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文天祥一生的长篇小说,也是历史题材创作上一部别开生面的力作。它高品位地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作者以史实为骨架,化史为诗,饱含激情,从爱国、爱民和爱情等方面,塑造了文天祥这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的典型形象。同时还刻画了元世祖、伯颜、素娜、宋理宗、贾似道、张世杰、陆秀夫、刘洙、金应、吕武、张汴、杜浒、巩信、赵时赏等历史人物,以及穿插全书的峨嵋大侠曾凤和女儿水仙。一个个人物血肉丰满,神形兼备,跃然纸上。作品史料翔实,细节真实,情节跌宕曲折,富于传奇色彩和艺术感染力。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爱的启迪。
《文天祥》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文天祥一生的长篇小说,也是历史题材创作上一部别开生面的力作。它高品位地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文天祥,这位举世闻名的爱国英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从小受父母和师友的熏陶、乡贤的感染,立志救国救民。21岁考中状元,沉浮宦海十五春秋,三起三落。元军大举南下,宋军节节败退,他募兵勤王,毁家纾国难,两度起兵抗元,收复了福建、广东和江西大片沦陷的国土,转战至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解押到元朝大都燕京后,元朝百般劝降,元世祖忽必烈亲许丞相之职,终不屈志,以身殉节。
作者以史实为骨架,化史为诗,饱含激情,从爱国、爱民和爱情等方面,塑造了文天祥这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的典型形象。同时还刻画了元世祖、伯颜、素娜、宋理宗、贾似道、张世杰、陆秀夫、刘洙、金应、吕武、张汴、杜浒、巩信、赵时赏等历史人物,以及穿插全书的峨嵋大侠曾凤和女儿水仙。一个个人物血肉丰满,神形兼备,跃然纸上。
作品史料翔实,细节真实,情节跌宕曲折,富于传奇色彩和艺术感染力。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爱的启迪。
蒙宪宗八年冬,忽必烈接到了大汗蒙哥的圣谕,诏命他替代塔察儿统率东路军进取鄂州(今湖北武昌)。
能再度被起用,虽在预料之中,但也不免庆幸。他喜出望外,笑逐颜开,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元气。按照和伯颜、郝经等商定的计策,厉兵秣马,重振雄风,以叱咤风云之势赶赴前线。十一月,在开平杩牙(出师祭旗)南下。翌年二月,会诸王与将帅于邢州。经过他的一番整饬,三军面貌一新。这时候,他身边文有廉希宪、刘秉忠、郝经、姚枢等一批汉儒谋士,武有霸突鲁、伯颜、张柔、董文炳、杨惟中等一班能征贯战的将帅,雄兵十万,兵强马壮。军营上下,旗幡招展,绣带飘扬,刀枪林立,阵势豪壮而威严。
忽必烈和蒙哥都是成吉思汗的嫡孙。成吉思汗这位蒙古的开国君主.是统一蒙古草原的英雄,也是纵横欧亚的世界超级军事统帅。他的长妻孛儿帖生有四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四子。
蒙古据有中原地区以后,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及破坏生产的恶果,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忽必烈敏悟到事态的严重性,先后召刘秉忠、姚枢、许衡和郝经等名士,请教儒学治道。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藩府南驻金莲川(在滦河上源)。他继续招聘汉族知识分子做谋士,采纳刘秉忠、史天泽等人的意见,奏准设立邢州宣抚司和河南经略司,大胆任用汉人儒士整顿邢州吏治,置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宪宗四年,他受命与兀良合台远征云南回来,又在所受京兆封地设立宣抚司,安排诸儒臣实行屯田,恢复农业,建立学校,复兴吏制。不久,命令刘秉忠赴桓州东与滦水北岸的龙岗,建设开平城,修筑宫室,作为进一步采用“汉法”、经营中原、统一全国的根据地。
忽必烈不愧是“草原雄鹰”、“上帝的鞭子”,难怪大汗蒙哿畏他压他,而众人敬他,部属服他。
P43
1996年6月6日,我国有关部门负责人、各界人士、海内外研究文天祥的专家学者和文氏后裔,云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文天祥诞辰760周年大会。凡参加会议的人员,都得到了一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同年5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文天祥》。我们香港代表团也因此认识了该书的作者杨友今先生。不久,传开了一则消息,赠书是杨先生用稿费支付的。大家都很受感动。91岁高龄的文强宗长为此特意书写了一副对联表示谢意和赞誉:“著书友古真名士,写史今日活文山。”
《文天祥》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文天祥生平业绩的长篇小说,是作家呕心沥血雕刻出来的别开生面的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的形象化教材。
13世纪中叶,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正处于顶峰时期,尖锐激烈,错综复杂。元蒙大兵压境,步步进逼,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危如累卵。严酷而伟大的时代,壮烈激昂的抗元斗争,造就了一代爱国英雄文天祥。文天祥,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七百多年来,他那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和正义之举,一直激励着后人奋发进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造福于民。他永远是人们崇敬和效仿的楷模。
