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有正史记载的朝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朝代;一个有自己文字和语言,充满鲜明民族特色的朝代。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中的一支奇葩,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创建的西夏文明是那样富有活力,那样神秘莫测。让我们走进西夏人的世界,探寻一下西夏人的文明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寻西夏文明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吴峰云//杨秀山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夏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有正史记载的朝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朝代;一个有自己文字和语言,充满鲜明民族特色的朝代。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中的一支奇葩,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创建的西夏文明是那样富有活力,那样神秘莫测。让我们走进西夏人的世界,探寻一下西夏人的文明史。 内容推荐 本书是打开西夏神秘大门的钥匙。 它不仅给读者介绍了大量负载西夏历史文化的文物,展现出西夏文物的多姿多彩,同时还披露出只有亲历者才能知晓的西夏考古的诸多动人内幕,如三十年前发掘西夏帝陵的艰辛和危险,考古专家们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完成发掘任务的执著和智慧,国宝级文物鎏金大铜牛出土时工作人员和群众欢喜雀跃的场面,西夏重要佛教建筑宏佛塔的考察和命名经过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在作者的款款叙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难以忘怀。 本书尽管通俗易懂,但也不乏学术的切磋和探讨,有时以精辟而简洁的论证把读者带入深邃的西夏文化殿堂之中。比如在银川新华街发现的一批精美的鎏金青铜造像,究竟属于哪一时代,扑朔迷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作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层层剖析,考订异同,论证属于西夏时期,持之有理,令人信服。 本书还在科学地介绍西夏考古时,插上丰富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鸟瞰历史的沧桑。比如挖掘西夏陵园108号陪葬墓时发现了三具尸骨,其中两具确定为盗墓者。作者根据尸骨的鉴定和现场发掘情况,编织出一个三人盗墓的故事。这个看似虚构的情节,却让读者看到盗墓者唯利是图、破坏文物的丑恶行径,自然地会联想到现实社会存在并非虚构的盗窃文物的现象,在今天也有启迪和教育作用。 通过本书还可以体会到一代一代西夏研究专家伏案面壁、穷经皓首、孜孜不倦、探索求真的精神;还可以看到西夏考古专家不畏冬天风沙,夏天烈日。在枯燥而烦琐的平凡岗位上,为民族文化贡献一生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专家再现了西夏文化的殿堂,使读者能领略西夏文化的风采。 目录 序一/001 序二/005 东方的金字塔/001 贺兰山下古冢稠/003 在东方金字塔下考古发掘/008 墓室中发掘出盗墓人的尸骨/012 从这里出土了国宝/019 崇尚白色的古老民族/025 他们起名“白高大夏国”/027 自河流域是古老的家乡/030 党项人喜好白釉瓷器/032 白窄衫白褫裥/035 统万城·灵州城·兴庆府/037 赫连勃勃曾在这里建都/039 唐肃宗登基过的地方/045 东有黄河环绕西有贺兰山据险/051 迁徙使民族生存和发展/057 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059 漫长的迁徙之路/061 从游牧走向农耕/064 沉睡数百年的石碑问世/067 清代史地学家张澍的重要发现/069 解读感通塔碑/071 “绝学”研究的开始/077 传说埋藏了宝藏的黑水城/081 黑水城守将黑将军的故事/083 贪婪的外国探险家/086 这里就像一座书库/089 屈曲盘回的蕃书/091 蕃书是“天书”吗?/093 谁创制了蕃书?/096 蕃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文字/099 敦煌石窟中的精彩壁画/103 中国最早的唐僧取经图/105 别具匠心的童子飞天/108 壁画中的社会生产图/110 五彩缤纷的石窟藻井/111 神态各异的供养人/113 造型各异的寺庙和佛塔/115 造型别致的宏佛塔/117 排列有序的一百零八塔/120 藏在深山之中的拜寺沟方塔/123 装饰华丽的拜寺口双塔/124 塑有中国最大卧佛的大佛寺/127 西夏皇家寺院——承天寺/130 在都城内出土的婆金铜造像/133 意想不到的重要发现/135 鎏金铜造像出土后的年代争议/141 西夏人有能力造出精美铜造像/144 方孔圆钱透出的辉煌与梦想/147 识别西夏文钱币的第一人/149 西夏也行年号钱/151 钱币流通促进经济辉煌/159 西夏灭亡后党项族去可何方175 战争不能使民族消亡/177 明代还有人在使用西夏文字/179 党项族人被其他民族所融合/182 参考书目/185 试读章节 虽然说西夏陵墓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比,无论其外形、结构、质地都不相同,但称其为“东方的金字塔”,实在也不为过。