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进南极,九进北极,置身于尘世之外,搏击于冰雪之中,站在世界边缘,展望天地苍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从宇宙的起源,到地球的生成;从大气层的重要。到南北两极的作用;从生命世界的演化,到人性真谛的反思;从自然规律的探索,到人类文明的追踪;上下求索,今古驰骋,在时空隧道里漫游,到科学王国中旅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自然到人文 |
分类 |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
作者 | 位梦华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一进南极,九进北极,置身于尘世之外,搏击于冰雪之中,站在世界边缘,展望天地苍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从宇宙的起源,到地球的生成;从大气层的重要。到南北两极的作用;从生命世界的演化,到人性真谛的反思;从自然规律的探索,到人类文明的追踪;上下求索,今古驰骋,在时空隧道里漫游,到科学王国中旅行。 内容推荐 1982年,本书作者位梦华从美国赴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位梦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研究,先后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科普文章。1991~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5年,位梦华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一活动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并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位梦华第6次进入北极考察,在北极连续工作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本书将科普知识寓于作者进行两极考察的经历之中,从而生动有趣地介绍了这些知识,书中还包括作者了的一些考察随感。 目录 前言 我的科普之路 自然物语 大洋礼赞 两极的由来与大陆漂移 无名的大洋 火山与干谷 冰川的启示 植物漫淡 从北极熊想到的 狗史追踪 人与狗 我与狗 谁来救救爱斯基摩狗 蚂蚁的世界 蚂蚁的来龙去脉 蚂蚁的种姓制度 蚂蚁的家庭分工 蚂蚁的婚配 蚂蚁的生育 蚂蚁的社会 回归大自然 人文杂感 上帝的影子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 科学家与文学家之异同 道德仿生学 《西游记》里的关系学 在老言老 风语与风语者 撒谎的职业 抽烟、喝酒与打仗 地球制高点 人类的天敌 从大法官的性骚扰到肯尼迪强奸案 两个世界 世外桃源与伊甸园辩 生命的过程与含义 天堂与地狱 千年寄语 乡情、乡思及其他 从齐长城到墙文化 媚外基因 科学漫游 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看科学精神 达尔文和魏格纳的异同及其他 文明透视 马尔萨斯对与错 拉马克与进化论 关于进化论的反思 牛顿的预言 科普杂感 误入歧途谈科普 七步诗与砍头术 科学与科普再思索 英雄也需要引导 在2000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思维的超前与滞后 科学没有权威 天涯风情 查理和他的“第四世界” 爱斯基摩人的性格 爱斯基摩文化与白居易的诗 捕鲸者说 爱斯基摩人的土地 查理斯的故事 皮特的故事 文明的思索 双重文化的压力 道德考古 书者说书 “四维”、“四极”与文化基因 开启科学之门 对《可怕的科学》说不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述评 “书托”有约 《从北极到夏威夷》前言代序 《从宇宙到生命》前言代序 《从宇宙到生命》引言:眼睛与宇宙 《NEWTON一科学世界》——获奖之外的收获 《最伟大的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简介 《最伟大的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后语 《南北极探险史话》前言 桥说代序——写在《两极纪实》的前面 《北极日记》前言 《海儿》,漫画小人书 我的作家之路 老师的回忆 启蒙老师 悬念 地理的回忆 永远的老师——忆马杏垣先生二三事 试读章节 大洋礼赞 你鸟瞰过太平洋吗?那浩瀚的雄姿总是令人敬畏;你瞭望过大西洋吗?那神奇的力量总是使人折服;你飞越过南大洋吗?那环状的水体给地球披上了一条银白色的哈达;你俯视过北冰洋吗?那洁白的冰盖给地球戴上了一顶巨大的冠冕。 是的。我曾横跨过太平洋,从中国飞到美国;我也曾纵穿过太平洋,从阿拉斯加到南极;我曾经眺望过大西洋,不禁想起了百慕大三角的神话;我也曾遥望过南大洋,面对奇丽的景色赞叹不已。现在,我又来到了北冰洋,与之朝夕相处,无论走到哪里,视野总也离不开它那浩渺的身影。有时候,风平浪静,海面如镜,那大洋仿佛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有时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大洋似乎发起了脾气;有时候,波涛滚滚,浪花飞溅,那大洋仿佛正在细声诉说;有时候,冰山如林,银装素裹,那大洋似乎穿上了御寒的冬衣。 我常常独自徘徊在大洋之滨,久久不肯离去。飞鸟忽而从面前一掠而过,在蔚蓝的长空翱翔而去;海豹偶尔从水中伸出圆滑的脑袋,对着苍天喘上一口粗气:伞状的水母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透明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倘若幸运,还能看到巨大的鲸群从远处缓缓游过,不时地喷射出高高的水柱。彩霞映红了大海,像一把无名之火,在天边熊熊燃烧;波涛震撼着大地,像是有千军万马,正在向岸边冲锋,搏击;太阳不落,每天绕行一周,周而复始;月亮却有升有降,有圆有缺,走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 也许是触景生情的缘故吧。这样地朝思暮想,久而久之,就对大洋产生了一种敬慕之心,或者也可以叫做“大洋意识”。 我们赞颂大地,称她为人类的母亲,这是对的,因为人类确实是从大地上演化而来。而且是在大地上生存繁衍至今的。但是,据古生物学家说,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如细菌和藻类等,却只能在海相沉积的岩石里才能找到它们的化石。这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首先是在大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当然,这种发展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鱼类,从水生到两栖,从卵生到哺育,从哺育到人类。