作家杨友今长期坚持搜集文天祥的史料和传说,阅读和钻研了数以千万言的文史资料和传评、文论,以及《文山先生全集》等著述,并实地考察了许多文天祥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其艰苦跋涉,行程往返数万里。“十年磨一剑”。20世纪80年代写出初稿后,90年代又克服重重困难,反复修改,三易其稿。成书后,分别在长沙和北京召开了作品讨论会及文天祥学术研究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新闻出版报》、《大公报》、《湖南日报》、《南方日报》、《中华魂》、《博览群书》、《湖南宣传》和《芙蓉》等报刊,发表了100多篇评论文章,肯定《文天祥》是“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并荣获了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名人作品展示奖。作品不仅流传到了港澳台及东南亚,而且还摆到了欧美书店的书架上面。但是,杨友今先生并未满足。纪念大会之后,他又重温史料,进一步深入实地调查考证,登门请教史学家和文学大师,反复与海内外文氏后裔联系,历经八年,修正并重写了《文天祥》一书。脱稿后,杨友今先生数次赴深圳和香港,约我面谈,征询香港文氏宗亲总会及相关人士的意见。托尔斯泰说:“只有当诗人‘沉醉于感情中’时,才能‘使诗人找到关于那个唯一正确的字的唯一正确的安排方式’。”这句哲理性名言,对于文艺创作的影响是极深刻而深远的。我们觉得友今先生倾注大量心血和感情创作的《文天祥》新稿,与原版比较,可谓面貌大大改观:谋篇气度恢宏,文笔曲折委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跃然纸上,具有强烈的美的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决不是干瘪的政治口号或者文字游戏,而是人类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袁枚曾形象地比喻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作家的创作意识和旨趣,必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过程,才能适切而生动地表达出来。此次修订,作者非常注重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把真实看作是作品的灵魂。真实在《文天祥》中不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形式的存在。实的前提是真,以真显实,即以历史的“真”展开想象,显示文学的“实”,使“真”变得更“实”,更逼真,更鲜活。
文天祥的生平,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少年立志、宦海沉浮、起兵抗元和狱中斗争。其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不同人物命运的遭际,作者以史料和民间传闻、口碑为依据,经过独特的文学体验,从想象大门出来又回到存在世界中进行审视,对历史的“本真”作出了相当实在的“再现”。这样,既体现了审美效应上的“原本”特色,又创造了文学所要求的“典型”意象,达到了形象化和典型化的艺术高度。
歌颂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生命价值,是这部历史小说的鲜明的主题、主要特色和主旋律。别林斯基指出:“取消艺术为社会服务的权利,这是贬低艺术,而不是提高它,因为这意味着剥夺了它最活跃的力量,亦即思想,使之成为清闲享乐的东西,成为无所事事的懒人的玩物。”小说《文天祥》在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时,从塑造形象出发,着力挖掘文天祥美而豪迈、壮而动人的事迹和美好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了文天祥等中华魂高尚的风格、品德和英雄气概。艺术结构上,作品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的章法长处,又借鉴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技巧。篇章布局大起大落,富于变化,疏阔处一笔带过,细密处浓墨重彩,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链条式的连环结构。波澜起伏,首尾照应,鬼斧神工,浑然连成一体。这种结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节奏感和紧凑感,使小说具有一种奔腾不息的气势。线索多而主次分明,头绪纷繁而有条不紊。主线副线交织,副线烘托和补充主线,服务主线。整体上既没有离开故事展开情节,又把情节的进程归结到人物活动上面,表现文天祥等人物命运变迁的必然性,揭示其精神内涵,使人物性格在变迁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活脱起来。
歌德说得好,“谁要理解诗人,就一定要进入他的领域”。杨友今先生不辞劳苦反复修订《文天祥》一书,固然与他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文学修养不无关系,而受文天祥的人格魅力的激励则更是其坚持不懈的重要动力。据我所知,杨先生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除忍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煎熬之外,有时还会遭遇到一些料想不到的危险。在考察压山海战古战场时,他租了一条渔船下海巡视,遇上了暴风雨,险些葬身海底。大师康濯说杨友今是文艺界的拓荒牛;大师周健明说杨友今是一位实力派作家;大师雷达说杨友今的历史小说“所描写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大人物,没有相当的学养、魄力和艺术手腕是难以驾驭的”。长篇小说《文天祥》便是他以拼命的毅力和耐力,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在文学园地上辛勤耕耘香韵四溢的佳卉硕果。作品视野开阔,意蕴深远,高品位地讴歌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潇洒的笔触所及,如行云流水、恣肆汪洋,给人以凝重而慷慨激昂的壮烈感,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令人震撼灵魂、诱发联想。
