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非中华文化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远离工业文明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在此.我们看到一种又一种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我们发现有许多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经验。
也许,这会让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观念产生动摇.使那些笃信商品拜物教或以功利主义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人们有些汗颜给致力于绿色文化建设的环保主义者以些许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廖国强//何明//袁国友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非中华文化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远离工业文明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在此.我们看到一种又一种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我们发现有许多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经验。 也许,这会让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观念产生动摇.使那些笃信商品拜物教或以功利主义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人们有些汗颜给致力于绿色文化建设的环保主义者以些许启迪。 内容推荐 这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学术著作,填补了久缺的空白,适应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其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制度、宗教诸领域中的生态文化,对少数民族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作了概括归纳,发掘、弘扬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观中的优秀传统,与片面指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损、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某些充满义愤的论说形成鲜明对照。毫不回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而是客观地、冷静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成因。提出的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和启示,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了世界生态文化的学术宝库,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学术贡献。 目录 导 论 1 一、人与自然/3 二、从生态学到生态文化学/5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生态文化区/7 四、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价值/16 第一章 生产领域中的生态文化 19 一、传统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21 二、林粮兼作型农业中的生态文化/29 三、梯田稻作农业中的生态文化/34 四、坝区稻作农业中的生态文化/37 五、维吾尔族的“坎儿井”/40 六、草原牧业中的生态文化/40 七、藏族传统的游牧生态文化/43 第二章 生活领域中的生态文化 5l 一、寨址选择中的生态文化/52 二、村寨森林生态体系的营构/62 三、生活水资源生态体系的营构/72 四、种植和管护薪炭林/79 第三章 制度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83 一、法律制度中的生态文化/84 二、人生礼俗中的生态文化/90 三、多姿多采的植树护林节/96 第四章 宗教中的生态文化 101 一、树(林)崇拜与生态文化/103 二、山神崇拜与生态文化/110 三、龙崇拜与生态文化/117 四、图腾崇拜与生态文化/120 第五章 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 127 一、自然之子一一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129 二、有恩必报一一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134 三、天人之约一一对自然的义务观/138 四、推己及物一一对自然的善恶观/141 结 语 145 一、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和启示/146 二、天人之道: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转换与发展/155 附 文 171 附文一:拜谒圣地/1 72 附文二:非凡的生态智慧:云南石林县月湖撒尼人生态文化掠影/174 附文三: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一个总体的扫描和透视/178 试读章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地密切,又是如此地复杂,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有学者用“人类生活的两重性”来加以概括,“一方面,人类及人类系统被无可争议地包容在生物圈中,更广泛的生命网络之中。我们是多种物种的其中之一,这是出于我们的生物构成的考虑,也是出于我们最终依赖于地球资源和其它物种的食物与能量转换的考虑。另一方面,人类是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独一无二的创造者,具有改变、复制、破坏以及有时超越自然环境限制的独特能力”。 追溯人类的由来,我们所能得出的是这样一个结论: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不断地适应自然的结果。这是被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遗传科学以及古人类学的研究所反复证明了的不争事实,尽管它们对人类起源具体方式的解释与论点有着巨大的分歧。不仅生命的诞生、从猿向人的演进是自然发展与适应自然的结果,而且两足直立行走、语言、心智乃至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是人适应自然的结果。。 细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我们获得的是如此一幅图景:人类站在大地上呼吸着空气,饮用着水,从大自然这个“衣食仓库”中获取衣食……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总之,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须臾也不可或缺的条件与基础。不仅如此,自然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曾说:“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俯瞰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我们的感受又是几多欣喜几多哀愁:作为“万物之冠”的人类,因其是“能够自由自觉活动”的动物,凭借其“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断地改造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自然,在人类的家园——地球上不断而充分地展示创造才能、处处涂抹下自己的“印迹”之后,又将其触角伸向太空,欲求在所有的星球上都刻铸下大写的“人”字…… 然而,当人类自豪地欣赏着自己的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和丰富无比的创造物时,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悄然消失,成千上万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之中灭绝,一条条江河污水横流,蔚蓝的天空被浓烟遮蔽,留给人类的是寂寞的春天、酸雨的夏天、没有蓝天的秋天和温暖的冬天。 在人类历史上,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哈巴拉文明、玛雅文明等早期文明,都曾创造出令今人赞叹不已的辉煌,但却繁荣兴盛了十多个世纪之后毁灭消失了。我们从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命题:并非所有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习俗都是合理的,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恩格斯曾对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下观点:“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枞树林滥用个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山区牲畜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料到,他们这样做,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雨季又使更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来。”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的一些文明,就当时而言,确实适应了其环境,并创造出相当辉煌的成就,然而,这一辉煌的成就却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之上的,属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自掘坟墓”式的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族群对待自然却采取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甚至“崇尚自然”的态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特定范围的生态平衡,如,以儒、道、佛为文化主干的中华文化,从而使其文明得以延续与弘扬。P3-4 后记 我们3人都生长在20世纪下半叶,这是悲喜交加的半个世纪。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人类肆意挥霍资源、滥伐森林、糟蹋土地、残杀生灵、污染河流和空气……造成全球环境前所未有的大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又生活在云南这块民族文化的沃壤,亲历亲见了许多民族丰富、质朴而深邃的生态文化事象。“先进”民族与“后进”民族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出的理念和处置方式的强烈反差,深深地震憾了我们。也许,现代人在得到“现代”文明的同时,已经和正在失去人类最本真的东西。这种最本真的东西应如何被唤醒和找回?是否可以从少数民族那里获得一些有益的答案? 这,便是我们选定《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时空背景。怀着大胆一试的心情,我们于1997年1月将该课题作为青年项目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课题负责人廖国强,成员何明、袁国友。同年4月,该课题获准立项,并获资助。这让我们欣喜异常。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却发现,我们已有的储备(资料储备、理论储备)与课题本身的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因而我们未敢怠慢和松懈,全力投入研究工作之中。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于2000年12月完成书稿,于2001年3月通过以林超民教授为组长的专家鉴定组的鉴定,同年12月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验收。 在写作中,我们作了如下分工:廖国强撰写第一章第一至第四部分、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结语第一部分、附文一、附文二;何明撰写导论、第一章第六部分;袁国友撰写第一章第五、第七部分、第四章、结语第二部分、附文三,补充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中北方民族的资料。 尽管专家鉴定组对该研究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之作,但我们深知,我们的研究只是初创性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深入拓展的空间尚十分巨大。诚如林超民教授在个人鉴定意见中所言:“课题研究者提出可以争论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助于开展‘争鸣’,有助于读者深入思考、独立判断。”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指教,我们更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加入民族生态文化学的研究领域中。抛砖意在引玉,确为我们的至诚之言。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获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资助经费l万元,特此致谢。 廖国强 何明 袁国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