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语文学术论集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王兴中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形成古典诗歌广告效应的四大要素是什么?从精神分析法如何看《荷塘月色》?三毛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王国维是怎样身体力行其“境界”说的?《聊斋志异》中为什么要写人与狐鬼的恋爱?《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体现在哪里?……本书对中外古今文学中的语言修辞、人物塑造、主题等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教学、新闻影视方面的热点问题,观点新,内容全,值得一阅。

内容推荐

该书是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集,反映了教学与科研的成果。全书分为语言修辞探讨、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学文论思考、教学谈、课余视野、新闻影视研究这几大块,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可作为借鉴、推广和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范本。

目录

语言修辞探讨

婉曲及其文化意蕴(矣琴)

试述汉字“拼音化”的谬误(杨增海)

浅淡语境的作用(刘雪梅)

简述语境与修辞的作用(杨善兴)

沦修辞的社会性质和心理性质(郭沁秋)

由社会心理看修辞规律(杨崇禧)

浅谈小说中行为动词暗示的人物心理(罗云)

浅谈形成古典诗歌广告效应的四大要素(胡琼)

古典文学研究

从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群分析来看其人格与志趣(许瑞娟)

《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魏佳)

试论李贺诗的艺术特色(梁光辉)

浅议山水田园的恬淡与超越(艾泽艳)

杜甫诗作中的鸟(顾晶)

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李寿鸿)

论唐代诗歌中爱情诗的爱情理念(马卫国)

从“苏妲己”看当今时代的“花弄影”(聂厚祥)

《论语》语言风格浅析(吴兴鹏)

浅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形象(罗永平)

《西游记》中阿Q意识浅析(杨灿阳)

试析《聊斋志异》写入与狐鬼恋爱的原因(罗小仑)

浅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塑造(杜黎)

从宝、黛、钗的爱情悲剧看《红楼梦》的主题(王平莺)

浅谈范进与孔乙己的不同结局(付晓明)

现当代文学研究

谈谈汪曾祺小说中的文人世界(周海燕)

用诗的语言追寻人性的本真(李艳彬)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剖析(樊则勇)

浅谈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秦文聪)

读鲁迅作品感悟其伟大人格(王吟松)

论阿Q革命的悲剧性(胡群羚) 

浅析郭沫若的墨学研究(严贵平)

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刘永良)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重字叠音(王俊杰)

从朱自清的散文看“重字叠音”的妙用(李碧)

从精神分析法再看《荷塘月色》(刘朝玉)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心理(那正忠)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柳建龙)

浅论《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悲剧性(裴先敏)

论《围城》的女性人物塑造(尹立柱)

浅谈《围城》中知识女性形象(申明锐)

林道静与江姐形象分析(尹尚芝)

浅论臧克家诗歌的人格精神(殷国佐)

浅谈三毛的内心世界(李雪终)

L浅议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汪绍权)

外国文学研究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根源(冯丽荣)

试论泰戈尔的诗歌艺术(李志文)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浪漫主义文艺观(朱云画)

文学文论思考

王国维充满境界的一生(龙德政)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的文化精神(辛友鸿)

形式与审美——艺术的心理原则(杨伟)

教学谈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牛莹)

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反思(曹红丽)

让合作学习走进作文教学(郭贤会)

中学科技活动课教学浅析(濮玉泽)

浅谈低年级教师体态语(周美清)

课余视野

“上乘之作”的成因探析(赵兴)

试析古老民歌“算开益”(和玉鹏)

新闻影视研究

都市新闻娱乐化趋势与众的尴尬处境(李冬琴)

《同一首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分析(张华新)

浅谈Jef Verschueren“适应性”理论的综观视角和动态视角(祝峰)

凝结在影像中的文化(慈祥)

镜像与镜式影像的再分析(曹圣)

平视视角——如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创作(巴胜超)

试论广告中标志的视觉传播(杜凌)

试读章节

二、封建婚姻制度的政治性

正如恩格斯所论述的,在封建家长们面前,婚姻问题的最终决定权决不会属于爱情。封建婚姻制度本身已经决定了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必然以悲剧告终。尽管贾母、王夫人等平素对贾宝玉娇纵无比,但在为宝玉选亲这样一个关系到家族根本利益的重大事件上,他们宁要宝玉受精神上的折磨,也不肯迁就他的愿望。

贾政等封建家长们考虑到:林黛玉不仅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选她做宝二奶奶是绝对不行的。而宝钗则不同,一方面,她出生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为待选入宫而进京,熟谙世故,对宝玉的“痴”“狂”也甚为不满。一有机会,便要劝宝玉学些应酬事务,讲些仕途经济,便于日后博取功名富贵,这正是贾政等家长们所希望的。加上她善于逢迎封建统治者,为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常常不择手段:当贵妃从宫里送来灯谜时,她心里明明觉得“并无甚新奇”。却“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当贾母给她过生日时,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就照着贾母的爱好回答。这些都深得贾府家长们的喜欢。更突出的是,金钏儿分明为王夫人逼死,事后连王夫人都有点“心里不安”。但她却说:“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儿玩,失掉了脚掉下去的……,”还说:“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这分明是说假话,表现得十分冷酷无情,但却迎合了封建家长们的意愿,博得了封建家长们的认可。为取得人们的好感,她有时更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如:帮助探春理家时,就用“小惠全大体”的办法,骗取了奴仆们的赞赏,以致从来好嫉妒的赵姨娘都要夸她“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重。”另一方面,宝钗的舅舅又是金陵节度使,掌管着经济和军政大权,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后,不仅可以使薛、王两家的关系更密切,而且宝玉也会在宝钗的朝夕规劝下,逐渐改掉这种“痴”“狂”的性格,走上他们所企盼的“科举仕宦”、“荣宗耀祖”的道路。而薛、王两大家族,从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也竭力想使宝钗能和宝玉结合,以便进一步取得贾家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终于强迫宝玉与宝钗结婚,逼死了林黛玉。很清楚,宝玉和宝钗的结合正是体现了贾、王、薛这三个封建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这里我们看到,婚姻已经不单是男女双方自己的事,而是直接带上政治色彩,关系到家族和阶级命运的事。当然,这样的选择也只会使宝玉更加叛逆,使宝玉对宝钗更为反感。因此,宝钗的婚姻也不能不以悲剧结束。

总之,《红楼梦》中无论是宝、黛的叛逆,还是宝钗的逢迎,也无论是黛玉的清高,还是宝钗的世故圆滑,在那个婚姻必须从属于政治的阶级和时代,都预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因此,《红楼梦》与其说是几个青年的爱情悲剧,不如说是整个封建社会终将走向衰亡的大悲剧。

        P134-P1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