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在抗日战争后期决定我国外贸和外交的主要国际通道,它世界航空史上最危险的一条航空线,是中国战区唯一通向国外的战略补给线,是中美两国军人与民众用鲜血铺就的“友谊线”,它就是“驼峰”航线。它闻名遐迩,在我国却鲜为人知。翻开本书,它将带你走进那段历史,重温那沧桑岁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飞越驼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略空运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徐康明//刘莲芬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条在抗日战争后期决定我国外贸和外交的主要国际通道,它世界航空史上最危险的一条航空线,是中国战区唯一通向国外的战略补给线,是中美两国军人与民众用鲜血铺就的“友谊线”,它就是“驼峰”航线。它闻名遐迩,在我国却鲜为人知。翻开本书,它将带你走进那段历史,重温那沧桑岁月! 内容推荐 “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航空线,是世界航空史上最危险的一条航空线,是中国战区唯一通向国外的战略补给线,是中美两国军人与民众用鲜血铺就的“友谊线”。它闻名于世,但又为国人知之不多。本书能使您知其详情。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美英军事同盟的建立/1 第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对华政策的演变/l 第二节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中关英建立军事同盟/13 第三节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陆路国际通道/22 第二章缅甸防御战的失利与中国陆路国际通道的丧失/28 第一节日军攻占缅甸,英军退保印度/28 第二节日军入侵滇西,切断滇缅公路/41 第三节开辟中印空中国际通道的紧迫性/46 第三章千难万险从头越/5l 第一节中国航空公司率先探索中印航空线/51 第二节世界上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航空线/55 第三节“驼峰”空运的艰难起步/70 第四节来自敌、我、友各方的障碍/84 第四章“驼峰”航空线的机构、人员和装备/89 第一节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是“驼峰”空运的主力/89 第二节中国航空公司是参与“驼峰”空运的重要力量/96 第三节“驼峰”飞行员的工作与生活/105 第四节投入“驼峰”航线的运输机/124 第五章1942一1943年“驼峰”空运的逐步扩大/138 第一节中、关、英对反攻缅甸计划的分歧与“驼峰”空运/138 第二节“驼峰”空运月运量突破一万吨/157 第六章保卫“驼峰”航空线,营救美国飞行员/17l 第一节美国“飞虎队”保卫“驼峰”航线东段/17l 第二节保卫印度基地和缅北航线/179 第三节搜寻和营救“驼峰”飞行员/186 第七章中国战场的空中生命线/202 第一节“驼峰”空运装备了中国军队和美国驻华空军/202 第二节“驼峰”航空线成为中国开展外贸和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206 第三节“驼峰”空运与美军轰炸日本的麦特洪计划/208 第四节“驼峰”空运与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217 第八章“驼峰”空运与盟国军队在中缅印战场的反攻/223 第一节中缅印战场的反攻形势与盟军战地空运的发展/223 第二节“驼峰”空运与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的胜利/228 第三节英帕尔战役与“驼峰”空运/232 第九章1944—1945年“驼峰”空运的大发展/237 第一节1944年“驼峰”运输条件的改善和运量的猛增/237 第二节“驼峰”空运的高峰与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244 第十章中、美军民在“驼峰”空运中结成的战斗友谊/252 第一节中国民众修建飞机场与救护美国飞行员/252 第二节中关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地久天长/258 结语/264 一、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264 二、“驼峰”空运与柏林空运的比较/266 附录: “驼峰”空运大事记/270 主要参考书和资料/279 后记/283 试读章节 46 飞机飞行员托马斯·M.塞克斯(Thomas M.Sykes) 到廷加沙迦(Tingawksakan)的部分航程是例行的少许结冰和温和的湍流。为了纠正计算的时速100英里(约161公里)风的影响,我们调整了30度航差。过了密支那后,我看了一眼前方浓密的暴风雨,告诉机组这将会是一个忙碌的下午。 狂风把我们吹得四处颠簸,我们的计速表在每小时40(约64公里)——300英里(482公里)之间拼命晃动。我们在萨尔温江流域上空突然成了严重的冻雨、冰雹、雪的受害者,猛烈的湍流导致飞机以2000英尺(约610米)的高度升降。四个空地无线电频道全是呼救信号,报务员无法发送方位报告或接收中国的气象消息。由于盼望中国的天气会好转,我们在过了保山之后继续向前飞。 在保山以西飞了大约10分钟,我们和6821号飞机的希望破灭了。突然,一阵猛烈的下降气流带着南来的闪电般的狂风把飞机掀翻,高度计指示17500英尺(5534米)。尽管我们全力往上爬,还是以每分钟4000英尺(1219米)的速度往下掉。我们开足马力,艰难挣扎,在低于当地最低安全高度的14000英尺(4267米)恢复正常。爬高速度的指针转遍了表盘。我们一分钟的高度为12000英尺(约3658米),比山峰低,接着又回升到21000英尺(约6400米)。尽管我和副驾驶员拼命控制仪表,飞机还是以45度翻滚。回转仪和地平仪第一滚就失灵了——只有指针和球帮助我们。 接着真正的问题开始发生。我们碰上了可怕的大风,回转仪剧烈跳动。机务长没系安全带站在货舱入口处,身子飞起来碰了头。货舱里的两只汽油桶松开弹起,把飞机顶部砸出了坑。为了珍贵的生命一直牢牢抓住飞机的报务员飞到了半空中。地板上的尘土和垃圾飘进眼里。副驾驶嘴里叼着没点着的烟斗,烟斗掉出来,飘到天花板上,同E6B计算器和一只松开的话筒呆在一起。航速指向每小时40英里(64公里),我把转盘转向前恢复航速——什么都没发生,但能听见货舱里绑着的货物松开的声音。 我意识到完全不可能跳伞,惟一的希望是把飞机翻过来。我们出现在21000英尺处的云层间,发现我们底朝天飞行。就像初级训练者的首次表演,满舵和副翼把大飞机翻正了。恢复正常飞行后,我注意到机头转了180度,朝阿萨姆方向往回飞。因为离中国的目的地更近,我返回原来的航线,真心希望飞机完好无损。剩下的航程正常,我们到达了中国站,意识到今天幸运女神与我们同在……充分赞美能经受如此折磨的飞机。 我们终于到达机场,除了受惊的神经,我们完好无损。飞机经过仔细检查,除了货舱顶被松开的油桶砸出的两个坑,没有受到结构性破坏。 