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女人的白宫/USA美国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美)吕红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描述了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将美国文化中的点滴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物欲横流背后的糜烂而空洞的本质,以深沉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抗衡着美国文化中的苍白和麻木,观看着北美人生百态,呈现出社会与人生种种。

目录

(序一)张 错:繁花如梦——北美华人万花筒\\1

(序二)王灵智:人性的悲悯与世事的洞明\\4

一、 孤帆远影

 1.女人的白宫\\3

 2.美国梦寻\\11

 3.走过四季\\22

 4.红豆絮语\\32

 5.香江情怀\35

 6.大学城记事\37

 7.生命不能承受之重\45

 8.英姐\51

 9.云雾苍茫忆故人\67

二、 雪泥鸿爪

 1.异域觅知音\\81

 2.雅典"的国际学生节"/86

 3.由一张圣诞卡所想到的\90

 4.白色的圣诞节\97

 5.走过岁月的牵手\102

 6.暗香残留的记忆\106

 7.难忘的烟花\108

 8.再说“烟花”\112

 9.信步旧金山\114

 10.鬼节之夜\117

三、  寻找家园

 1.思乡情结\123

 2.落叶他乡树\126

 3.找寻在迷悟之间\133

 4.追寻梦想的彼岸\137

 5.情人节随笔三篇\146

 6.丝路花语·微笑\154

 7.花园随想三则\156

 8.小提琴随想曲\161

 9.母亲节\164

四、  风景线上

 1.跑马溜溜半月湾\171

 2.熔情色伦理、惊栗和震撼于一炉\176

 3.看电影\189

 4.美国学车记\195

 5.花钱买教训\199

 6.从细微处看美国教育\207

 7.乐当“书虫”\215

 8.在海外看教育得失\218

 9.文学之旅故园行\221

 10.偷渡者的梦想——Beautiful Country\227

 11.千手观音\235

 12.春的写意\236

 13.微雨黄昏\237

 14.秋日的诗意\238

五、  英才闪烁

 1.茫茫太空永恒闪烁的“田长霖星”\241

 2.东方面孔:美丽女部长赵小兰\251

 3.跨越时空的追寻:李华伟\256

 4.陈树柏:以松柏之志育桃李万千\260

 5.矽谷辛勤创业神州欣欣育苗\265

 6.勇做开放式教育的先驱\274

六、  人文春秋

 1.直面人生的惨淡\287

 2.成功女人的背后\292

 3.以大爱之心\298

 4.寒梅傲雪丹青锦笺\304

 5.梦想和天空\309

 6.留住文化的根\314

 7.做与时俱进的侨领\318

 8.从悬壶济世做起\321

 9.来自东湖边\324

附录

 1.李硕儒:楚人楚歌\333

 2.亢霓:遥远的思念\338

 3.韦尔:离别的钟声\\340

 4.作者后记:并非多余的话\\342

试读章节

1.女人的白宫

当目光轻触一刹那间,竞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恍忽。俄勒冈州波特兰之行及夜宿“白宫”实属自己初次的经历。怎会生出“他乡遇故知”般的亲切呢?难道,恰巧应验了所谓前生后世轮回之说?

我们驱车抵达时,正是黄昏,天空微微飘着零零星星的小雨。凯文和女儿先下车,去办理手续,我仍坐在车内等候。不经意望去,细雨中的白色豪宅,古典风味的巨型圆柱托出了一脉雍容华贵。门廊上方有美国国旗、英国国旗,还有一支蓝色为主调(分不清是国旗还是州旗)的旗帜在白色楼台上飘然:最令人心动是楼前一片绿茵茵的草坪,造型古朴的暗色雕花喷泉中细小喷洒的流水……蓦然,竞不由联想起早期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那已尘封在岁月里的一缕淡淡记忆。

