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悲鸿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王震
出版社 上海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悲鸿不但是现代中国人的骄傲,而且是国际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生于中国动荡不安的时代,处于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艺术环境中,凭借他难以想象的坚韧及毅力,殚精竭智勇于开拓,结合中西绘画的精髓,为中国的艺术被西方社会理解奠定极佳的基础,留给世人的影响举世无双。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权威完善的徐悲鸿文字著作资料集,搜集了他的论文、讲演、谈话、画论题记选录等,让我们领略这位艺术大师的风采!

内容推荐

本书搜集悲鸿1918年4月至1953年9月去世前所能见到的全部文字,内容包括论文、讲演、谈话、画论题记选录、通信摘录、诗词题字等等,是迄今为止最权威完善的徐悲鸿文字著作资料集。对中国新美术运动和美术教育奠基者徐悲鸿生平、艺术理论、美学思想的研究和弘扬具有重大意义。

目录

我爱我师(代序).王学仲

一九一八年

美与艺

评文华殿所藏书画

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一九二一年

致晨光美术会

一九二五年

《悲鸿绘集》序

普鲁东

一九二六年

《悲鸿描集》自序

法国艺术近况

学术研究之谈话

美术之起源及其真谛

——在上海新闻学会讲演辞

美的解剖

——在上海开洛公司讲演辞

与《时报》记者谈艺术

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辞

古今中外艺术论

——在大同大学讲演辞

一九二七年

艺院建设计划

美术联合展览会记略

左恩铜镌

左恩传略

一九二八年

南国艺术学院招生

南国艺术学院创校招生

请改北平艺术学院校名

——给北平大学委员会分会意见书

一九二九年

对南京拆城的感想

《悲鸿画集》序

惑之不解(一)

惑之不解(二)

附:(一)我也“惑”——与徐悲鸿先生书

附:(二)我不“惑”

附:(三)惑后小言

东归漫记

一九三零年

悲鸿自述

法国之美术展鉴会种种

舒新城《美术照相习作集》序

客串集.了夕

安格尔的素描

述学之一

舒新城《美的西湖》序

一九三一年

艺术?空气!

对泥人感言

《齐白石画册》序

与刘汝醴、顾了然谈素描

赠吾友李育灵先生北行序

誓死以抗强暴再来肃清国贼

跋包世臣述怀诗卷

一九三二年

废话

《画范》序

——新七法

《画范.人物》介绍

《画范.风景》介绍

《画范.静物》介绍

《画范.动物》介绍

文艺复兴远祖乔托传

徐悲鸿启事(一)

附:(一)曾今可启事

附:(二)刘海粟启事

徐悲鸿启事㈡

中国今日急需提倡之美术

中大谈艺录

一九三三年

梦想的中国

悲鸿自传

因《骆驼》而生之感想

巴黎中国美展开幕前

——致国内出品者

艺术漫谈

游英杂感之一

记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

关于中德美展之谈话

高奇峰先生行述

一九三四年

从意大利到莫斯科

苏俄全国加紧战备

在上海国六团体宴会上的讲话

答《评论通讯》记者问

苏联之教育其民

张道藩的《自救》

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之经过

王悦之画展

张聿光先生画展志感

一九三五年

悲鸿漫谈(之一)

中国烂污

——对于中英艺展筹备感言

对《朝报》记者谈话

在北平友人欢迎会上的讲话

对《世界日报》记者谈话

儿童如神仙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王祺汪亚尘合展参观记

参观玉良夫人个展感言

艺风社第二次展览会献词

谈高剑父先生的画

《艺术副刊》发刊词

巴尔堆农序

巴尔堆农

法国大壁画家薄特理传

中国美术会第三次展览

张书旃画伯

中国舞台协会之成功

与王少陵谈艺术

一九三五年中国艺术之回顾

一九三六年

艺术之品性

序苏联版画展览会

《张大干画集》序

南游杂感

托舒新城代购孙多慈画契约

中国今日之名画家

苏联美术史前序

马万里画展序

一九三七年

读高剑父画谱书后

对中国近代艺术的意见

敬致辱教诸君一夕

《八十七神仙卷》跋一

一九三八年

自传之一章

论中国画

 ——附:后记

西江漂流日记

李唐《伯夷齐采薇图》序

一九三九年

朝元仙仗三卷述略

中西画的分野

——在新加坡华人美术会讲话

国画与临摹

——在新加坡“徐悲鸿教授作品展览会”上

的讲话

历史画之困难

附:《田横五百士》之我见

在中正中学演讲“大丈夫”精神

在静方女校演讲“广西”