这个夜晚之后,从华盛顿来的安全调查员同当晚出航的每个机组谈话。结果,空运部进行了一些改革。载客夜航取消了。客运航班的机长规定至少飞满1000小时。管理官员在天气最坏的时候有权取消航班。P.69-70 序言 “驼峰”航空线是中国在抗日战争后期获得美国援华军用物资和在中缅印战场调动兵力的“空中生命线”。通过这条航空线,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战场运来了大批援华军用物资,为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提供了装备,加强了中国坚持长期抗战的力量。同时保证了美国驻华空军对日空战和轰炸日本本土的物资供应。“驼峰”空运的月运量在1943年12月突破10000吨。最高月运量在1945年7月达到71042吨。1942年5月--1945年8月,中美两国飞机飞越“驼峰”8万多架次,从印度运到中国的物资达70万吨以上。还有1000多架飞机经“驼峰”航线投入中国战场。在此期间,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有11个军、31个师、22万多人每月需要的3500多吨军用物资全部依靠“驼峰”航线空运补给。中国航空公司运送到印度接受训练和补充中国驻印军的官兵有33400多人。“驼峰”空运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滇西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后勤保障。中国驻印军的补充兵员,驻滇中国远征军的美械装备都通过“驼峰”航空线运送,保证这两支部队按计划完成训练和装备,成为反攻缅北与收复滇西失地的主力军。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中,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给养、械弹的补给,兵力的调运,伤员的后送等后勤保障都得到了美国“驼峰”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的胜利,成为中国战场全面反攻的序幕。当侵华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湘黔桂战局危急之际,通过“驼峰”航空线将中国驻印军主力之一的新编第6军紧急空运回国投入战斗,阻遏了日军的攻势。此后,中国驻印军的另一支主力新编第l军也经“驼峰”航线空运回国,投入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 “驼峰”航空线又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最为艰险的“死亡”航线。这条航空线沿途群峰高耸,地形十分复杂,气候异常恶劣,在当时被视为“空中禁区”;战时紧急投入使用的飞机故障较多,零件缺乏,维修困难;地面的燃料、气象、导航、通讯、食品、医疗等技术保障条件十分薄弱;日军的战斗机不断袭扰在“驼峰”航线上飞行的中、美运输机。这些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造成飞行事故频频发生。仅1943年6一12月,美、中两国的飞机在飞越“驼峰”时就发生事故135起(其中11月为38起),死亡168人。坠落在沿线山谷中的飞机残骸形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铝谷”,成为给飞行员们导航的“恐怖路标”。 美国陆军航空队和中国航空公司数以万计的空、地勤人员,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用他们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在“驼峰”航空线上实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屈一指的战略空运行动,为反法西斯盟国取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据不完全统计,“驼峰”空运从开始到结束的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美两国总共损失飞机609架,牺牲的飞行员多达1500多人。平均大约每两天就损失1架飞机,每天牺牲飞行员1人以上。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支持“驼峰”空运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云南、四川等省的军民,在战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无论是在出工修建机场、提供生活物资还是在搜寻和救助坠机人员等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尤其是滇西各族民众,为了营救美国飞行员,甚至不惜毁家纾难。美国飞行员莫尼中尉为了保全祥云县城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在当地民众中传诵至今。中、美两国军民在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烽火岁月里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驼峰”航空线还穿越时空,成为今日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一条历史纽带。 在世界各国的二战史研究和宣传中,空战是最受关注的重点之一。人们对二战各个战场上的重要空战战例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相比之下,对空运在二战期间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比较薄弱,宣传也很不够。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美关系史和世界航空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驼峰”战略空运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几乎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尘封在过去的岁月里渐渐湮灭。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国抗战史、二战史研究领域的拓宽,陆续有一些简要介绍“驼峰”空运的文章见诸报刊,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我国学者研究“驼峰”空运的学术专著问世。 