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李允鉌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本书认识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全书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指出他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此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较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优秀遗产的知识性书籍。著者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设计原理与营造方法诸方面,均一一予以较全面介绍,并运用中外建筑对比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其相互影响与渊源异同,立论有据,图文并茂,并有提示标题附于正文之侧,新颖醒目,对研究和热爱中华古典建筑的广大读者而言,此书是一部有益的参考书。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建筑/11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17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23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29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35

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39

第二章  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47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52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57

“门堂之制”及其他/63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69

第三章 分类概述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77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变/82

宫殿和宫城/90

礼制建筑/100

佛寺·浮屠及其他/106

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115

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121

第四章 平面

建筑平面的构成/129

单座建筑的平面/134

建筑群平面/140

典型的平面制式/146

布局的组织和程序的安排/151

第五章 立面

建筑立面的构图/161

立面构图的组织和展开/167

台基/173

屋身/179

屋顶/185

第六章 结构与构造

结构·构造的设计/195

结构原则的演变/202

材料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209

构件的形制/216

屋面的构造和屋面的曲线/221

第七章 主要构件的形制

柱和柱础/229

斗拱/236

雀替·驼峰和隔架/243

栏杆/251

槛}匡和隔扇/258

第八章 色彩·装饰及“内檐装修”

色彩的由来/267

装饰和彩画/275

天花和藻井/283

门窗/289

隔断/295

第九章 园林建筑

设计思想和意念/305

历史的基础/310

构图的原则/317

园的构成元素/322

“园群”的组织/329

第十章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非房屋建筑/339

城墙和城楼/344

桥及“桥屋”/351

“塔庙”及“塔坟”/358

陵堂与墓室/366

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

古代的城市和规划/377

都城的盛衰和兴亡/383

城市形状的产生和变迁/390

城市的内容和组织/396

道路网和城市的布局/402

第十二章 设计·施工·研究和著述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411

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416

古代的建筑施工工作/423

古代有关建筑的研究和著述/428

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434

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继承/443

试读章节

“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意念”。用这样的一个书名好像比较“简而雅”,可惜就是不那么通俗。

这是一本意欲用现代建筑的观点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的书。论述这一类专题要涉及的学术范围非常之广,除了直接相关的艺术和科技之外,无论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等等也无一不与之有关,因此下起笔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带来较为浓厚的学术意味。

笔者并不打算令这本书成为一本极为严肃的、枯燥的、语言无味的学究式之作,相反地力求取材和行文都能够生动活泼一些,尽量注意使它能够引起阅读的兴趣。为了方便更多人容易阅读,较为偏僻、少见的名词和术语都做出详细的解释或者注释,相信它同时也可能成为一本文化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播性读物。

全书的内容当然能够给那些意欲模仿中国传统形式的设计者们提供足够的参考资料和设计论据,不过更主要的目的却是希望能够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解决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和评价问题,由此达到建立一个较为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价值观念。在这个意义和目的上,就是设想它将会负起一定的历史文化任务。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个人的意愿,借此而自我鼓励去完成这一件颇不容易完成的工作而已。其实,限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眼高手低在所难免,它绝不会真的成为那么成功的作品。

虽然,本书大量地引用中外古今有关的文献和著述,但是,它绝不只是一本“述而不作”的东西,其实它的精神和重点还是放在一个“论”字上。坦白地说,写作本书另一动机就是希望同时表达自己对建筑设计多年来积累的意见和体会。本着“独立思考”的精神,书中也对中外著名的学者如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李约瑟、伊东忠太等人有关的著述当中的某些问题都做出了一些讨论,或者提出不同的论点。当然,在这许许多多的大胆地畅抒己见当中肯定存在着不少的错误或者偏见,不当之处希望高明人士能不吝指正。

