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文随想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金开诚//金舒年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1年至2003年所写的文章,包括对治学、做人、养生、写作、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随想感悟。出自胸臆的话语,平淡而真诚,表达了作者所具有的独到的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愿你在这本集子中有所收获,把握生活,开拓视野。

目录

前言

治学与做人(1)

谈“归纳论证”(3)

思维模式与文化传承(8)

古为今用谈录(22)

谈谈“不拘一格降人材”(28)

不拘一格“待”人材(34)

职业实践与“不拘一格降人材”(39)

学历与学问(43)

漫议职称与学位(48)

杂谈“博导”(51)

育才漫议

 ——采访谈录(54)

试说“真才实学”(57)

杂谈学术兴趣(62)

根据兴趣选专业(66)

“写作低龄化”答问(70)

谈谈“学术大众化”

——在“学术大众化”座谈会上的发言(72)

两个误区三种言语(76)

对说话的粗浅感想(82)

略说传媒中的语文错误(85)

五十年前事,此日当纪念(88)

短话二则(92)

读书与知识的使用(94)

学术著作出版展望(98)

小书可起大作用(103)

满怀喜悦荐新书(106)

喜读新书开异想(109)

名著笑谈(112)

古为今用别开生面(119)

忆述《古文观止》(123)

在《追梦》杂志创刊会上的发言(126)

安危与共风雨同舟(129)

闲谈偶录(133)

知难而进(142)

试说“民无信不立”(147)

略说中关村的区域文化与精神(151)

话说“富民”(158)

抗疫今昔(160)

漫话校训(162)

通说“干净”(165)

人格魅力在“坚净”

——在启功先生从教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168)

小议“火气”(170)

漫话人名(171)

饮茶忆述(174)

从一个“历史之谜”说起(177)

“呜呼,火坑”! (181)

亦庄亦谐说“四”“八”(185)

从“羊”与“猴”说起(190)

学书未成(194)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讲录)(197)

从心理学角度谈谈书法艺术熏陶(217)

试说中国书法的纯艺术化趋势(227)

杂谈书法艺术(233)

谈书法艺术之“拙”(239)

与刊授学员谈书法欣赏(243)

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当代书法(249)

立足传统面向未来

 ——访谈录(262)

从古诗的发展想到京剧(270)

忆旧寄念(275)

漫谈电视剧(279)

电视剧与抗衰老(284)

实行“成功之道”的艺术形象(287)

闲谈《孝庄秘史》(293)

字幕何故错误多(297)

再谈字幕何故错误多(301)

补说字幕何故错误多(305)

试读章节

治学与做人

我在很久以前曾写过一张条幅,写的是“学术关乎心术,人格现于风格”。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给你看一部物理学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术?”我说“不能。”他又说“我给你看一幅无名氏的画,你能不能评说作者的人格?”我又说“不能。”于是他笑我在条幅上写的是空话。我感到自己对治学与做人的关系的确并未深思,只因传统观念中认为二者有关系,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来,治学与名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文化艺术界都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现象。于是,我又觉得有关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

经过粗浅的思考,我认为治学与做人发生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乃在于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与奉献。

创造与奉献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行为。动物没有社会,也没有这种行为。因此,创造与奉献真正关系到人类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致力创造,乐于奉献,这才无愧于一个“人”字。

但创造与奉献并非只靠智能因素就可以实现,还要有心理上的“非智能因素”(包括意志、毅力、情操、兴趣、情感控制等等)的紧密配合,也还受到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制约与驱动。如果“非智能因素”质量差,又较少自觉的道德意识,那是不大可能作出较大的创造与奉献的。

就拿学术界现在比较多见的抄袭剽窃和故弄玄虚来说,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为什么仍然要这么做?显然因为急于追求名利。这样的人缺乏那种意志、毅力来苦心钻研,又因情操、趣味的庸俗而深受物质刺激的诱惑;因此心情躁切,贪而多欲,在治学上无法专注投入,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创造与奉献。由于学术界的运行体制中存在薄弱环节乃至各种漏洞,所以有人虽然缺德败行也竟然能够名利双收;于是他便认为这是“实现了自身价值”。殊不知这样得来的名利越多,越说明他缺乏创造的能力和奉献的觉悟,离开人的“自身价值”的真正实现也就越来越远。

先母毕生以中医为业,曾一再对我说过李时珍《本草纲目》多么了不起。我翻阅此书,觉得作者为这部巨著投入的心力实在是很惊人的。遥想当年他编书若只以追求名利为动机,那就不可能作这样的投入;因为在编撰过程中他根本看不到成名获利的前景。