半年来之工作感想

与马骏谈漫画

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第四届作品展览会献词

在泰戈尔欢迎全上的答辞

一九四零年

缅甸游记

我在印度

一九四一年

杨善深画展序

在吉隆坡“雪华筹赈画展”开幕式讲话

《青萍画集》序

悼念诗圣泰戈尔

《李曼峰画集》序

一九四二年

美术漫话

常书鸿先生画展

傅抱石先生画展

漫记印度之天堂

全国木刻展

造型艺术之发展及其出路

中国之纯粹美术与工艺美术

一九四三年

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悼泰戈尔先生并论及绘画

《中央大学艺术学系系讯》序

一九四四年

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之影响

故宫书画展巡礼

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

赵少昂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志感

中国新艺术之展望

画中无猪

张大干与敦湟壁画

李可染先生画展序

一九四五年

收藏述略(45)

陈树人画展

介绍都冰如创作综合艺术展览

君瘦石之画

秦宣夫画展

吴作人画展

余钟志画展

一九四六年

孙宗慰画展

高月秋摄影展

吴麟若画展

沈叔羊画展

坚苦卓绝之刘艺斯

唐光晋将军之作品与其龙驎书屋收藏之展览

梅社首次美展献辞

民族艺术新型之剧宣四队

邵芳女士画展

一九四七年

《艺术周刊》献辞

推荐旅居南洋画家

巴尔堆农残刻序

米开朗琪罗作品之回忆

中国美术之精神——山水

——断送中国绘画原子隋性之一种

造化为师

沈福文敦煌图案漆器展

国立北平艺专美展评议

王少陵画展

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

李可染先生画展序

新国画建立之步骤

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

文金扬《中学美术教材及教学法》序

一九四八年

叶浅予之国画

李桦《天桥人物》跋

复兴中国艺术运动

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

哭齐振杞弟

《八十七神仙卷》跋二

诗挽矢畸千代二

《黄养辉画集》序

《关山月画集》序

一九四九年

介绍老解放区美术作品一斑

满洲里来简

在苏联捷克参观美术的简略报告

值得永远珍视的友谊

在苏联谈艺术

一九五零年

我生活在北京解放后一年来的感想

四十年来北京绘画略述

漫谈山水画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献辞

当今年画与我国古画人物之比较

在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美术工作的意见和经验

《中国人民的胜利》观后

一年来的感想

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

罗铭《南洋记游画集》序

美术遗产漫谈

一部分中国花鸟画

任伯年评传

一九五一年

新中国一年来美术上之成就

答杨竹民先生

附:杨竹民文

我对于敦煌艺术之看法

一九五三年

蓬勃发展着的新中国人民美术事业

悼念斯大林同志

与丁楚谈艺术

文化的繁荣

《积玉桥字》跋

书信钞

致蔡元培(孑民)

致陶冷月

至意芗(陈子奋)

致冯武越(节录)

至李润章

致舒新城

致吴廉铭

致吴稚晖

致白蕉

致陈文希

致卜少夫

致茂如

致谢旨实

致谢玉岑

致杨晋豪

致王少陵

致邓散木

致黄养辉

致乐山、仁斋(徐风)

致吴作人

致郭有守

致陈铭德

致徐伯阳、徐丽丽、黎洪模

致孙多慈

致星洲友人

致澄之(陆其清)

致刘寿增

致吕斯百(残)

致汝进(张安治)

致金有文(明片)

致钱寿荃函(明片)

致李曼峰

致蒋碧微

致王莹

致华采真

致胡翊文

致杨仲子

致高月秋

致黄孟王

致马骏

致井白(温廷宽)

致陈之佛

致费成武、张茜英

致林语堂

致卫之(张道藩)

致常书鸿

致常沙娜

致刘勃舒

致潘絮兹

致夜泊(王学仲)

