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蒙自传》的第一部,《王蒙自传》分为三部:第一部《半生多事》、第二部《大块文章》、第三部《九命七羊》。第一部《半生多事》从王蒙的幼年时代开始,讲述了他青年和中年所经历的青春的滋养、初恋的甜蜜、人生的辉煌及政治风云带来的命运的跌宕和长达16年的流放生活。本书堪称是“一个人的国家日记”,又是“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大量史事是首次披露:写作《青春万岁》前后遭遇的尴尬的家庭裂变,父母的离异,写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波曲直,反右中的心灵忏悔,发配新疆前后的人情微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蒙自传(第1部半生多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蒙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王蒙自传》的第一部,《王蒙自传》分为三部:第一部《半生多事》、第二部《大块文章》、第三部《九命七羊》。第一部《半生多事》从王蒙的幼年时代开始,讲述了他青年和中年所经历的青春的滋养、初恋的甜蜜、人生的辉煌及政治风云带来的命运的跌宕和长达16年的流放生活。本书堪称是“一个人的国家日记”,又是“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大量史事是首次披露:写作《青春万岁》前后遭遇的尴尬的家庭裂变,父母的离异,写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波曲直,反右中的心灵忏悔,发配新疆前后的人情微妙……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成功人士非凡的成长史,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一位大家的心路坦言,王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组终部新来的年轻人》初登文坛,八十年代以《蝴蝶》、《春之声》、《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蜚声文坛,本世纪初又有《我的人生哲学》、《尬尴风流》搅动文坛,王蒙的文学创作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位高官的心灵剖析,王蒙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毛泽东、王席曾说:王蒙是有才华的。在王蒙的人生经历中,因了与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胡乔木等领袖人物的交往而跌宕多姿,神秘耀眼。一位智者的心得阐述,王蒙的人生坎坷曲折,多事也多难,但他处乱不惊,一一化解,遇难呈祥,涉险成趣,令人叹为观止。王蒙在人生历程中处处表现出一位智者洞察世事的大智慧,丰富了我们的生存认知。 目录 故乡 父亲 母亲 精彩与荒谬 慈祥与温暖 如同梦魇 好孩子、好学生 做诗与失眠 我要革命 我有没有童年 雨果与周曼华 从拜财神爷到思想赤化 进步关系 入党 冬天里的春天 激情岁月 中央团校 秋天的发现 充满阳光 基层与实际 终于离异 永远的十九岁 初恋 艺术生活 走向文学 苦难与升华 青年作家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这篇小说 青春万岁 我喜欢这样 大起大落 《冬雨》与《尹薇薇》 我与五十年代 新的一页 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担石沟 从一担石沟到三乐庄 告别郊区劳动 邵荃麟与冯牧 《夜雨》与《眼睛》 大学校园与市文代会 日子 在八大处反修 大风大浪的预感 到新疆去 红旗如火 喀什噶尔与叶尔羌 大漠孤烟直 寂寞的冬天 行行重行行 在生产队里 在生产大队 快乐永存 逆境中的小小胜利 伊犁的烹大虾 学而时习之 大战喀什河 干活吃饭 老百姓 “文革”是怎么样开始的 农村的纵横捭阖 二姨之死 边城“文革”纪景 别有洞天非人间 尚未形成的思想 或有忧思未敢言 清理花絮 努海图的大院 干校一记 干校纪趣 画家列阳 告别伊犁 改剧本 “文革”文艺 游泳与写作 朋友们 孩子的眼睛 从一九七五年“七、八、九三个月” 到“四五” 啊,毛主席 试读章节 我是出生在北京沙滩的,那时父亲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母亲也在北京上学。