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重要的新作中,约翰·R·塞尔以其特有的率直风格,伴以有说服力的例子,对当今心灵哲学中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难以反驳的抨击。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的再发现/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美)约翰·R·塞尔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本重要的新作中,约翰·R·塞尔以其特有的率直风格,伴以有说服力的例子,对当今心灵哲学中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难以反驳的抨击。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内容推荐 本书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作者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火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本书还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心灵哲学哪儿错了 第二章 唯物论的近代历史:同样的错误一再重复 附 录 通俗心理学有问题吗 第三章 打破成见:硅制大脑有意识的机器人和 他心 第四章 意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第五章 还原论与意识的不可还原性 第六章 意识的结构:导论 第七章 无意识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第八章 意识、意向性与背景 第九章 认知理性批判 第十章 正确的研究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著名的心身问题是过去两千年来很多争论的来源,它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自从一个世纪之前开始大脑研究工作以来,对于受过教育的人们而言就有了解决办法,而且我们都知道它是真的。这就是:心智现象是由大脑中的神经生理作用导致的,其本身就是大脑的特征。为了把这个观点和该领域中的其他理论相区别,我称之为“生物自然主义”(biological naturalism)。心智事件和过程就像我们生物自然史中的消化、有丝分裂、成熟分裂、酶分泌一样。 生物自然主义自身也有很多问题。神经生理作用的特点究竟是什么?神经解剖学的元素,如神经元、神经突起、神经突起分裂、受体、粒线体、神经胶质细胞、传导液等,如何产生心智现象?如何产生我们不同的精神生活——痛苦、欲望、愉快、思想、视觉、信念、味觉、嗅觉、焦虑、恐惧、热爱、憎恨、失望和兴奋?神经生理学如何说明我们的心智现象,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这些问题是神经科学的主题,正如我写的,差不多有成千上万的人研究这些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神经生物学的。有些是哲学的、心理学的或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有:究竟什么是意识?有意识的心智现象究竟如何和无意识相连?什么是“心的’’专有特征,如意识、意向性、主观性、心智因果?它们究竟如何发生作用?“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能否描述这些因果关系而避免“伴随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 我将在后面讨论这些问题,这里提一个明显的事实。我说过心身问题的解决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很多甚至大多数专家并不认为其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他们甚至认为我提议的解决方案不是真的。如果我们调查过去几十年的心灵哲学领域,会发现少数人是坚持意识和意向性的实在性和不可还原性的,他们自认为是属性二元论者,而大多数主流团体自认为是这种或那种的唯物论者。属性二元论者认为心身问题非常困难,可能是无法解决的。唯物论者同意如果意向性和意识真的存在并且不能还原为物理现象,那就真的会有困难的心身问题,但他们希望“自然化”意向性乃至意识。“自然化”心智现象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还原为物理现象。他们认为,接受意识和其他心智现象的实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就是接受某种形式的笛卡尔主义。他们看不出这种观点如何能够和我们总的科学世界图像相一致。 我相信两种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他们都接受一套特定词汇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假定。我打算表明这套词汇是过时的,这些假定是错误的。有必要表明二元论和一元论都是错的,因为一般认为它们穷尽了领域,没留下其他选择。我的大多数讨论将指向不同形式的唯物论,因为它是主导性的观点。任何形式的二元论今天一般被认为不在考虑之列,因为它被设想为与科学世界观不一致。 因此我在本章和下一章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什么样的智力发展的历史和环境使得我们难以发现我关于心身问题的简单观点?什么使得唯物论好像是心灵哲学的惟一理性选择?本章和下一章是关于心灵哲学的现状的,可以取这样的题目:“心灵哲学中的唯物论传统哪儿错了?” 从最近50年的观点看,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某些分支呈现出一个很奇怪的景象。过去50年心灵哲学主流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显然是错的。我相信当代分析哲学中没有其他领域可以说是如此不合理。例如语言哲学通常不会否定语句和言语行为的存在;然而在心灵哲学中,很多(可能是大多数)此领域的顶尖思想家一再地否定关于心灵的明显事实,例如我们真的有主观意识的心智状态,这些不可消除为其他东西。 如此之多的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讲了这么多话,怎么会至少在我看来明显是错误的?