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做到“小忍”,方成事业“大谋”。
忍能使人免受外界袭扰,不夹在矛盾的风浪尖上,不陷入无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时间了解社会、感受职场,有饱满的精力思考人生,谋划事业。能忍者,如潜龙在渊,静心平气,洞察人生,窥探机遇,不发则已,一发必胜。忍者,不争鸡毛之利,不抢琐屑之功,胸有百万雄兵,方有战略之举。
忍,是将刀架在心上的考验;让,是为人处世的润滑剂。忍让是交际应酬的诀窍,是修身自省德性的陶冶。
忍让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私欲,无所畏惧的表现。忍让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是智者的胸怀,忍让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忍的技巧不可不知
忍让也是一种人生艺术,是有其技巧存在的。达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仅能够圆融地处世,更能成功地达到事业的顶峰。1.外柔内刚
能忍与否常常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因而忍一般是指每个人的精神心理承受程度,让则是将这种忍的精神在个人的行为之中表现出来。换言之,忍是让的内在思想根本,让是忍的外在具体表现。
当我们已开始拥有忍让心境后,就应该注重忍让的技巧了。
例如:微笑的面庞,文雅得体的举止、言语等可以使人如沐春风,不觉间受到感染,或者改正自己的粗暴、无礼,或者以礼还礼,礼尚往来,让这种美德不断影响周围的人,逐渐形成一个祥和、安宁、谦逊、识礼的氛围。
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即使是懂得“忍让”之人,其技巧的高低,也会导致结局的好坏差异。
《菜根谭》中说:“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牙齿较之于舌头,自然是坚硬刚强的,可是它们却经不起虫蛀菌噬,常被腐蚀得不堪入目,直至完全脱落,而柔软的舌头虽经酸甜苦辣,却毫发无损,安然无恙。战国时的晋国,其大权被智伯瑶、魏桓子、赵襄子和韩康子四位大夫掌握着,后来,四位大夫间发生了矛盾,势力最大的智伯瑶便依仗自己的势力胁迫其余三家将各自方圆100里的土地交给他。韩、魏两家自知财势逊于智家,无奈之下只有勉强答应,不得不忍气吞声地交了出来,唯有赵襄子不愿受其胁迫,便以维护祖先的基业为借口,拒绝了智伯瑶的无理要求,没有交出属于自己的这一部分势力范围。
智伯瑶为此勃然大怒,于是联合交出了土地的韩、魏两家共同发兵攻打赵家。赵家也不示弱,由赵襄子亲自率领自己的兵马坚守在晋阳城内与之抗衡。
P053
人生在世,为何当忍?
忍是弱者站稳脚跟、积蓄力量的最好保护伞——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实质就是一个弱者开始直面社会,直面强者。弱者缺乏经验、缺少资金、缺少关系,以这样的状态要“笑傲江湖”,非要有“夹着尾巴做人”的胸怀:对不如意的境遇,要忍;对不满意的工作,要忍;对他人的冷眼挖苦,还要忍。
忍能使人免受外界袭扰,不夹在矛盾的风浪尖上,不陷入无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时间了解社会、感受职场,有饱满的精力思考人生,谋划事业。
忍者发现大机会——
视野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思想有多深,基业就有多深。能忍者,如潜龙在渊,静心平气,洞察人生,窥探机遇,不发则已,一发必胜。
成功的人是懂得放弃的人。忍者,不争鸡毛之利,不抢琐屑之功,胸有百万雄兵,方有战略之举。
小机会往往显露在外,人人皆知;大机遇常常品质内藏,得之不易。一个天天盯着小机会的人,很难做到“静水至深”,发现大机遇;大机遇是留给忍者的礼物,心态浮躁、凡利必争者止于此。
忍使弱者积小成大,也可使强者无往不胜——
忍是长远的,是个战略。
小的、弱的要忍,大的、强的更要忍。
虽强却行事低调,虽大然为人平易,思想上俯视,做事上平视,平和待人,认真做事,则大者愈大,强者更强。
忍的最高境界,是把其内化于血液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真实近人。这样的人,路越走越宽,业越积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