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英自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英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英是一位具有特殊经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20岁入党97岁辞世,长期身处党内高层,亲历了中国共产党77年不平凡的历史。她晚年口述了大量党史资料,由于她独特的身份和惊人的记忆力,因此被誉为党史“活辞典”。全书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生动地展现出这位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强党性。本书对读者了解和研究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序言

自述

一、决不认命

二、把一切献给党

三、留学莫斯科

四、瑞金一年

五、长征: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

六、成家

七、从瓦窑堡会议到“七七”事变

八、延安生活回忆

九、在东北: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

十、在驻苏使馆

十一、庐山会议以后

十二、“文革”磨难

十三、党的温暖

补篇

党内楷模 女中英豪——我所知道的帅孟奇大姐

忆耀邦同志

我所知道的陈云

一个博学而谦虚的人——忆乔木同志

患难之交情最真——忆尚昆同志

我与李立三相识

七大何以推迟多年才召开

后记

试读章节

1905年10月14日我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一百里金井镇的一个封建家庭。当时已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一家人靠祖父死后分到的五百担田(每年收入租谷五百担)生活,日子比较富裕。但好景不长,我出生后没有几年,我们家就走下坡路了。

我们家住的房子很大,是周围有名的所谓“谈经书屋”。听说我们家祖辈都是读书、做官之人,是道地的书香门第。我父亲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他生活悠闲懒散,思想迂阔、守旧。他清末中过举人,旧学底子很厚,八股文做得不错,还写得一手好字。早先,他到湖北应试,湖北的一个知府很赏识他的文章,就把自己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我的母亲。本来,他可以谋个官职,不巧碰上我的祖母去世,丁忧三年,错过了机会。辛亥革命后,彻底打破了他做官的美梦,他深感怀才不遇,因而迁怒于时势。他特别恨孙中山先生,贬薄地直呼之为“孙大炮”。他经常无名地发牢骚,对一切新事物都看不惯,就是死死守住旧的封建传统的一套。

幸而我还有个知书达理、善良开明的母亲。她生在官宦人家,读了好多书,人也聪明能干。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里,三从四德的封建戒律束缚了她,使她像所有的女人那样,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无法自立。在家靠她父亲养活,一切听命于父亲。结婚以后,又要靠丈夫养活,侍候丈夫,生儿育女。我想,妈妈真可惜,我不能像妈妈这样一辈子束缚在家庭里,我要自立。

要自立就要读书,这个道理,是在我渐渐长大以后接受了姐姐的教训才明白的。姐姐比我大六岁,是个心气比较高的女孩子。她很喜欢读书,家里请塾师教哥哥他们读四书五经,她便悄悄地跟着学。后来好容易进乡下的隐居职业学校文科班读了两年书。这时父亲做主,把她许配给了一个姓朱的地主家的少爷。于是,父亲便不让她再上学,要她在家“待嫁”。不久,这个少爷患了严重的肺病,便要我姐姐去冲喜,就把姐姐送过去了。不到一年,姐夫去世,姐姐便成了寡妇。可怜当时我姐姐才21岁。姐姐心里一直抑郁不欢,常常对我诉说不读书的痛苦,鼓励我努力争取读书。她说:“女孩子只有读书,谋个职业,才能自立。”姐姐的悲惨命运,姐姐的话语,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看着三个哥哥,一个个都上学读书,挺神气、挺有学问似的,很羡慕。然而父亲还常常生气,说他们不用功、没出息,甚至动手打他们。有时父亲气得脸发紫、手发抖,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无力再打他们了,只是喃喃地自言自语:“养不教,父之过,苟不教,性乃迁啊。”我想这是父亲非常非常痛心的表现。每当这时,全家人静悄悄的,连大气都不出。我暗暗下决心,我上学读书一定刻苦用功,不让父亲生气。

然而,父亲压根儿就没有想让我去读书。我长到了七八岁,父亲没有说让我去读书,长到十岁了,也不提让我读书的事。我再也耐不住了,一次次地去求母亲。母亲经不住我七磨八缠,硬着头皮去问父亲。没想到父亲一句话就把母亲噎了回去:“女娃儿,读的么子书?再说,家里哪有许多闲钱?”

  父亲说的话里有一点是实情,我们家的经济确实日趋困难了。在我7岁以后,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出世,大哥、二哥都结婚娶妻且接连生育了子女。几个哥哥都在念书,没有一个能赚钱的,家庭人口又逐年增加,光靠田地的收入就逐渐不敷支出了。加之连年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农村经济破产,更影响了家庭的收入。于是开始向人借债,到不能再借时便变卖田地。家里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艰难了。