因为西夏陵的每一座陵台,还真是具有佛教含义的五层或七层密檐式实心塔。这种形式的陵台,从古到今在中原地区是不曾见的。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民族笃信佛教,西夏的历代皇帝,对佛教更是推崇备至。他们希望死后能够像佛祖和高僧一样轮回转世,因此把灵台修建成浮屠的形式。 在东方金字塔下考古发掘,在许多人眼里都觉得是件很有趣的事,实际上考古发掘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事业。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和野外生活条件,更是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到的。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考古工作人员总是怀着要寻找西夏那段被人们遗忘了的历史、揭开西夏王朝神秘面纱的决心,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 经过初步调查,在西夏陵最早确定发掘的,是位于陵区中西部山脚下的一座依山建造的帝王墓,当时被编为八号陵。在西夏陵区数百座陵墓中,之所以选择了这座陵,是因为它距兰州军区驻宁空军某部的原家属区最近,发掘工地接水、接电都比较方便。 八号陵的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发掘工作首先从清理墓道开始,发掘前墓道填土隆起,呈鱼脊梁状。在探明了墓道填土中没有包含物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发掘进度,租来了两台履带式推土机,但由于墓室太深,推土机只推到七八米深,就爬不上来了。于是又改用卷扬机,从墓道中将填土一车车吊上来。 西夏陵墓道中的填土,黄土中夹杂了许多大小不等的碎石块,既重又难挖,随着发掘深度的不断增加,不仅吊土的速度愈来愈缓慢,而且危险性越来越大。不要说从地面上掉下去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就能把在墓道下面的工作人员砸死,就是工作人员自己站在墓道的工作面上,抬头向上看,只见一线天,陡峭的墓道两壁,似乎正在渐渐地合拢,瞬息之间就会变成西夏皇帝殉葬的屈死鬼。为了保证发掘工地的绝对安全,同时也解决工作人员在深坑工作的心理障碍,考古队向上级申请特批了上百方圆木和板材,将墓道两壁牢牢顶住,同时用帆布把墓道的上开口遮盖起来,使工作人员在墓道下面工作时减轻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清理墓道填土的工作虽然每天都在进行,但似乎总是挖不到底。由于这是第一次发掘西夏的陵墓,墓道的填土中又含有大量石块,无法用洛阳铲探测深度,因此谁也不知道西夏墓究竟有多深?发掘工作的进程,开始是按天计算,后来渐渐成了按周计算,最后则变成按月计算。八号陵仅墓道中的填土,就挖掘了近三十个月。从开工之日起,两年多以后才终于在墓道的北壁,露出了墓门的痕迹。将墓道的填土全部出尽后,考古人员一测量,从地面到墓道底部的深度竟有24.6米,相当于八九层楼房那么高! 进入墓室,发掘清理工作的难度就更大了。发掘清理未被盗过的墓葬,出土量主要在墓道,而墓室中只会存有极少量的灰土。但西夏八号陵是一座曾被多次盗扰的陵墓,在墓道清理时,已发现靠近陵台的墓道后端,有一个直径近20米的圆形盗坑。考古工作者原指望盗洞也许只打了一半,盗墓者见墓室如此之深,会中途放弃;或者盗洞打入了墓室,但只取走了一些价值较高的随葬品。然而,考古工作者这种急切盼望能发掘出土大批实物,以尽早揭开西夏王朝之谜的愿望,随着墓室中几乎堆满的淤土一车车被清出,而逐渐成了泡影。 P008-010 序言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大夏国(或称夏国)的别称,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王朝。它作为有宋一代中国的第三大势力之一,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也对北宋、辽国及南宋、金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起到制衡作用。欲了解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不可不关注西夏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到今发展成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五千年来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更多,有的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一些消失的民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曾经展示过威武、雄壮的场面,在中国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党项族就是有着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已消亡的民族之一。欲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可不关注党项族及西夏的历史。 在宁夏唯一建都的王朝是西夏,其都城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即今天的银川市。