文富稳
2004年5月2日 香港新田
(作者系香港文氏宗亲总会理事长)
20世纪60年代,我在湖南师大上学时,阅读了《文山先生全集》中的一些诗文,受益匪浅。1983年,正是文天祥殉国整整七百周年。在往返于湖南、江西、上海和广东的旅途中,我看了一些研究文章,听了一些议论,于是萌发了创作的念头,想用小说的形式来描绘这位古代伟大的爱国英雄。
历史小说,虽然不是史学著作,更不是考古学,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它是构成全书内容的依据和基础。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充足的文献资料,还要进行必要的调查走访寻觅口碑,并运用唯物史观考证辨析,把握历史人物、事件、事变的本质及其规律。雷达老师指出:“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史料的运用,对史料的加热、想象、伸拉、补充、挪借、推演,使僵硬的史料插上翅膀,敷演为人情化、心灵化、意象化的艺术形象,是权衡一个作家创造力的重要尺度。”如何对待历史,利用史料,关系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到所描写的历史生活是否具有时代感、真实性和使读者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关系到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典型性和社会性,以及它的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此后我用一种探究的眼光阅读有关文天祥的正史、野史、志籍、史传和学术论文,学习他本人的诗文著述,去他的故乡和一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和采访。我多次到北京参观“文丞相祠”,瞻仰了文天祥的石刻像和塑像,目睹了陈列的碑刻、文物、书画和图籍。祠内有一棵古枣树,树干朝南倾斜与地面约成四十五度角,桠枝南伸。经问,乃知文天祥曾在此植了两棵树,一枣一槐,其干、枝向南是因为他心念南方故国的缘故。
《宋史·文天祥传》写道:“天祥性豪放,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文天祥自谱的《纪年录》却说:“予于山水之外,别无嗜好,衣服饮食,但求粗适,不求鲜美。于财利至轻,每有所入,随至随散,不令有余。常叹世人乍有权望,即外兴狱讼,务为兼并。登第之日,自矢之天,以为至戒。”两种相反的记载,谁是谁非,做何取舍?这就得把它们放回到文天祥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联系他的一贯作为,去斟别鉴定,还其本来面目。治史最忌资料不全,思考不深,把现象当本质,把小插曲当主调。我在处理史料和塑造形象上,没有图省力,轻率地以“本质标以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态度简单从事。
江西吉安等地,传说文天祥是天上的文曲星投胎,出生时啼哭不止,太白金星化作一老道前往他家化斋,抱起他附耳说了几句话,从此便不哭了。文仪陪送文天祥和文璧去京城临安(今杭州市)参加会试,途经玉山,遇异僧,指着文天祥说:“此郎必为一代之伟人,然非一家之福也。”文天祥临刑时,一道血光冲上天空,化作一条青龙穿云透雾飞回庐陵显圣。第二年十月,他的灵柩由燕京(今北京市)运回富田安葬,漫山遍野的杜鹃反常地绽蕾开花,等等。类似以上的迷信、神化和牵强附会的传闻,我大都摈弃不取。
压山海战,是宋元双方的最后一场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海上战役,同时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使用火炮的海战。然而各史所记都极简略,没有写明当天风雨交加,没有提到双方都使用了火炮。幸亏文天祥耳闻目睹,在《指南后录》中做了直观的记录。我利用有限的文史资料,去现场观察,体验海潮和暴风雨,深入海岔寻找取淡水的地方,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加工,才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海战场面设计并描绘出来。
历史题材的创作,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概括能力,还要熟悉和善于驾驭这一时期的历史,把作品奠定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历史小说虽非为传播历史知识而作,但是也不应该凭空捏造,任意杜撰,不负责地乱书一通,如殿堂屋宇、兵器甲仗、服饰器物和生活习俗,都要有所考究。有时为了一点点细微末节,也需付出心血和汗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时,坐的虎皮胡床,我费了不少傻劲,才查明“胡床”究竟是什么东西。“胡床”即为有扶手的坐具,如同《水浒传》中所说的交椅,一般要颇有身份的人才有资格用它。 江浙、福建、两广和香港等沿海地区,很崇拜敬仰文天祥,处处保留其遗迹,刻石立碑,塑像建祠,兴修公园,颂扬他英勇不屈的斗争故事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对这位爱国英雄的缅怀之情和本身的爱国之心。这些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堪称全国的榜样。由此可以推断,爱国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益于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操,有益于振奋民族精神,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