才有今天我们这些最高级的生物。 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所以,这十月怀胎,正好反映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史。而那包裹着胎儿的羊水,似乎也说明了原始生命是从水里开始的。因此,当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对着大地母亲顶礼膜拜的时候,也不应忘记大洋的功劳。事实上,大洋正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如果没有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低级生命,人类就成了无本之木,只能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造出来的。 我们讴歌大地,称她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也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赐给我们赖以生存的沃土。但是,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雨水,这沃土只能是不毛之地。而这宝贵的雨水,则是通过大洋水分的蒸发而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的。大洋就是这样。通过自己无私的奉献,给大地以绿色,赐万物以生机,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P2-3 序言 我的科普之路 2001年以来,我沉寂了五年,没有出书,干什么去了呢?闭门思过,回想已经走过的路。 人到老年以后,与未来渐行渐远,与过去愈来愈紧密,不再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是经常陷入对于往事的思索和回忆。孔子日: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可见他是到七十岁以后才总结出来的。而且是十年一大感悟。我远没有孔子那么高的智慧,当然也就没有那么深的体验,但变化还是有的,也是十年一个周期: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和反右派斗争;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去了美国,并从那里到了南极;九十年代去了北极,并且到达了北极点。进入了2l世纪,还想大干一场,但却到了退休的年龄,只能偃旗息鼓,默默无声,做一点自己想做而且还能做的事情。 人生苦短,走不了几步棋。我到三十还没有立起来,四十甚至更加困惑,五十之后方才有所顿悟,知道应该听天由命,于是写了一首诗日: 天命之年听天命, 一人独作北极行。 腾云驾雾过大洋, 履冰卧雪斗白熊。 艰难困苦寻常事, 风餐露宿自从容。 日月星辰绕我转, 独立极点望苍穹。 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去了南极和北极,二是加入了科学普及这一行,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在这之前的那四十多年,当然也没有白活,只不过是人生的体验和经历的积累面已。 人生的道路是难以预测的,既有偶然,也有巧合,这就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或者叫做命运。我小的时候,梦想着走南闯北,后来就到了南极和北极。初中的时候,梦想着当作家和诗人,现在则在舞文弄墨,虽然有点滥竽充数,却也写了一些文章,出了几本书,偶尔还有几首小诗问世。高中和大学时,喜欢看科普文章和书籍,但却从未想去搞科普。后来却落入了科普这一行,所以说是事与愿违,误入歧途。开始时不知科普为何物,只是想介绍南极和北极的有关情况,推动中国的两极考察,树立国人的全球意识。后来得知,我搞的就是科普,甚至说是“高级”科普。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但却不知道自己搞的科普到底高级在哪里。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去思考,去分析。如果没有兴趣,只能应付差事。有些兴趣天生就有,例如吃饭,睡觉,谈情说爱,七情六欲。有些兴趣则要靠后天去培养,例如绘画,音乐,科学研究,做工种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发了疯似的,一进南极,九进北极,把极可宝贵的时光,统统扔在了冰雪里,这叫做“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与此同时,又是写文章,又是出专著,又是做报告,又是上电视,为进军两极而摇旗呐喊,为科学普及而竭尽全力。虽然搞不到经费,申请不到课题,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心甘情愿,乐在其中,就是因为兴趣所致,这就叫做“自作自受”。 所谓的”科学普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解释,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原来的理解是:利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个科学问题,让公众也能看得懂,这就叫“科普”。所以,一开始写的东西,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但是,每次到书店里去,都会受到深深的刺激。各种各样的书籍浩如烟海,琳琅满目,特别是那些武打,算命,弄鬼,言情的书,往往成为追捧的对象,摆在了瞩目的位置。而那些名人著书,即使语句不通,空洞无物,也会热闹非凡,趋之若鹜。然而,有关科普的书,却只能摆在角落里,人影寥寥,冷冷清清。当然,这不能怪读者,只能怪作者,正如开餐馆,人家不来吃,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只能怪自己做的饭不好,引不起人家的食欲。 科普也曾经风光过,那是以前的事。那时候没有舞厅,没有电视,没有酒吧,电影也很少,业余的时间没有地方去,只好坐下来看一点书。而且,那时候的书也很少,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著作,便会大行其道,成了畅销书。但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增,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时间都愈来愈少了。与此相反,出书的速度却大大加快,内容五花八门,既热闹又刺激,如果没有特殊需要,谁会皱着眉头去钻研那些枯燥无味的科普著作呢?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简便又舒服的休闲方式,只要往那里一坐,即可万事大吉,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根本就用不着动脑子,谁还愿意再去看书呢?