致谭勇

致俞云阶

致获浪(汪日章)

致黄显之

致苏葆桢

致汪亚尘

致陈笃山

致尹瘦石

致韩槐准(节录)

致李苦禅

致刘汝醴

致徐丽丽

致陈从周

致黎鸿模

致许杰

致汪亚尘、王少陵

致汪亚尘夫妇书

致徐泳韶

致蒋兆和

致吉梅魂

致董寿平

致刘腾超

致曾善庆、李天祥、吉梅魂、陈今言、张志超

致许广平

致常任侠

致黄宾虹

致志愿军战士

致彭吞声

致董耀星函

致尾崎清次

致周方白

致高压、宗江、王逊

致赵国亚

致松亭

与朱重光、王祖蕴书

诗词钞

溧阳即景(1905年)

题《天女散花图》(1918年)

题《山深云密图》(1918年)

题《晴岚翠嶂》(1918年)

词两首(1919年12月)

题《人体习作》(1924年)

新加坡华人殡仪(1925年)

题画诗(约1925年)

丙寅元旦梦觉忆内(1926)

题《男人体》(1926年)

题《郭夫人像》(1927年)

题《妇人头像》

革命歌词四章(丁卯夏尽时作)

题《雄狮》(1928年)

题《牧童与牛》(1929年)

题《松鹤图》(1929年)

题《竹梅图》(1930年)

题《南京一多》(1930年)

题《黄震之六十岁影》(1930年)

苦恋孙多慈(1930年12月9日)

题《山竹》(1931年始岁始)

题《群牛》(1931年)

贺陈子奋筑楼奉亲诗(1931年)

题张大干画像(1932年冬)

题《古柏》(1932年)

题《沉吟》(1932年)

题《立马》(甲戌初冬)(1934年)

题《鹰石》(1934年岁阑)

题《懒猫》(1934年冬)

题《立马》(1935年)

题《墨猪》(1935年)

题《春歌》(1935年)

题谢玉岑(1935年)

题《狮与蛇》(1935年春)

题《牛》(1935年)

感事(1936年)

题《自写》(1936年)

题《奔马》(1936年)

题《山环湖水水环家》(1936年)

题《梅花》(1936年)

题《桄榔树》(1935年12月18日)

题红豆诗三首(1936年)

感事一章(1936年)

题《松》(1936年)

题《怅望》《哭所养猫》

题《巴人汲水》(1937年)

嘉陵江上沙坪坝中央大学即事(1937年冬)

题《八十七神仙卷》(1938年)

题马万里《桂林独秀峰》(1938年9月)

题《梅花》(1938年)

题《鹅群》(1938年)

诗赞黄君璧山水(1938年春)

为黄君壁画像(1938年夏)

感事(1938年)

赠张毓昆先生(1938年)

杂感(1938年)

怀孙多慈(1938年冬)

题《仙鹤》(1939年)

题《立马》(1939年)

题《铁锚兰》(1939年1月)

题《霜草识秋高》(马)(1939年5月)

题《群鸡》(1939年春尽)

《仰光大金塔》(1939年11月24 日)

《仰光大金塔》(1939年11月24日)

招魂两章(1939年)

题《六朝人诗意》(1939年7月24日)

感怀一章(1939年10月16日)

题陈宗瑞《南洋果物》(1939年)

题《十一骏图》(1939年)

题《十骏图》(1939年)

游印度恒河(1940年)

题《木棉花》(1940年)

题《灿若朝霞》(木棉)(1940年)

喜马拉雅山行杂诗(1940年)

感怀一首(1940年9月2日)

为孙多慈画而作(1940年9月9日)

题《双骏图》(1940年)

题《病马》(1941年4月)

题《兰》(1941年春)

题《紫兰》(1941年)

诗挽许地山(1941年8月)

为韩槐准作《红毛丹》图并题(1941年12月)

题《双马》(1941年)

题《鸡足山》(1942年2月16日)

游鸡足山(1942年2月22日)

赠赵诚伯(1942年春)

咏清碧溪(1942年)

题《石楠树》(1942年)

题《竹与笋》(1942年夏)

题李可染《清明时节雨纷纷》(1942年7月)

题《月夜寒梅淑1942年)