二
搜集史料,积累素材,断断续续进行了好几年。随着艺术酝酿即构思的逐渐成熟,基本情节、人物和主题相当明朗化了,我才动笔以出场顺序列出人物表,分章分节拟写故事大纲。
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历史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一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他还肯定前者虽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却是很难组织的。而后者“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大仲马说得颇轻松:“什么是历史?就是钉子,用来挂我的小说。”他的《达达尼昂三部曲》(《三个火枪手》)、《瓦洛阿三部曲》、《基督山伯爵》等作品,为本人的说法作了最好的注解。雨果的《九三年》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借用局部史实通篇虚构,也是成功的范例。
我国以历史题材写文艺作品的人,从创作倾向和艺术追求上看,大多从属于鲁迅先生所指的“前者”,即用文学手段再现历史的真实。这比起处理其他题材的作品,难度无疑要大得多。而《文天祥》恰恰选择了宋元交替时期风雷变幻的历史,社会矛盾高度激化,历史事件犬牙交错,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可谓难上加难,我不禁产生了顾忌,犹豫起来,怕吃不消,驾驭和概括不了,费力不讨好。可是将自己比别人,姚雪垠年逾古稀仍在倾注心血续完《李自成》;任光椿写了《戊戌喋血记》又写《辛亥风云录》;凌力,当时一个三十出头的女青年,也发表了惊世之作《星星草》。后来又出现了唐浩明和二月河,力作佳篇一发而不可收,震惊文坛。他们万苦不辞的奋斗精神,鼓舞了我迎难而进,鞭策我要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如同向堡垒进攻的战士,一刻也不松劲地向文学阵地发起冲击。
《文天祥》是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不是传记文学,也不是评传之类。文学创作,单纯写出“历史的人”比较容易,而要写出“人的历史”那就难得多了。史学是科学,小说是艺术。科学运用逻辑思维,文艺运用形象思维。史学崇尚客观性,旨在揭示规律,小说是主观性的载体,旨在塑造典型。史学采取抽象、概括的方式启迪人们的理智,小说则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作用于灵魂的审美情趣。历史小说的创作,要求遵循活的辩证法和小说创作的美学原则,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选取那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编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现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的历史生活图景。它一方面要求尊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面目;另一方面又要以真人真事为骨架,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变革事件的局部内容,挪动某些次要人物和时间地点,达到真实性、艺术性、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高度统一。
万事开头难。高尔基在《我的创作经验》中深有体会地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久的去寻找它。”小说开篇,是全书的首要组成部分,往往具有一种“引力”,能带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且牵涉到选取题材,提炼情节,组织结构,塑造人物,深化主题,以及艺术处理手法。我在构思时,设想过好几种方案。经过分析比较,最后才选定以文天祥本人的名篇《过零丁洋》首句发端。“辛苦遭逢起一经”,是指他在金殿对策中,根据《易经》中唯物辩证的“自强不息”的观点,以“法天地之不息”展开论述。面对宋元交兵的严峻现实,向理宗提议革易时政,励精图治,挽救时局,并凭此得中状元。这样起头,有利于曲折地开展情节,激起波浪,一浪一浪地推进到高潮,直至结局。
《过零丁洋》一诗,本是文天祥平生遭际和爱国活动的自我总结和高度概括。小说顺着诗的思路谋篇布局,能够充分地反映文天祥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和生活气象,展示他与他的义友以及仁人志士们在死亡与毁灭的无情挑衅下,力挽狂澜于即倒的英雄气概。这种崇高的大无畏的爱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艰辛磨炼而能够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正是面临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当代中国人所迫切需要和发扬光大的。
