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需要智慧的,而禅是智慧中的智慧。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代西方管理科学与禅的价值品格、实践品格相融合,形成管理禅。千百年来最经典的禅林故事中蕴涵着最伟大的管理智慧,是顶级MBA与高级总裁培训班的秘密课程,是所有管理者最佳的心灵鸡汤……
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禅宗讲明心见性,又名心宗,心的管理就是禅的管理。禅的管理能够促使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从心流出,心心相印,成为风靡世界的管理大智慧。现代管理从最初的物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而管理禅使人本位管理升华到心本位管理。工作在拥有禅文化的企业就如涉足大自然,轻松自在而生生不息。禅的管理能够实现真正的“自动自发”,强化企业的“执行力”,进而为有悟性的管理者开启成功的大门,这也是管理禅风靡世界的根本原因。
管理者的最佳心灵鸡汤。
近年来。管理禅备受重视,常常成为国内MBA及高级总裁研习班的必修课程。管理其实就是管人,而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的管理就是禅的管理。因为,禅宗又名心宗。讲究明心见性。禅的智慧是心的智慧,禅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本书从管理的不同角度讲述了近百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再配以“禅说管理心法”。来点悟每一个小故事中所蕴涵的管理真谛,指点迷津,帮助读者站在禅说管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管理。抛弃从上至下的说教与命令控制式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而形成员工内心世界的自觉,最大幅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团队的战斗力。使整个企业洗心革面,达到心性管理的最高境界。
禅使管理从人本位管理升华到了心本位管理。
唐朝末年,有一个赵州和尚。
有一次一名弟子问赵州和尚:“狗有没有佛性呢?”
赵州和尚只回答了一个字:“无。”
当完全相同的一个问题被另一名弟子提出来时,赵州和尚却回答道:“有。”
对于两名弟子提出的相同的问题,赵州和尚做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回答。那么,赵州和尚做出这样回答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狗究竟有没有佛性。能不能成佛呢?不要“一视同仁”
在禅的思想中,社会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实体是固定不变地存在着的。禅意中的“无”表示人类或物质本身的现象,存在的本质。现实中,人与物都在生与死之间不断地交替着。而究其实体却为“无”。因此,佛家常用“无常”来表示这个社会和生命的虚幻。
当第一个弟子问赵州和尚时,他仅回答了一个“无”字。但这里的“无”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它并不是相对性的有或无,在禅学中可以用“空”来代替。因此,赵州和尚是想通过“无”的回答,对弟子拘泥于有无相对性思想的指正。因为他体察到了弟子的想法,所以用这种巧妙的方法,希望把弟子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而,当另一名弟子询问同一个问题时,赵州和尚却回答了有。当然在这里“有”和“无”的意义是相同的,而非相对的,但为了提示同样一个道理,却根据询问者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应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赵州和尚的巧妙说服和应对术。把了解部下的心情放在第一位
那些在公司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工作的人,常抱怨自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在做普通员工时,能够非常积极地工作,努力配合领导工作,揣摸领导的意图,常在上司还没有下达命令之前就已把工作做好了。
当他们走上管理岗位之后,常把现在的部下和以前的自己作比较,希望他们都能像自己以前那样,但总是事与愿违。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不了解部下的真正意图和想法,彼此之间存在着鸿沟。最终只得抱怨社会、时代改变了。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让属下信服自己,努力地工作,就必须要消除彼此问的鸿沟,了解下属的思想,掌握下属的心性,使彼此成为工作中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朋友。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