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浅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此书是著名画家叶浅予生前所写的回忆录。叶老于八十寿辰之际,“放下画笔,拿起文笔”,开始追忆自己一生的创作经历和人生历程,由童年旧梦至创业上海,由抗日行踪到文革冤狱,由师道世道至婚恋爱情,详尽而忠实地记录了画家几经风雨的丹青生涯,同时也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留下了存真立照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叶浅予先生唯一的著作,本书是名家忆笔之中较为难得的版本。书中另附插图多幅,均为叶老精品画作,以及他生前专为此书所作的插画。

内容推荐

叶浅予先生是享誉国际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其长篇漫画《王先生与小陈》、《天堂记》以及许多国画精品都曾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成为几代读者成长中幽默的启蒙、美的记忆。叶老于八十寿辰之际,“放下画笔,拿起文笔”开始追忆自己一生的创作经历和人生历程,由童年旧梦至刨业上海,由抗日行踪到“文革”冤狱,由师道世道至婚恋爱情,详尽而忠实地记录了画家几经风雨的丹青生涯,以及环绕其周围的多位画坛名家、剧界名伶、军政要人的斑驳人生,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文化史留下了存真立照的第一手资料。

叶老虽是画家,但其文笔却自成一格,别具意趣,深得文章妙法,既有漫画家老辣洗练、机锋内敛的风趣与锐利,又尽现故人忆往的脉脉深情与暮年睿智,文字平实而韵味绵厚,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将八十年旧事蕴于笔端,简单、简练、简洁地让人不禁掩卷追想逝者洒脱蕴藉、清白坦荡的风华神貌,生出几许钦羡,几许慨叹。

目录

叶浅予题记/1

叶浅予小传/2

老笔忆童年/5

清末遗童/7 小店王/8 乾元慎/10 小地主/12 葆华小学/13 孔孟之道/15 芦茨戏/17 紫霄观高等小学/18 祭孔/20 逃难/22 拜菩萨/23 叫魂/24 纸扎活/26 发大水/27 佩蕙与秋菱/29 茶花与根花/30 童养媳/32 老祖父八十大庆/33 钱/35 高利贷与钱会/36 十六回切/38 过年与拜年/39 三老一少/41 脚帮、轿帮、船帮/43

上海创业史/45

品学皆劣的中学生/47 在三友实业社当练习生/49 拜见画家郑曼陀和杭英/53 进中原书局/54 画舞台布景与设计印花布/55 成了海军中尉/59 《王先生》长篇漫画问世/61 飞来横祸平安度过/67 《上海漫画》的最后命运/68 主编《时代画报》/70 《王先生别传》与《小陈留京外史》/72 王先生到农村去/81 《王先生北传》的诞生/87 王先生拍电影/91 《上海漫画》编辑部的朋友们/93 张光宇和黄文农/95

黄山之游/98 从旅行漫画到浅予速写/102 漫画协会和全国漫画展览/107 寻根思源话洋场/110

抗日行踪录/113

旅顺港口寻往事/115 卢沟桥的炮声/116 在上海前线/117 漫画宣传队与南京的抗战漫画展览/119 在敌机轰炸下/122 从南京撤武汉/124 在政治部三厅编印《日寇暴行实录》/125 长沙大火前后/128 首次闯桂林/130 奉命调驻香港/131 初访重庆/137 香港历险/138 桂林喘息/147 在苗区作画/149 成了舞蹈教师的家属/151 出访中美训练营/152 没有火药味的印度/154 幽居重庆北温泉/159 进出中美合作所/161 向张大千学画国画/164 难忘的康定之行/166 归程纪行/172

“天堂”开眼记/175

旅美日记/177

师道与世道/229

学为人师到甘为人师/231 我的政治鉴定/250 追记大跃进年代/261 综观我的创作活动/276 探索艺术规律/287 近几年的业务活动/294

十年荒唐梦/307

反右·社教·四清/311 “文化大革命”号角吹响了/316 在文化部大牛棚里/319 抄家/321 中央美术学院的小牛棚/325 游斗示众内调外调/332 第一座监狱/339 第二座监狱/345 第三座监狱——秦城/349 群众监督 劳动改造/353 文革厄运(诗六首)/359

