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辩巧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荷兰)弗兰斯·H.凡·爱默伦//弗兰西斯卡·斯·汉克曼斯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论辩的分析与评价以及为书面或口头的话语形式表达论证提供了工具,从而系统地介绍批判性思维。本书试图为有兴趣学习论辩性讨论的学生提供普遍的原理和方法。本书把论辩看作是发生在批判性讨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所关注的是发生在日常讨论中的论辩,系统地讨论了论辩研究的关键概念,并用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话语与文本的例子来帮助解释这些概念。本书考查了论辩性讨论的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理,并为识别意见分歧、分析与评价论辩,以及用书面或口头形式来表达论辩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内容推荐

《论辩巧智》结合哲学和逻辑学对论辩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将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技巧引入论辩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论辩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升思维水平。本书不仅适合于对传播学、交际理论、法律、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话语理论、写作、演讲等有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对职业培.训也大有其实用价值。在论辩中掌握这一思维模式,对政治和商业谈判的成功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而本书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大量练习,对提高论辩中的分析、评价与表达技巧,都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这既是一部学术性著作,更是一部在诸多领域中实践性非常强的著作。

目录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译  序

引  论

I 论辩分析

1.意见分歧

2.论辩和讨论

3.立场和论辩

4.未表达的立场或前提

5.论辩结构

II 论辩评价

6.论辩可靠性

7.谬误(一)

8.谬误(二)

III 论辩表达

9.书面论辩

10.口头论辩

演讲评分表

批判性讨论规则

谬误概述

一般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英文索引对照表

弗兰斯·H.凡·爱默伦个人著述

作者简介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确保论辩双方都在谈论同一个主题,论辩双方要对与讨论有关的关键术语进行定义。取得一致意见的定义也许只是在日常语言中这个词所具有意思的一种,也许是一个不常用的专业术语。在后面一种情况下,定义必须紧扣讨论目的。不允许论辩一方为了使自己处于一个较容易辩护的立场而坚持某个定义。

在意见分歧的谈话中,不仅会导致意见并非真正的不一致,而且还可能导致意见虚假的一致,从而使得真正的意见分歧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列语篇的作者似乎就认为,伪解决是导致讨论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荷兰人的讨论中,每个人总是认同别人的观点。没有真正的辩论。……简而言之,荷兰人的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问题本身,因为讨论总是以一致同意而告终是值得怀疑的。

只有确定了确实存在意见分歧,意见不一致的关键点何在,以及参与者所采取的立场之后,真正的讨论才能开始。为了确保讨论过程有秩序进行,参与者需要遵守一系列重要规则,这些规则包括:

1)在讨论中提出的每个观点,必须与当时讨论的主题相干。在问题弄清之前,提出任何解决方案都是无用的。同样地,在作出决定之后,再提供任何重要信息也是无用的。只要参与者确实有话要说,他们必须说,同时不必克制自己提出相关论点。

2)最好避免同时提出太多论点,因为这样会使讨论马上变得混乱。要想提出多个论点,最好从提出一到两个开始。参与者应该把重要论点限制在一两个范围之内,不要提出与正题无关的问题或次要细节。

3)要清楚每个说法的作用。为什么演讲者会这样回应?他试图确定什么吗?他给出的是补充证据还是解释?他在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吗?

4)参与者不应当通过不必要的重复或再次提出已处理过的论点来拉长讨论。

P170

序言

我们很荣幸能为我们的著作《论辩巧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中文版写序,首先因为这意味着能把《论辩巧智》一书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使我们感到十分惊喜。正如书名所言,本书企图为读者提供一种有理说得清的技术。毫无疑问,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对于全世界人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绝大多数中国读者,你们以丰富悠久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传统而自豪。我们认为,在这项事业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无法估价的工具。

批判性思维既与逻辑学有关,又与交际理论有关。可是,与逻辑学和交际理论相比,批判性思维的范围更广,重点更突出。说它范围更广,是因为它需要处理人类推理的实践方面,而逻辑学家们往往把这一问题搁置在一边;说它重点突出,是因为它关注的只是人类推理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日常书面写作或口头讨论中出现的论辩性话语的合理行为甚为重要。指出这些区别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论辩研究的这个新途径的原因。出于对导论性逻辑教科书中用抽象的形式方法来处理论辩,以及交际理论教科书中用不系统的和表面化的方法来处理论辩之不满,在20世纪最后25年里,一些论辩新方法或多或少独立地在北美和欧洲发展起来。

这些论辩新方法的共同点是,它们或多或少受到图尔敏的《论证的运用》(1958)和佩雷曼与奥布莱茨一泰特卡的《新修辞学》(1969)所树立的典范的启发。同时,提出这些新方法的学者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拷贝这些典范,而是发展了自己的改进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有: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加拿大与美国一些哲学家发展的非形式逻辑(布莱尔和约翰逊,1987),法国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提出的激进论辩主义(安孔布尔和迪克罗,1983),以及在阿姆斯特丹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的论辩方法——语用论辩术(凡·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1984,1992,2004)。显然,我们代表着论辩的语用方向。由于我们的方法在国际论辩界已得到发展与广泛传播,我们还从其他方法中汲取了许多精华,以使我们的方法更容易为人们理解。

