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唐君毅著作选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唐君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是什么?人类文化千门百户,它们有没有共同的根源?本书作者唐君毅先生立根于传统中国儒学精神,兼通于西方大哲康德之思,总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家庭、经济、政治、哲学、科学、艺术、文学、宗教、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作例释,辗转发现一切文化活动的共同根源,即从事为各种文化活动寻根的哲学反思,以见其不离于人的道德理性,在纷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生命之自主与庄严。本书诚为当代新儒家响应五四运动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的议题之余,进一步超越科学与民主这一狭义的文化外延以外,涵盖人类古往今来一切文化活动的文化哲学巨著。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近代苦难,无疑与国人丧失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源有关,则唐先生此书,亦非独为一抽象系统之建立而已,而为对中国文化之所以必能继往开来的深刻反思。本书义海汪洋,令人叹为观止,读者必有同感。

内容推荐

本书完成于1958年。从1945年到1957年,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思考和写作本书。全书共十章:首章是导论性质,讲文化活动的意义,文化活动的精神性特质;第二章叙述人类创造文化的自主独立的精神性原理;第三章讨论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第四章探讨政治文化并涉及权力意志等;第五章谈哲学之道德基础;第六章讲座文学、艺术的来源及文化价值;第七章论述宗教;第八章论道德;第九章讨论体育、军事、法律、教育这四种文化活动。本书的宗旨在于显示:道德理性之普遍充满于人文世界,人文精神的伦理性质则只有藉人之文化活动而显示其超越性、主宰性、普遍性与必然性,以及人类精神本质上所有的生生不息的创造性。

目录

自序(一)——写作缘起

自序(二)——明本书宗趣

第一章导论:人类文化活动之涵义及其自决性

一文化活动之涵义

二文化活动之自决性

三文化理想文化活动之种类

四自然生命欲望、自然心理及物质的身体与文化活动之关系

五语言文字与精神之关系

第二章家庭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导言

二夫妇之常道与变道

三孝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四友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五总论家庭成立之理性根据与吾人之家庭哲学之价值

六论家庭道德之限制及其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附论父母在兄弟子孙以同居为常道及女嫁男家之理由

第三章经济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导论

二造工具之意识与储蓄意识及社会意识

三私有财产之成立之根据在他人之公心与超自利的生产动机。

四财物交换中之道德理性及货币使用之精神根据

五财富分配中之道德理性

六社会主义之经济理想所依之公平意识与私有财产制度所依之公平意识之伸展与贯彻

七绝无私产之经济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性对私有财产之肯定

八人文经济社会之理想性与现实性

第四章政治及国家与道德理性

一权力意志,与肯定人我之存在之超越的我之依赖关系及矛盾关系

二权力意志之伸展与客观价值及求荣誉之意识

三客观价值之等级与权位之等级,及权位与德位、能位、势位

四社会公共组织之如何可能,个人之照顾全体之意志要求,与客观的权位之来源及尊位赋权之意识

五社会团体与国家之存在之理性基础

六政府、人民、主权、土地之理念

七国家之起源之诸学说与吾人之说之异同¨

八国家与超越的理性自我

九国家之目的与政府之理念

十现实的制度法律之合理性与进化性

十一君主专制、贵族政制、民主政制之高下之理性基础

十二民主政治之批评

十三理想的民主政治下之政治意识,及与礼治人治德治精神之会通

十四 国家意识与超国家意识与道德理性

十五文化教育与世界和平

第五章哲学科学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导论

二纯认识的兴趣之存在与理及概念

三普遍之理与无私之心

四 经验知识中之法执及其解脱之历程

五推理之知识中之互证与知识之形式之法执

六知识之经验内容之超越与逻辑学思维

七形数之普遍性与法执之解脱

八理解历史事物之心之超越性

九应用科学知识之心灵之涵盖性

十科学意识之道德价值及逻辑意识哲学意识

十一与一般科学意识关联之哲学意识——科学的宇宙观意识及知识论意识

十二形上学意识

十三道德哲学之意识

十四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意识

十五求真理心之道德性与其退堕

十六自陷于已成知识之心态与虚心求真理之心态之涵义“

第六章艺术文学意识与求真意识“

一导言:求美之起源之四种不相应之学说一

二求美与求真何以同具道德价值及二种意识之不同

三求真意识与求美意识之贯通”

