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有时具有谜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的悲剧剧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一例。在历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引出了如此之多的著述——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三百多年来,她没完没了地拨动作家的心弦,吸引学者的兴趣,她的形象至今以不减当年的力量揪住我们的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奥)斯蒂芬·茨威格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问题有时具有谜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的悲剧剧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一例。在历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引出了如此之多的著述——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三百多年来,她没完没了地拨动作家的心弦,吸引学者的兴趣,她的形象至今以不减当年的力量揪住我们的心…… 内容推荐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作品之一。本书通过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精彩而又详细的叙述,展示了整个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社会全景。在外临强敌和内面宗教矛盾的情势下,伊丽莎白的文韬武略大显身手,并终将开辟了昌明盛世,为以后大大扩张的英帝国开了先声。茨威格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上,既将伊丽莎白与玛丽的矛盾置于上述的大背景中,又将这种矛盾始终围绕于两个同样掌握权力,但生活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的争斗,使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大增加。 目录 序言 人物表 第一章 冲龄践祚 1542年-1548年 第二章 少小在法国 1548年-1559年 第三章 孀居的王后和在位的女王 1560年7月-1561年8月 第四章 回到苏格兰 1561年8月 第五章 巨石滚动 1561年-1563年 第六章 政治新娘拍卖行中的热闹 1563年-1565年 第七章 再嫁 1565年 第八章 霍利鲁德的险恶之夜 1566年3月9日 第九章 忠诚的叛徒 1566年3月-6月 第十章 难以穿越的密林 1566年7月-圣诞节 第十一章 爱情的悲剧 1566年、1567年 第十二章 走向谋杀 1567年1月22日一同年2月9曰 第十三章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 1567年2月-4月 第十四章 走投无路 1567年4月-6月 第十五章 废黜 1567年夏 第十六章 失去自由 1567年夏-1568年夏 第十七章 流亡女王的套索 1568年5月16日一6月28日 第十八章 套索收紧 1568年7月-1569年1月 第十九章 幽居 1569年-1584年 第二十章 最后一圈 1584年一1585年 第二十一章 走向结局 1585年9月-1586年8月 第二十二章 伊丽莎白的矛盾心理 1586年8月-1587年2月 第二十三章 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 1587年2月81日 独幕喜剧 1587年-1603年 试读章节 这种压倒一切的侮辱她片刻都不会容忍。诸如此类的大逆不道必须立刻制止,彻底杜绝。她知道该找谁,知道是那个异端教会的大胡子在挑唆民众反对她的宗教,是他把那一帮渎神者派到她家里来的。得好好教训他一顿,马上教训!玛丽斯图亚特是由法国的绝对专制政体传统哺育起来的,从小看惯了绝对服从,在神恩不可剥夺的概念中长大,无法想象她的臣民中居然有人,居然有那么一个普通老百姓拂逆她的圣意。她万万料不到会有人胆敢公开甚至粗鲁地反抗她。而约翰诺克斯正是要这样;他急煎煎地想斗一斗:“那出身高贵的贵族女子,她的漂亮脸蛋能叫我害怕吗!我在许许多多愤怒的男子汉面前都不曾低下过头,不曾可耻地胆怯过!”他兴奋地赶往王宫,因为争论(他自以为是为了上帝)是狂热者最喜欢的事情。如果上帝把王冠赐给了帝王,那么,他赐给他的牧人和使者的则是火热的言词。在约翰-诺克斯的眼里,“礼拜堂”的教士要高于国王,因为教士是上帝的权利的卫士。他的事业是捍卫上帝在人间的统治。他毫不犹豫地用他愤怒的重甸甸的大棒子敲打桀骜不驯者,就像远古时代的撒母耳和((圣经》中的法官。于是,出现了一幅与《旧约》一模一样的场面:国王的高傲和教士的骄矜发生正面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不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人比个高低。