少顷,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笑盈盈出来,匆匆和凯文先后走到车旁对大家表示欢迎,然后提起了大小行李。他一路走一边说笑介绍自己、介绍白宫的历史渊源。交给每人一把大门钥匙,又顺带让客人观赏了一番前厅后花园等环境。白色的篱笆上爬满青藤绿叶和娇艳欲滴的花;精巧的白色桌椅,阳伞下一方休闲空间;花坛、小径、国花玫瑰处处盛开,分外赏心悦目。

美国华盛顿DC的白宫,人们久已闻名,即便是没有去过,至少也从报刊电视上浏览个大貌。却未见得知晓俄州波特兰还有一个白宫,更有意思的是不仅名字相同,连外观亦有几分近似。只是,这白宫并非什么官邸,却是一家仅有九套房间、以典雅浪漫、怀旧而著称的小型豪华旅馆。从介绍中了解到这里从前是一位大富豪的家。大约修建于1911年。风格造型属古典希腊式的,室内陈设也极为独特,从客厅地毯图案色彩、丝绒窗帘、仿古家具、水晶吊灯、黑色气派的三角大钢琴;餐厅内笨重古老的收音机、蜡烛、长型餐桌上摆放的酒杯及餐巾;到各类东方瓷器、西洋雕塑等精美艺术品都纤悉无遗的保留前世纪上流社会的原始风貌。

旅馆的风格独特不仅在外观,就连经营管理方式也是独一无二。当日傍晚,我想趁着最后的光线在白宫门前草坪留影时,正巧遇到那年轻人,他已经更换了休闲装准备下班。我拉着凯文原打算请他帮忙拍合影,一看这光景就有些不好意思。凯文说不急,反正,还有明天呢。年轻人笑笑,挥手道别。我这时才明白,为什么除了房间钥匙外,他会给每人一把大门钥匙?好像整个旅馆就一二人打理。而且不是24小时,唯早餐时间或下午办理入宿手续时,之后,一切便随意自在了。如同远方归来的儿女,宽敞豪华的客厅和美丽的花园任其逍遥。再对比对比星级高档酒店的奢侈,若要联络什么事必须拨打不同电话号码的烦琐;还有,走道上常常见到清洁女工推车忙碌着更换一个个房间的被单浴巾等等,虽是周到的事无巨细,亦总让你有身在异域作客的疏离感。而波特兰白宫家庭式的随意亲切,在我的旅行经历中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我一时乐得兴起,叮叮咚咚在客厅黑色放光的大钢琴弹奏起来。费力地敲出烂熟于心、指法却生涩的中外名曲,譬如《梁祝》《黄水谣》《魂断蓝桥》之类;还自弹自唱起家乡小调《洪湖水浪打浪》以及西洋民歌《红河谷》《美丽的梭罗河》等这些曾经风靡激荡无数年轻的心、而今已被称之为“老掉牙”的老歌……

回眸豆蔻年华,舞台上大大小小的乐器里最熟悉的,还是我亲爱的手风琴。初读小学,偶尔经过南京路一家寄售商店,从玻璃橱窗向里看——一架亮澄澄的钢琴竟一下子照花了我的眼!不由冒出一些小小的渴望:什么时候,我才能拥有一架这样的钢琴?仿佛为了弥补一份爱和缺憾,也让孩子们增加一点文艺细胞,母亲后来终于下决心买了一台银色的手风琴。是64贝司,比较小型的。而今,我想用不够灵敏的手指,在陌生的琴键上弹出曾经伴我走过多梦花季的《波兰圆舞曲》《波尔卡》和《多瑙河之波》时,不成,绝对不成,不仅找不到丝毫感觉,甚至软绵绵的手指连一点力度都没有;钢琴哑了似的失去它优美流畅的声音,唉,令人陡然生出一番“朝花夕拾”般的感叹!P3-5

