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推行的一系列大学制度改革以今天的眼光看,仍然相当大胆。本书是刘道玉出版的自传小说。书中,他追忆了自己主政武大的岁月,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位勇敢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的形象。当您购买本书后,您就同时捐出了2.2元给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将把您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位贫困学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道玉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道玉,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推行的一系列大学制度改革以今天的眼光看,仍然相当大胆。本书是刘道玉出版的自传小说。书中,他追忆了自己主政武大的岁月,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位勇敢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的形象。当您购买本书后,您就同时捐出了2.2元给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将把您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位贫困学子。 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1) 一 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1) 二 小小的牛倌(8) 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11) 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14) 五 《三人行》的风波(19) 六 “假文凭”进高中(22) 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27) 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27) 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32) 三 “耐(奈)温将军”(34) 四 “三点式”读书法(35) 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38)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41) 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44) 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49)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53)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55) 一 留苏预备部(55) 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59) 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61) 四 玛莉娅老太太-(63) 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65) 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68) 七 “反修”战士(71) 八 “不受欢迎的人”(76) 九 周总理的接见(79)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84) 一 发奋著书立说(84) 二 暴风雨的前夜(86) 三 李达“三家村”(89) 四 神秘的使命(93) 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98) 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102) 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105)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109) 九 虎口余生(113) 十 接受再教育(120)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126) 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126) 二 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130) 三 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135) 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142) 五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145) 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150) 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50) 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159) 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164) 四 韩德培“晶核”之再生(169) 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175) 六 感动了“上帝”(189) 七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193) 八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201) 九 呼唤创造教育(208) 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215) 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215) 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219) 三 上访要求不当市长(221) 四 北戴河的会见(226) 五 厦门大学的盛情(230) 六 海南岛之行(232) 七 “官贵民贱”的真相(236) 八 为何不当官?(239)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242) 一 一切从零开始(242) 二 开拓新领域(247) 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250) 四 培养研究生(254) 五 国际学术交流(258) 六 我的最大遗憾(268) 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273) 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274) 二 中法交流中心(277) 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284) 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287) 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290) 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294) 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298) 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303) 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309) 一 我的教改情结(310) 二 甘作铺路石(319) 三 爱的学校(326) 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331) 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334) 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338) 七 “实验田”的辍耕(340) 八 人生无怨无悔(345) 跋(350) 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352) 试读章节 人虽说有着巨大的认识能力,但是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往往又是很困难的。直到耳顺之年以后,我才敢说对自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既有勤俭、独立、爱思、求变的优点,又有胆大、自负、轻信、抗上(当然不是对所有的领导人都是如此)的缺点。它们从正反两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一生,虽然它们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来自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故土。 一、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 1933年11月24日酉时(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十月初七),我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现改为市)蔡阳铺北大刘坡。出生后,父母给我起乳名福元,俗称福娃;懂事后,自起学名道雨;入私塾后,先生认为太俗遂改名为道玉,并赐字叔嘉。 蔡阳铺位于枣阳县以西55华里处,是以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蔡阳命名的。