两位审阅过原稿的建筑师都提出过这样的意见:它应成为一本建筑师或美术设计师都应存有的工具书,以便碰到有关问题时可以随时查阅。于是,为了方便查阅,特地在内文之外添加了“提要”。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盼望能看到一本较为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著作,而且心里老是觉得总会有人正在为此事而努力。当然,写这样的一本书,当时自己是想也不敢想的,只是预计教过我“中国建筑”这门课程的梁思成教授、龙庆忠教授等专家迟早会出版这一类的著述。1957年,刘致平教授编著了一本《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可算属于这一类的书籍,但是似乎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一个类型。

时问一下子就过去了二三十年,中国近代的建筑著述并不如预想中那么丰富。不知何故,我常常会想起或者可以以自己的力量来达到看到自己所盼望看到的作品的愿望。

1957年,我在欧洲参观了不少著名的西方古典建筑物,虽然它们大部分早在书本中熟悉,相见之下仍然还有另一番感受。回来之后曾以比较东西方建筑作为话题,写了一些游记在《广角镜》上面发表。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兴奋,与该刊编辑部工作人员交谈时,我提及有过写一本有关中国古典建筑问题的书之设想,不料竟然得到他们的赞同和支持。他们不但让我将其资料室可供参考的书籍都搬回去,而且时相询问。于是“一时戏言”就成了“骑虎难下”之势。

平心而论,假如没有他们的督促和鼓励,这本书稿相信是不可能完成的。此外,取得一些专业人士的协助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陈洪业建筑师供给我历年收藏得来的中外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籍,其中且包括了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出版物,今日来说就是十分难得和珍贵的资料了。美术史家潘业先生给我提供了他数十年来珍藏的有关中国建筑的史料和典籍,因而很快就使我手上的参考资料达到近乎完善的地步。假如没有他们提供的珍贵资料,这本书即使能够写成,内容肯定也会是十分苍白的。

开始的时候,应该使用什么体裁问题使我伤透了脑筋,想了又想,写了又写,在摸索的过程中真不知浪费了几许笔墨和纸张。几个月过去了,结果还是难于下笔,其后,终于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得到了启发。为了学习他的治学方法和文风,我首先将他的原著第四卷第三分册房屋工程部分小心地译成了中文①,做完了这项工作之后似乎由此而得到了一种突破,体裁问题似觉已经迎刃而解,思想好像突然开朗起来,结果这样才可以振笔直书下去。

1976年的夏天,初稿终于完成了。当稿什交给出版社捉意见的时候,自己很快就将它令盘否定,因为愈看愈觉得错误百出,无一是处,结果在秋天之后又重新从、大至尾改写了‘次。这一改写却把原来的规模扩大了,从十多万字变成了三十万字,也许是经过初稿写作之后,对要论及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见解和体会。重写的工作量虽然较大,但是写起来就不像最初那样难于下笔,到了1977年的春天便冉次脱稿。接着的工作就是大量绘制和选择插图,一本完善的建筑著作中的插图肯定应该占较人的比重。

奉来计划可在1978年出书,因为广泛地征求有关学者、专家们的意见后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订,原定的计划就推迟了。“版向”的印刷设计本来已经做好了,因为添加便于查阅的“提要”¨义非重新来一次不可。幸而这是一本没有时间限制的作品。

序言

我小时候在私塾读到《论语》上的“不知生,焉知死”,不明它的意义,后来听到农民在夜校念到昔时贤文上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才悟到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有所发生、有所发展、有所消亡的。同时,消亡了的东西,又部分地寄存在后来再生产的东西中。不管你怎么分类,那些共通的与特殊的东西总会貌似地存在着。

学习、研究和编写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实际上是在“知生”。因为“死”了的东西不仅包含着它“生”的时候那种活泼生气,而且会影响或推动人们去再生产。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同时,“死”或消亡的东西,又是再生产而来的。这消亡的东西,也会去再生产而延续下去。这是“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若要“观今”之延续和再生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鉴古”,了解历史上的规律,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那就可保证顺利地延续下去和善于再生产。

