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开放人文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南非)保罗·西利亚斯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南非科学哲学家保罗·西利亚斯的一部力作,从哲学和科学的现代景观探讨复杂性概念,揭示对复杂系统的一般理解以及复杂系统理论在生物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作者从关联思维、后结构主义、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等方面,讨论了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的目标,是要从后现代,或者也许更精确地说是从后结构(post-structural)的视角来阐明复杂性概念。从这种视角获得的最明显的结论是,不存在总揽一切的、可忽略掉复杂系统中偶发性方面的复杂性理论。如果某事物的确是复杂的,就不可能从简单理论得到恰当的描述。关注复杂性,必须关注特定的复杂系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非常基础的层面上,对复杂行为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的条件进行一般性说明。而且我还认为,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模型可以在计算上执行,并可能导致可以执行更复杂任务的机器。不过,模型本身将至少与被建模的系统同样复杂,因此不可能导致我们对于系统本身理解的任何简化。作为这种模型的一个例子,我广泛地使用了神经网络,即一种称作联结论的趋法。事实上本书通过指出神经网络的运行与德里达的语言工作的描述之间具有结构相似性,来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于复杂性研究的意义。

目录

对本书的评价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趋进复杂性

1.1 复杂系统的概貌

1.2 复杂性的量化

1.3 复杂系统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

1.4 复杂系统的建模:两种趋法

1.5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联结论模型的比较

1.6 联结论与后现代主义

1.7 为复杂性建模

第2章 联结论概述

2.1 理论背景

2.2 语言规则

2.3 联结论与后现代科学

第3章 后结构主义、联结论和复杂性

3.1 索绪尔的语言模型

3.2 仅作为能指系统的语言

3.3 网络与系统

第4章 塞尔迷雾

4.1 中文房间

4.2 中文房间的框架

4.3 塞尔对后结构主义的拒斥

第5章 表征的一些问题

5.1 真表征

5.2 联结论

5.3 实际建模中分布式表征的重要性

5.4 表征的解构

第6章 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

6.1 若干关键方面

6.2 自组织 系统的属性

6.3 自组织临界性

6.4 通过选择而组织

6.5 自组织的哲学含义

第7章 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

7.1 承认复杂性

7.2 后现代主义

7.3 复杂系统与后现代社会

7.4 作为复杂系统的语言

7.5 从后现代视角理解科学知识

7.6 后现代伦理学的复杂性

第8章 后记 理解复杂性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特征吧。 以雪花为例。从远处看,雪花是显得非常简单的对象,但是当我们靠近观察,它展示出惊人的细节。雪花是按六角形排列的,六个角的“每枝”都显示出精细而美丽的模式结构。尽管所有的雪花都具有这种形式,但每一片特定的雪花又是有差异的。一片雪花由大量的要素(水分子)构成,要素之间通过其结晶结构而相互作用。每一个分子都仅仅受到局域信息的影响(雪花中分子并非由于外部决定而必须采取此种位置),但分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固定的。在此没有真正的反馈回路,也没有进化(也许除了融化之外)。就其结构而言,它不是真正的开放系统。它是一种暂时的平衡,无法去适应环境,因此会迅速地丧失其结构。一片雪花,尽管外观上奇妙复杂,但仅仅是复合的。

接着,让我们考察一些真正的复杂系统。人的大脑被看作是已知的最复杂的对象。类似地,我们每天用来交流的语言,也不能完全有分析地描述。这两种复杂系统——大脑和自然语言—在本书的研讨中将受到深入的关注。因此,我将利用其他的例子——经济系统——来阐明复杂系统的10个特征3。

为了架构出我们的描述,我们必须确定与此系统的“距离”,换言之,我们将考虑到何种的细节程度?如果站在很远的地方,也许只能考虑大的金融体系的活动——银行、大型公司,甚至是国家。显然,在此过程许多较小的细节都会丢失。如果准备对系统从微观细节上进行考察,也许必须保持着对每一便士的状态进行监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面临着由于较低层次的乱哄哄的活动将所有有意义的模式都模糊掉的危险4。为了论证这一点,让我们以如下方式架构出系统:此种方式允许我们考虑个体的人——作为经济行为者(economic agents)的能力——作为我们的复杂系统的要素,并将此系统的边界划定在一个国家之中。

