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爱吃的招牌菜菜典,足不出户,吃尽中国美食。
会做——营造色香味俱全的人生,会吃——有滋有味的人生的起点,亲手制作,经营一个温暖的家,吃出品位,咂摸华夏饮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各地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有南方风味和北方风味之分,有“南甜北咸”之说,还有“八大菜系”、“四大名菜”等等。这本《吃遍中国》,是为想要居家烹饪品食中华各地风味美食的朋友精心准备的!本书将引导你在旅行中体验美食的精妙,在色香味中体味美食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苦辣酸甜中书写行走人生的风情万种。全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各餐厅饭店及普通家庭参考制作。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我们暂且不论西方的“性”文化,想想中国的“吃”文化,的确有些“搞”头。
看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名——佛跳墙、掌上明珠、白云猪手、梅菜扣肉、寸三白莲、清和元头脑、叫化童子鸡、夫妻肺片、灯影牛肉、金钩挂玉牌、曹操鸡、白切鸡……
大嘴吃八方。本书将引导你在旅行中体验美食的精妙,在色香味中体味美食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苦辣酸甜中书写行走人生的风情万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名菜仿若艳丽奇葩。不要说菜的做法异彩纷呈,就连菜的名字也绚烂缤纷。吃文化会直接反映在菜名上,给菜起名字很有讲究:一个雅名可以成为绝句妙语,令人反复品评;一个巧名就是一个生动传说,惹人拍案叫绝;一个趣名包含一个历史贼,让人回味无穷。
北京简称京,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身为“首善之区”,棋盘式的城市格局宏伟整齐,城市建设颇有气派,是北方内陆型城市的代表。北京春天沙尘弥漫,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流滚滚,惟有秋高气爽,比较可爱。
据说,古代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现今,老北京人多承八旗子弟余风沐浴,又许多既受官文化熏染,常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事,又以玩世的心态体味人生。居高,故睥睨世界,纵横捭阖,尤其在“地方上”的人面前,盛气凌人;玩世,故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于是侃爷辈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恶名。而北京作为移民城市,来自四面八方、南北东西的移民也给这座古朴的城市增添了新的血液。
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的市树为国槐和侧柏,市花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产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蓝、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驰誉世界。
北京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文化教育事业,它有着有许多著名大学和文化机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人才,让这座古都的文脉得以延续。
吃在北京,那真是一点儿也不虚假。
北京菜中的名菜名点有:北京烤鸭、烤肉、涮羊肉、潘鱼、醋椒鱼、白煮肉、酱爆鸡丁、油爆肚仁、糟溜三白、黄焖鱼翅、桃花泛、干煸牛肉丝、三不粘、炸佛手卷以及满汉全席、全猪席、全羊席、全鸭席、全蟹席等,都蜚声中外。随便拿出一个,那都要品味半天的。
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为最好。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小吃店不愿自己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有个叫“焦圈俊王”的,原是“南来顺”职工,已过世。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绝无硬艮的感觉。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P1-2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文化。”我们暂且不论这样比喻是否合适,想想中国与“吃”有关的事儿,的确有些“搞”头。
中国人吃蛇吃鼠、吃鳖吃豚、吃鱼翅之类暂且不说,吃这些总还算与饮食有关。但还有“吃回扣”、“吃黄牌”、“吃官司”、“吃不消”、“吃不开”、“吃了豹子胆”……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得“吃”,还真有点儿意思?
对于美眉靓女,有句成语就更绝了:叫“秀色可餐”。假如你写成“秀色可观”或“秀色可赞”,一定会有人不答应了,而且还会讥笑你的无知与肤浅。
喜欢的,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讨厌的呢?则要“打杀了煮吃”。这“打杀了煮吃”与“秀色可餐”,犹如硬币的两面,爱憎到头都落实到一个“吃”字上。
这就是中国的“吃”文化,一不小心就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可想而知,这“吃”字必定还会继续演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名菜是其一朵艳丽的奇葩。不要说菜的做法博大精深,就连菜的名宇也是绚烂缤纷。吃文化会商接反映在菜名上,给菜起名字很有讲究,一个雅钇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绝句妙语,令人反复品评;一个巧名或许就是一个生动传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趣名叮能包涵一个历史典故,让人回味无穷;即便是一个俗名,也许就是一个谐趣笑谈,却可以逗得你前仰后合,俗得在理嘛。
巾国古往今来一向讲究吃,吃在中国是当今世界举世皆知的,连外国朋友一提起东方饮食,都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连呼Good、Cood、Verv Good。吃在中国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使中国菜烹艺炉火纯青,在世界上独享殊荣。
记得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悦目的东西是艺术品,悦耳的东西是艺术品,悦嘴的东西也应该是艺术品。他的原话大意如此,可见“吃”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当时广东人来说,实在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其实,在一代大侠金庸笔下,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惊世骇俗的武功、痴男怨女的柔情之外,他在美食上的描述也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在这里,仅从《射雕英雄传》中挑选了几道经典菜肴,本着美文共欣赏的原则,把它们拉下神坛,来尝一尝只存在于武侠世界中的美食,是否真同小说中所提一般,可谓大快朵颐。
叫化鸡:文中所提的叫化鸡,是直接剖开公鸡的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但是却不除毛,然后用湿泥连毛裹起整只鸡,再丢进火里烤,等到湿泥完全烧于,再将其剥去,鸡毛也随之掉落,白嫩的鸡肉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让闻香而来的九指神丐露出一脸馋涎欲滴的可爱模样。 炒白菜、蒸豆腐:正如老洪七公所说,越是平常的菜肴,越能显出烹调技巧,黄蓉丫头的炒白菜只拣菜心,用鸡油和鸭掌末生炒,其鲜美可想而知;而蒸豆腐更是挖空心思,取一火腿挖出24个小洞,再将豆腐削成圆形封入火腿里蒸,待蒸熟后,火腿却弃之不用,独留其香于豆腐之中,煞费工夫。
好逑汤:是由樱桃、荷叶、笋尖、斑鸠一同熬制而成,樱桃去核,用斑鸠取代,其名就令人玩味,“好逑”一词语出《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樱桃代表美人,荷叶和笋尖代表君子,不愧是满腹经纶的黄老邪,竟想出如此贴切之菜名。
吃无止境。王公贵族,吃腻了鸡鸭鱼肉,猛一尝野菜窝头格外可口,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平民百姓,偶一吃珍禽异兽、生猛海鲜,不消说,此生足矣,或许立志为之奋斗终身。
盗亦有道,何况吃乎?口味有别,岂能一致?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又怎能以少数派别所涵盖。因此,没有道理惊慌,绝无理由统一,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该怎么吃还怎么吃。
大嘴吃八方,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美食的精妙,在色香味文中体验美食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苦辣酸甜中书写行走人生的风情万种。下面就跟随我们的脚步,到全国各地去走一遭吧!
当然,吃要吃出文明,吃出人类的品德,才是真正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