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印章在当时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那时还没有印这一名称。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民的印章皆称印。汉承秦制,皇帝的仍称玺(皇太后、诸侯王的也可称玺)。在汉代的官私印中还出现印、印章、信印、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一度改玺为“ 宝”,以后历代帝王玺、宝并用。官私印在历史上有过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本书是我国第一部集中国玺印史、玺印鉴赏和刻印技巧于一炉的中国印工具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印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印农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印章在当时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那时还没有印这一名称。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民的印章皆称印。汉承秦制,皇帝的仍称玺(皇太后、诸侯王的也可称玺)。在汉代的官私印中还出现印、印章、信印、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一度改玺为“ 宝”,以后历代帝王玺、宝并用。官私印在历史上有过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本书是我国第一部集中国玺印史、玺印鉴赏和刻印技巧于一炉的中国印工具书。 内容推荐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玺印文化。按照中国古玺印发展线索,从中国历史玺印的文化发展史入手,在中国玺印的基本知识,断代分期,艺术收藏价值等部分展开阐述。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玺印概论 第一节 古体文字 一、象形文字:《象形》……《会意》 二、甲骨文 三、金文 四、先奏古文:《石经古文》《籀文》《石鼓文》 五、秦小篆 第二节 玺印的起源 一、玺印的原始形态——“陶玺” 二、关于中西古印之比较 三、中西印章功用之比较 第三节 中国古玺材质与纽制 第四节 玺印的类别与功用 第二章 历代玺印发展史(上) 第一节 先秦古玺 一、商末周初古玺 二、春秋古玺 三、战国古玺 四、古玺综述 第二节 秦代玺印 第三节 西汉玺印 第四节 新莽印 第五节 东汉玺印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玺印 一、三国(魏蜀吴)与三国印 二、两晋(西晋、东晋)与两晋印 三、十六国与十六国印 四、南朝印(刘宋、南齐、梁朝、陈朝) 五、北朝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七节 隋唐五代十国玺印 一、隋朝印 二、唐朝印 三、五代十国印 第三章 历代玺印发展史(下) 第一节 两宋玺印 第二节 辽金西夏玺印 第三节 元代玺印 一、元化官印 二、元末义军印 三、篆刻的萌芽 第四节 明代玺印 一、明代军印 二、明末义军印 三、南明官印 四、明私我屯 五、关于篆刻的起始 第五节 清代玺印 一、清代官印 二、清末义军印 三、清我屯的特色 四、清私印 第六节 民国印章 一、中华民国印 二、民国篆刻流派作品欣赏 第四章 玺印鉴茂和治印方法 第一节 鉴藏印的使用与欣赏 一、帝王鉴藏用印欣赏 二、明清私家鉴藏印欣赏 第二节 古玺印真膺对照 第三节 治印技法 一、学习用具 二、篆书(印文)临习 三、字体选择 四、章法推敲 五、印稿上石 六、印章的刻制 七、印章钤盖 八、边款的刻制 九、古印摹刻 第四节 各类印章的刻制 一、组合印的刻制 二、玉类、牙角类印章的雕刻 三、印钮制作工艺 四、治学中广泛的汲养 五、印材收藏 六、关于吉相印与印相学 第五章 印农和他的艺术活动及其作品欣赏 附:中国古代体育印章欣赏 后记 试读章节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印章,表现出高度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所以印章很自然的成为古中国文明的象征,于是一般人便错认为只有中国才有印章,其实世界各地的印章都是伴随着文明一起产生形成的,印章在中国古代除了在政治上代表权力和地位外,印章的用途最普遍的是封检,古代印章除了用于封检外,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功用。 在中国印章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时期:一个是印章的实用时期,从商周延续至今,它是作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和反映主义身份地位的标记,以及公私事务上的凭记,一个是印章的篆刻时期,从隋唐起就出现了一些如“开元”、“贞观”、“端居室”一类的带有游艺性的印章,不过还未脱离书画而独立,大约到了元以后开始重视印章,到了明代、文彭、何震两位大家扩展了印章的内涵,才逐步形成以艺术欣赏为中心的篆刻时代,我们从我国整个玺印篆刻的发展史中,不难发现它是一幅我国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和珍贵记录;只有了解古印,才能知道历史,只有了解篆刻,才能更好的认识篆刻艺术的完整内涵。 文字的形成与演变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作最顽强的搏斗,坚强地繁衍生息下来,人们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便利用结绳的办法,大事系大结,小事系小结,但是结绳只能证明某件事的大小份量,仍无法作更明细的叙述,但我们从中已不难看出文字的最初某种起始形态,随着历史漫长的演化过程与人类的进步文明,上古文字便应需要而发生,也使文字因形而具意,成为一种有趣的形象符号,从而使中国文字成为独特的意象文字。如要学篆刻,首先要学习篆书,学习篆书必须学会识篆,必须对篆书的形体产生和演化过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就是说学篆者要有些古文字学的基础,古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凡是在秦以前的书体都统称为古文。P1-2 后记 中国印一书不久即将付梓,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约三十年的治印学习过程.刻印无数,所历经的辛酸苦辣亦如鱼之在水冷暖自知,最初是摹仿齐白石的风格,但由于年幼功力浅显,连瓢都未画得,更谈不上涂鸦,鸦是益鸟.能涂出已算不易,而后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摹习汉印,摹得认真,优点缺点一并摹出.尤如我儿时学画,因不明就里,连纸中的疤痕也会认真描出,引得众人大笑,再后来又喜爱上吴让之的印风,刻了不少,后觉得单调了,便又开始学习吴昌硕的风格,学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虽笔趣沧桑有余唯霸气不足,一次去河南巩义考察石窟寺,返京后便执刀急抒心意刻之为念,未曾想刀风似有所变,心中大喜,后又参阅古汉之将军急就章,又得汉石印“长沙顷庙”之启发,似乎是自己一直梦求之感觉,就这样一路刻下来了,还冠个好名“将军印”,有人评我篆刻苍劲有魄自成风貌,记者讲我篆刻雅俗共赏,有人说我是齐派风格.亦有人讲我刀法懒惰,还有人说我等等等等,总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使得每个人的取向不同,听多了亦觉无所谓了,但说归说,最后那些人还是托人请我刻印,很有意思,我以为只要多数人喜爱的,就是好的,此仅我一家之言,一笑了之。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广大朋友的关心与支持,谨在此特别感谢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他曾为我撰写了《一位大有前途的治印家》、《好一股灵韵》、《天地之间》等序文及文章。 特别感谢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单国强先生,他在百忙之余,细阅本稿后写出了长达约5000余字的“赵远强《中国玺印史》(注:本书原名)审阅意见”,并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审度,对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以及部分修改建议。 特别感谢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副主席韩中仁先生,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社长宋灵恩先生,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图书编辑部主任林晓靖女士,日本国书刻艺术家大石胜也先生,日本国早稻田大学教授齐藤加寿子女士,以及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和为本书提供权威资料的朋友们的大力协作与支持! 还需特别一提的是要特别感谢一直在幕后默默支持我工作事业的母亲马玉如女士。深深的怀念曾默默为我付出辛劳的已故外祖母王克芳女士、父亲I赵振华l先生。 另外还需感谢我的妻子、亲人和朋友们对我的无私关爱,印农在此向你们深鞠一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