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文明史(第4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楼宇烈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实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提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本卷函盖先秦文明。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第二节 新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传统学术文化 第三节 历史的反思与迈向近代文明 第一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发 第二节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第三节 农业精耕细作的深化 第四节 棉花种植与松江棉纺织业 第五节 江南市镇与客帮商人 第六节 白银、铜钱与金融业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一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泰州学派 第二节 党社运动与市民抗争 第三节 启蒙思想的深化与学术思想的嬗变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学思想、方法及手段 第二节 总结与开创——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一节 国家秩序的重建和近代疆域的奠定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节 对外关系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计民生 第一节 皇权专制与行政法制化的加强 第二节 赋役制度变革与人民自由度的提高 第三节 漕运与共黄河的治理业绩 第四节 灾荒与政府的赈济措施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第一节 集大成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建设 第二节 考据:思想与学术的消长 第三节 清代学术的知识谱系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入会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明末士大夫对西学的接受和拒斥 第三节 清初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与西学东渐 第四节 清初士人与西学的流播 第五节 中学西渐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的完备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第三节 香烟缭绕: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迭兴与变奏 第二节 独抒性灵与赋到沧桑 第三节 版画世界与翰墨丹青 第四节 《红楼梦》:一部小说折射的文化史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第一节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第二节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第三节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第一节 完备的学校与书院之兴衰 第二节 蒙学教育及其人文意蕴 第三节 融合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第一节 明清两朝首都的规划与管理 第二节 沿海城市的发展与辐射作用 第三节 沿海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第一节 师夷、制器、自强 第二节 西学、启蒙、救亡 第三节 制度、立宪、共和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思想观念。但在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明显地呈现出滞后的状态。 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依仗其工业文明发展取得的经济、军事实力,频频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把我国变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面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整体实力的攻击,以固有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我国是很难抵御的,再加上清王朝政治的腐朽、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陈旧等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家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富国强兵,在西方列强的军事进攻下和西方文明的刺激下,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在变法维新,特别是民主革命的推动下,中华文明开始进入了转型期,迈步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第一节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激增 农业经济的新因素 手工业的发达和近代工业的发生 商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文化日趋重要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发展 近代疆域的奠定 宋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一度非常繁荣,曾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社会经济自然增长的过程受到阻遏。元代大约一百年间,社会经济始终未能恢复到宋代的水平。明朝建立后,随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到明代中后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超过了宋代。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原因,社会经济又有所倒退。但是到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开拓上,还是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上,都达到了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巅峰。 同一时期,我国的人口也有了急剧的增加。据明代官方的统计,明初全国人口有6000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有的学者估计到明末全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达到1.3亿到1.5亿。到了清代中期,人口迅速增长。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为1.5亿左右,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了3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而至鸦片战争前,道光十八年(1838)全国人口数已达到了4亿多。人口的增长一方面与国土疆域的扩大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清政府实行的赋税制度密切相关。当时推行“摊丁入田”的制度,规定增丁不加赋,对人口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人口的增长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反映。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耕地的大量拓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这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中出现了某些新的因素,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经营地主”,他们不仅出租土地,还采用招募雇工,自己直接经营的方式。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地主自己经营的方式有所减少,而“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中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新因素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比重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P1-2 后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劫难而绵延不断,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与自主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华文明及其发展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学界日益密切的关注。读者期待着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成果问世。有鉴于此,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于1999年6月向学校提出,发挥北大人文学科的综合优势,编写一部具有综合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的计划,立即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列入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学科建设的重点资助项目。同时,这个研究项目吸引了校内许多教授的参与,遂于1999年底正式启动了《中华文明史》的编写工作。 