序言

繁花如彗——北美华人万花筒

张 错

人多不知,吕红与我结缘甚早,早于相见之前。

然人之相交,贵在相知相惜。纵使识尽天下人,倘若行云流水,过眼云烟,识了也等于不识。吕红识我,肇自早年少女时代,江南夜雨敲窗,曾读过我一首《红豆》。转眼多年,岁月惊心。千禧年后,始于旧金山相逢,恍如旧识。

读吕红集稿,仔细推敲,内里愁絮万千,其笔下有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现实的我,观看北美人生百态,旋转回复,瞬息百变,有如眼底万花筒,七彩缤纷。另一个是来自东湖水畔抒情的我,感怀身世,悱恻缠绵。

前者现实显著的我,花果飘零,有如半张北美地图,从中东部的俄亥俄、匹兹堡、芝加哥、费城纽约到西岸的旧金山。许多美国华人景物,繁花如梦,似幻犹真。这是一个学府世界与社会大干的分水岭,令人阅之心生不忍,经常掩卷喟叹。作者有时毫不掩饰自己生活适应情节上的种种笨拙(譬如开车),以及面对陌生将来的无助彷徨,但一路走来,她的自怨(有时更微带一种哲理自嘲),却恰足成为华胄子孙在异邦奋斗中,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缩影。她素描笔下众生,温柔敦厚,难得可贵。

她的叙事或抒情,蕴含了当今北美华人现实世界许多辛酸往事。海外华文报章杂志,每日均有许多成功者报导,固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他们在美国多元种族传统里,更是少数民族的殊荣。但我们可曾想到,有似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成功者的背后,容或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一定还有其他千百个无名故事,叙说无数英雄的酸楚血泪?

不,他们不是英雄,他们是英雄以外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千千百百流放在北美无数角落知识分子的人,喜欢《牛虻》,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英雄儿女》的群体大合唱,看到《列宁在十月》及《列宁在1918》。依然记得“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那些“名言”。

但是他们都到那里去了?一些幸运者,会像吕红继续在美国看着《英伦情人》或《美丽心灵》,甚至从《英雄》到《十面埋伏》。

也许,甚至会从《青春之歌》读到《往事并不如烟》。

但也有许多无名的他们,间或有所作为,而多数无甚作为,像一个“剩余者”(suDernuous man),可有可无,缓慢地消失沉没在北美华人社会里。像花,飘落在水面,打几个转,浮沉几许,最后无影无踪。那是运命吗?还是真实?

但他们是珍贵的,我敬重他们,就像我敬重每一个赤手空拳,自食其力,自我苟全的劳动分子。他们的朴实与尊严,经常让我感动。而许多自我吹嘘的知识分子则刚刚相反,他们招摇,他们诳骗。

读吕红的书,让我悠然想起百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海图书集成局)刊行了一部约六万余言的《苦社会》,无作者署名,书前有漱石生之序,内有云:

是书作于旅美华工。以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因宜情真语切,纸上跃然,非凭空结撰者比。故书内四十八回,而自二十回以后,几于有字皆泪,有泪皆血,令人不忍卒读,而又不可不读。良以稍有血气,皆爱同胞。今同胞为贫所累,谋食重洋,即使宾至如归,已有家室仳离之慨。

《苦社会》描述的是百年前1880年美国华工禁约条例执行问,华工在美开金矿筑铁路时,在加州或其他各地所遭逢的不平等待遇,自不可与今日华人处境同日而语。

然而时过境迁,华美社会有成就的人物不在少数,就像吕红书中访问的许多成功人士例证。如果吕红将来选择在美生活题材更趋凝聚统一,人物典型深刻,有雪中送炭,也有锦上添花,自可在女性文学或华文文学争一席位,置不待疑,谨此祝福。

2004.年12月洛杉矶作者简介:

张错,本名张振翱,曾使用笔名翱翱,广东惠阳人,1943年10月25日生,早年自香港九龙华江英文书院毕业后,于1962年进入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结识王润华、林绿、陈慧桦、淡莹等人,共同创办《星座》诗刊。1966年大学毕业后回港,次年进入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英文系进修,1969年获硕士,继又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1974年起,任教于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系迄今,担任主任多年。曾获聘国立政治大学及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诗集《过渡》、《死亡的触觉》、《鸟叫》、《洛城草》、《错误十四行》、《双玉环怨》、《漂泊者》、《春夜无声》、《槟榔花》、《沧桑男子》,论评集《从莎士比亚到上田秋成》。编有《千曲之岛》(台湾现代诗选)等 多种。

后记

并非多余的话

(1)

每逢春天,武大校园的樱花纷纷扬扬。人在异乡,透过越洋电话和伊妹儿,仍感觉那淡如柔云的芳华。恍然就想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觉得那是一段很值得回味的日子。犹记在武大读书时,文学评论家陈美兰、于可训老师等曾建议我,多写散文。我说写不出“大家之气”。老师道,为什么一定要黄钟大吕?小桥流水也好嘛!一晃也好多年了。我不仅没有写成“大家”,连“小家”也未敢自许。

去国离家,陡然转换到另外一种陌生环境,其问巨大的冲击和落差,还有那种“寄人篱下”的漂泊感,变幻莫测,纠结在情绪暗流之中。想要诉说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每当拿起电话,犹如决堤洪水滔滔不绝, “煲电话粥”“精神会餐”已成通病。以文字为生的人,还有到哪都改不掉的毛病:用笔倾诉。当感触如潮水般遽涌,急切要找到出口,找到心灵安放的地方,于是,就有了瞬间感悟;有了真实而稚嫩、粗疏或细腻、灵动或拘束的文字。

文字就是我娓娓的倾诉。

午夜梦回,心生一念:若将甘苦的心语端出,倾听文友批评,不是又如同回到了校园?发一组拙作得一番鼓励。老师说,“终于读到了你寄来的全部作品。我曾多次在外地与大学生作讲座时,问过他们一个问题:说是一对年轻的恋人的一场拥抱和狂吻,还是一个中年人午夜起身、拥被而坐的一声悠长的叹息,哪样更令人感动?大学生们的回答居然是我所期望的:后者!你的散文令我想到了这个提问,真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有陈年老酒一样的醇厚。如冰川一样漂流又不失期盼的生活经历,我在欧游期间听得太多了,也见过不少,读来真令人感叹唏嘘。你作品的语言和叙述的能力都有很大改变,洋味儿更足了。散文诗化的色彩很重,小说有新感觉的味道。”老师感慨, “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别感,前几年我在欧洲讲学的时候,也曾有过。记得回来还写了篇文章,叫《感受欧洲》,你的文章又勾起了我的感受,让我重温旧游。……真羡慕你有这么多温馨的回忆,我们现在是什么回忆也没有了,整日价不知为什么,总好像有忙不完的事,也许这样好,什么都不想,只干眼前的。实在固然实在,然而渐渐地人就成了一个实在的木头了。所以你有空还是多写写这些温馨而美丽的文章,这是防止人发生异化的良方。再则,散文写得能像小说一样,寥寥几笔,就勾画了一个人的性情,诚非易事。”

文友问有文必读,有读必复,有复必精,是远离中文核心语境的海外写作者,最好的精神滋润。无论是生存竞争下,为充塞版面的频频发稿,还是夜深人静的心灵释放……无形中成为边缘人的另一种文化坚守和生命存在方式。

(2)

秀才人情半张纸。因文章或聚会,与人相遇相识。交错变换的时空,大开大阖的命运。美利坚合众国,好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前些年,报社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特增辟“成功之路”版。让我试图从他人的光荣与梦想里,找出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或者“诀窍”。他们中有部长、州长、外交官、科学家、教育家、作家和艺术家、企业家和慈善家、律师、医生、政要和侨领。有的颇负盛名,有的小有名气或是行事低调默默无闻;但独特的个性和人性光芒,照耀着迁徙者的跋涉。令人不禁想起那首经久流传的歌——“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