P3-5

序言

  2005年10月14日是刘英大姐一百周年诞辰。《刘英自述》在这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对刘英大姐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张闻天同志是我的老师,刘英同志是我的师娘。他俩是在我们党内受到大家尊敬的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  张闻天同志犯过大错误,也做过大贡献。在遵义会议上,他从教条宗派中分离出来,转过来拥护毛主席的路线、政策。大家推选他当了党中央总书记。从此,他同毛主席配合合作,领导长征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战的转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我们的党和军队也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  张闻天同志一生坎坷,长时间处在逆境之中。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刘英大姐和张闻天同志相亲相爱,感情始终不变,令人非常钦佩。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瓦窑堡,刘英和张闻天结婚。这个时候的张闻天是我们党的总书记。按时下一些人的说法,是共产党里面最大的官了。我听说,毛主席常常在大家面前开刘英的玩笑,说这是我们的娘娘啊!在这种情况下,刘英大姐没有得意洋洋,照样上她的班,做她承担的一份工作。与人相处还是那么平易近人。  党的七大以后,张闻天同志继续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可是实际分工,只负责一个政治材料室。这是中央各部门中最小的一个单位,只有四五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刘英大姐并不因为张闻天负的责任很小,管的人很少,而感觉到自己脸面无光。她与人接触、交谈,依然落落大方。记得那时他们住在枣园,在窑洞前种了两小畦草莓,空闲下来,两人还下下围棋。可说是安之若素,怡然自得。  丈夫做大官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官做小的时候,也不失意丧形。能做到这样,确实很难得。这点,给党内同志们的印象很好。大家感觉到刘英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姐。  “八一五”日本投降以后,张闻天同志赴东北。他是东北局委员和合江省委书记。领导剿匪,发动群众,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稳健。当时东北和全国许多地方都犯了“左”的错误。所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在东北是搞“扫堂子”,侵犯中农,侵犯工商业。只有张闻天领导的合江省,顶住了“扫堂子”风,没有侵犯中农,也没有侵犯工商业。农村也没有宣传和实行“贫雇农打天下、坐天下”。合江省创造性地执行了中央的政治路线,在东北以至全国非常突出。这个时候刘英大姐同张闻天一起做工作,一起到农民中间去访贫问苦、调查研究,一起在农村参加群众斗争,一起进行各项政策的调整。工作很有成效,生活非常充实。回顾在东北这一段,刘英大姐说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  后来,张闻天到东北局当副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刘英大姐是哈尔滨市委的组织部长。她确实是做到了公私分明。不仅仅个人不占一点公家的便宜,就是在工作上,也不利用夫妻关系图一点方便。没有因为一个是东北局的组织部长,一个是哈尔滨市委的组织部长,而违反党内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纪律。有些事情走不通了,没有说我这个市委组织部长,可以找我的丈夫,东北局的组织部长,帮忙解决。没有那种事情,从来不搞那一套。  在这一段,还应该提到的是,陈云、张闻天他们初到东北,就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东北的情况,提出了东北工作的正确方针,得到毛主席和少奇同志的赞同。后来,因为贯彻了这个正确的方针,使得整个东北能够在全国首先解放。在这方面,张闻天确实是立了大功的。刘英大姐参与了东北工作方针问题的争论,深知事情的经过,可是她并没有夫贵妻荣那一类想法。丈夫立了那么大的功,我就应该分享果实。她没有那种想法,也没有那种做法。  上世纪50年代初,张闻天同志接替王稼祥同志当驻苏大使。1954年回国后当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进行大国外交,从事国际活动。在有些人看来,真是风光一时啊。在这个时期,刘英大姐先后担任参赞、使馆特委书记和外交部部长助理,协助张闻天工作,各方面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该刘英出场时就有刘英,不该出场时就没有刘英,非常得体。  1959年庐山会议,张闻天同志受到打击,一下跌落到最大的逆境之中。不是一般的受批评、受压制,是因为意见正确而受批评、受压制;而且不只是受批评、受压制,是罢了官,撤了职。这是多么大的冤枉!这时张闻天什么工作都没有了,只能到经济研究所当一个挂名的“特约研究员”。刘英大姐也受到牵连,离开外交部,在近代史研究所挂个名领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刘英大姐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垂头丧气,照样到近代史研究所上班,仍然同张闻天相亲相爱,支持张闻天迅速进入经济科学研究的领域。  1962年春夏之交,刘英大姐陪张闻天同志到江苏、上海、浙江、湖南三省一市进行社会调查,前后有两个多月。调查后张闻天同志向中央写了很有创见的发展集市贸易的意见书。这同刘英大姐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特别令人敬佩的是在“文革”中间,张闻天和刘英被流放到广东肇庆。那时的处境非常孤独,实际上同外界隔离了。朋友不能见,亲戚也不能见。连自己的名字“张闻天”三个字都不能用。派到身边的警卫,名义上是保护,实际上是监视。只有他们夫妇俩,朝夕相处,互相安慰。在这样的困境中,买菜、烧饭、洗衣服等家务事,都由刘英大姐来做,让张闻天仍然能够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研究学问,思考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刘英大姐真是忠实的伴侣。她不仅同张闻天交谈和讨论问题,在张闻天同志写文章的时候,她还在外面“放哨”,让他安心秘密写作,不让监视的人发现。这时,张闻天的视力校正后才达到零点二,但仍夜以继日,毫不懈怠,写下许多文章,达到了他一辈子政治上、理论上的最高水平。如果没有刘英大姐的扶持、照料,张闻天进行科学探索不知会遇到多少困难,高水平的理论著作也难以产生。  1975年,在毛主席、周总理支持下,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张闻天得到毛主席批准移居江苏无锡。这时环境、待遇都有改善。可是,张闻天同志年纪大了,身体差了。他虽然还坚持做调查研究,但他的病接连发作,使他的研究工作难以继续。他自知不久于人世,把刘英叫到床前,对刘英说,我们两人还有三四万元钱积蓄,死后全部交给党。刘英大姐说好。可是张闻天还要刘英写下来,签上两个人的名字。刘英大姐强忍着眼泪说,你还信不过我吗!她不是不愿意签字,是舍不得张闻天离开人世,不忍心张闻天感觉到就要离开人世。后来,她还是遂了张闻天的心愿,写了字据,两人都签了名。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把一切献给党?刘英大姐和张闻天同志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张闻天同志去世以后,作为张闻天的妻子和战友,最使我们感佩的是,刘英大姐把张闻天同志晚年在流放生活中写成的文稿,收藏整理,带到北京,找到了他最信任的战友王震同志,把这些著作交给王震同志,说出版张闻天的遗著是她唯一的愿望。  在1985年8月30日张闻天八十五岁诞辰的时候,经中央批准,《张闻天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时,刘英大姐应约口述,经整理发表了《身处逆境的岁月》一文,记述从1959年庐山会议张闻天受打击,到“文化大革命”遭迫害,直到1976年7月1日含冤去世,十七年间,她同张闻天相濡以沫、自强不息的生活经历;记述张闻天无私无畏坚持真理,竭忠尽智撰写理论文章,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此后,为了给撰写《张闻天传》提供史料,刘英大姐同传记作者详谈了她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在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整理发表了《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把她参加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和见闻,特别是遵义会议前后的变化,毛主席军事领导确立的过程,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毛主席、张闻天、周恩来等对张国焘的争取和斗争等情况,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在建党七十周年的时候,又整理发表了《在大变动的年代里》,记叙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近两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着重讲述张闻天同毛泽东配合合作,领导党和红军从濒于被消灭的困境中走出来,经过瓦窑堡会议、东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由于刘英大姐长期在党中央领导层工作,她的记忆力又特别强,她的回忆和讲述,为党和红军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领导同志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体现性格特征的生动细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闻。刘英大姐的回忆文章,经《人民日报》、《瞭望》周刊发表,在年轻人和老同志中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认为这样的文章对青少年有益,对干部、党员有启发,也可以供党史研究参考。在一些同志的鼓动和一些单位的邀约下,刘英大姐把她在长征前的生活道路和革命经历,把她同张闻天结合后命运与共的历程,作了比较完整的讲述,经记录整理,成为现在出版的这样一部比较连贯的自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刘英大姐不平凡的经历和高尚的品格。  