婚姻辩证法/361

纸上谈兵第一课/364 父母之命第二课/368 一见钟情第三课/378 妇唱夫随第四课/384 磕磕碰碰第五课/391

试读章节

清末遗童

我出生于浙江省桐庐县太平桥叶家厅。时在1907年(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11辛亥革命那年是宣统三年,我五岁,后脑勺还留着小辫子。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首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改称中华民国元年。宣布两条国策:“男子剪辫”,“女子放脚”。桐庐县城离杭州近,反应较快,父亲一辈大人们有点文化,剪辫比较自觉,街上的农民或走卒,被巡警抓住,强迫地剪掉后脑勺那条清末遗物,而我辈孩子们的小辫子,多数是受长辈的命令,由母亲执法剪去的。至于女子放脚这条国策,实行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老娘、大娘、姑娘们那双三寸金莲,如同木材已经改成船舶,即使摔掉那条裹脚布,也没法回复天足的原状。只有五六岁的女孩子,那双脚刚被裹上一二年,一旦解除镣铐,才有回复天足的可能。记得在省城杭州读中学的时候,看见金莲已经成型的个别女学生,尽管打扮时髦,可那双畸形的半金莲,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仍然靠脚跟着力,显出一副可怜相。中国妇女受这种生理酷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要改变这种封建礼教所造成的审美传统,不是一道国策所能改变。以我的大妹妹为例,辛亥革命时她才三岁,按理说她可以避免缠足的酷刑,但由于我母亲受封建礼教的侵蚀,大妹妹五岁时,习惯地用裹脚布将她的双脚缠起,夜晚睡觉时,听到妹妹因双脚胀痛,嗷暾哭声,害得我也睡不着。大概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受到别人劝导,才解除了妹妹的裹脚布。这一事实,说明女子放脚,不像男子剪辫那样轻而易举。

剪掉小辫子,我由一个清末遗童转变为五色旗下民国第一辈国民,生肖属羊,小名叫阿羊。父辈兄弟四人,大伯经商,在乡下开杂货店;二伯跟祖父读书,算是文人,当小学校长;三伯经商,在县城大街上自营一家烟店,那时还不时兴卷烟,一般人都吸旱烟,手上拿的是长烟杆,讲究一点的,手上捧着铜质水烟筒,吸水烟,烟店柜后设作坊专供烟丝;我父亲老四,南货店学徒出身,此时已白营一家南货店,店名乾元慎。我有时跟父亲到店里混混,晚上跟他回家。所谓南货店,是专营咸鲞火腿糕饼糖果的食品店。我之所以愿意跟父亲在店里混,是因为可以随便抓点糕点吃,吃到后来,满嘴牙齿受到腐蚀,经常闹牙痛。那时街上有一种专取牙虫的江湖女郎中,母亲最相信这类郎中,我一叫牙痛,她便叫来女郎中,为我取牙虫。我见到女郎中,如获救星,又惊又喜。她先在我牙缝中用棉花浸上药水,使痛牙发麻,然后用两支长针在牙缝中拨弄,取出一撮撮会蠕动的小虫,使我立时感到牙不痛了,乐得什么似的,母亲也笑逐颜开,从口袋里取出钞来付治疗费。过了不久,麻醉药的药性消失,牙齿又痛,又得请这位女巫来取虫。几次反复,母亲才明白这是骗人的勾当。牙缝里哪有什么虫?分明是巫医做的手脚,骗取无知娘儿们的钱财。

P7-8

序言

为纪念叶浅予100周年诞辰,将要举行他的漫画和中国画的大型展览,并出版他写的传记《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这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纪念,也是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回顾。

十多年前我曾在一篇论文中说过:30年代的上海漫画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锋。而叶浅予正是30年代漫画的先锋。直到30年代后期,抗战开始,他领着漫画宣传队活跃在前后方,并出版《抗战漫画》期刊。

