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是唐君毅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整理、研究与与阐释工程的重要系列成果之一。本书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针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与“心”两个最为根本哲学范畴,展现中国哲学本体之理自先秦“名理”、魏晋“文理”、隋唐“空理”、宋明“性理”,与清学“事理”的波澜壮阔的哲学发展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唐君毅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是唐君毅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整理、研究与与阐释工程的重要系列成果之一。本书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针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与“心”两个最为根本哲学范畴,展现中国哲学本体之理自先秦“名理”、魏晋“文理”、隋唐“空理”、宋明“性理”,与清学“事理”的波澜壮阔的哲学发展史。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端,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导论篇)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知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导论篇)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即成(原性篇);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其普遍永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目录 自序 一、缘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导言 二、先秦经籍中之文理 三、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佛学与空理 五、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结论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本文总趣 二、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家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导论 二、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辩义 一、缘起 二、辩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辩“或”与“假” 四、辩“效” 五、辩“辟” 六、辩“侔” 七、辩“援” 八、辩“推” 九、辩“辩”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一、导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三、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辩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忘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五、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六、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七、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辩论 一、墨家之论“辩” 二、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三、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四、言与无言 五、葆光与物化 六、孟子之论“辩” 七、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论“辩” 九、孟荀之辩与默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三、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四、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五、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二、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五、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四、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一、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二、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三、辩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德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六、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七、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三、太极之一名之古训问题 四、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之所在 五、太极图说之太极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六、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七、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八、二程即人道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一、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二、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三、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五、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六、朱子理气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七、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一、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二、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三、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四、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六、象山之言心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各一 七、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东经,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八、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诗书中之言命 三、春秋时代之天命观 四、孔子之知命 五、墨家之非命 六、孟子之立命义 七、庄子之安命论 八、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 九、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体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一、导论 二、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三涵义 三、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子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 四、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 五、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 六、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 七、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 八、郭象之即遇言命论 九、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 十、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一、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 二、濂溪之即性即命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 三、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 四、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 五、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 六、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这之死而不亡义 七、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 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 八、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内容索引 试读章节 吾人上文分别论列文理、物理、名理之不同。