《论辩巧智》一书通过对论辩的分析与评价以及为书面或口头的话语形式表达论证提供了工具,从而系统地介绍批判性思维。本书试图为有兴趣学习论辩性讨论的学生提供普遍的原理和方法。本书把论辩看作是发生在批判性讨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所关注的是发生在日常讨论中的论辩,系统地讨论了论辩研究的关键概念,并用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话语与文本的例子来帮助解释这些概念。本书考查了论辩性讨论的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理,并为识别意见分歧、分析与评价论辩,以及用书面或口头形式来表达论辩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论辩巧智》不仅适合于学习传播学、教育学、哲学、语言学、演讲学、写作学等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适用于专业发展培训。本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它提供了简明完整的理论背景以及论辩分析与评价的实例,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本书从非技术层面处理语用学的关键概念,提供了一个言语交际理论的一般性介绍。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论辩的分析、评价和表达技巧,本书提供了大量取材于不同背景的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练习题和作业。

弗兰斯·H.凡·爱默伦

A.弗兰西斯卡·斯·汉克曼斯

2005年5月于阿姆斯特丹大学

后记

我国学者对凡·爱默伦教授的著作并不陌生。他与其已故同伴荷罗顿道斯特合著的《论辩、交际与谬误:一种语用论辩观》一书的中文版(施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与英文版分别于1991和1992年先后出版,该书现已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俄文出版①。凡·爱默伦教授的著作被译为中文的还有《批评性论辩:论辩的语用辩证法》(张树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而该书的英文版《论辩的系统理论——语用论辩方法》于2004年才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翻译本书时,毫无疑问,施旭与张树学两位学者的译著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从他们那里我们汲取了不少精华。但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我们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diadectics”这个词,他们二位采取的是当前国内通常的译法,即译为“辩证法”,我们则译为“论辩术”。这么翻译的理由是:“dialectics”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源于古希腊的“论辩术”,二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辩证法”,而论辩理论与非形式逻辑正是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dialectics”一词的。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采取“论辩术”或“论辩理论”之译法。又如"critical”一词,前两位学者译为“批评性”,而针对如今使用频率极高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一常用术语,我们则译为“批判性”。

阅读此书,还有两个关键词"argumentation”和“argument”需要读者特别注意。哲学界通常都把二者分别译为“论证”和“论据”,当然也有把后者译“推理”的。尤其在法哲学界中,法律方法论学者似乎均把前者译为“论证”。当然,将其译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其理论实质。为了使读者能了解我们的意图,在此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概念分别译为“论辩”和“论证”。翻开当代西方导论性逻辑学教科书,“论证”(argument)是其中的最基本概念,其地位相当于国内逻辑学教科书中“推理”。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argument”理解为“推理”,因为在英文中还有一个专门与“推理”对应的术语“reasoning"。换句话说,“论证”已成为当代西方导论性逻辑学教科书的最基本概念。而“论辩”(argumentation)这一概念在欧洲学者使用较多,主要是从语言与交际理论角度提出来的。如果我们把“argumentation”理解为“论证”,那么又如何理解逻辑学的核心概念“argument”呢?欧洲学者在使用“argumenation”这一术语时,关键在于它强调了动态性、多主体性、交际性或语境性;而逻辑学家在使用"argument”时几乎不考虑这些。

其实,论证是人类交际的自然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O'Keefe区别了两种类型的论证即论证l和论证2。前者把论证描述为一种“话语”或“交际行为”,论证被当作请求及其理由来考虑;后者把论证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这种论证指的是论辩过程或给特殊主张做论证的行为①。前者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作为结果的论证(argument—as—product);后者则是指作为过程的论证(argument—as—process)。nabennas直接把前者称为论证(argument),后者称为论辩(argumentation)②。

《论辩巧智》一书原名《论辩——分析、评价与表达》,该书于2002年已译成俄文,译成德文、日文、西班牙文以及葡萄牙文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经过我们与作者协商,决定把中文版的书名改为现在所用的书名,作者还专门为中文版写了一个序,解释了语用论辩术、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以及激进论辩主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翻译过程中,承蒙本书作者凡·爱默伦教授和斯诺克·汉克曼斯教授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对此不胜感激。特别感谢我们的导师鞠实儿,他为本书的翻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我们还要感谢华南师范大学于奇智教授,当我们在翻译法国激进论辩主义内容时,他提供了法国人名的准确翻译,本书的名称也是接受他的意见的结果。我们也非常感谢中央财经大学袁正校教授,他花了大量时间逐字逐句、字斟句酌地阅读了本书译稿,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宝贵修改意见。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苏元,没有她的辛勤劳动,本书就很难与读者见面。

本书赵艺翻译了序、引论和第l、2、3、4、5、10部分,熊明辉翻译了目录、附录和第6、7、8、9部分,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全书由苏天辅教授统校。

为了便于读者特别是那些想从事论辩研究的人们系统掌握语用论辩术,本书在后面提供了凡·爱默伦教授的个人简历及代表著作目录。

因水平有限,译文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同仁批评指正。

译者

20Q5年5月于广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