哲学中的极端观点几乎从来不是愚蠢的,一般都有很深入而有力的理由来支持。我相信,现在的这批观点后面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假定之一是,它们代表了在科学上惟一可接受的观点,来替代与传统二元论、灵魂不朽论、唯灵论等走在一起的反科学主义。接受现时观点的动机不是因为信服它的真理,而是担心它是惟一的选择,即我们默认,必须在由现在这种或那种版本的唯物论所代表的“科学”进路与由笛卡尔主义或其他传统宗教性的心灵观念所代表的“反科学”进路之间作出选择。……P5-7 序言 人类持续关注着哲学的那些基础性和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真理和实在的本性,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知识的可能性,理性和经验的作用以及关于伦理的、政治的和美学的价值等的问题。不过,哲学的传统和风格在这个世界的不同文化之间变化极大。我们希望,通过使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近50年来某些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著作,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能够有益于国际学术共同体,并且对哲学探究的进步有所贡献。 当然,“西方哲学”(像“东方哲学”一样)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模糊的词,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传统和探究方式。近50年来,西方传统以下述明显的划分为标志,即所谓的“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这是一对奇怪的范畴,把一种或一族以方法论为特征的探究方式(即“分析的”)与另一个靠地理位置来区隔的传统(即“大陆的”)相对照。在很大程度上,“分析的”探究方式在英语哲学中,也就是在英国和美国,持续占据主导地位;而“大陆”哲学在大多数欧洲和拉美国家一直保持优势地位。不过,在美国也有很多“大陆”哲学占优势的系科(并且新近的法国哲学在许多文学系有明显的影响),在欧洲和拉丁美洲也有许多能干的逻辑学家和偏向于分析的哲学家。 当然,“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本身都是宽泛和模糊的词,它们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主题和先入之见——这些主题和先入之见在本系列所涉及的过去50年间已经有所改变和演进。在分析传统内,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起初居于支配地位,并且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延续性影响,形而上学只是偶尔被小心地加以探讨;但是,目前各种牌号的“自然主义”借助于物理学、认知科学或进化生物学等,已经产生了影响,并且变得相当热门;形而上学已经恢复了它的中心地位:心灵哲学、认识论、科学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已经不再被简单地视作语言哲学的特殊分支。 类似地,大陆哲学也总是处在演变中。过去50年内,法国哲学逐渐蚕食了50年前由德国哲学所占据的地盘:存在主义在关于人类自由的中心问题上产生了重要的进展,随后它又被结构主义所超越,后者把人类主体看做是既受制于社会结构又产生于社会结构;结构主义反过来又受到“后结构主义”对它所假定的这种结构稳定性的批评。在德国,同一时期见证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从一开头对启蒙理性的批评,到新近关于交往合理性的工作,它一直把关注重点放在使哲学在政治上成为进步的力量。 在这两个传统之间常常充满了敌意。分析哲学家指责他们的大陆同行,其晦涩故作高深,其模糊令人绝望;大陆哲学家则指责他们的分析同行,毫无意义地炫耀技巧和咬文嚼字。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倾向于宽容、兼收并蓄,甚至是和平共处,其中就有明显受古典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的哲学家——古典实用主义是典型的美国风格的哲学,在时间上它先于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分裂,把逻辑和科学的严格性与对人在真实世界的福祉的关切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奠基人,一方面被蒯因、普特南和我本人所引用,另一方面也被萨特、哈贝马斯甚至是德里达所引用。 很明显,本系列只可能包括过去50年间西方哲学的涉及范围很宽的著作的少许样本。我们选择了原创性著作而不是教科书;我们没有选逻辑学和特殊学科的哲学方面的专门著作,也没有选严格局限于哲学史的著作。在这些限制之下,我们既收入了最初用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出版的著作,也收入了最初用法语或德语出版的著作。除收入来自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的著作之外,本系列还收入了来自哲学的不同领域的著作——这些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识论、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 在完成“把哪些著作选人本系列”这一极其困难的任务时,陈波教授和我极大地受益于来自我们杰出的国际性编委会的意见。(令人十分悲痛的是,我们编委会的两位成员,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冯·赖特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戴维森教授,在给我们提出他们的建议之后不久,于2003年相继谢世。)对于慷慨地把时间和思想贡献给本系列的所有那些著名的和有学识的哲学家,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鼓励和支持本系列出版的那些人士,我们表示最由衷的谢意。 苏珊·哈克 2004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心灵的再发现》一书内容广博,论证有力,堪称杰作。 ——内德·布洛克(Ned Block)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