四求美之意识活动对于求真之意识活动之补足性一

五求真之意识活动对于求美之意识活动之补足性一

六求真理之科学哲学意识之一种高下层次观

七求美之艺术文学与求真理之科学哲学意识之一种类比

第七章人类宗教意识之本性及其诸形态

一自现实自然生命求解脱与宗教意识

二将宗教意识并入他种意识之诸学说及其批评

三解脱意识与苦罪意识及超越自我

四宗教信仰对象之客观真实性

五宗教中之欲望的动机与超欲望的动机

六宗教意识之十形态

七宗教与他种文化活动之关系

第八章道德意识通释

一前言

二道德活动与文化活动之概念

三道德自我之概念

四基本善德通释

五不善之类型

六去不善以成善之德

七道德活动之自足性及与其他文化活动之相依性

第九章体育军事法律教育之文化意识

一导言

二体育意识与其五层级

三军事意识与其五层级

四法律之意识与其五层级

五教育之意识与其五层级

六结论

第十章人类文化在宇宙之地位与命运

一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

二动物心与人心

三语言文字与人类文化之起源

四总论自然宇宙之存在人与其文化活动在自然宇宙之地位

五人类文化之兴亡之故

外文人名中译对照

索引

试读章节

理想主义、自然主义,自我与理性

本书所承之中西哲人之思想为理想主义、人文主义之传统。故本书所反对者,即为中西思想中之自然主义、唯物主义或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之思想。中国之老庄之自然主义,因其返自然,唯所以去人文之弊害,而其所返之自然乃纯朴之自然,或万化未始有极之自然。他们重致虚守静而游心于天地万化之变;故尚表现一形上学或艺术之精神。此非我所主要反对者。现代西方之自然主义者如杜威、桑他耶那等,能尽量承认精神理想亦存于自然之义,此亦非我所主要反对者。我所最反对之自然主义,乃西方近世以人之自然欲望如物质欲望、性欲、权力欲或自然心理,如过去经验习惯交替反应,或自然环境之决定力量,说明人类文化之形成之自然主义。如马克思之唯物的经济决定论,亨廷顿之地理决定论,佛洛特之文化创造之性欲背景之分析,及尼采之以权力欲之伸展,说明并批判过去之科学或宗教道德之理论,行为主义者之以思想为语言、为一种交替反应或喉头之颤动诸说,吾人皆以为可以毁灭人类文化之本身价值之曲说。而功利主义者正均以人类文化之价值,唯在满足人之自然欲望或单纯之求快乐之心者。西方功利主义者中如边沁、穆勒,承认各种文化活动所致之快乐皆有价值。穆勒、席其维克之功利主义,并肯定快乐之有高下之别。其思想对人类文化,尚无害处,并可促进人之力求其行为之产生实效。然如中国之墨家,重功利而只肯定社会经济事业及兼爱一种道德、与希天赏畏天罚之宗教,即大显狭隘。而中国之法家,依性恶论及功利主义与道家之虚无思想,而只肯定国家之富强之价值,并否认一切礼乐仁义之价值,则成一反人文之曲说。马列主义之依唯物主义以主张人之一切文化皆所以助人求生存之说,抹杀宗教与个人创造文化之自由,及超政治之学术、文艺、道德、教育之价值,尤为一足以使人类文化全失本身价值之思想。而一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之思想,均易得不曾有深刻之反省的思想之一般人之信从。故我们即聚古今之圣哲之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之思想以破之,亦恒不能阻其蔓延。故吾书不重辨吾个人之主张与诸中西大哲之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之同异。于我所承于中西大哲者,固不加以分别一一指出。即我所异于中西大哲,自认为有创发之见之处,亦不特别标示。而全力贯注于说明此一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之不足解释文化之产生,而对各种文化之超功利的精神价值,随处加以指出。我相信,只要读者真正一字一句将本书读过,并处处体会其涵义;则自然主义、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错误,即可完全明了于心。有此明了,人即能真正尊重人类文化,而真正立人道于天地之间,以进而建立人之人格世界,即康德所谓人人自身为一目的之王国j而本书之所以著之最大之目的,与其说在提出个人的文化哲学系统,不如说在对一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之文化观,予以一彻底的否定,而使人文世界得永保其向上的发展而不坠。

至于说到此书之内容方面,则我并不忽视或否认人类之创造文化之精神,与人所处之自然环境及人之自然本能、自然欲望有关系。但此关系只是一规定的关系,而非决定的关系。此规定的关系,亦内在于人之向上精神之自身。我亦不否认人类之向上精神可以堕落,不否认人类文化之发展至一阶段,可以产生弊害。人有时亦当有一求返于自然之意识。但我们以为人之向上精神之堕落,均由于人之精神之陷于其自然的本能欲望。而人文发展之弊害所自生,则由于人文之“自然的一发展,亦即由于我们之不能随时提起吾人之向上的创造精神,自觉人之文化活动之本原之清净,而返本以成末”。人如果顺精神之本性发展,则他只有向上而无向下。即向下后,人只要一念自觉其向下之故,即可重归向上。故人类文化之弊害。人亦在原则上可以加以挽救。挽救之道,亦即在自觉其弊害所自生,而真知文化之本原之清净。本书乃扩充孟子之人性善论,以成文化本原之性善论,扩充康德之人之道德生活之自决论,以成文化生活中之自决论。此即一方与宗教家之谓“人尝知识之果而知羞耻以穿衣,乃人之降落之本”之文化本原之性恶论,及自然主义、唯物主义者之以为文化源于自然本能、自然欲望、自然心理之文化本原的性无善不善论相反。同时一方与人类文化被神所决定之超越决定论之说不同,亦与人类文化被一切自然力量所决定之外在决定论相反。我只承认,所谓精神以外之自然力量,可以规定精神表现之形态及文化之自然的发展可生出弊害。只顺文化之自然的发展流行,则其弊害之孳生,亦可使人类文化归于一悲惨之命运。然因自然力量对人之精神之规定关系,仍内在于精神之自身,所以人总可自觉其精神自身之自动自主性,精神之本性之至善,文化本原之至善,而有一自己决定其未来文化之如何之自由,以自挽救其弊害,而自拔于自然降临的悲惨命运之外。这是我在本书第一章及最后一章所合以说明的。

