他不是用刀剑的利刃,而是用乐器的响声战胜敌人的。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们联想起收降孙悟空的天兵天将,其中也有一位耍弄乐器的金刚,乐声刚烈,弹奏得猴王头胀欲裂。真是如出一辙的制胜法宝。
在12世纪搅动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巨匠正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他的马队泼墨于蓝色的多瑙河,因此在多瑙河流域留下了匈奴和匈奴人的形象,那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
嗬,德语文学中涌现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真是一部生动的文学巨著,让人们解读不尽。
是为前言。
翻译《尼伯龙根之歌))是我心存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最终得以实现,我是非常感激DAAD(Deutscher Akademische Austauschdienst)即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感谢他们两家单位的支持和厚爱,使得作品能够翻译完毕和付梓问世。
在开始学习以及后来教学((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的讲台生涯里,(《尼伯龙根之歌》始终是一部转绕不过去的题材和内容。后来,它便成为我发愤研读、深入学习的契机和动力。2002年10月,DAAD支持我有关研究和翻译《尼伯龙根之歌》的计划,邀请我前往德国帕骚(Passau)大学,期间得到帕骚大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瓦尔特·啥埃亭厄(Prof.Dr.Walter Hartinger)博士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安排我下榻在城内维特大街(Wittgasse)8号三楼先生的住所。多瑙河和茵河从左右两旁不远处缓缓流过。夜晚寂静时,多瑙河拍击河岸的波浪伴随着读书人的书卷和灯光,直到今天回忆起来,还是多么的惬意和留恋。多少回站在横跨多瑙河的大桥上,我在眼前便多少回地浮现了《尼伯龙根之歌》可能发生在城内城外的动人情景,而翻译《尼伯龙根之歌》也正是在那段学习时间里完成的。
其实,就是在帕骚也并不是单纯地翻译,而是在读书。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便是读通原文,忠实原文,不拔高,不低抑,因为只有忠实原文才能产生忠实的解释。翻译时我希望努力运用原来的语气和素材,不作解释性的改头去尾,希望以此保持诗文原来的精神和面貌。
《尼伯龙根之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歌体裁,那便是在叙述或演唱的韵律之间留下了一个断档之处。这类体裁在阿拉伯诗歌中也时有所见,可是它给翻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困难。事实上,由于德语和中文在语言和词汇以及发音上的巨大差别,绝对的对应着翻译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否则,它要么不能成书,要么成了书也让人无法阅读。 因此,在翻译时既要照顾到全句的断档之处,又要考虑到断档前、后两个部分适当的位置和字数,所以有时候甚至出现把人名也以音节和发音分为前后两处,这实在是翻译过程中的无奈之举,丝毫没有标新立异的意思。
《尼伯龙根之歌》会给中国的读者带来许多的想象。它在诗文中的有些情节容易使我们想起《一千零一夜》,想起昭君出塞,想起文成公主。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关联,至少在目前,谁也说不清楚。可是,人类的文化虽然分东西南北,但自古以来,它们便是交往的,不能完全受有否文字记载的约束。文字记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人类更有反映自身生存的大文化,这才是人类文化的力量和伟大之处,它像水在世界上到处流淌一样。
我还应该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陈锦文老师,她在校对和编辑译文时做了十分细致的工作,让译文更加正确、通俗、明了。
另外,我还有许多德国和奥地利的朋友,他们在我翻译《尼伯龙根之歌》时给我许多的勉励和支持,甚至亲自驾车帮助我前往贝希拉恩、梅尔克、杜恩斯坦因、尼伯龙根河谷、图尔恩、维也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借此机会,我向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相信,《尼伯龙根之歌》一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当然,我更相信中国的读者,他们会在《尼伯龙根之歌》中找到许多思考和生产的契机,他们会从中找到许多新的发现。
祝愿《尼伯龙根之歌》在中国的艺术园地里寻觅到更多的朋友。
曹乃云
2005.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