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古老的徽州山水,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体系。徽州文化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十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徽州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可能是目前深入开掘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现实价值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俊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古老的徽州山水,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体系。徽州文化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十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徽州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可能是目前深入开掘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现实价值之一。 目录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胡锦涛讲话(摘要) 序 朱文根 前言…………………………………………………l 第一章 追求民主崇尚法治………………………l 一、追求民众自治,订立乡(族)规民约……1 二、讲究平等互信,签订契约文书…………6 三、诉讼禀报官府,争取应有权益…………9 四、勒石立碑公告,维护社会秩序…………13 五、居官执法严正,体察下情民意…………17 六、尊重女性权益,批判贞节观念…………27 七、民众不甘凌虐,奋而抗争欺隐…………30 第二章 讲究公平主张正义………………………32 一、深明大义,追求平等……………………32 二、崇尚气节,文雅和睦……………………36 三、仁心为质,以义为利……………………39 四、主持正义,不畏权贵……………………42 五、思想先进,行为勇敢……………………58 六、追求民主进步,倡导改革创新…………64 第三章 诚信为本友爱相处………………………76 一、 徽州前贤说“诚信友爱”……………76 二、“诚信友爱”之徽州士宦先达人物……83 三、“诚信友爱”之徽商人物………………92 四、“诚信友爱”之徽州文物和文存………101 五、“诚信友爱”之徽州谚语和前人遗训…115 第四章 乡邦安定社会有序………………………118 一、一府六县,延续千年……………………118 二、安定有序的社会机制……………………135 第五章 求索开拓 充满活力……………………176 一、求索穷理,源头活水……………………176 二、顺势思变,寄命于商……………………183 三、经营灵活,战术高明……………………196 四、勇于思辨,自我更新……………………201 第六章 天人合一 完美和谐……………………21l 一、山灵水秀,物华天宝……………………21l 二、精择佳地,巧夺天工……………………214 三、保护环境,和谐共处……………………237 四、徽州村落,胜似桃源……………………241 主要参考书目………………………………………259 后 记………………………………………………263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追求民主 崇尚法治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有着广博深邃的内涵。其中,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徽州民间社会精神支撑力之一。徽州民众文化基础(文化熏陶和影响)厚实,徽州人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不断演泽着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识见与行为;加之,徽州为官入仕者多有“居官执法……绳愆而纠缪”的态度,这足以探见徽州人极力摒弃人治,追求“公理”评判的求索之路。 一、追求民众自治,订立乡(族)规民约 徽州社会中,民间订立乡(族)规民约的情形非常普遍,特别是一些大姓望族,其规约更为精细,公众订立,人人受到约束,个个受到族人监督。如:黟县南屏叶氏宗族族规中“安生业”的条款.要求“族中子弟士农工商,各有恒业,非年高稚弱及有事羁留而在家闲游者,老成必督责焉”。由于有了这样的规定,“故族内少游惰之人”。 南屏叶氏祖训家风 祖宗详立家训,美善多端,闺族奉行,阅世二十,历年数百,罔敢懈怠。其所以正人心厚风俗者,至周且详也。今敬录于谱,以垂不朽云。 崇礼教,族中冠婚丧祭.华而不靡.俭而不陋,称家有无,不限成例。每岁元旦,阖族诣宗祠谒祖毕,序团拜。清明上冢,自始祖而下五代,俱设墓祭。照齿值年,备仪物,洁祭器,必诚必敬,与祭者颁胙,各有差。及岁时伏腊,宗祠内襄事值年,仿此而行。 正名分。尊卑有等,长幼有伦,无论礼见、燕见、进退、威仪、言论、称谓,各从其职,无敢亵狎。 安生业。族中子弟,士农工商,各有恒业,非年高稚弱及有事羁留而在家闲游者,老成必督责焉,故族内少游惰之人。 敦正道。居乡不奉淫祀,丧祭不尚佛事,即春秋祈报有在事典者,迎神演戏,不趋浮靡,惟尽诚敬而已。 禁邪僻。族中牙僻之禁至详,而所尤严者赌博。赌博之禁,业经百余年,间有犯者,宗祠内板责三十,士庶老弱,概不少贷。许有志子弟访获,祠内给奖励银二十两。恐年久禁弛,于乾隆十四年加禁,乾隆四十三年加禁,嘉庆十四年又加禁。历今恪守无违,后嗣各宜自凛。 和宗族。族内偶有争端,必先凭亲族劝谕理处,毋得遽兴词讼。前此我族无一字入公门者,历有年所。乾隆四十六年,邑侯殷公以“安分乐业”扁额表闾。族中士庶以舞弄刀笔出入公门为耻,非公事不见官长,或语及呈词讼事,则忸怩而不宁,诚恐开罪宗祖,有忝家风。 饬风化。族内不收义子,婚嫁不结细民,子弟不为优隶,不充当地保,违者斥逐。 杜匪类。支丁间有不遵祖训者,定行斥逐。生不入祠,死不列主。族中喜忧贺吊俱不得与。永垂家法,以示惩戒。 (《南屏叶氏族谱·祖训家风》)P1-2 序言 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先哲、志士仁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儒家祖师孔夫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415页)出色地描绘了古人心目中向往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一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历代中华先贤先哲和劳动人民不倦求索、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作出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从孔孟经典阐解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卓越实践,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华民族和谐社会的构建到了今天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在推进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徽州的先哲先贤和劳动人民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过大的贡献。徽州历代先贤先哲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承传和弘扬中华主流文化之精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调谐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了世人注目的古代徽州乡村社会这一特殊的人文生态.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这种人文生态是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精华在徽州地域的集中体现,是徽州先贤先哲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它不仅是世人考察了解宋以后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的一个特色空间,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段了不起的实践。 宋代新安朱熹集中华儒学之大成,其臻广大、致精微、综罗百代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华道统的传承弘扬贡献卓绝,而且将孔孟儒学精致化、理论化、普世化,使之成为深刻影响宋以后近八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正统思想。