文天祥终生处于宋末元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顶峰,惊涛骇浪,波澜壮阔,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长,包涵的容量大,矛盾复杂,冲突激烈,涉及的生活面异常宽广。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以一条线索为中心,其他线索先后或平行推进的“连环式结构”。具体地说,就是以文天祥的成长、当官和抗元等爱国活动作为主线,把贾似道专权朝政和朝廷的昏庸无能,以及元蒙策划亡宋和大举南下,南宋被迫应战与议和议降,张世杰挟持小皇帝亡命海上与其他抗元活动等线索,均作为副线。跟主线交织起来,烘托、补充、服务主线,表现文天祥追求正义,救国救民,同南宋腐朽势力和专权的投降派进行斗争,组织义军奋起跟入侵的元军浴血拼杀,最后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这样的结构方式,从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出发,突出主线,虚实结合,疏阔处一笔带过,细密处浓墨重彩,放手纵览,大起大落,一张一弛,腾挪起跌,造成了较强烈的节奏感和紧迫感。同时又做到了线索多而主次分明,头绪纷繁而有条不紊,前呼后拥,首尾照应,天然衔接,浑然联成一体。既没有离开故事情节,又把情节的进程归结到人物活动上面,表达人物命运变迁的必然性,揭示其变迁的内在动力,使人物性格在变迁当中鲜明地显露出来,活脱起来。
20世纪80年代,我集中了一段时间投入写作,夜以继日地写了一年多。1988年“五一”劳动节拿出了初稿。后来又陆续大改了三四次。1995年在长沙和北京召开了两次研讨会,1996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文天祥诞辰760周年大会。我又进一步深入调查,细究史料,重新构思,重新修改,重新写作,才最终定稿。
写作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即作者运用文学语言和表现手法,把艺术构思变成定型的文学作品的阶段。我的切身体会是,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艺术表现过程,也是构思的进一步检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把设想一点不变地搬上稿纸,特别是那些篇幅长、容量大的作品。我在写作中,一边把考虑成熟的东西写在纸上,固定下来;一边又在检查自己的构思,不断地加工、补充、深化。写作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改稿,作者在完成初稿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质量,还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才算结束了整个写作阶段。老实说,我这本书应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看待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悬而未决。写一本小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在写作中,注意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不是站在一个民族,而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处理这段历史: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既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又赞成各兄弟民族统一到祖国大家庭的必然趋势。试图以历史的真实为依据,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为特征,向人们展示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现实提供可资借鉴的艺术典型。
描写战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拿手好戏,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具体范例。《文天祥》以相当的篇幅写了不少战争场面,为避免与其他作品雷同,我逐一分析了每次战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手法多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勾勒出不同的战斗情景。文天祥第二次起兵抗元,一仗接一仗,仗仗各异,各有各的谋划、部署和打法。章法笔势,也因之变换变化。从战争中表现人物,以人物为中心演说战争。襄樊、鄂州陷落,鲁港、焦山败绩,以及压山海战,是直接导致南宋由崩溃走向灭亡的几大战役。作品中既作了必要的描述,又闪现了部分特写镜头,笔墨不多,而每个战役的过程与影响,都尽可能地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战争,事件,爱情,生活。说来说去,归根到底都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归根到底都要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是“人”学。人物是文学创作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组成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主体。历史小说同其他小说一样,必须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来反映某个历史时代或历史事件。历史与人的关系,理性认识的深刻只有转化为感性形象的深刻,“化史为诗”,把历史还原到生活化、人情化,具体表现于性格刻画和性格冲突的深刻,才具有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人物愈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就愈能展示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愈接近历史的本质精神。