笔者出于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年昆明是“驼峰”航空线东端的枢纽和在云南各地有10多个“驼峰”机场的“近水楼台”之便,对“驼峰”航空线在云南的遗址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对“驼峰”战略空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从2004年年初以来,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在国内所能搜集到的中、美、英、日等国的相关材料,用一年多时间撰写了《飞越“驼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略空运》一书,作为向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向“驼峰”空运胜利结束六十周年的献礼。同时谨以这本小书缅怀在“驼峰”空运中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反法西斯英雄,同时向健在的“驼峰”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由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和资料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本书还说不上是一本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驼峰”战略空运的学术专著,充其量只能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其中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竭诚欢迎关心“驼峰”空运的各方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热切地期盼新的力作尽快问世。 徐康明 2005年5月6日 后记 笔者25年来的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主要集中致力于二战的东方战线(亚洲太平洋战线),中国战场和中缅印战场又是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在进行中国远征军战史和中缅印战场史的研究时,深感有必要全面了解“驼峰”空运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因此早已有对“驼峰”空运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打算。近年来虽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囿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难免浅尝辄止。 2002年春夏,我参加了中国于10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历史的记忆——飞虎·驼峰》展览的筹备工作。在此期间撰写的《树立在世界屋脊上空的历史丰碑——纪念“驼峰”航空线开辟六十周年》一文,在同于当年10月召开的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重庆学术研讨会上交流。此事成为我策划开展“驼峰”空运研究的契机。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访美前夕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辑唐尼采访时,回顾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的战斗友谊,特别提到“美国派了年轻的飞行员组成‘飞虎队’,飞越著名的‘驼峰’航线,支持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进一步促使我加快“驼峰”空运研究的进度,并计划在2005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前完成一部专著。这一打算得到长期关注“驼峰”空运的解放军出版社谢钢副编审的鼓励和支持,并在他的努力下列人了解放军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从2003年秋开始,我和我的第一个博士生刘莲芬副教授合作进行《飞越“驼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略空运》书稿的撰写。我们的大体分工是:我负责选题策划,确定全书的主题和框架结构,拟订写作大纲,提供已有的成果以及手头积累的中、日、英三国的相关论著和资料,组织编绘地图,落实出版事宜;刘莲芬同志负责收集并翻译美国的相关论著和资料,按照写作大纲撰写全书的初稿,由于美国陆军航空队是“驼峰”空运的主力,撰写本书时使用美国的论著和资料较多,为此专程到北京、上海、重庆以及在昆明多方进行收集。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利用各种机会对中、美两国的“驼峰”老飞行员和云南民工进行了访谈,对云南境内的多处“驼峰”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一年半以来三易其稿,每一稿完成后均由我逐章逐节通篇修改定稿,并撰写了前言和后记。本书是我们师生通力合作取得的成果,其中刘莲芬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更多。作为一位人到中年的知识女性,在一年多时间里,她几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孜孜不倦地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在完成初稿后,又根据我的修改进行调整和充实,其中两次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作为她的导师,对她这种全力以赴的勤奋精神和工作效率,既赞赏又感佩。 “驼峰”战略空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世界航空史上的重大事件,研究这一事件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我们谨以这本小书作为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献礼!同时也自知这只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驼峰”空运的起步之作。希望在此基础上,今后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本书所采用的历史资料照片,因无法找到原著作权者,无法酬谢,特此深表歉意。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我们所在的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施若、郭山、夏廷献、冯庆昌等人的大力支持,对此深表感谢! 徐康明 2005年5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