不是的,是两种古老的思想又一次(不知是多少回了!)激烈地交锋。谈话一开头,玛丽斯图亚特十分温和。她寻求相互理解,强压怒火,因为她希望国家太平。她彬彬有礼地开始谈判。但是约翰诺克斯压根儿不打算彬彬有礼;他要向这“异教徒”证明他绝不向现世界的强者低头。阴沉而沉默,不像是被告而像是原告,他听女王责备他撰写的那本否定妇女有权继承王位的著作《反对骇人听闻的女人统治的第一声号角》。这个诺克斯日后为了这本书低三下四地向新教徒伊丽莎白乞求原谅;而此时此刻,在他的“教皇党”女王面前,却固执己见,含含混混地说了些道理。唇枪舌剑,两人争辩了起来。玛丽斯图亚特直截了当地问诺克斯:臣民是否有义务服从自己的君主?玛丽-斯图亚特指望他回答:是的,有义务。然而这老滑头没有这么说,而是讲了一则寓言,通过寓言制约了服从的必要性:一个父亲发了疯,想杀死他的儿女,这时候他的儿女有权捆住他的手脚,夺走他的剑。如果王公们摧残上帝的儿女,上帝的儿女也有权反抗他们的迫害。女王马上感觉到这保留说法隐含着这个神权论者对她的统治权的抗议。 “这么说,”她追问,“我的臣民应该服从你而不是我?是你管我而不是我管你?”约翰‘诺克斯的观点其实正是这样,但他当着梅里的面有所顾忌,不愿意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不,”他支支吾吾地说,“王公和他们的臣民都应当服从上帝。国王们应该成为教会的赡养者,而女王或王后应该成为教会的乳母。” “我可不想喂你们的教会,”女王被诺克斯的含糊其辞的回答所激怒,驳了他一句,“我愿意关怀罗马天主教会;在我眼里,它是唯一的神的教会。”总之,这两个对手短兵相接。争论闹僵了,因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和狂热的新教徒不可能达成理解。诺克斯的无礼越走越远,竟把罗马天主教会说成是不配做上帝未婚妻的淫妇。当女王禁止他使用这一类侮辱她的良知的字眼时,他悍然回答:“良知需要认识。”——他可是害怕女王恰恰缺乏认识。这么一来,第一次谈话没有取得和解而是加深了彼此间的敌意。诺克斯如今体会到“撒旦是强大的”,年轻的女王绝不会屈从他。“这回解释,我遇到了在这等不成熟的年龄的人身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果敢。从这一天开始,我同宫廷彻底决裂,宫廷也同我彻底决裂。”他怒气冲冲地写道。不过,那年轻的女子也是初次意识到她的王权的限度。诺克斯高傲地昂着头离开王宫,由于反抗了女王而洋洋得意。玛丽.斯图亚特茫然地瞧着他的背影,感觉到自己的无奈,淌下了痛苦的眼泪。这不是她最后一回流泪。她不久便懂得权力不是从娘胎里继承来的,而是要靠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和屈辱去不断赢得。 P42-43 序言 如果说,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事情用不着细细思量,那么,谜却能激发创造性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扑朔迷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待我们不断更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阐释。历史问题有时具有谜一般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的悲剧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例子。在历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引出了如此之多的著述——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三百多年来,她没完没了地拨动作家的心弦,吸引学者的兴趣。她的形象至今仍然以一种莫名的力量揪住我们的心。 有许多人致力于表现及解释玛丽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谜,但种种努力其结果表现出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矛盾:有人说她是杀人凶手,有人说她是女中英烈;有人说她是笨拙的阴谋家,有人说她是圣洁的无辜者,似乎未必有另一个女人会在众人的笔下表现出如此的不同。但是,说来奇怪,她的各副面貌所以如此大相径庭,并不是因为留传至今的材料贫乏,而是因为材料浩瀚得让人茫然失措。保存下来的文件、记录、证书、书信和笔记数以千计——可不是一年半载,而是三百多年了,一批又一批的审判官,洋溢着一浪又一浪的热情,宣判她有罪或无罪。但,我们研究史料愈是认真,就愈加发愁:各种历史证据居然根本不足为凭(艺术创造当然也是如此)。任何一件文献,尽管它的悠久历史经过周密的考证,尽管它是货真价实的归档材料,却保证不了它的可靠性和叙事人的公允。同一件事,在同时几位史家的记载中,却有南辕北辙的出入。此种情形在玛丽斯图亚特一例中似乎尤为显著。在这里,每有谴责,必有辩解;每有一个“是”,必有一个“不”同它颉颃,两者各有文件为证。真理和谎言共生,事实和虚构并存,难解难分,以致实际上每种观点都可以做到言之有据。如果你想证明玛丽斯图亚特预闻了谋杀亲夫,有几十份证词可以供你使用。如果你想支持对立面,证词也不成问题。