西夏从在灵州(今属宁夏灵武)立府,到兴庆府建都立国,历经十二代帝王,前后二百多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宁夏的影响至深至远。“宁夏”这一地名启用于元代,与夏国直接相关。因而,欲了解宁夏,不可不关注西夏的历史。 距今七百多年的西夏,离我们似乎是那么遥远和陌生。与西夏同时代的王朝相比,地处中原地区的宋朝,因其历史文献和文物的丰厚,似乎可以触摸;同为少数民族王朝的辽、金两国,也因有正史可据,而显得具体生动。传世至今的西夏的历史文献,就是比起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甚至两千年前的汉朝,也显露出记载粗疏和面目模糊。中国有后朝修前代历史的传统,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独具风采。但元朝作为宋、辽、夏、金的后朝,却仅修了《宋史》《辽史》《金史》,而未修夏国史,这就使很多西夏历史资料未能通过正史保留下来。蒙古军队武力灭亡西夏时,对西夏文物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破坏,仅存的西夏资料也逐渐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使西夏的历史变得蒙咙而神秘。 随着近代大量西夏文文献的发现和逐步解读,随着众多西夏文物的出土和研究,西夏的历史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西夏的著述越来越多,西夏的历史面貌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一门新兴的学科——西夏学诞生了。然而,近代以来有关西夏历史文化的书籍,大多篇幅较长,且多带有很浓的书卷气。不少关心西夏历史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切盼能有篇幅不大、通俗易晓地介绍西夏历史文化的著作。吴峰云和杨秀山同志的这部新作《探寻西夏文明》就是大家期望的这种著作。 峰云同志从事西夏文物考古和西夏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就读于西北大学时,就钟情西夏考古。峰云同志深知研究西夏考古,要懂得西夏文,因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利用大学的暑假,专程自费到北京请教专家,学习西夏文字,收集历史资料,其用心之良苦,实为难得。那时,我第一次和他相识。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对著名的西夏文——汉文对照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进行校勘,成绩斐然。他在宁夏博物馆长期从事西夏文物考古工作,参加了包括西夏帝陵发掘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实践,有很多重要考古项目由他主持,他对宁夏的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峰云同志还和我有多次合作。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宁夏博物馆发掘西夏陵园的108号陪葬墓,出土了若干西夏文、汉文碑文残片。那时峰云同志从宁夏携来碑文拓片若干,交我译释,看能否确定墓主人和时代。当时我翻译、揣摩,竟将部分残碎碑文拼接起来,不仅确定了墓主人是官职为尚父、太师、尚书令、知枢密院事的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而且确定了他生活的时代和相关的事迹,写成简短文稿交峰云同志。另一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一起去安徽等地调查西夏后裔,在合肥、安庆一带遍访党项后裔余阙的后人及余阙的住地、读书地、墓地、祠堂,并搜寻到两部珍贵的《余氏宗谱》,为这支西夏后裔的研究,找到了重要的资料。这是西夏学界第一次找到有确切资料依据的党项后裔。那次我们还顺路到南京,寻找明代祁承蝶编纂的海内孤本《宋西事案》。当时南京大雨滂沱,我们冒雨前往南京图书馆抄录文献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还有一次是峰云与我和白滨同志合作编写《西夏文物》一书,他作为文物考古专业人员撰写书稿、搜集图片,对此书的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潜心研究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峰云同志长期的工作积累,他对国内外西夏文物了如指掌,对西夏研究也详悉贯通,他广博的阅历和深厚的知识,显然为他撰写这部著作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我有幸先于他人阅读了这部书稿,感到很欣喜。因为这部书以不太长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夏的历史和文化,一方面资料翔实,言之有据,另一方面剪裁得体,通畅易读,使人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获得有关西夏的主要知识。 我们可以随着作者自如的笔触,了解西夏开国皇帝元吴及其祖父李继迁、其父李德明为创建大夏国金戈铁马、轰轰烈烈的精彩画面,可以看到西夏王朝近两个世纪的政局演变,还可以见到包括西夏儒学、佛教和民俗在内的多民族文化的接触和交融,看到涉及西夏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和嬗变……总之,这本书可以成为打开西夏神秘大门的钥匙。 