他的大量漫画作品,拥有广大的读者,即使是后期的彩墨舞蹈人物画也为社会群众所熟知。他受徐悲鸿之聘,在中央美院主持中国画系教学数十年,培养了无数英才,如著名的人物画家周思聪等,开创了新一代人物画的新风格。然而关于他的生平却直到晚年才X成并出-版了《自传》一书。  

1991年,当时我住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本,收到他寄来的书,读后便写了《叶浅予倒写回忆录》一文。如今,蒙本书编者收此文为序,谨说明如上。相信读者会从浅予的自叙中更能了解一位艺术家的生活轨迹,并感受他的耿直洒脱、大义凛然、坦白率真的品格。

郁风

2005年11月29日

叶浅予写他的回忆录是从1987年3月他80岁生日那天开始立意的。那天他写了一首自寿诗中最后两旬是:“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于是决定封画笔,别人问他要画就说封笔了,倒也推托容易。

那一年初春,我住在西郊中国画研究院画画,浅予的画室加卧室就在贴壁房间。他因原住的小四合院要拆了改盖楼房,暂时搬到画院来住。王人美便搬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客房去住。谁知分居不久,人美因跌了一跤引起脑血栓,由半身麻痹变成整个昏迷,浅予去医院看过几次也就不必再去了。

北京的春天还很冷,画院的暖气锅炉烧不好,我们在饭厅吃饭还得穿着大衣。隔壁一幢16层的居民楼也靠画院的锅炉供应暖气,正好丁聪就住在那11层。浅予有早起的习惯,是他发起晨运,每天七点半准时,三个人在街口聚齐,一同向东走约一站路进紫竹院公园。于是每早晨运加闲聊,五十多年共同的朋友和往事是永远有得说的。

浅予说他要写回忆录,那么多,那么长,从哪里写起呢?而且剩下时日无多,能否写得完呢?浅予手中还存有文革中日记和其他更宝贵材料,我曾亲眼看过一张文管会盖了印的叶浅予提供(这两个字用得妙!)书画文物清单,其中在“去向”一栏内,有33项是注明由江青、林彪、陈伯达、康生等人拿去的。对了,就从最近的文革写起,再倒着往前写,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是个好主意。

那以后,他真的写起来了。

去年收到他从北京托人带香港转来的小书《十年荒唐梦》,画笔并未封,书中印了廿二幅漫画插图。

文革以后,讽刺“四人帮”的漫画很多.但用漫画系列画自己本人的文革遭遇,除了浅予还没见过其他人。我认为最好的两幅是构思巧妙、可引起深刻联想的:一幅是造反派最爱说的“天下乌鸦一般黑”,画一只大白乌,乖乖地站着,嘴里衔一桶,桶内是黑油漆,一只大手正在拿着刷子往白鸟身上刷了一半黑。另一幅是“林彪立竿见我影”,一根直立但弯曲如蛇的竹竿,上面是林彪的头,横斜在地上的影子却是蛇,而那蛇头上的脸一看就是叶浅予,正回过头来瞪着林彪呢。

他的自画像已成为符号:两个直射如炬的大眼睛,两撇小胡子,首创的版权还应归于他的第一个情人,天才女漫画家梁白波。

就在那一年的4月12日,人美停止了植物人的生命,浅予正因心脏病住另一医院,直到人美遗体火化八宝山,他也未能去告别,成为生已离死未别的一大憾事。浅予当天躺在病床上写了悼亡诗多首,写他二人文革遭遇的一首倒像是京戏台上的定场诗:

你那儿,嘻笑怒骂公堂闹,

我这里,七条罪状三顶帽;

你那儿,装聋作哑蹲干校,

我这里,三年牛棚七年牢。

浅予经常用他的幽默感把自己也放在漫画中。

他画过三套长篇故事画,都是以他自己和戴爱莲为主角:《战时重庆》、《逃出香港》和1946年他俩访问美国的《“天堂”开眼记》,写尽抗战大后方的社会见闻,美国生活趣事和自己旅行中的狼狈相。

