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谈古论今、品评中外、说史话人的书,一本洋溢着广博知识和深厚思想的书,谈艺、品书、评史、话人,无不切情切理,流畅清新,沉浸其间,感受知识与史实对认知欲求的强烈满足。
本书是著名学者汪荣祖先生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内容分辑收录,依次为谈艺辑、书后辑、随想辑、人影辑。
在书中,作者以学者的博识和史家的睿智,谈艺、品书、评史、话人,切情切理,流畅清新,表达了一个人文学者无所不在的求知情结与悲悯情怀。另一方面,作为史学研究者,作者行文落笔,俱现灼见真知,由此为我们阅史论事识人提供了许多新的观念视角和新的认知方式。
书太多,读不了。古人已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读起之叹,而今日印书方便。卷帙益多,更不知从何读起了。欲解此困,要能善读。
所谓善读,就是专找好书读,不看无聊的书(若以无聊的书作消遣,又当别论)。譬如要观山景,到过笔者故乡所在的黄山,许多山峰便不值得看了;要欣赏水,看过太湖的浩瀚,又何须再看寻常湖泊的细流?当年黄季刚说:"八部书外皆狗屁",绝非事实,但我们也不能说黄氏此说是屁话,他放的不是屁,而是读破万卷后所发的豪气。
假如真的是读破万卷之后,才知八部好书,岂不是太浪费精力与时间,太不善读了吗?换言之,若一定要登上黄山,才知其峰岳的仙逸,则必临介丘,才知其不值一观。故今人要善读,除自己的判断外,尚须依赖两种工具:其一是书评,二三子若已评一书犹如介丘,则云云读者便可不浪费众多的"一顾",不知可节省多少时间!(即学者之间也可借书评相互检讨,并作互利的学术通讯与对话。)其二是索引,有此按图索骥之法,便可对一本书作"突检",不必吃完一块蛋糕,才知它是坏的。
书评与索引在近代进步国家,已相当完备与普遍,但我们仍然与理想相差太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无数的读者能善读,希望少数人能推动书评与索引工作,使能日臻完备,造福读书界。P3
1978年到1979年间旅居台北时,承中国时报高信疆先生之约,为他主编的《人间》副刊写短篇。当时见猎心喜,竞率尔操觚。然因平生见闻不出校园,仅能在"学林"中捡拾一二。所谓"漫步"者即随意兴所至,东涂西抹云尔。幸有"学林"的限制,尚未天马行空,迷途忘返,所述所论大致不出《人间》编者原定的范围--知识性、报导性、艺文性。
既是"漫步",当然胸无成竹,写一篇算一篇,譬如和尚撞钟。但笔者既非和尚,更无和尚的恒心,时常经月不得一篇。但毕竟积少成多,居然满筐。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认为尚有结集的价值,遂成一编,分为"谈艺"、"书后"、"随想"、"人影"四类。其中极大部分曾在《人间》副刊发表,也有一二篇"漏网之鱼",初次"亮相"。同时,亦收录若干曾在港、台报章杂志发表过的少作。语云:"敝帚自珍",信非虚言!
1983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