刘英大姐九十二岁那年,回顾人生道路,曾经做过这样的总结:“我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艰难曲折而宽阔光明。我领受过老校长徐特立的教诲,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闻天、弼时、稼祥、陈云、李维汉等同志的指点、帮助,受到为革命而献身的先烈王一飞、郭亮、林蔚、夏明翰、周以栗、陈潭秋等的鼓舞。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确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献出了自己的心,尽了自己的力。如果说我有些许贡献,那也完全是在大时代的影响下,接受了党的教育、经过了实践锻炼的结果。”  刘英大姐确实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女性。她为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磨难,但百折不挠,依然英勇奋斗。在张闻天同志接连遭受打击,含冤受屈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怨无悔,理解并支持张闻天同志继续进行理论创造。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在刘英大姐身上,确实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强党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后记

今年10月14日是奶奶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奶奶曾以坚定的意志、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身体使所有见过她的人都觉得惊讶和敬佩。我们毫不怀疑她会成为一个世纪老人。然而,天不遂人愿,2002年8月26日,97岁的奶奶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北京医院安然去世。

奶奶从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党走过了77年,她把自己一生与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品尝了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喜悦,也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红军长征的艰辛、庐山会议、“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在奶奶弥留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来到病床边,看着奶奶连声赞叹:党性坚强!党性坚强!

奶奶晚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回忆党的历史。由于她独特的身份和惊人的记忆力,被称为党史的“活辞典”。她希望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后人,同时为党史研究提供参考。《刘英自述》就是她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和革命经历的详细的回忆。为确保回忆的真实性,她对每一个篇章都仔细斟酌和修改,不少重大事件都让整理的同志核查了档案。

我两岁半来到奶奶身边,伴随奶奶的革命经历成长,我对奶奶的崇敬和爱也与日俱增。我曾经问过奶奶,是什么使你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之后健康地活到了九十几岁高龄?奶奶说是信念!细细解读奶奶非凡的一生,我想,在信念之外,还有坚强、豁达和仁爱。愿广大读者通过《刘英自述》了解奶奶,了解老一辈对党的无限忠贞,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

九十岁高龄的邓力群爷爷为本书作序,萧扬、朱佳木、程中原、夏杏珍等同志整理了奶奶的自述,人民出版社李春林同志以及奶奶的秘书肖宏同志为整理、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使得本书能够在纪念奶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出版,对此我表示衷心地感谢。

张东燕

2005年7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3: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