本书不仅给读者介绍了大量负载西夏历史文化的文物,展现出西夏文物的多姿多彩,同时还披露出只有亲历者才能知晓的西夏考古的诸多动人内幕,如三十年前发掘西夏帝陵的艰辛和危险,考古专家们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完成发掘任务的执著和智慧,国宝级文物鎏金大铜牛出土时工作人员和群众欢喜雀跃的场面,西夏重要佛教建筑宏佛塔的考察和命名经过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在作者的款款叙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难以忘怀。 本书尽管通俗易懂,但也不乏学术的切磋和探讨,有时以精辟而简洁的论证把读者带入深邃的西夏文化殿堂之中。比如在银川新华街发现的一批精美的鎏金青铜造像,究竟属于哪一时代,扑朔迷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作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层层剖析,考订异同,论证属于西夏时期,持之有理,令人信服。 本书还在科学地介绍西夏考古时,插上丰富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鸟瞰历史的沧桑。比如挖掘西夏陵园108号陪葬墓时发现了三具尸骨,其中两具确定为盗墓者。作者根据尸骨的鉴定和现场发掘情况,编织出一个三人盗墓的故事。这个看似虚构的情节,却让读者看到盗墓者唯利是图、破坏文物的丑恶行径,自然地会联想到现实社会存在并非虚构的盗窃文物的现象,在今天也有启迪和教育作用。 通过本书还可以体会到一代一代西夏研究专家伏案面壁、穷经皓首、孜孜不倦、探索求真的精神;还可以看到西夏考古专家不畏冬天风沙,夏天烈日。在枯燥而烦琐的平凡岗位上,为民族文化贡献一生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专家再现了西夏文化的殿堂,使读者能领略西夏文化的风采。 一百年前人们对西夏知之甚少,经过国内外几代西夏学者的努力,特别是近三十年西夏研究的大踏步前进,我们已经能够大致地描绘西夏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和丰富、生动的西夏历史相比,也许我们现在对西夏的了解还仅仅是拉开了序幕的一角。可以想见,二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后,我们对西夏的了解会更加丰富、厚实。这种推论是有根据的。近些年来,已经发现的大批西夏文献陆续被刊布,整理、翻译、利用、研究这些珍贵资料的工作,也将步步深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西夏文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直接反映西夏社会的文书,如户籍、粮账、借贷和买卖契约、军抄册、告牒、书信等,随着这些文书的解读,我们对西夏社会的认识会更加具体而深刻。另一方面国内很多地区,特别是西夏故地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一带,不断有新的西夏文物破土而出,几乎每年都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这些文物无疑都是透视西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它们会用无声的语言叙述西夏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无穷尽的地下宝藏只能出现在西夏的故土——中国,它们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遭到流失海外的厄运。 西夏是中国的西夏,中国对西夏学的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关部门应重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夏文化研究,切实关注并促进西夏学的发展。目前大批西夏文文献的问世和熟悉西夏文译释的人才的极端匮乏,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因此,重视和加强培养西夏研究人才,特别是通晓西夏文的人才和具有综合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西夏文物的发掘、整理和刊布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设立重点课题,利用公布的文献和文物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开掘。重点研究过去未曾涉足或难以解决的重要课题,提倡啃硬骨头的钻研精神,注重论著的含金量,加强学风建设,避免重复甚至抄袭。反对急功近利,坚持正确的学术道德,以推动西夏研究向纵深发展。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也应共同参与西夏学的研究,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使西夏资料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对各种知识的广泛需求,要求专家们既能写严密论证的学术著作,也能写科学的普及读物。西夏学的知识需要钻研和不断创新,也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普及。期望有更多的西夏学家,能撰写出百姓们喜闻乐读、普及性较强、颇具特色的科学著作。 史金波 2005年10月25日 于北京太阳宫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