更少有人愿意去看科普书。所以,科学普及也必须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地去争取读者,否则就会脱离民众,被淘汰出局。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科普也是如此。原来我理解的科普,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后来逐渐意识到,对于读者来说,特别是青少年,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理念和科学意识,也就是科学观。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也普及不完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建立起了科学思维,掌握了科学方法,树立起了科学理念,有了科学意识,就很容易把握和理解他所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普及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普及,必须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不能板着面孔说教。于是,我开始试探着写一些科学文学的东西。 所谓的“科学文学”,并不是我提出来的,其实早已有之。对于这种提法,同样也是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干脆嗤之以鼻。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利用文学的语言和形式,包容和诠释科学问题,使人们不仅看得懂,而且喜欢看,不仅能得到文学的享受,而且还会受到科学的熏陶。因此,我提出了“科普酸梅汤”的奇谈怪论,把写得干巴巴的科普文章比作药片,例如维生素C,吃下去肯定有好处,但是人家不一定愿意吃。如果泡在水里,做成饮料,例如酸梅汤,人们喝下去,既解渴又富有营养。岂不一举两得?基于这种理念,我后来写的东西,便尽量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例如,《南极历险和北极历险》,《南极童话和北极童话》,《极昼故事和极夜故事》等,就是在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但是。人类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更想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于是,算命先生和巫师则应运而生,科学上则出现了《未来学》这一分支。科学家和巫师,都可以对未来做出预测,其根本区别就在于:科学家要有科学依据,而巫师则可以信口开河。同样的,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告诉公众,人类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必须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科幻。科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而不是想入非非,胡编乱造。 在对南极和北极进行了综合考察和研究,特别是深人到爱斯基摩人中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之后,我对人类的未来,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于是也想写一点科学幻想的东西。2002年7月~2003年3月,我和老伴在北极工作了一年零一个月零一个礼拜,完成了一部书稿,叫做《后人类行动计划》。2005年,我一个人又在北极奋战了半年,对这部书稿做了修改,共分3部,约100万字。 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在野外考察,还是在基地里整理资料,都会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随时记下,写成一些短篇,凑成集子,从最初的《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到《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以及后来一些有关南极和北极的小册子。都是这样写成的。2000年10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以《位梦华科学考察札记》为题出版的两本书,即《从北极到夏威夷》和《从宇宙到生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其中, 《从北极到夏威夷》是试笔之作,是我探索科幻创作的最初尝试。而《从宇宙到生命》则是一个科普散文集。这两本书都已经买不到了。应读者要求,我现在正在进行一项改造工程。《从北极到夏威夷》修改和补充以后,将作为《后人类行动计划》的第一部,书名改为《天涯奇遇》。而第二部《北极奇案》和第三部《孤岛之梦》,则是这几年闭门思过的结果。《从宇宙到生命》修改和补充以后作为科学杂文的第一部,仍沿用原名。第二部《从自然到人文》,则是最近几年的见闻随笔,具有更多社会、历史、人文和科学文学的色彩。我为后来写的这些书,缝制了一个大口袋。叫做“一个科学家的时空漫游与人性探索”。 每当独自一人,躲在北极孤零零的小木屋里,举目无亲,茕茕孑立,便会常常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情景交融,言简意赅,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例如,当夜雨倾盆而无法入眠时,便会默默吟诵《夜雨寄北》,并偷梁换柱日:“君问归期未有期,北极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北极夜雨时。”而当思念亲友而遥不得见时,则会吟诵《无题》,同样略作篡改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未尽,蜡烛成灰泪不干。晓镜但见鬓发衰,夜吟独觉月光寒。神州此去知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实际上,春蚕到死时,肚子里会有一些丝还没有吐出来,故日“丝未尽”;而蜡烛即是烧完了,流出的蜡油也还继续存在,照样可以利用,故日“泪不干”。 每每吟诵至此,便会想到自己:虽然春蚕老矣,正在作茧自缚,但还没有寿终正寝,尚有一些丝要吐;正在夕阳西下,已是风烛残年,但生命之火还在燃烧,并没有完全熄灭,还能发出一点光和热,这就叫做发挥余热。 我的科普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已经快到尽头了。“沉船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是为序。 位梦华 2006年4月2日 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