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岭南建筑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汤国华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防晒、遮阳、隔热、散热、通风、防潮、绿化等几方面总结岭南传统建筑的防热经验,并扩展到对岭南自然气候适应的理论分析,对岭南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较全面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让岭南传统技术和历史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序言

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气候环境。我国炎热气候基本分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两大类,而夏热又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类。岭南地区的气候既属于夏热冬暖类型又属湿热气候范围。

岭南地区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山,东南沿海平坦,中部多丘陵。岭南山区多石少树,岭南平原多河流,少湖泊。组成珠江水系的北江、东江、西江贯穿岭南,三江在珠江三角洲汇合后,流入南海。从气候来看,岭南地区是南北气流交汇区。从地理来看,岭南地区是大陆与海洋的过渡区。在湖南、江西和广东三省之间横卧着一列东偏北至西偏南走向的南岭山脉。岭南和岭北地区,虽然是一岭之隔,其气候、地理、人文环境就明显不同。冬季,1月,南岭山脉基本挡住了北方吹来的寒流,使岭南大部分地区冬季不很长,不很冷。春季,2、3月,东南沿海又吹来湿暖空气,使岭南广大沿海地区初春经常“泛潮”。接着,4、5月春夏之交就是雨季。夏季,6、7、8、9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热辐射强烈,空气湿度又大,湿热天气很长,幸好有清凉的东南季风调节。如遇静风日子,湿热变成闷热,之后就是台风和雷雨的到来。这种天气一直延续到10月。秋季很短,11月,农业收割时候,秋高气爽。很快到12月底,冬天到来,气温不很低,但湿冷的天气往往使御寒能力很强的东北客人也感到不适应。“湿、热、风、雨”四个字概括了岭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从文化来看,岭南地区也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区。中国历史上秦、三国、南宋的三次中原人向岭南地区的大迁移,给岭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岭南人多次向海外移民,形成众多的华侨,他们也给岭南地区带回了多元的外国文化。中外文化的合璧构成了岭南文化的主流,相比之下,本地古老的百越文化处于弱势。事实上,从秦始皇派赵陀率领50万大军南下岭南开始,中原文化就开始处于强势。后来汉代岭南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通,海外文化就传入岭南,其势越来越强,最后与有岭南特色的中原文化合璧。这种中外文化交融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中原文化重农,海外文化重商;中原文化重传统,海外文化重新异;两种文化共存,就必须兼容。于是,岭南文化就形成了多元兼容、求实重利、开放求变的特点。

岭南建筑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反映岭南建筑多元兼容,功能优先、不断革新的文化特色。岭南建筑既体现建筑适应岭南地理气候特点,又反映岭南社会文化特征。岭南传统建筑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历史经验,可惜史书很少记载。现存的传统建筑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少部分是明代所建,元代更少。即使元、明代的建筑能保留下来,也都经历清代和民国的多次修缮,已较多反映清末民初的建筑特点。所以,岭南传统建筑主要是指近代建筑。岭南现代建筑应分早期和近期两大类。早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30年。早期的岭南建筑是在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司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指导下,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心设计,创作了一大批岭南新建筑,包括民宅、宿舍、新村、学校、电影院、剧场、展览馆、交易会、酒家、宾馆、公园、体育馆、火车站等。这批新建筑既继承了岭南传统建筑的优点,又适应现代功能需要;既适应岭南建筑气候,又体现岭南建筑文化,基本形成岭南新建筑风格。这批建筑曾被称之为“广派”建筑,它们也是岭南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广东先行,建筑引进海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建筑标准得到提高。星级宾馆首当其冲。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以高技术、高能耗、高消费来支持。西方国家即将过时的混凝土空架子、到处反光的玻璃幕墙很快流行于岭南,岭南建筑受到国际式建筑的挑战。岭南早期现代建筑轻巧、通透的建筑特色,遮阳、通风、隔热、防潮的适应气候的设计逐渐消失。经济迅速发展,建筑蜂拥而上。长官设计、业主设计、抄袭设计、快速设计是建筑“行货”充斥岭南的原因。岭南近期现代建筑正处于混乱期。岭南建筑的代表地——广州正面临严峻局面: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正在拆毁大量传统建筑;短视的旅游开发也正在破坏优秀的传统建筑。我们有些建筑师认为没有必要提岭南建筑风格,他们认为,现存有人控制室内环境的高技术,还研究什么通风遮阳?