本书有别于普及读物,既不是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简单罗列和介绍,也不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一般性叙述。我们在吸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理论、观点、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尤致力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系统论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同时,展示各个时期文明的丰富多彩的面貌,着重阐述各个时期文明的亮点、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尽可能揭示文明的发展规律。 本书是众多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北大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教授提出总体设计和编写要点,主持课题研究,主编第三卷,并对全书统稿,逐章逐节地进行文字的加工润饰。著名教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分别担任第一、二、四卷主编;李零、王邦维、邓小南、刘勇强教授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卷副主编。各卷的主编、副主编除统改本卷书稿外,还承担了一些章节的撰写工作。北大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同瑞教授参与全书各编内容的讨论研究,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卷的主编、副主编和吴同瑞教授共九人组成编委会,统筹全书的编写工作。另有多位教授、副教授先后参与课题研究,承担撰稿任务。在编写工作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尊重编写者的学术个性和创见,同时也尊重主编和副主编的统改权,二者兼顾,以保证全书的学术水平。这五年来,我们利用每一个寒暑假和许多节假日,召开了数十次大小讨论会,对全书的总体方案、编写要点、工作计划、编写体例、章节安排、全书提纲、初稿、二稿进行了认真研讨。与会学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辩难,集思广益。每次讨论会都开成多学科交融互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与会者都感到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大家由衷地表示,参加编写《中华文明史》是一次愉快的工作经历和难得的学习机会。编委会除召开研讨会外,平时还用各种方式交流信息,及时总结经验,我们所编写的多期工作简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五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顺利地完成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善于团结同志以形成合力的学术带头人;二是要有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强有力的组织工作。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今后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中华文明史》的编写对北大人文学科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晰地显现出来。 本书撰稿人具体分工如下: 袁行霈(北大中文系教授) 总绪论 第三卷绪论、第十一章 严文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一卷绪论、第四章第四节,选编第一卷插图 赵辉(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一卷第一章 刘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一卷第二章、第六章第一节 张传玺(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一卷第三章第一、二、四节,第二卷绪论、第一章、第三章 高崇文(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一卷第三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二、三、四节 孙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一卷第四章第一、二、三节 赵化成(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一卷第五章第二卷第九章第一、二、三、五节 沈培(原北大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卷第七章第一、二节 张猛(原北大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卷第七章第三节 王博(北大哲学系教授) 第一卷第八章、第九章第一、二、三、四、七节 李零(北大中文系教授) 第一卷第九章第五、六节 傅刚(北大中文系教授) 第一卷第十章第一、二节第二卷第八章 刘玉才(北大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卷第十章第三、四节第四卷第十章,选编第二、四卷插图 阎步克(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二卷第二章、第四章第五节 陈苏镇(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二卷第四章第一、二、三、四节 章启群(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第二卷第五章 王邦维(北大东方学系教授) 第二卷第六章 岳庆平(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二卷第七章、第十一章 张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第二卷第九章第四、七节 张帆(北大历史系副教授) 第二卷第十章第三卷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第四卷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四节 王小甫(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三卷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一节史学部分 齐东方(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第二卷第九章第六节第三卷第二章第一、二节 第十三章第一、二节,选编第三卷插图 陈少峰(北大哲学系教授) 第三卷第二章第三节、第七章第一节经学部分、第二、三节 邓小南(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三卷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三章第三节 张学智(北大哲学系教授) 第三卷第六章第一节 李四龙(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第三卷第六章第二节 王锦民(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第三卷第六章第三节第四卷第二章、第八章、第十一章 孟二冬(北大中文系教授) 第三卷第十二章 楼宇烈(北大哲学系教授) 第四卷绪论 郭润涛(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四卷第一章、第五章 刘勇强(北大中文系教授) 第四卷第六章第一、二、三节、第九章 孙尚扬(北大哲学系教授) 第四卷第七章 李孝聪(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四卷第十二章 郭卫东(北大历史系教授)’ 第四卷第十三章 吴同瑞(北大国学研究院教授) 后记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北京大学的上届和本届主要领导人都很重视这项工作,特别是前任常务副校长迟惠生教授始终给予关注,还审阅过部分初稿,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修改意见。前任主管北大文科工作的副校长何芳川教授对方案策划、队伍组织、经费资助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北大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多次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北大党委宣传部部长赵为民教授参加了最初的方案设计。北大国学研究院秘书何淑云教授、耿琴副教授为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江林昌教授提供过第一卷第三章的部分初稿。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李星明博士协助选编了全书的插图。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慷慨地给予经费资助。本书的部分插图由江西21世纪出版社无偿提供。本书的责任编辑为出版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前面提到,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一部多学科有机结合的、具有较高学术性的中华文明史。然而,本课题的参加者分别来自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学科,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比较熟悉,但未必习惯从更宏观的文明史的角度来观照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要写出一部既不同于文学史、历史、哲学史、考古学史,而从各个学科看来又有一定深度的文明史专著,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是要努力突破的难关,并且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结果未必尽如人意。此外,作为集体科研项目,撰稿人多达36位,虽经反复讨论和主编统稿,各卷、各章之间仍难免存在不够均衡和统一的缺点。凡此种种,我们都惴惴不安,深恐辜负大家的期望,恳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