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和西方由于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民族特性、美学观念和文学传统各异,各有所侧重,其方法也就大不一样。我国古典小说以写外部现象为主,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和言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欧洲古典小说却特别注重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或其他心理状态,强调通过对人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刻画和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我国古典小说一般采用把景物描写和故事发展交织起来的方法,从人物的眼中把景象写活。西方作品则较多地运用静观写景的方法,把景物描绘得像一卷风景画,然后再画中出人。
郁达夫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现代的中国小说,已经接上了欧洲各国的小说系统,而成了世界文学的一条支干。”我国从“五四”运动兴起的新文学潮流,受西方文学的影响,首先是欧洲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20年代中期,尤其三四十年代以后,相当一部分作家转向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新感觉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现代流派。现代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是一种极复杂的文学现象。在表现手段方面,有所创新,有所成就,也有所破坏,有所危害。它侧重艺术形式,刻意求新,采取意识流、象征、联想、魔幻和多层次结构等表现方法。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如果加以消化、改造,融会贯通,借鉴和运用得当,则有助于开掘人物的内心状态及其心理变化,拓宽精神内涵,增强作品的新意、美感和感染力。
《文天祥》一书,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文天祥这位爱国英雄的典型形象,和他的义友刘洙、金应、吕武、张汴、杜浒、巩信、赵时赏,还肴挟持南宋小朝廷流亡海上的张世杰、陆秀夫,还有宋理宗赵昀、贾似道、元世祖忽必烈、伯颜、素娜,以及贯穿全书的峨嵋大侠曾凤和他的女儿曾水仙。塑造这些人物,我主要得益于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巧,同时又糅合了中外描写人物的方式方法。依照一个整体的艺术构思,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为张本,紧扣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的发展,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接受中原文化,推行汉法,思想趋于成熟,性格也起了变化,胆大心细,好谋善断,即承大汗位以后,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南宋发起大举进攻。文天祥接诏勤王,组织义军奋起抗击。从他与伯颜、素娜等元蒙将帅的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冲突中,尤其是镇江脱逃、囚禁大都期间的继续斗争,进一步把他的精神领域由追求正义、勇于进取,推向了顶天立地、气贯长虹的更新高度。
放开手笔,选择最佳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人物的生活场面,或简笔点染,或分散穿插,或工笔细描,或集中概括,把富于时代特征的历史画卷、风俗画卷、风景画卷与人物、事件、细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帧帧多姿多彩的生活图像。既求广,又求细,更求美,展现人物活灵活现的神采风韵。文天祥的思想、情感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历史超前性,虽然不一定属于自觉的超前,然而大大突破了封建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很能体现他的品质、品格和精神风貌。作品运用他本人的诗文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制造气氛,寓景于情,寓情于景,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提供展开故事情节的环境,衬托人物意志,揭示人物的性格、气质、情趣和心理活动。
文艺贵在创新。“20世纪文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多元并存,谁也统一不了谁。”(严家炎教授语)小说在近百年是花样翻新最多最突出的文学样式之一,各种流派和创作方法此伏彼起,常见常新。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应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千部一腔,一成不变,形成一种概念化、简单化和模式化的僵化状态。它要继承,更要发展,敢闯禁区,标新立异,努力写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作品。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所探索和追崇的目标。
在此,我还要诚至的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倾力推出拙作,感谢责任编辑林曦在本书修改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美术编辑张鹏为本书所绘的精美插图,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劳动的所有人。
作 者
2005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