1943年以后他和爱莲住过贵州苗区,又到过西康,采集苗族、藏族舞蹈,一个学舞,一个画画。在重庆为爱莲的表演会设计服装、道具、海报,在戏院后台当“跟包”。后来又住在成都张大千家里一年多学中国画,从此舞蹈形象的水墨画便成为叶浅予的拿手题材。

说实在的,战时生活颠沛流离,虽然艰苦,但对浅予来说,却是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三年前他应某报之约,写过一生中五位女性,第一位纸上谈兵,第二位父母之命,均不足道;第三位一见钟情的梁白波可算第一个真正的情人,但却不幸很快分离;最后第五位王人美,虽相互为伴三十年,按他自己的话说,却老是“磕磕碰碰,貌合神离”,最后临终也未能告别。

叶浅予的倒写回忆录终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了,或者基本完成了。《十年荒唐梦》之后,陆续倒着写了《婚姻辩证法》(即一生中的五位女性)、《师道与世道》、《抗日行踪录》和《上海创业史》。

最近收到他从北京寄来的一厚册今年6月刚出版的书《细叙沧桑记流年》,收入上述五章外有日记一章,32万6000字,加很多插图,是一本很别致的回忆录。

不能不佩服浅予在80岁以后的这一大贡献。这本回忆录的别致就在于:正如80年以上的老酒,味醇而厚,不带水分,货真价实。

浅予写文章并不像他画漫画,尖锐夸张。他写自己,既不渲染吹牛,也不故意谦虚;他写朋友,既不美言抬举,也不刻薄嘲讽,而是把自己对那人最本质的感觉和看法说出来。写文革,只是当时的真情实感,没有事后的批判,甚至也没有受害者的控诉,一切留给读者去感应。

六十多年的经历,都在中国的社会变革、战争动乱的浪尖儿上,都在文化艺术发展的前卫或核心。围绕他的是一群活跃的人,是不停变换的是是非非的时代环境。不能不佩服他的记忆力(留下的日记、文字资料只是一小部分),不但我和被他写到的熟人读了会倍感亲切,就是与他同时代或稍后过来的读者,也如同再一次亲临其境。

  其中也不免有明显的年代错误,如日军偷袭珍珠港占领香港是1941年12月,浅予却记蜡了1940年12月。因此在“初访重庆”、“香港历险”、“桂林喘息”三节中一再提到,都把年代说早了一年。但总体上,作为历史一个侧面最传神的记录,它是真实可信的。

1992年12月于布里斯本

后记

叶浅予先生,浙江省桐庐县人。一九。七年生。自幼喜爱绘画,深受民间艺术影响。十八岁赴上海,廿岁与黄文农、张光宇等创办漫画刊物,为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者;所作长篇漫画《王先生》,名噪一时。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漫画界组织抗日宣传队,推先生为队长,以画笔投入抗敌救亡斗争。一九三九年奉派赴香港,从事国际抗日宣传工作。日寇陷港后与舞蹈家戴爱莲同回重庆,参加进步文艺活动;并深入川藏各地采风。一九四三年赴印度写生。世战结束,赴美访问讲学,举办画展。先生毕生从事速写艺术,手不停笔,为世人所重。一九四五年在成都与张大千先生交游,始从事传统国画的研习,以其深厚之速写功力融入国画,所作少数民族及舞台舞蹈人物,为当代人物画开创新路,在国画革新方面贡献甚大。先生于四十年代末应徐悲鸿先生之邀,任教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自此.致力美术教育工作近四十年,桃李满天下,多卓有成就,成推为一代宗师。十年动乱期间,先生七年囹圄,备遭坎坷,于一九七八年获正式平反。先生为人淡泊豁达,正义刚直,一生勤奋好学,生平所作速写册盈箱满室,读书著述不倦。八十岁后所作自传,为时代历史留下形迹。晚年眷恋家乡,常归寓桐庐富春画苑,创作富春山居新图、富春人物谱等;复将毕生作品及收藏书画,大部捐赠家乡。先生尝自书座右铭曰: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桐庐自汉严光、元黄公望以来,多高入画士,先生生平,自无愧于前哲。先生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二至第七届委员。一九九五年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八岁。

黄苗子敬书

一九九六年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