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妇产科大夫林巧稚的生平为线索,反映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心灵和生存所面临的磨难。对西方科学、民主的向往和对祖国贫穷、落后的忧患,基督信仰与其产主义的冲突。人道精神与革命行动的矛盾,让许多知识分子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变形、消亡。林巧稚以一个弱女子的坚韧、基督徒的圣洁、学者的高超技艺,保持了自己的信念和人格,也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留给人们一种思考:中国的知识分子何以在政治的漩涡中保住自己的骨气。
故事从北平临解放开始。兵临城下,周围的人纷纷逃离。林巧稚收到了傅作义夫人送来的机票,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也伸出了橄榄枝,一个儿时的迫慕者不畏艰险、不辞辛苦地从台湾到北平找她,但她留了下来,因为病人需要……
远远地,街的西头传来一阵疙瘩糊的叫卖声,旺儿爷沙哑的嗓音在清晨的弄堂里迂回,似乎跟他的步子一样晃悠,有的便挂在了路边无所事事的杨树、槐树的枝丫上。光秃秃的枝丫早已按捺不住,立即迎着旺儿爷的叫卖声快活地摇摆起来,一副谄媚相。但是,没有叶儿,实在是摇摆得勉为其难,只抖落了些许雪花和冰凌。夜里下了一场薄雪,早上雪停了,太阳却出不来,天色昏暗。
林巧稚醒了。每天的这个时候,她都准时醒来,跟定了机关似的。即便夜里到病房里忙个通宵,只要还上床睡了,到了这个点儿,必定是要醒来的。如果她忙了大半夜,又早早地醒来,侄女鹭菲是要心疼她的,免不了要骂几声旺儿爷:“吵吵吵,就知道卖他的疙瘩糊!也不知道人家整夜没睡。”
林巧稚便笑吟吟地听鹭菲耍性子,好像听戏文似的,有时会揶揄她几句:“你别神气,哪天叫你也去卖疙瘩糊,看你还说人家不?”
鹭菲仍嘴硬,说:“我若是卖疙瘩糊,才不这样吵吵嚷嚷的呢!”
“那街坊怎么知道来买,大清早的,人家是听到叫声才出来的。”
鹭菲也想不出好办法,只好挂了免战牌:“我不卖了嘛!”
“哦,认输了,没疙瘩糊吃喽。”
两人“哧哧”笑起来,轻轻的。她们的谈话和说笑都柔声细语,好像嗓门开到某个程度,都会自己收住。她们不习惯高声喧嚷,如果身边突然出现某种尖锐或响亮的人声,常会使她们感到惊讶和局促。所以,这座两层的“南北楼”,总是静静地立在外交部街5号的院子里,像个腼腆的大家闺秀。楼里面偶尔传出钢琴声和歌唱声,也悠扬舒缓,很快消解在周围的绿意和恬静之中。
P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