她的任何一幅肖像都有现成的颜料。传流至今的材料既是如此芜杂,倘若再掺入政治偏见或者民族主义,那就更成了彻底的蓄意歪曲。人处在争论生存还是毁灭的两个阵营、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之间,都抗拒不了诱惑,非得参加这一边或者那一边,确认此是而彼非,或诋毁此而赞美彼。这是人的天性。倘若像这桩公案,列位著作家多半各有归属,分别属于交锋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各种世界观,那么,他们的片面性是势所必然。总之,新教的著述者把一切罪过都诿之于玛丽斯图亚特,而天主教徒却归罪于伊丽莎白;英格兰人除了少数例外,都把玛丽描绘成杀人犯,而苏格兰人则把她说成是受害者,一身清白而横遭卑鄙的诽谤。关于“首饰箱信件”,争论更多。一些人赌咒罚誓说它真,另一些人指天誓日说它假。一句话,在这件事上,连鸡虫得失的事情都带有派性的色彩。所以,一个既非英格兰人又非苏格兰人的作家,超然于这种血缘关系和利害关系,或许能够比较客观而无成见地评说一番;一个有热烈的兴趣而无派性偏见的艺术家,或许更能够理解这出悲剧。 即便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断言他所知道的玛丽-斯图亚特生平种种行状都是不容置疑的真情,那也是过于大胆,叫人不能原谅。其实,他唯一能把握的只是某种最大限度的可能性,甚而至于他以他的全部智力和良知认为客观的观点,也难免带着几分主观性。史料成了一本糊涂账,他只能从糊涂账中去探究真相。当时诸人的叙述如此■牾扦格,故而他对于这桩公案,在每一细枝末节上都不得不在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之间进行选择。不管他的选择是多么小心谨慎,在某些情况下,最最老实的做法莫如在他的裁断后面打上个问号,承认玛丽斯图亚特这一或那一事迹至今茫无头绪,无可钩稽,大概永无大白于天下的一日。因此,作者向诸位奉献这部试作时,抱定宗旨决不采录刑讯及其他威吓和暴力手段逼供而得的证词:实事求是的人决不会指望和依靠屈打成招的口供,把它当作可信的材料。间谍和使臣(这两者在当年几乎是同义词)的报告同样如此,经过极其过细的选择才偶见于本书;本书作者对每一份报告都采取存疑的态度。倘若本书作者认为那些十四行诗以及大部分的“首饰箱信件”真实可靠,那是他把种种情状再三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参照了、内在性格方面的因素。凡是文献中有两种相反说法的,本书作者对每种说法都要追溯它的来源和政治动机;如果必须选择其中之一,总是酌量这种或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玛丽斯图亚特的性格。这是本书作者的根本准则。 因为玛丽·斯图亚特的性格本身并不是个谜。它的矛盾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发展上,内在的本质却是完整的,从头至尾都是鲜明的。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给人印象极深、能进发出强烈的喜怒哀乐而又为时极短的少数女性,属于那种光辉灿烂而昙花一现的女性,不是那种逐渐凋谢而是仿佛只在一种激情的熔炉中一次燃尽的女性。二十三岁以前,她的感情始终像水波不兴的溪流;而往后——从二十五岁开始,她的感情也并未汹涌澎湃。唯有那短短的两年,风暴骤起——原本平淡无奇的命运成了一出古典悲剧,一出伟大而又气势磅礴的悲剧,类似《奥瑞斯忒亚》。唯有那两年,玛丽斯图亚特作为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两年的狂飙使她超越了自己,在不可遏制的冲动中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因此而永垂不朽。她的激情扼杀了她心中一切人性的东西;而她的名字之所以至今仍活在诗歌和争论中,却又只能归功于她的激情。 内心生活异常浓缩,全部都是绝无仅有的瞬间爆发,这决定了玛丽斯图亚特各种传记的形式和节奏。艺术家的任务是再现这条大起大落的曲线,并且表现出它的独此一家的个性。所以,她一生的前二十三年以及被囚禁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与她悲惨的激情喷薄而出的两年时间相等。作者如此剪裁,但愿诸位不以为恣肆。人的一生中,内心时间和外部时间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吻合。对于心灵,唯有感受的充实方能作为计时的尺度:人的感受不像冷冰冰的日历,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从内心计算逝去的时光。在感情的陶醉中,怡然地挣脱了束缚,受到命运的福佑,人能够在一瞬间淋漓尽致地领略人生;尔后,弃绝了激情,又沦入一片空白,苦熬着永无尽头的岁月,伴着憧憧幻影,陷入荒漠般的空虚。正因为如此,在往日的生活中只有那些紧张激动的瞬间才留下了痕迹;正因为如此,生活唯有浓缩成瞬间,唯有通过瞬间,才能够真实地被描叙出来。一个人,唯有焕发出精神力量,于己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燃烧至白热,才能成为看得见的形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