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第20军、第23军、第24军的军史、战史为依据,参照老首长叶飞、陶勇、王必成将军和卢胜、康林、王德等将军撰写的回忆录、文稿,不虚构、不溢美,详实地反映华野第1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在华东战场多个战役的辉煌战绩。它对于我们大家重温过去革命战争的光荣历史,告慰先烈、启迪今人、教育后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东雄师(华野第1纵队4纵队6纵队征战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彦 |
出版社 | 黄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20军、第23军、第24军的军史、战史为依据,参照老首长叶飞、陶勇、王必成将军和卢胜、康林、王德等将军撰写的回忆录、文稿,不虚构、不溢美,详实地反映华野第1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在华东战场多个战役的辉煌战绩。它对于我们大家重温过去革命战争的光荣历史,告慰先烈、启迪今人、教育后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录 序言 饶守坤 第一章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第二章 “反攻反攻反到山东” 第三章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第四章 “两淮”失守 两保涟水 第五章 盐南阻击宿北歼敌 第六章 鏖战鲁南歼敌五万 第七章 临沂弃守 莱芜大捷 第八章 孟良崮歼敌整编第74师 第九章 猛插敌后奋勇突围 第十章 外线出击 转战豫皖 第十一章 豫东战役成震中原 第十二章 攻济打援决战淮海 第十三章 强渡天堑进军江南 第十四章 卫戍京杭解放上海 第十五章 渡海登陆长山列岛 附录:三野第20军、第23军、第24军简史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华野第1纵队、4纵队、6纵队,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威震华东战场的雄师劲旅! 在中央军委的电报上常常出现“叶陶王纵队”,这就是叶飞所指挥的华野第1纵队、陶勇所指挥的华野第4纵队、王必成所指挥的华野第6纵队。 这3个纵队是新四军华中军区的老部队,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获得了扩建,在华东战场打出了军威,名扬大江南北,使敌军闻风丧胆。 (一) 华野第1纵队的前身是1932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坚持浦东抗日战争的淞沪游击第5支队。 中央红军长征后,闽东独立师在闽东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12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1938年2月在叶飞领导下,从福建宁德出发抵达皖南岩寺随第3支队进入南陵前线抗日,奉命开赴苏南茅山地区归第1支队指挥。后来在苏南地区展开游击活动,于1939年5月在武进县与梅光迪部会师,组成“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10月,西撤至扬中县与管文蔚部(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940年7月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l纵队。皖南事变后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1旅。1945年4月随粟裕司令员南下浙江天目山区,改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坚持浦东抗日斗争的淞沪游击第5支队和脱离伪军第50团的部分人员,于1941年5月奉命南渡杭州湾,挺进浙东敌后,与当地抗日游击队会合,创建“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6月中共华中局派谭启龙、何克希等来浙东加强领导,相继成立中共浙东区委和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1943年12月改番号为新四军浙东游击队,下辖第3支队、第5支队、浦东支队、金肖支队4个支队和三北、四明两个自卫纵队。1945年1月改编为苏浙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南部队北撤苏中,于1945年11月在涟水县整编,以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合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亦称机动纵队),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启龙、参谋长贺敏学、副参谋长张俊升、政治部副主任汤光恢,下辖第l旅(原第4纵队),旅长廖政国、政委阮英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如清、参谋长邱玉权;第2旅(原苏中军区教导第l旅);第3旅(原第2纵队),旅长张翼翔、政委何克希、副政委张文碧,副旅长兼参谋长刘亨云。尔后奉命开赴山东津浦路受降济(南)兖(州)段日伪军,继而北上参战。1946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 叶飞上将后来写道:“……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进人苏南敌后,在江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的领导下,汇合东路抗日武装,高举‘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旗帜,向上海近郊挺进。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威震江南,誉满中外。旋又与丹北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挺进纵队,渡江北上,保卫郭村,决战黄桥,与兄弟部队一起,奠定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留在阳澄湖畔的伤病员,坚持斗争,又发展壮大为‘江抗东路’……在异常复杂的‘反摩擦、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中,壮大革命力量,炼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车桥战役芦家滩阻击战以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0余人,创华中地区我军歼灭战的范例”。 解放战争时期,这个纵队转战苏、鲁、豫、皖,作为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之一,是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的主要参战部队,战功显赫。尤以莱芜战役为首。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在战役总结时称,1纵“在整个战役中起决定作用,应得第一功”。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支部队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经受了各类战役、战斗的锻炼和考验,形成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仗、大仗,善于大胆穿插敌军纵深,分割包围聚而歼之的战斗作风;养成了“人民利益第一,全局第一,胜利第一”,“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优良品格。涌现出以“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为代表的众多英模单位和个人,曾被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誉为“百军之杰”。 邓子恢、陶铸、叶飞,都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创始人,谭启龙、何克希则是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的领导人,他们为扩建华野第1纵队做了重要贡献。P1-3 序言 由我的老部下王彦同志编著的《华东雄师》,即将由黄河出版社付梓出版。对此,我由衷地感到高兴。重温过去革命战争的光荣历史,对于告慰先烈、启迪今人、教育后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书的主题是记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4纵队、6纵队在解放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我作为一名亲临前线的指挥员,诚恳向军内外广大读者推荐这本新书。 第1纵队、4纵队、6纵队的指挥员,都是和我生死与共、长期战斗在一起的老战友,他们都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这3个纵队的前身是1934-年至1937年间,在南方8省坚持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冶炼成为英勇善战、坚韧不拔的红色武装。