P7

序言

“复杂性”(complexity)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都是充满争议的概念。当代社会容易被描述成后现代的,但是对此种描述的反响却大相径庭。在一些人[如鲍曼(Zygmunt Bauman)]看来,后现代主义使得我们有可能逃离现代主义的束缚,使世界返魅(re-enchant)。在另一些人[如盖尔纳(Ernest Gellner)]看来,它体现着相对主义,即一种在其中怎样都行(anything goes)的理论框架。这弄得人们晕头转向。后现代主义也可被视作现代主义的寄生物,或是现代主义的软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会主张,如果我们希望超越这种过分简化的启蒙理想,那就应该彻底放弃这个概念。

对于后现代主义有种种不同反响,是以对于这个词的意义有种种不同理解为基础的。 即使有可能澄清这种争论,这却不是本书的意图;本书也不试图为后现代主义提供某种辩解:这里主要关心的是复杂性和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s)的概念。本书的讨论中,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将一些理论趋法*[如德里达(Derrida)和利奥塔尔(Lyotard)的观点]松散地(甚至是不恰当地)归拢在“后现代”的麾下,它们对于所处理现象的复杂性是内含着敏感性的。这些趋法认为,不应以单个或者根本性原则来分析复杂现象,而应承认不可能对真正复杂的事物给出单一的、排他的叙述。不过,承认复杂性,肯定不意味着“怎样都行”的结论。

“复杂性”概念也并非是单义的。首先,有必要将“复杂”(complex)与“复合”(complicated)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一个系统,尽管它可以是由极其大量组分构成,但倘若可从其个体组成而获得关于系统的某种完整描述,这样的系统仅仅就是复合的。喷气式飞机和计算机就是复合的。另一方面,系统组成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则具有这样的属性:作为整体的系统不可能只通过分析其组分而得到完全理解。而且,这样的一些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着、变化着,常常是作为自组织(self-organisation)的结果。这会产生出新的特征,通常称作涌现性质(emergent properties)。大脑、自然语言和社会系统是复杂的。理解这种复杂性,是贯穿本书的中心问题。

其次,有必要对复杂性和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之间的关系作一交代。由混沌理论制造的轰动已经部分地消退了,但是认为它对于复杂系统研究仍具有重要作用的观念则依旧流传甚广。尽管我不否认混沌理论对于复杂性研究能够有所贡献,但我确实也感觉到,这种贡献会是极其有限的。例如,在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并不是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复杂系统的鲁棒(robust)本性,即其在不同条件下以同样的方式发生作用的能力,保证了系统的生存。蝴蝶翅膀的扇动在地球的另一方引发风暴的比喻,是描述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的一个很妙的比喻,但是我感觉到它也引起了太多的混乱,应该完全弃而不用。混沌行为(chaoticbehaviour)——在“决定论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专门术语的意义上——源于相对少量方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然而,在复杂系统中却总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着的极其大量的组分。尽管人们获得了关于嗅觉系统或心室纤维颤动的功能性方面的描述,但我却难以相信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任何行为都能够被描述成该专门术语意义上的真正混沌。我发现,一旦需要在系统的不同状态之间的明显转化,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sed criticality)概念(参见第6章)较之混沌的比喻要更为恰当。这也许听起来有些过分轻率了,我也的确不想声称,混沌理论(或分形数学)的若干方面不可能有效地运用于关于自然的建模过程。我倒是认为,混沌理论特别是决定论混沌和普适性(universality)概念,并没有真正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作为分形数学样板的芒德布罗集(Mandelbrot set),常常被当作我们已知的最复杂的数学对象,但在最终分析的意义上,它是复合的而不是复杂的。在眼下的研究框架中,混沌理论仍作为现代范式(modern paradigm)的一部分,但不会对其细节作深入探讨。