题《跨犊儿童》(1943年春)

题赠卢开祥(1943年)

题孙宋慰《蒙古女子》(1944年)

题《梅》(1944年)

赠赵少昂(1944年)

题《充馋》(1944年)

题陈洪缓《高士图》(1948年2月)

题《巨竹》(1948年)

题《画猪》(1944年)

题李桦《天桥人物》(1948年)

失而复得《八十七神仙卷》(1948年)

挽矢畸4代二(1947年)

感事(1944年)

题《斗鸡》(1947年1月21日)

赞蜀葵花(1947年)

题《孺子牛》(1949年1月)

题明陈洪缓《采菊图》

题《鹰击长空》(1951年)

题明黄石斋山水(1951年早春)

寄韩槐准诗(1951年)

题明无名氏《明妃》(1951年)

怀齐白石诗四首

为黄曼士题旧笺

题雨花石

题杨仲子《西南飘泊集》

画论、题记选录.王震辑

徐悲鸿年表.王震编

编后记.王震

试读章节

巧之所以不佳者,因巧之所得,每将就现成,即自安其境,不复精求。故巧者之诣,止于舒适乎易,无惊心动魄之观。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吾国近人中最擅色彩者,当以任伯年为第一,其雅丽丰繁,莫或之先。时人则齐白石为谙此理。夫其健笔传神阿睹者,已为艺人之所难,讵知尚未尽其能事耶!

所谓笔墨者,作法也。气之云者,即黑白之相得BALONCE,轻重疏密之适合也。与韵为两事,而为体也不相离。韵者RYTHME,节奏顿挫之妙,即物象之变之谓也。凡得直之曲,得曲之直,得繁之简,得简之繁,得方之圆,得圆之方,得巨之细。得细之巨,其奇致异趣,皆号之曰韵。要之不得其正,则不知其变。晴空明朗乏韵。烟雾迷离,或月下灯前则有韵矣。何者,物之色象变也。

公正率直,非不佳善,而诙谐笑谑,则多韵致。故韵者正之变象,非诈伪也。韵生FANTAISIE幻境亦非伪也。韵与正之辨,与幻想之辨,皆极几微。能知直之至,便足以知曲,不必习知曲也。能明乎色象之正,便即可推知其由变而生之韵,不必求韵也。求韵不可必得,而有误趋虚伪之危,不可不察也。(黄养辉教授整理供稿)P57-58

序言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中国美术界,以传道之赤诚,授业之精湛,并极具解惑之鉴识,因而为众望所尊者,乃我的恩师徐悲鸿先生。现在,面前的这部文集,就光芒赫赫地展示出悲鸿大师一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功勋,为华夏美术史册中的经典。凡敬读者,皆会有济巨川而得舟楫、植万乐而沐霖雨的欣喜,真哉!美哉!善哉!循先生所传之道,忠于先生所授之业,禀承先生解惑所赋于的智勇,笃行者皆会深悟大势,合时而动,善之以成,骞翮远翥,功则显矣。此情状早已为时代所公认。

身为20世纪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旗手,新美术教育的宗师,悲鸿先生之卓越,源于他的大德、大爱。他将自己的艺术精魂,无私地融在中华民族的命运之中,以穿透时空的远见卓识,在祖国美术事业的疆域上,进行了顽强,艰辛的开拓.他以阔大的襟怀、高洁的品格、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以及石破天惊的业绩,做出全方位的奉献,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了中国画学的新纪元。这一切,皆在文集中有翔实的记载,精辟的论述,可为先生传道之本。

师自御风行,击楫誓中流。悲鸿先生做为中国画坛革新元主将,最突出者是他以特有的大德大爱,缔造出惊世的大奇大艺。《田横五百士》之昂奋,《蹊我后》之沉实,《九方皋》之睿智,《愚公移山》之坚定,“骏马”之迥立,“苍鹰”之高翔……集合而成中国美术史册前无古人的里程碑,巍巍在目。如此的卓绝华妙,神逸超群,如此的勇猛精进,兼容并畜,如此强烈的冲击力,直使整体画界都振奋起来,千舸争流,万花齐放。这是悲鸿先生做为先驱者之目的所在,同时也是他做为传道授业之楷模,留下的永恒纪念。