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组成。这是出乎今西方人意料之外的。

这可能由于古代中原地区是得天独厚的温带地区,即所谓“华夏地区”。同时又南有热带、亚热带地区,北有寒带地区,西北有戈壁、沙漠,东南有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西南有崇山峻岭,东北有白山黑水,所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不过,这里有地震,有台风,有风沙,有寒流,有大风雪,有洪水水患。这些地理气候等因素可能是使中国古建筑长期少变的主要原因。

另外,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哲学艺术的发展才是促进中国占建筑从原始社会制经夏制、殷制、周制、春秋战国制、秦制、西汉制、东汉制、三国魏蜀吴制、两晋南北朝各地制、隋唐制、五代十国各地制、宋、辽、金制、元制到明制、清制及各地区制,这是中国古建筑主流。这主流在历代传到四裔、四海就又成了各种与当地人民建筑相融合的风格。

还有本土产生过儒教、道教,东汉前后有西域的西王母、南亚的佛教、西亚的波斯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中国形成一个亚洲宗教汇集之地。特别是儒教、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广泛。不过,这些影响似乎只影响到人的精神,而很少如同欧洲基督教、天主教之教堂建筑受影响之大,及南亚受伊斯兰教影响之大。也就是说,外来宗教建筑传到中国来,到后来都中国化了。

还有内战、外患之多,也促进了建筑材料、施工、建筑政策的发展,特别随着火攻、水攻战术的发展,建筑又受到多次破坏、烧失、拆迁重建之灾难,但较之西欧各国之迄今分裂,我国幸而早在秦代就形成全国统一,汉代也长期统 。以后,虽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又告统一。此后,又有五代、十国、宋、辽、金、曲夏的分裂,但到元、明、清又告统一。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在历史上虽有分裂但建筑上的风格仍属统一。

由上面各种条件而论,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各民族共同肜成的建筑历史,是一件光辉的成就。而这,是经过与自然斗争即与寒暑风雪、地震台风、大沙暴、大洪水、大寒流做斗争,同时又要与内战外患中之火攻、水攻战术进攻的社会灾害做斗争,再加上科学技术、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上的斗争,终于还足完成了本东亚地区的天文、地理、气象气候,山、河、湖、海等所应发生的建筑内容和其相应的形式和形式中的精神。

今允稣先生于编完《李研山书画集》后于1975年根据其建筑设计经验,从设计角度来著述一本探讨中国古典建筑的设汁理论的书,名之日《华夏意匠》。这是一本新体裁、新方法的著作。现在有这本著作出现,我看足会达到那种从设计角度要求学以致用的目的的了。本书最可贵之处,是在用现代建筑的观点和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并希望能够较为系统地全血地解决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和评价问题。允鉌先生在本书中尽量引用中外古今有关文献著述以供讨论。同时他希望表达自己对建筑设计多年来积累的意见和体会,并对前人的有关著述中某些问题做出了一些讨论或提出不同论点,来请读者予以指正。这是符合百家争鸣的。本书又对中国古建筑术语作了注释,也会方便读者去阅读占籍;又特为读者做出提要,列于页边,这在题目章节分明外又添一提要,是方便人们去查阅的。本书插图丰富,排版醒目,足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特此推荐。

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七地辽阔,历史悠久,建筑遗产极为丰富。数千年来,中国建筑随着社会发展与建筑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城镇规划、平面布局、建筑类型、艺术处理以及构造、装修、家具、色彩等方面,久已树立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理论与缜密完整的营造方法,从而形成东方建筑的一大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灿烂辉煌之一页。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山西应县的木塔,江南的园林……既属中华民族优秀建筑遗产,亦为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

有关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特征及其光辉成就的书籍,近年出版问世者尚不多,且往往偏重于营造及历史文献考据。而建筑师拿君允鉌所著《华夏意匠》,则是一部较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优秀遗产的知识性书籍。著者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设计原理与营造方法诸方面,均一了,以较全面介绍,并运用中外建筑对比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其相互影响与渊源异同,立论有据,图文并茂,并有提示标题附于正文之侧,新颖醒目,对研究和热爱中华古典建筑的广大读者而言,李君新著乃一部有益之参考书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2: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