但是我很认真地每次都强调自己是河北省南皮县沧州市(原地区)潞灌乡龙堂村人,我乐于用地道的憨鲁的龙堂乡音说:“俺是龙堂儿的。”我一有机会就要表明,我最爱听的戏曲品种是“大放悲声”、苍凉寂寞的河北梆子。我不想回避这个根,我必须正视和抓住这个根,它既亲切又痛苦,既沉重又庄严,它是我的出发点,我的背景,我的许多选择与衡量的依据,它,我要说,也是我的原罪,我的隐痛。我为之同情也为之扼腕:我们的家乡人,我们的先人,尤其是我的父母。 大概我出生后过了一两年,我被父母带回了老家。我至今有记忆,也是我有生以来的最初记忆,我的存在应是从此开始。而我的从小的困惑是在这些记忆以前,那个叫做王蒙的“我”在哪里。而如果此前并无王蒙的自我意识与我的自我意识,那么这个“我”的意识——其后甚至有了姓名,煞有介事——又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呢? 我在夏日睡午觉,我被两只黑猫吓醒了,两只黑猫的眼睛是亮晶晶的棕红色。有点血腥,有点凶险。我不能断定的是是否我们在老家当真养着这样的猫。 我还有一个梦,在老家房后的梨园里(家人称之为后园子)玩耍,一脚陷入了一个大坑,我吓醒了。我闻到了秋梨的气息。 我记得祖母去世的一点情景,相信也是此年,也是夏日,在正房的相对比较大的厅堂里,许多人紧张地走来走去,说是奶奶死了。事后分析,这事情的发生大概是在凌晨,睡梦中被唤醒了,只记住了影影绰绰。 我的母亲董敏对奶奶的印象不佳,一直称之为“老乞婆”。此外我对奶奶一无所知。我的父亲王锦第(字少峰,又字日生)提起奶奶抱极尊敬态度。父亲是遗腹子,只见过他的母亲而没有见过他的父亲。 很晚了我才弄清,我的祖父名叫王章峰,参加过公车上书,组织过“天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脚。算是康梁为首的改革派。 又有一个记忆涌现脑海:有一个词:逃难?逃什么难?应是卢沟桥“七七”事变,是从北京往乡下逃还是从乡下往北京逃?我记不清也问不出来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就是说我对于故乡的少量记忆来自我三岁以前的经历。逃难时母亲抱着我,坐着一辆马拉轿车。我的记忆是夜间宿在大车店时听到的马匹的吃草声和工人的铡草声,喀嚓,喀嚓,沙拉,沙拉……深夜,沉睡,我被喀嚓声吵醒,我似乎闻到了干草和青草的气息。有一匹大马充斥着我的印象与记忆空间。 我断定,我是先学会了说沧州——南皮话,后来上学才接受了北京话的,我虽然出生在北京,说话却和胡同串子式的京油子不同,我的话更像后来学会的普通话——“官话”而不是北京原生土话。至今我有些话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异,例如常常把“我觉着”的觉读成上声,疑出自“我搅着”的读法。一直到十四五岁了,我回到家,与父母说的仍然是乡下话,而我的弟弟妹妹就不会说这种乡下话了。我的这些表现似乎是要大声强调,我,我们的起点是何等地寒碜!我们的道路是何等地艰难!本来就是这样土,这样荒野,这样贫穷落后愚昧,远离现代,不承认这个,就是不承认现实。 也是许多年后,我去龙堂的时候,才听乡亲告诉,我家原是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后因家中连续死人,为换风水来到了离南皮(县城)远离孟村近的潞灌。本人的一个革新意识,一个与穆斯林为邻,密切相处,看来都有遗传基因。 一九八四年我首次在长大成人之后回到南皮——潞灌——龙堂。我看到的是白花花的贫瘠的碱地,连接待我的乡干部也是衣无完帛,补丁已经盖不上窟窿,衣裤上破绽露肉,房屋东倒西歪。我从县志上读到当地的地名与人名,赵坨子,李石头……还有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民谣: 羊巴巴蛋, 上脚搓, 俺是你兄弟, 你是俺哥。 打壶酒, 咱俩喝。 喝醉了, 打老婆。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