永远不会忘记,悲鸿先生力于求真,以写实主义为启端,以达艺术至境的主张。在革新中国画之途程上,他明确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人者融之”。字字铿锵,句句精辟,遵之行之,其境无穷。与此同时,更令时代铭刻于怀的是先生之育才理念和整体思路。今日我国美术教育之正规、系统、稳步发展,蓬勃向上,先生当年力于引入西方艺术学院制度,并科学地建立起中国美术教学体系,从而令画坛画貌一新,才俊如涌,成就赫然,首要之功,世皆瞩望先生。美术者,真理何在?美术之大道何以亮畅?中国美术之事业当如何兴旺?拜读久集,自可聆听悲鸿先生谆谆教诲,益之遍现,惑之多释。浴春风而清爽,循路标而通达,福之所至。

合卷而思,悲鸿先生所道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一名训将“傲骨”提升到生命所依的崇高地位,无傲骨何以立伟大志向,何以能自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先生将“横眉岭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做为准则,则是他献身美术事业的严格标定。无,此又何以立德正艺,高擎旌旗,做开辟新路的先锋,成为确立新世纪画坛的奠基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师之道,一以贯之,承师之业,代代相继;美术之境,日新又新。壮哉!我爱我师,悲鸿先师光辉永在! 

                   王学仲 乙酉岁初于津门黾园

后记

一九六零年春,我进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工作,在所长舒新城先生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几幅亲笔画:不论是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的《枇杷》,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荫》,以及题有“喜上眉梢”的《喜雀》、情意绵绵的《双猫》、立于荒原亡的《立马》、尽情畅饮的《饮马》等,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又从新城先生那里得知他与徐先生是相交二十五年的挚友,进而初步了解到这位大师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和艺术成就。正当我打算进一步向舒先生全面了解徐先生生平事迹的时候,不幸舒先生在那年冬天离开了人间,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我立志了解、研究徐大师的愿望并未消失,并开始查阅有关徐大师的资料。

转眼到了一九六三年秋,适逢徐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批回忆徐先生的文章,并将吴作人、张安治、艾中信等教授和徐大师女儿徐静斐同志的回忆文章剪贴成册。又以此为线索,查阅了一九五三年秋悼念徐先生的文章,和解放前的资料,并作了一些笔记、索引,我对徐大师有了初步的了解。即使在十年“动乱”中,我也未放弃检索有关徐先生的资料。

历史翻过了“动乱”的一页,到一九七八年秋,学术界重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又适逢徐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我一方面想写纪念的文字,一方面又想作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此,我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有关徐大师的文字资料,只有两三种薄薄的小册子。对于一位著名的艺术大师,逝世二十五年来,竟无一本像样的传记和参考资料,实在使人失望。想到自己收集了一些有关徐先生的资料,又是出版战线上的一员,于是,决心在这方面贡献一些力量。

自一九七九年初始,我一方面进一步查阅解放前报刊所载有关徐大师的资料。一方面向他的友人、学生进行了解。我首先向江苏省国画院的老画家、徐大师早期的学生黄养辉请教,不久即接黄先生挂号函件,不仅洋尽答复了我请教的问题,还将徐先生的诗句写成大幅屏条赠我,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从此,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搜集徐大师的资料上,凡看到有关的点滴资料都摘录制卡,或作索引。甚至书报上的一个“悲”字或一个“鸿”字,都对我有一种吸引力,我都要对之仔细审视一番,看看是否与徐先生有关。

一九八一年秋,徐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将临,我向两家出版社提出拟编著《徐悲鸿年谱》和撰《徐悲鸿传略》的设想,两家出版社表示支持。至一九八二年秋两书初稿完成,即请黄养辉先生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大师的另一位高足刘汝醴先生过目,受到他们的热情鼓励。不久,两位先生来沪参观法国油画展,我再次向他们请教,刘教授曾经提出:“悲鸿先生的文字著作也颇丰富。现在还没人整理,研究者想查到他一篇文章非常不易。”受到他的启示,我又从已掌握的资料索引中将徐先生的文章篇目理出,同时也产生了编辑《徐悲鸿艺术文选》的念头。