我在孩童的时候,就听到当地老人讲述关公斩蔡阳的故事:那是说关公护刘备从中原一路杀出重围,来到蔡阳铺以东两里地的古城,在那里遇到了魏守将蔡阳。在相互厮杀中,关公跃马挥起大刀斩下蔡阳的首级,但是奇怪的是蔡阳的战马却驮着他的尸身奔跑到蔡阳铺才倒了下来,致使蔡阳的首级与尸身分葬两地。 小时候,我在古城确实看到了据说是蔡阳首级的坟头,但我却没有在蔡阳铺看见他的另一个墓冢。关公斩蔡阳在《三国演义》中是有记载的,但蔡阳的首级与尸身是否分葬两地却未能考证。但不管如何,蔡阳铺是以纪念蔡阳而得名是比较可信的。这说明,早在1800多年以前,这里已是一个战略要地,是一个古驿站,是由汉口到鄂西北通商必经的重镇。 出了蔡阳镇的北城门,经过一段低洼沼泽地带,穿过一大片辽阔富饶的畈地,再翻越一座小山冈,我的故乡大刘坡就展现在眼前了。这里距蔡阳铺8华里,步行大约需要1个小时,我小时候上学和赶集经常往返在这条牛车行驶的大路上。 大刘坡位于前后两座山冈的谷底,由南向北成“一”字形,全村大约30来户人家。每户的门前有一个平整的泥土地的谷场,再往外各有一口大小不等的堰塘,供自家养鱼和栽种莲藕。水塘四周生长着各类品种的梨树,在屋后干旱的坡地上,大多种植了耐旱的枣树。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满树的白色梨花、黄绿色的枣花与田间金黄色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把这个典型的自足自给的村庄点缀得煞是好看。 当时的大刘坡除了一两户旁姓外,全都是姓刘的。我从小就被告知刘氏世系族谱是:“正大光明、道学长兴、安邦定世、富泽天成。”这是本族祖先制定的做人、劝学、治国、致富的格言,它以口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而且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刘氏的子孙们。我从小也受到了这些家族文化的影响,牢记祖训,立志要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P1-2 序言 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 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远大的理想,富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重视人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 我很喜欢阅读各类传记,而且读过国内外的许多名人的传记。在我已阅读过的传记中,我比较喜欢的有两本:一本是美国人哈格写的《鲍林》,另一本是英国传记作家克拉克写的《罗素传》。前者传主是著名的化学家,两度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科学怪杰,揭示物质奥秘的巨擘,百折不挠的和平战士;后者传主是著名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方文化巨匠,被誉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这两本传记其传主形象都能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于我的脑际,我既为他们非凡的成就所折服,同时又为他们坎坷的经历和不幸的遭遇而扼腕叹惜。 在一般人看来,作传似乎只是名人们的事。这是无疑的,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企业家们来说,为他们立传确有必要。但是,现在毕竟思想解放了,在文艺作品中,陆续出现了“百姓故事”、“庶民轶闻”和普通人的成功之道的记叙。这也是一类传记,虽然它们不像名人传记那样光彩熠熠,但也无不折射出传主的人生的光辉。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虽业未有成,但经历却倒有一些曲折。我早先从来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许是人老了,总免不了回忆往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时,我想保持积极的心态,想找一点事做,练练手笔,防止大脑退化,于是就萌发了写这本自传的想法。 自传是人生经历的再现,做人要讲真话,写自传也必须秉笔写实,以“我手写我口”,否则就不具有历史的价值了。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米特,有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人的自身是由我(相当于英语中的Me)和自我(用英语字母I表示)这两部分表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由他的自身角色(I-独立行为)和扮演的角色(Me-角色行为)所组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角色行为的我,而掩盖了真实的独立行为的我。我在着手写这本传记时,就确立了写作宗旨:要写一个完整的我,既写角色行为的我又要写独立行为的我,既写成功的我也要写失败的我,以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 我已属于老年队伍中的一员了,但我不想以长者自居,仍然想以一个曾是青年人朋友的身份,向他们敞开心扉,述说自己所经历的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一切关注我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刘道玉。如果你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请求你以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待它,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需要培植和发扬的可贵的精神! 刘道玉谨识 2001年清明节于行藏寓居初稿 2003年5月于珞珈山寒宬斋定稿 后记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这说明,在人的一生中,反省自己是很重要的。当然,反省离不开回忆,除了平时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经常性的反省以外,写回忆录就是一次全面彻底的反省,回忆和检查自己一生所经历的主要事情,也算是将自己的历史向社会作一个交待吧! 这本自传的写作,大体上用了一年的时间。总的说来,写作还算是顺利的,只是由于疾病的困扰,不仅使得写作进度缓慢,而且也吃了不少的苦头。我患慢性前列腺炎和脑梗塞有许多年,久治不愈,不能久坐,既怕冷又怕热。由于脑梗塞的后遗症,右手写字颤抖,必须着力下笔方可使字形可辨。我每日工作4至5个小时,每小时大约写500字,有时病情加重,不得不完全停下来。但是,我有一种“日近黄昏”的紧迫感,所以笔耕不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总算写出了30万字的手稿,权当我70岁生日的一份礼物。 在病愈以后,于2003年对初稿又进行一次修改,并最后定稿。 从体裁来看,我是按照回忆录的形式来写的,虽然不是包罗无遗,但是我此前所经历的主要事件都涉及到了。为了叙述的方便,在写作上我采取了“条”与“块”相结合的方法,从第一章到第六章,是依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条”;从第七章到第九章,是按问题归类写的,这就是“块”。第十章主要是记述我退休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时序上看它是“条”,从问题来看它又是“块”,具有综合性质,就把它作为本书的总结吧。 在我70年的生涯中,除了孩提时期以外,有60多年的时间与教育有关。我既没有文化娱乐的爱好,也缺少旅游观光的雅兴,在生活上是一个很古板的人,有人说刘道玉烟酒茶不沾,歌舞不会,既不吃请也不请吃,因此搞腐败都没门。我一生与书打交道,不是读书就是教书和写书,它们占去了我的全部时间。其实,我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教育实践的历史。在书中,记录了我从事教育改革的经历与经验总结,也反映了我的某些教育主张和理论观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本自传也是一部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书。 当这本自传脱稿和准备付梓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夫人高伟和两个儿子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们给了我时间、勇气和智慧,使我得以义无反顾地执著地进行教育改革。当我专注工作时,他们承担了全部的家务,牺牲了几乎全部节假日的亲情团聚与娱乐;当我遇到麻烦时,他们为我分忧,承担着精神上的压力;当我病倒以后,他们端水送药,日日夜夜地守护在病榻前。总之,他们为我付出得太多太多了,而我欠他们的也太多太多。因此,我首先要把此书献给他们,以抚平我内心的负疚,并借以表达我的无限感激之情。我还要感谢全国理论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一些朋友们,在我20年的改革的经历中,他们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有益的建议,我始终是铭记在心的。令我特别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在武汉大学改革年代中,与我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教师和同学们,我们共同为武汉大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当我回忆起这一段黄金岁月,我就非常怀念他们,也永远地感谢他们! 长江文艺出版社周百义社长,对本书的出版十分关心,谨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扉页上的近照,是湖北美术出版社彭年生社长不辞劳苦来家中拍摄的,特致衷心的感谢!武汉大学档案馆余学煜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历史照片,谨表示感谢!书中还有些照片,由于不知作者姓名,故未能署名,在此谨致歉意和谢意! 最后,我恳请读者诸君,对于书中存在的疏漏和不妥之处,不吝指正。 刘道玉谨识 2002年2月11日于珞珈山寒宸斋(辛巳除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