在本书第一章,吾人除论人之精神之自决性之外,复兼论人类精神之何以能表现于身体、物质之形相世界,与感觉界之语言文字符号之故。本书未专论语言文字之哲学,即在此附论。最后一章,则除论人之文化之顺其自然的发展之所以致文化衰落之故,及挽救之道外,兼对人之创造文化之精神在自然世界之地位,与自然之进化之关系,有一说明。由此说明,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之精神与自然的心理、自然生命或自然的物质世界,所遵循表现之理则,与人自觉的理想之建立中所表现之理性,在形上学中可以加以贯通。而吾人之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并不否认:从事实上看,人之精神之出现于自然,乃由进化而来,其出现有其自然之条件。然而所谓由自然进化而来,皆由自然之自己超越而来。故自然之进化出精神,即精神之自己表现、自己呈现。故我们决不走到自然主义。此章涉及形上学宇宙论之问题,然而我们不能充量的自各方加以讨论。此章中之所以论及此中问题,唯所以使人不致以我们所谓人之精神,全与通常所谓自然世界或自然进化之事实相脱节而不相干者。 P.9-11

序言

唐君毅先生(1909—197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又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作为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唐先生对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先生不仅学问博大精深,令人瞩目的是,他更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传统儒者的担戴精神,他的书中,字里行间透显出他深切的悲悯意识与宗教情怀。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中国现代思想的整理与发展,不可能离开像唐先生这样的思想家和道德家的精神财富。继承悠久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和整理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和推动中国文化学术进程的、为数不多的思想巨擘,我们就必须认真地阅读、深入地研究、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评价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成就。

唐先生是一位胸怀开放的现代儒者。他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但也充分肯定全人类的,自然也包括西方文明的一切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成就。他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道德理想的确立,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首先肯定人的生命内在价值理念。唐先生学贯中西,铸融三教,他的哲学,其核心是似二而一的性体与道体,而根据体、相、用三者的相依不离建立起彻上彻下、无不遍满的整个哲学体系。他一本最富传统特色的中国心性论,极大地张扬“道德自我”超越性,广泛地批判和吸收了西方与印度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或救赎论)的成就,强烈地声张中国哲学的道德属性。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存有,在唐先生看来,都取决于道德自我的实现。一切人类的思想文化成就,也都必须放到这一重要甚至唯一的尺度上来加以校量。

感谢香港法住学会的霍韬晦先生为我们解决了唐君毅先生著作的版权等事宜,我社才能荣幸地向广大读者隆重地推出唐先生的这个著作集。

我们出版的这个著作集,包括了唐先生一生当中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哲学作品。1979年,唐先生本人曾为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第十版作序,他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著作为四类:一者“泛论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关系之著”;二者“评论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学术”之著;三者“专论中国哲学史中之哲学问题,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四者“表示个人对哲学信念之理解及对中西哲学之评论之著”。

在此,我们将本次出版的唐先生著作亦按四类列于次:

第一类:《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及《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前二书及《人生之体验续篇》合集收入本次出版的《人生三书》;

第二类:《文化建设与道德理性》;

第三类:《中国哲学原论》,此书篇幅甚巨,原为四部,分别为《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第四类:《哲学概论》及《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唐先生是20世纪的学术巨匠,其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教学、著述都不在中国大陆。因之他在写作时的用字、遣词、造句、行文,自然不会一律合乎大陆读者在上一世纪后半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但他的这些文字风格仍然是上承悠久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出版唐先生这些思想著作时,有意保留了它们的原来风貌,未加改动。例如,我们在书中并未擅自替换随处可见的词汇,如宛转、本原、络续、连系、联接、包涵、工夫、笼照、呈显等等。不过,在不得已时,我们又替换了一些很“刺眼的”词汇,例如我们就不用“原泉”或“泉原”,而必为“源泉”或“源泉”。其实,就在书中,“原泉”、“泉原”附近赫然地便写着“本原”、“根原”,但我们对后者却依旧“视若无睹”,听其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谨识

200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