徐先生“艺融中外”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新美术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早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四日,他在北大画法研究会的演讲中就对中国画的改良方法提出了全面的意见,总结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在以后的三十五年中,在西洋画方面反对西方现代派和形式主义。在中国画方面,他反对摹古派,提倡写实主义。徐悲鸿先生的文章亦甚优美,如他早期的代表作《悲鸿自述》,行文融汇经史,颇具古文法度。该文的小引,更堪称隽永。文曰:“悲鸿生性拙劣,而爱画入骨骼,奔走四方,略窥门径,聊以自娱,乃资谋食,终愿学焉,非曰能之。而处境困厄,窘态之变化日殊。梁先生得所,坚命述所阅历,辞之不获。伏思怀素有自叙之帖,卢梭传忏悔之文,皆抒胸臆,慨平生,借其人格,遂有千古。悲鸿之愚,诚无足记,惟昔日落拓之史,颇足用以壮今日穷途中同志者之志。吾乐吾道,忧患奚恤,不惮词费,追忆如左,文辞之拙,弗遑计已。”感情奔放,颇具文采。

至一九八三年夏,在所编著《徐悲鸿年谱》和《徐悲鸿传略》基本定稿之时,我已搜集到悲鸿先生的文稿二百余件,约五十万字,辑成《徐悲鸿艺术文选》初稿。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拟出中国现代美术家文选,于是即着手作进一步整理。经几个月的抄录选编,共收入文章一百六十余篇,书信一百余件,按时间先后排列,除订正了一些由于旧报刊在出版过程中产生的错别字,并按现在通常的译法统一了一批较著名的外国人名、地名,以及对有些文章加了几处按语和注释,其他均保持文章的原貌。

对于徐先生与别人进行学术讨论或论战的文章,亦将对方的文章及两篇第三者的文章附之于后,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当时讨论和论战的情况。另有一些画论言论和题记,辑为《画论、题记选录》,共得三万余言。同时,经过考证,又编成资料较翔实的《徐悲鸿年表》,也附于文后。

一九八四春,将拙编《徐悲鸿艺术文选》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因故未能及时付锌。因台湾省的出版家与广大读者也甚推崇徐先生的艺术,由徐伯阳先生的建议,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我以笔名金山在台北艺术家出版社出一简编本《徐悲鸿艺术文集》。因我提供的书稿是简体字,在出版过程中造成的错误极多,内地读者也见不到该书。一九九二年秋。当宁夏人民出版社得知拙编《徐悲鸿艺术文集》还没有内地版,即愿列入出版计划,并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签订出版协议,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正式出版。上述两种版本的署名编者虽有位徐先生,但该先生与本文集的编辑工作并无关系。

当宁夏人民版的文集发行之际,正是徐大师华诞一百周年纪念之时,所以不久即销售一空。该版的责编许家麟先生虽几次提出要我搞增编本,因我前几年正忙于《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的编纂工作,未能及时对该文集重编,当今年一月拙编“年表”出版之际,正遇各地筹备纪念徐先生华诞一百一十周年之时,为配合今夏的纪念活动,我参与创办的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除在沪为徐先生树立一尊铜像,又要求我编辑出版徐先生文集以供学习研究需要。

因前两种版本名为《徐悲鸿艺术文集》所选编的文章均为徐先生谈艺术的文章,有些文体的文章则不便收入,使原文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新编文集名为《徐悲鸿文集》,除对原有各编进行增补外,又新增部分政论性、文艺性、诗词及日记类的文章,使文集成为目前徐先生最完善的文集。

四十五年来,我在搜集徐先生资料的过程中,曾得到许多友人的支持,并惠以文稿、信件、照片等,对于提供资料者,均于篇末注明,以表谢忱。另有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林肇刚先生,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沈宁先生也多次提供文稿,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冯启怀先生曾多次帮助斟酌文稿中的标点,上海画报出版社的社长邓明先生,当得知我着手编辑该集时,首先提出愿以最快速度于今夏出版,徐先生的高足、黾学主创人王学仲教授又在百忙中为本集写序,在出版的过程中,又得到徐先生的长女徐静裴及徐伯荣先生的大力支持,均在此一并致谢。

                     王震

           二00五年三月于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