朱夫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说教,主旨在“格正君心”,他办教育,注四书,终生对理学的阐解和不懈的弘扬,都是为了推行其义、利之辨,建立社会道德制衡,构建其所追求的社会和谐。这在当时有其进步的意义。而当中国社会进入16世纪,在后儒理学弊端日甚的时代背景下,休宁戴震则以其思想家的勇气,严正审视和批判理欲对立、上下尊卑伦理观,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以情挈情”、要求“平恕”的新理念。戴震向往“与民同乐”、“省刑罚,薄税敛”、“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居者有积仓”、“行者有囊粮”、“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富民社会。戴震这一理想和谐社会的描摹与追求,其“富民为本”的宏论,为当时的新兴平民阶层所钦服,因而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在20世纪初,那位勇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大学者徽州人胡适,同样为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为中国社会摆脱黑暗、蒙昧、落后而探求了一生,他在倡科学、求民主的同时,也曾深情地向世人推介徽州桃花源里人家的文化生态,对战乱造成的徽州家园衰败惨象痛心疾首。与胡适同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则从平民教育入手,创建生活教百理论,立志集一百77资金,揽一百万人才,办一百万学校,改造一百万乡村,以提高人民的素质为根本.为拯救苦难中的祖国,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奉献了毕生精力。 还有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徽州儒商们,他们以义为利、崇儒兴教、恤贫济困、诚信友善、爱乡爱国,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理念层面,都为徽州本土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江南城镇的崛起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因为中华主流文化对徽州的深刻影响,正因为徽州前辈们的卓绝努力,人们在倾心关注徽州这块中华儒教圣地的时候,竞惊奇地发现,古代的徽州,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徽州乡村,其实是徽州先贤与先民精心营构的那个时代的和谐社会。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徽州特定的历史沿革演进,由于新安朱熹理学的熏陶.由于徽商积聚的雄厚财富,使得当时的徽州成为重宗法、讲世好、敦邻睦族的“仪礼之国”、“江左名都”、“东南邹鲁”,成为务实思变、寄命于商、求索开拓、思辨理性、充满活力的学术渊薮,成为俭甲天下、崇文重教、儒风独茂的文风昌盛之乡。古徽州出而为官者多廉洁勤政,骨鲠风节,淡薄名利;为商者多尚义诚信,有社会担当和高尚的人文理性追求:为医者多仁心济世,爱人以德。这种古_徽州社会.“儒风独茂”、俗尚骨鲠,民间秉礼仗义、朴淳风雅.契约观念强固,义仓文会,恤贫济困,“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直有乡评”,“山村僻处少尘嚣”,“入夜不须防盗贼”,禁伐禁渔更禁赌,“此间仿佛武陵溪”,几乎就是先贤们所追求的“桃花源里人家”,浑然一幅古代和谐社会的美丽图画。 当然,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种相对封闭的徽州明清乡村社会,也并不是真正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绝然相-隔的“世外桃源”。宋以来徽州社会毫无疑问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带有这个特定时代深深的烙印。宋以来徽州乡村社会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封建血缘宗法制度森严,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温情脉脉的血缘亲情面纱遮掩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残酷现实,高大的贞节牌坊曾夺去一代又一代徽州女人的青春乃至生命,陈硕真、方清、方腊、宋乞、朱太等农民起义和“奴变”,都一再打破这个社会的安宁。我们要把徽州历代先贤先哲为构建他们理想的和谐社会的努力成果与封建统治制度和统治思想造成不和谐的悲惨结局严格地加以区别,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评析古代徽州社会,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有益借鉴。 古代徽州乡村社会的演进,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和法治制度确立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毫无疑问要充分吸纳我们的先人长期探求的丰富成果。徽州文化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十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徽州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可能是目前深入开掘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现实价值之一。部分本土徽州学研究者基于这一共识,扩开视域,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视角,对宋以来徽州社会追求民主、崇尚法治,讲究公平、主张正义,诚信为本、友爱相处,乡邦安定、社会有序,求索开拓、充满活力,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专题构辑,汇集、整理、编纂成篇,意在帮助读者了解徽州先哲先民构建那个时代和谐社会的种种努力,从中引发建设现代人文生态的思考。希望它的出版,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徽州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有裨益。 2005年4月27日 后记 徽州古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称.今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等殊誉。徽州先民在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如此厚重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宝藏,究其原因,具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借此契机,在4月5日工作室举行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上,黄山市社联汪炜提出了编纂《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创意,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并决定以徽州文化史料辑录成书。 全书设《前言》和六章,分别由工作室专家团成员辑录编纂,方利山:《前言》、第五章《求索开拓,充满活力》;毛新红、汪邦铭:第一章《追求民主,崇尚法治》;陈安生:第二章《讲究公平,主张正义》;胡槐植:第三章《诚信为本,友爱相处》;郗延红:第四章《乡邦安定,社会有序》;陈政:第六章《天人合一,完美和谐》;我与翟屯建统稿。 本书的编纂得到中共黄山市委的大力支持,王启敏书记挥毫题写书名,朱文根副书记欣然命笔作序。并给予编纂经费补助;编纂过程中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无条件提供资料查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给予热心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纂时间短促及编者对徽州前贤先哲与劳动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度尚有限,书中错讹之处,祈请读者不吝赐正。 李俊 2005年5月于黄山市李骏徽州文化工作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