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丰年曾是80年代《读书》十大作者之一,在读书界有很大的声望,其论乐文字在广大知识阶层中颇受欢迎,读书界有很多人在多方寻找他的所有著作。本书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主要是在《万象》《音乐爱好者》《视听技术》上所发表的文章。有读者称:“辛丰年在《万象》上的文字比《读书》时代更好了,更加自由随意海阔天高。”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本书读者主要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群体,以及知识阶层中的“辛迷”。
本书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先生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十几年里,辛丰年的音乐随笔一度充当了很多人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今日龙钟人共老”,老人依旧隐居在江滨小城中,继续着他钟爱了一生的音乐生活。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
“我本无心说老话,谁知老话逼人来!”(李笠翁句。改原诗中“笑”为“老”。)
话说五十九年前有一天,我蹲在老上海“老商务”附近一家弄堂口旧书摊前,乱翻着一堆霉气刺鼻快要散架的谱子。忽然眼睛一亮,心花大放,一本收了《塞维里亚理发师序曲》的乐谱被我无意之间挖出来了!
说起来难为情,那不过是用曼陀铃来弹的改编本,然而我已经如获至宝了。罗西尼这一曲我只从一架蹩脚收音机里听过两三遍,就被它弄得心痒难搔。看了徐迟《乐曲与音乐家的故事》中的介绍,又对音乐背后那个人着了迷。
还有件事也叫我好奇。此曲并非那部歌剧的“原配”。原来的序曲还没来得及用便不翼而飞了,如今大家听来那么切题的序曲,早已在另外两部歌剧中使用过了。不但是张冠李戴而已!
贝多芬为了给他的歌剧《菲德里奥》戴一顶最称心满意的帽子,前后写了四篇互不相似的序曲,篇篇都成了杰作。
两相对照,罗西尼的做法和实际效果不能不耐人寻思。
十年前,捧读了三大本(十六开本)每本近千页的萧伯纳乐评全集,罗西尼又把我吸引了。这首先是因为萧伯纳着了他的迷。而萧却又是个大大的瓦格纳“发烧友”!他写了好几篇谈罗西尼的文字。在瓦格纳红得发紫的年代,罗西尼之作由紫而红而黯然无色。萧伯纳却巴巴地去听一场罗西尼作品音乐会。他实在太想再听听罗西尼了!看清了并无乐评界同行在场,他还要求:“再来它一遍!”
萧肯定了威尔第,发现了普契尼,但又认为,这类作品比起真正的鸿篇巨制《指环》来,不过是淡啤酒一杯罢了。
前不久,友人从旧书店淘到一本书,寄给我一读。一看书名:《瓦格纳造访罗西尼》!几十年前蹲在旧书摊前的惊喜,《理发师序曲》张冠李戴的可怪,拥瓦的萧恋恋于罗西尼的矛盾,一齐泛上心来。乐史、鉴赏,顿然变得像立体画与复调音乐!
P7-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