今再进而试论南北朝隋唐佛学中之空理之性质。 以佛学家与魏晋玄学家较,佛学家乃更喜欢用理字者。僧肇竺道生已重理。后之法相、天台、华严三宗更以理言实际。法相宗所本之解深密经中原有四种道理之分,其中之观待道理、作用道理,指事物之相对关系、因果关系之理,不出吾人所谓物理事理之外。其所谓证成道理,本可泛指一切由修养而证得之理。法尔道理可泛指一切究竟不可更诘,而法尔如是之理。然在佛学,则此后二者,恒用在指空我执法执后所证得之法尔如是之真如理。玄奘窥基综结此宗要义所成之成唯识论,首言造论宗旨在“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末章言“显唯识理,乃得完满,非增减故。”此书卷一破我法执破外境等,处处以“所执非理”“理俱不成”“理亦不然”为言。卷九论遍皆所执中能所取二分“情有理无”。又证见道日:“谓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真见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卷十释四涅椠亦皆以真理为言。如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磐。谓“烦恼障尽所显真理”,为有余涅磐。谓“有为法与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为无余涅磐。谓“断所知障显法空理,此理即无住涅粱”。传为天台宗慧思所作之大乘止观法门论卷末终于“顺本起净,即顺净心不二之本,故有相资之能。违本起染,便违真如平等之理,故有灭离之义也”之言。至华严宗则特以言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名。华严宗之初祖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四十五卷)第三事理圆融观,承大乘起信论而言“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亦论约法以会理。至法藏澄观宗密,对理事无碍之旨,发挥尤多。法藏之华严菩提心章,言“发心观真理”,言“一味真理”,“观此真如理”。澄观华严法界玄镜,释四法界三观,谓真空观之真空,即理法界。理事无碍观者“理无形相,全在相中,互夺存亡,故云无碍”。周遍含容观者“事本相碍,大小等殊。理本包通,如空无碍,以理融事,全事如理”。至宗密注华严法界观,则全篇皆在言“理”时言“理性本有”,“理含万德”。天台发展至湛然以及于宋之知礼,更重理具十法界三千诸法,即性具三千之义;而以华严之只缘佛界理以论性起,而断“九界理亦为性具”之义者,为不备。可见中国佛学之发展,乃向“理之重视”之方向而发展也。 然此佛家所谓理,初毕竟是何种之理,则甚难言。今说般若宗所论为空理,尚可无争。因般若宗原主毕竟空。但他宗亦说有。今姑不论天台之理具三千,不宜只以空说,即唯识与华严之理,亦非可只以空说之者。但成唯识论中以真理释四涅磐,及华严宗之理法界之理,仍初当毕竟是指由执障空所证得之诸法实相,或清净寂灭相,或涅磐,真如而言。至所谓“唯识理”之理,则可是指唯识之理论义谛而言。涅磐真如之理,是直指一境界或理境。唯识理是指为达此境界,吾人当如何思想,当去掉何种错误之观念情见,而逐渐引生正知见,得正智之理论。然吾人可说涅磐真如既是由空执障而后显,亦即须吾人在思想上去掉所执之错误观念,或空诸情见而后显。则佛学家所讲之“理论”,亦即所以显真如涅磐之为“真理”或“理法界”者。二者相应,而为一事。因而可同以一理字表之。吾人今亦至少可自佛家之境界或理境必由空诸情见而后显上说,名佛家之理为空理。而本文用空理一名,亦重在表示佛家之理论之注重空诸情见方面,而不重在由空诸情见后修行所证之境界方面。此佛所证之境界,可说是真空,亦可说是妙有。佛之“果”德,固不能径说为空者。学佛之六度万行之“行”,亦不能只说为空。然吾人及诸有情众生之境界中,由妄执实我实法而生之各种情见,则佛家必说其空。因不说吾人之情见是空,则不能引发正知正见。故至少在“境”上言,佛家理论乃偏重在对世人说空,偏重对世间之种:情见以及种种外道之学术理论,加以破除遮拨,亦是必然之事;而对其所向往之佛境,亦必然说其为超一般之情见所及,超一般之思议所及,而为超思议,或不可思议者。因而佛家之积极表学佛之行与佛之果德一方面之话,从学术理论上看,便见其不如其破除遮拨方面之话之重要。 P26-27 序言 唐君毅先生(1909—197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又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作为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唐先生对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先生不仅学问博大精深,令人瞩目的是,他更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传统儒者的担戴精神,他的书中,字里行间透显出他深切的悲悯意识与宗教情怀。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中国现代思想的整理与发展,不可能离开像唐先生这样的思想家和道德家的精神财富。继承悠久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和整理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和推动中国文化学术进程的、为数不多的思想巨擘,我们就必须认真地阅读、深入地研究、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评价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成就。 唐先生是一位胸怀开放的现代儒者。他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但也充分肯定全人类的,自然也包括西方文明的一切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成就。他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道德理想的确立,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首先肯定人的生命内在价值理念。唐先生学贯中西,铸融三教,他的哲学,其核心是似二而一的性体与道体,而根据体、相、用三者的相依不离建立起彻上彻下、无不遍满的整个哲学体系。他一本最富传统特色的中国心性论,极大地张扬“道德自我”超越性,广泛地批判和吸收了西方与印度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或救赎论)的成就,强烈地声张中国哲学的道德属性。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存有,在唐先生看来,都取决于道德自我的实现。一切人类的思想文化成就,也都必须放到这一重要甚至唯一的尺度上来加以校量。 感谢香港法住学会的霍韬晦先生为我们解决了唐君毅先生著作的版权等事宜,我社才能荣幸地向广大读者隆重地推出唐先生的这个著作集。 我们出版的这个著作集,包括了唐先生一生当中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哲学作品。1979年,唐先生本人曾为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第十版作序,他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著作为四类:一者“泛论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关系之著”;二者“评论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学术”之著;三者“专论中国哲学史中之哲学问题,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四者“表示个人对哲学信念之理解及对中西哲学之评论之著”。 在此,我们将本次出版的唐先生著作亦按四类列于次: 第一类:《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及《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前二书及《人生之体验续篇》合集收入本次出版的《人生三书》; 第二类:《文化建设与道德理性》; 第三类:《中国哲学原论》,此书篇幅甚巨,原为四部,分别为《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第四类:《哲学概论》及《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唐先生是20世纪的学术巨匠,其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教学、著述都不在中国大陆。因之他在写作时的用字、遣词、造句、行文,自然不会一律合乎大陆读者在上一世纪后半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但他的这些文字风格仍然是上承悠久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出版唐先生这些思想著作时,有意保留了它们的原来风貌,未加改动。例如,我们在书中并未擅自替换随处可见的词汇,如宛转、本原、络续、连系、联接、包涵、工夫、笼照、呈显等等。不过,在不得已时,我们又替换了一些很“刺眼的”词汇,例如我们就不用“原泉”或“泉原”,而必为“源泉”或“源泉”。其实,就在书中,“原泉”、“泉原”附近赫然地便写着“本原”、“根原”,但我们对后者却依旧“视若无睹”,听其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谨识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