为了抗日救国,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些部队于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吹响了战斗号角,汇成了一股抗日的铁流,高唱“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战歌,扬威于华中解放区。8年中歼灭日、伪军31.7万人和顽军14.3万人,成为闻名中外的铁军! 1940年7月,为执行党中央的“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奉命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担任正、副指挥,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第l纵队由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纵队由王必成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第3纵队由陶勇任司令员、刘先胜任政治委员,共9个团7000余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部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1师,3个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旅、2旅、3旅。 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1941年4月由新四军第1师组建了苏中军区,粟裕兼任司令员、刘炎兼任政治委员、钟期光兼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军分区由各旅兼,至11月叶飞任副师长兼副司令员;第6师第18旅从苏南调入第1师建制,新建了第1军分区(由第18旅兼),参加了开辟新区和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 新四军第l师指战员继承和发扬了红军时代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英勇奋斗、浴血抗战、不断击退日、伪军和顽军的进攻,胜利完成了保卫苏中解放区的重大任务。 1944年12月,粟裕率领3个主力团和部分地方于部渡江南下浙西地区,开辟天目山抗日根据地,翌年1月在长兴地区与第16旅会合,组建了苏浙军区,将所属部队改编为3个纵队(第16旅编为第1纵队,浙东游击队编为第2纵队,苏中3个团编为第3纵队);4月间,叶飞副司令员率第1师教导旅3个团由苏中抵达浙西,改编为第4纵队。 苏浙军区在反“围剿”、反“扫荡”作战中,多次粉碎了日、伪、顽军的进攻,解放了浙西天目山区10个县的广大地区;打通了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同年10月,苏浙军区部队奉命北撤苏中,随后将其第2纵队、第4纵队与苏中军区教导旅合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辖3个旅),第l纵队、第3纵队分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第8纵队(各辖5个团)o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第1纵队奉命北上山东,准备进军东北,后因故未去,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l纵队,参加津浦路前线自卫作战。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改编为第1师,第6纵队改编为第6师(各辖2个旅6个团);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撤销,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番号不动,第1师和第6师分别改为第4纵队、第6纵队(各辖3个旅)。从此,华野第1纵队、4纵队、6纵队,成为华野主力部队之一。 华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地。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为保卫华东解放区,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阴谋,经历了内线歼敌、外线出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等几个战略阶段。从苏中战役、涟水保卫战到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豫东、淮海、渡江、淞沪等重大战役,第l纵队、4纵队、6纵队并肩作战、密切协同,打了许多大仗、硬仗,共歼敌47万人。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时,这3个纵队已发展到了27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共达12万余人之众。在历次战役战斗中,3个纵队会同兄弟部队歼灭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整编第74师、第ll师和第5军等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广大地区和城市。 在我6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许多与我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作为战争幸存者,已活到九十高龄。叶飞、陶勇、王必成、江渭清、皮定钧等同志已先我而去。每当想起他们,心里就非常难过,永远难忘在战争岁月中结下的深情厚谊。 胜利来之不易,在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必须“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我们世世代代不要忘记先烈们的流血牺牲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要永远学习他们无私奉献、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这也是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所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加速军事斗争准备和我军现代化建设,切实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 饶守坤 2004年10月13 13于济南 后记 在2003年冬,黄河出版社出版了我和王奈庆、孙忠杰同志共同编著的《胶东雄师》一书,有些老同志鼓动我再写一本《华东雄师》,于是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甲申年”秋完成了书稿。 为达成历史的真实性,我以第20军、第23军、第24军的军史、战史为依据,参照老首长叶飞、陶勇、王必成将军和卢胜、康林、王德等将军撰写的回忆录、文稿为准,不虚构、不溢美,详实地反映这3个纵队在华东战场多个战役的辉煌战绩。“叶、王、陶纵队”在解放战争中曾被合编为“华野西线兵团”,打了许多大仗、硬仗、恶仗,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共计歼灭国民党军46万人。陈毅、粟裕首长赞誉华野第1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为“华野的头等主力”,在历次重大战役中做出了贡献,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铁军!许多老首长一致认为出版这本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全面地反映了“叶、王、陶”纵队在解放战争中的征战史。在历次重大战役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顽强拼搏,共伤亡了指战员12.7万余人(其中负伤8.2万人、阵亡2.6万人、其他减员1.9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的胜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烈士的忠骨遍及沂蒙山和大江南北。 书中采录了10余位老首长的部分文稿,他们既是战争的亲历者,又是战役、战斗指挥员,其史实的准确性应是无可置疑的,是令人完全信服的。这些老将军绝大部分已离开人世,为了弘扬他们的丰功伟绩,我采录了他们的部分文稿,作为永远的缅怀和纪念。 承蒙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在百忙中挥毫为本书题书名;九十岁高龄的老首长饶守坤将军作序;原福建省军区政委、福建省委书记、省长伍洪祥(九十岁高龄)为本书题词;原各军老领导黄浩、项远、张祖池、肖洛及陶小勇等提供了军史资料;老战友郝家润帮助整理了数章书稿,他们的关怀和奉献使我振奋不已。 上海“思客多纺织品外贸有限公司”经理万乐刚先生,热衷于军事题材的创作,他为本书稿的打印付出了许多劳动,在此予以衷心的感谢。 黄河出版社主编袁本忠(兼本书责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精力,做了无私的奉献!同时感谢济南军区赵锡麟同志、沙卫平同志的关心帮助。 谨以《华东雄师》一书奉献给第20军、第23军、第24军的老首长和老战友们,书中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不吝指教。 作者 2004年8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