从采写的上百篇人物特写中挑选出一小部分,汇集在此,让美华各界精英人物的心灵脉动,为我们提供不同层面角度和意义的观照。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使人内心驿动的理由;时有穷通、地有广隘、位有荣辱、一生的际遇,浮沉冷暖,在这里都已不再重要。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去接近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拉近距离,感受和领悟来自心灵深处的、伤感的、最温柔的倾诉;记取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动人故事和闪着人性光芒的成长经历,及对文化多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在我访问人家时,人家也在问我:你怎么来美国?又为什么会留在美国?我知道,这是个三言两语讲不清的问题。年轻时,若抓住命运给予的机会,人生当重新改写。可是当时根本觉得自己的脚,没必要踏上一条遥远的路。热爱华文写作的人,干嘛要到另外的国度去发展呢?岂料,朋友姐姐预言:不知天高地厚,将来要后悔的。十多年之后,我还是走近了美利坚——当初被一个清高的女孩斩钉截铁断然拒绝的地方。

(3)

毋庸忌言,从东方到西方,从奇妙的旅程到艰辛的历程;从短暂的停留到落地生根;对我头脑产生的震撼,对人生的改变是巨大的。那些观感灵感,毕竟是在应付生存压力的间隙里,零敲碎打写就的篇章。不过是大海边偶尔捡拾了几片贝壳、掬起一捧浪花, “就以小悲欢为全世界”。一旦要把见诸报刊的文稿结集出书了,又不免心怯。尤其是泛读了大家之作后,颇有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之感。一位学者说:文学是不朽的。我惶然。另_位编辑曾说,文章贵在真实。我心定。那么,就让我立足真实吧。

在写作和出书过程中,得到的热情鼓励让我终身受益无穷。首先要感谢《美华文学》社长黄运基先生,从最初给予我——一个外州陌生人发传真稿——的电话鼓励,到具体无言的诸多帮助;感谢《侨报》前副刊主编陈楚年先生,让从未谋面的我,在落寞徘徊孤军奋战的夜晚,尽情倾诉乡愁;前《星岛日报》副刊编辑刘维群,给我开辟了一块新的耕耘园地——“天高水长”;而他的匆匆离去,留给文友是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我要特别感谢美国阿姆斯壮大学校长黄天中博士,他挥洒自如的一句话: “泪水只能流在枕头上,笑颜永远面对世界。”竟成一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他一生为实现“没有围墙的大学”而全球奔波,就在匆匆启程去飞机场前,越洋电话仍给我打气——“努力呵,加油!”……感谢每一位朋友和师长对我的关爱,也感谢亲人对我的包容和支持。更感谢花城出版社詹秀敏编审、冯沛祖先生,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以信心耐心和诚心,让读者分享了自己——人在异乡的成长历程。

因为你的厚爱,让我有了与你交流的机会。

2005年初于美国旧金山

书评(媒体评论)

她笔下有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现实的我,观看北美人生百态,旋转回复,瞬息百变,有如眼底百花筒,七彩缤纷。另一个是来自东湖水畔抒情的我,感怀身世,悱恻缠绵……  ——张错  具有敏感痛苦的灵魂,能透彻物欲横流背后的糜烂而空洞的本质,以文字抗衡着苍白和麻木,并且在人生不甘沉沦的泅渡中,奋力划向遥远的彼岸……  ——王灵智  她是“楚人”。楚人执着,楚人更率真。这率真呈现了她的状态、感觉和梦想,也呈现了社会与人生。呈现是沟通,也是呼唤。然而不管得到的是什么,这早已不只是吕红自己的,而是她以率真的心及率真的寻找呈现的、一个漂泊者最为切肤的生命体验。  ——李硕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2: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