本书的目标,是要从后现代,或者也许更精确地说是从后结构(post-structural)的视角来阐明复杂性概念。从这种视角获得的最明显的结论是,不存在总揽一切的、可忽略掉复杂系统中偶发性方面的复杂性理论。如果某事物的确是复杂的,就不可能从简单理论得到恰当的描述。关注复杂性,必须关注特定的复杂系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非常基础的层面上,对复杂行为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的条件进行一般性说明。而且我还认为,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模型可以在计算上执行,并可能导致可以执行更复杂任务的机器。不过,模型本身将至少与被建模的系统同样复杂,因此不可能导致我们对于系统本身理解的任何简化。作为这种模型的一个例子,我广泛地使用了神经网络,即一种称作联结论的趋法。事实上本书通过指出神经网络的运行与德里达的语言工作的描述之间具有结构相似性,来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于复杂性研究的意义。

除了关于联结论(第2章)和后结构主义(第3章)的导论式章节,以及不考虑塞尔(Serdrle)对于该种争论的贡献(第4章)之外,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表征(representation)(第5章)和自组织(第6章)。关于表征概念的讨论,或说是关于表征理论的解构,以例子说明了,基本的哲学分析可以对建模技术作出贡献。反过来,对于自组织——一个在科学文本中经常(但肯定不是唯一)遇到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获得这样的哲学观点,即一个并非先定或固定结构的系统,其行为不一定是随机的或混沌的,换言之,并非怎样都行(anymillg does not go)。

本书并不打算系统地探讨道德理论,当然也不可能是在一个价值无涉的空间运行。因此,伦理问题总是会不时浮现,尤其是在第7章。本书中所揭示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特点,对于有待发展的社会的、道德的理论,肯定是有启发意义的。我希望,这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成为更为中心的方面。

我乐意借此向促进了本书中思想的形成的以下人士表示感谢:约翰·德根纳(Johan Degenaar)、玛丽·赫西(Mary Hesse)、詹尼·霍夫迈尔(Jannie Hofmeyr),以及斯泰伦博斯大学的两个学科际研讨小组,其中一个以文科学院为基础,另一个以理科学院为基础。埃斯玛丽·斯密特(Esmarie Smit)对于手稿的完成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帮助。

在第2章、第3章和第7章中被使用的一些材料的前一版,已经发表于《南非哲学杂志》(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hilosophy)。对于获准在这里再次使用,也要表示感谢。

后记

我们刚刚成功地申办了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大会将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大会首次在我国举行,也是首次在亚太国家举行。为了进一步拓展科技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促进对话,我们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合作也就加快了步伐。利用今年春节在内的整个寒假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把自己关闭起来,终于译出了初稿并校对了一遍。

本书讨论的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在翻译中也就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幸好,在译完初稿后,见到了文兵、宋朝龙、杨生平于2003年下半年译成的交流稿(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印),从而得以参照该译本对一些翻译包括名词的确定进行了推敲。特别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STS中心)的张成岗博士已经翻译出版了《后现代伦理学》一书,蒋劲松博士在后现代哲学上素有研究,吴彤教授在复杂性的哲学问题研究上颇有造诣,他们分别阅读了基本成形的全部或部分译稿,然后一起就其中的若干翻译问题进行了讨论。

随后,我利用“五一”长假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进行了又一次校订。然而种种事务缠身,最后一直拖到8月底才得以定稿,并交付出版社。 即使如此,不妥乃至误译仍然难以避免,有待改进之处更不在少数,敬请各位同仁给予指正。

曾国屏

于清华大学STS中心

sts002@tsinghua.edu.cn

2004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令人信服的原创性重要著作。

——玛丽·赫西(Mary Hesse),

剑桥大学科学哲学荣誉退休教授,

《科学哲学的革命和重建》的作者

这是一本关于复杂性理论的优秀导论,为复杂性理论在心智哲学、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理论方面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机智的述评。

——基思·安塞尔·皮尔逊(Keith Ansell Pearson),

沃里克大学教授

《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产生出一种即席而稳健并能够“归纳出答案”的思维意象,这也正是西利亚斯在这本令人着迷、恰逢其时的著作中所展示的调研模式。

——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

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教授

我已经将此书读了三遍。每次阅读都感受愉悦,收获颇丰。它清晰简明,写作的确是优美的。……这是一本充实了丰富论据的重要著作。书中洋溢着美好的事物。

——戴维·伯恩(David Byrne),

《人工社会和社会模拟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