从这一点想起,发觉中国古代有许多学术文化巨著都是在强大的创造与奉献精神的驱动下才得以完成的。因为许多作者在其生前都无法指望这些著作会出版问世,更不要说获得报酬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人在治学方面取得了成就,自然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治学到了较深的境界,仍还需要更高的精神动力。所以,越往深处想,便越能意识到治学与做人的关系。

(2002.1)

P1-2

序言

我曾一再说过,进入老年以后,写点文章有利于养生保健,延缓脑功能的衰退。这一措施究竟是否有效呢?看来确乎是有一定效果的。例如这本文集中的长短文章均作于2001年至2003年,三年之内写了这么些文章,虽然大都平淡无奇,但总还出自胸臆,思路大致明晰,语句也还连贯。假如这三年什么都不写,现在再要动笔恐怕就很难很难了。

虽然如此,大脑在生理上日趋衰老还是不可抗拒的,这在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一、视野变得狭窄了;二、词汇变得贫乏了;三、写作中很少笔墨酣畅之时,更无一气呵成之作;四、由于对某些问题过于执着,而记忆力又显著衰退,所以有些文章出现了内容重复的现象;五、由于精力不继,视苦心经营为畏途,所以多用对话形式来写,以减少“起承转合”的难处。

为养生保健而写文章,最好多写抒发性灵、优游闲适之作。但一则因为我尚未退休,而所从事的工作又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二则因为积习难改,总想讲些道理而不擅抒情;三则缺乏潇洒的心态和相应的文笔;所以我的诸多拙作仍属于“文以载道”那一类。心里仍盼着某些愚见能供世人参考,起一点现实作用。但我其实也很明白,这些文章概属“不写白不写,写了也白写”一类,只能表表心意而起不了什么作用。

写作既有利于养生而应该写,写了又没用而其实不必写,于是就有人给我提了个建议,说“为了养生你可以大写特写,但既然无用,你就不必寄出去发表了。这就像老太太晨练,练得很来劲,但并不参加比赛”。我觉得此话有理,所以有暇便写一些只给自己看的文章。三年之中,这样的文章共写了三十多篇,其中完稿者只有十篇。这次编文集,把完稿的十篇看来看去,觉得可以入选的只有一篇,即收入本集的《名著笑谈》。收这一篇也只是为了让读者看看那些只给自己看的文章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不准备发表就不肯苦心经营,所以三十多篇中倒有二十多篇并未完稿,有些只写了开头的几段。文章本是“挤”出来的,不“挤”就不易精当也不易完篇。这样,大脑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结果还是个“白写”,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小女舒年是我的合作者。她毕竟比我年轻,思想易于变通。她认为我对文章“有用”、“没用”的看法过于机械,说“文章要‘立竿见影’起作用,这连孔子、孟子都做不到,所以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当代人都说钱钟书学问做得好,写了许许多多颂扬的文章,却并无一人再像他那样做学问。现在写随笔、写杂文的人那么多,谁读了真当回事?”她又称赞我对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看法“相当精辟”,因为我说过这些建议起到了“积累舆论”、“扩大认同”的作用;虽不能“立竿见影”,却有利于“水到渠成”。在她看来,我们的文章多数也可作如是观。她还说“从古至今各种人士写出来的文章浩如太平洋,但绝大多数都归于无用,变为尘土或纸浆;但如果人们不写这么多文章,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可要单薄多了。咱俩的文章在现实中起不了什么作用,但现实中也还需要诸如此类的文章。这就好比一个书刊大超市,顾客盈门固然是为了热门书刊,但也要有大量冷门书刊在一旁陪着才像个大超市的样子。假如只卖热门书刊,那就像个街头书摊了。只有街头书摊又怎能反映我国当前文化出版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个比喻听起来倒也不为无理。

笔者生平治学注重“学以致用”,坚持“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用”。而结合我的职业来看,所谓“用”也无非就是写文章。孔子论学,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很赞同这两句话,但又补充了一句,叫“学思而不用则白费心力。”同时又将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改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以之自勉。

我如此强调知识的使用及写文章,自然在写的方面用了很大的力气。本书是我生平所著(包括独著和合著)的第三十本书,照理这应该是略可欣慰的。然而,这三十本书的印数加在一起,可能还比不上一本热门畅销书。现在又从小女的比喻中获悉,我们的书只是在“大超市”中起到了奉陪热门书的作用。这就使得欣慰之感微乎其微了。

但是,我看许多运动员一旦退出运动场,其衰老的速度似乎超过了从来不运动的人。由此而想到,一个曾靠“挤”文章来维护大脑功能的人,突然不想再“挤”了,其大脑功能的衰退速度也势必超过从来不“挤”的人。因此为养生保健计,还必须继续“挤”文章,乃至于出书,但出书并不能为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也没有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所以谨在此对出版社的同志深表谢忱和歉意。

(2004.1.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3: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