鉴于上述原因,很有必要在岭南传统建筑群完全湮没之前进行抢救性的研究。虽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个别岭南传统建筑可以受文物法保护,但这些建筑毕竟是少数,而且保护范围也得不到保证,建筑外环境往往被破坏,还有不少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得不到立法保护。于是,岭南历史建筑的优秀传统就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另一方面,不少岭南近期现代建筑由于脱离历史,甚至是反传统、反地理、反气候,成了“病建筑”或“丑建筑”。它们的困境又有必要从岭南建筑的优秀传统中寻找出路。因此,“古为今用”即“传统建筑经验现代应用”就是研究岭南传统建筑的目的。

对中国古建筑防护技术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的教授们早在1985年参编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这一至今独一无二的庞大专著中发表了如下研究成果:

一、建筑防护技术概说(邓其生教授)

二、古代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邓其生教授)

三、古代建筑的防腐和防蚁(陆元鼎教授)

四、古代建筑的防火(龙庆忠教授)

五、古代建筑的防潮和防碱(邓其生教授)

在这批成果中,有不少是岭南传统建筑技术经验的总结。如提出了门窗和天井结合组织通风、天窗抽风、封火山墙遮阳和导风、窗下墙通透栏杆扩大通风面积、歇山顶山花设通风花格等,这些历史经验对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极有参考价值,也为后人开辟了继续研究岭南传统建筑技术的道路。

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和魏彦钧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广东民居》的专著中,又详细总结了传统民居的通风、遮阳、防潮、防蚁等经验,并对民问建筑“过白”这一既符合科学又有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

华南理工大学林其标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亚热带建筑》中系统地表述了亚热带地区建筑防热的现代理论,提出现代建筑设计要“遵循自然,回归自然”,现代民用建筑要“以自然通风为主,空调为辅”和建筑创作要“继承传统,重在创新”的新观点。

此外,《古建园林技术》一刊在1988年2、3、4期连续发表了华南理工大学萧大威教授“中国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研究”的研究成果。

1996年,台湾成功大学林宪德教授出版了《绿色建筑计划》和《建筑风土与节能设计》等系列著作,全面表述了热湿气候地区建筑节能与环保的设计思想和理论。

以上成果都是本书课题研究的基础。

广东、广西一部分、香港、澳门等地是岭南建筑的分布地。从建筑气候分区来看,这些地区又属南亚热带建筑气候区。海南岛、广东雷州半岛和台湾南部属热带建筑气候区。本书只提“岭南建筑”而不提“亚热带建筑”的原因是:

1.岭南建筑的研究范围比亚热带建筑小,主要包含广东、海南、广西与广东接壤的小部分。而“亚热带建筑”的研究范围很广,远远超出岭南地区范围。这是本人力不能及的。

2.岭南建筑的研究不但包括建筑气候的研究,还涉及建筑文化的研究,这就使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本书提到的“防热”概念主要是缘起1978年华南工学院亚热带建筑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建筑防热设计》一书。当时防热的概念主要指隔热、通风、遮阳、绿化四方面。1980年,全国统编教材《建筑物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四校编)对防热的概念有所发展:室外热环境的改善不但是绿化,还要选择房屋的朝向和布局,要防日晒;在隔热的同时要注意散热。1986年该教材的第二版还增加了“地面泛潮的防止”。至此,岭南建筑的防热理论应该包括防晒、遮阳、隔热、散热、通风、防潮、绿化等内容。本书就是试图在这几方面总结岭南传统建筑的防热经验,并扩展到对岭南自然气候适应的理论分析。

本书各章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读者可挑选某一章阅读。另外,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繁而不难的数学和物理公式,目的是定量分析传统经验,读者可以越过它们直接看结论。对岭南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较全面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本人是抛砖引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肯定不少,请读者指正,以便能进一步补充和修正,让岭南传统技术和历史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