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即将消逝的绿色记忆,生命与死亡在此绽放最绚丽的花。
瑞士自然摄影家托马斯·马伦特16年出生入死、踏遍五大洲几乎所有的热带雨林之后,倾心奉献给全世界读者的一套视觉大餐;数百幅动人心魄的精彩照片零距离探秘人类鲜有涉足的雨林深处,诸多人类从未见识的雨林生命影像,光怪陆离,全球首次呈献;是至今以彩图形式出版过的、关于雨林世界最深刻、最全面、最美丽的书。书中,作者以500多张照片为我们展现了雨林中那一个个美丽的生灵,还用文字为我们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随书附赠CD一张,系长达70分钟的来自热带雨林的天籁之声;本书全球用纸均为无酸环保纸,不含任何来自雨林的树木木浆。
零距离的独家报道,托马斯·马伦特镜头中的热带雨林!
本书中这些动人心魄的照片摄自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最多元的热带雨林。雨林中令人惊叹的动植物,让你能够领略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奇观。
自然摄影师托马斯·马伦特花费16年的心血,足迹踏遍五大洲,艰苦但吸引人的冒险历程最终集结成这本热带雨林图集。在他的镜头中,多彩多姿的热带雨林——从切叶蚁到毒蛙,再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和高飞到树冠的鸟类——得以生动再现。
从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窥见雨林中那万万千千的生物的神秘面貌,还可以了解更多科普知识。书中的一幅幅照片将把你带到热带雨林这个神秘的自然王国;书中的文字为你生动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和那些不为人知的探险经历。
雨林是一曲生命的交响乐和赞歌。
“每一个雨林都是独特的,但是都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原始美给你全身心的震撼。”
——托马斯·马伦特
“一个原始的、杂乱的,但也是生机勃勃的大温室”——这是查尔斯·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乘英国海军勘探船“小猎犬号”环球航行时记下的对巴西热带雨林的第一印象。高大的常青树和与之纠缠在一起的藤本植物,令人眼花缭乱的蝴蝶和鸟类,岸边就可以听到的各种昆虫和鸟的叫声。一切部令他惊异。他的欣喜和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看来,他的反应是不正常的。当时人们认为雨林是个可怕的地方,避之惟恐不及。探险家和作家笔下的雨林是阴暗的、充满危险的丛林,一块茂密、难于穿过的植被,变幻莫测的沼泽,处处是毒蛇猛兽以及充满敌意的土著人的土地。
到了二十世纪,自然保护论者们又将雨林描述成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宝库,是地球之肺。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所有生命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真正的雨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大多数旅行家的第一印象不是万花筒般的颜色,不是令人压抑的阴郁,而是阴凉的、潮湿的且四季常青的雨林。乍一看,动物很稀少,偶尔才会听到头顶的树梢上有鸟儿的叫声和翅膀扑飞的声音。林下湿热又寂静。天空极可能是蓝的,但是树林浓荫蔽日,是否能看到蓝天又有什么关系呢?丛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难以穿越,林下其实很空旷很容易穿越。一棵棵大树就像擎天柱一样,树皮光滑,没有多少分支的树干直插云天。大树由许多稳定的根系支持,根系沿地下伸展。还有一些由板状根来支持。阳光透过树冠的缝隙洒向地面,使棕榈树和其他一些小树能够成长。攀缘植物处处可见:藤本植物就像绳结一样将树冠缠结在一起;树藤沿树干向上生长或是在灌木丛上伸展;兰科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在树枝上发芽生长。
真正的雨林是低地热带雨林,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雨林。无论在南美、非洲中部,还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看起来大同小异。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树冠到处扩展,高低起伏,说明树的高度有很大差异。偶尔也会有一些巨树,也叫突现树的树冠高高在上,完全暴露在空中,很容易受到暴风雨的侵袭。树冠下是林冠下层植物,不同的棕榈树、树藤、灌木和小树竞相爬向树冠的位置。树冠下层植物层以下才是森林的地表,枯叶败枝、幼苗和节根在地上匍匐着。
低地雨林围绕赤道形成波状带,跨越几个主要的大洲和热带海洋上星罗棋布的岛屿。只有在终年湿热的条件下雨林才能繁荣。但雨林并不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这里的温度在24—28℃之间,比起温度高达40℃或50℃的沙漠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雨林毕竟不同干世界上其他地区,这里的四季不太分明,各季节的温差还没有昼夜温差大。
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这里白天很长。因为地球是倾斜的,所以地处温带的国家只有在夏天朝向太阳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较多的光照,冬季背离的时候,白天就变短了。但是赤道几乎不受地球倾斜的影响,白天和黑夜一样长。这就意味着植物没有明显的生长季,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受季节变换的影响。
水是雨林的生命源泉。真正的雨林一年至少需要1700毫米的降水(尽管有些地方的降水是它的八倍),而且全年中雨量分布要均匀。每个月都连续下大雨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却不可能发生。人们总以为雨林没有季节之分,但雨林的降雨是有季节性的。在真正的雨林,如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和南美的亚马孙雨林,确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旱季——终年都是雨季,只有潮湿和更潮湿之分,很容易发生洪涝。因为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植物不停地生长。结果,大部分树四季常青,只有极少数树种在开花和生长的过渡阶段会落叶,然后如此往复。 离开赤道后,雨量随季节变化更加明显,森林的特征也在变化。雨林变成了半常绿林或季雨林,有明显的旱季,部分树会落叶,树的种类也较热带雨林要少,接下来的那些雨林就变成了干性热带雨林,那里的旱季更长,大多数树木都要落叶。在雨季,这里的森林和热带雨林一样,一片葱茏,但是盘根错节的藤本植物比热带雨林要少许多。
雨林和山脉的相接处,是另一种生态景观——云雾林。湿度很大的空气从低地升起,形成凉雾,包围着云雾林。云雾林的树木不会长到雨林中的树木那么高,但会被更多的附生植物覆盖。这些附生植物在树枝上生根,从潮湿的空气中直接吸收水分。云雾林中的植物非常丰富,生长得比雨林还要茂盛。
虽然世界上最著名的雨林在热带,但温带的雨林完全可以与之媲美。新西兰西南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的种类丰富的常绿森林和热带雨林一样满目葱绿.其附生植物简直可以和湿度最大的云雾林中的媲美。尽管如此,世界上最具活力、生态最复杂多样的雨林还是非热带中心地带的雨林莫属。
P024-P027
今天,热带雨林只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之六,但其中的物种却占全球二分之一以上。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在南美的亚马逊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以及东南亚的大片热带雨林中,存在数以百万计的物种。虽然他们对其中的许多动植物都进行过科学研究,但还有一些至今不为人知。在雨林中高高的树冠上,许多生命是暂时难以企及的,成千上万的物种有待以后逐步去认识。 科学家们不断有重要的新发现。2006年,在东南亚新几内亚岛雨林覆盖的群山中,探险队发现了一个人类从未踏足的世界——一个“失落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发现的一种新的鸟,几种青蛙,蝴蝶和一些植物都是科学界闻所未闻的。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难得有机会去那些幽暗的雨林,为什么还要化大力气去保护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呢?”我们要看到,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雨林中丰富的资源一直在为人类造福。雨林为我们提供了从食物、饮料如香蕉,鳄梨,可可,到药品,如奎宁(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癌症),再到巴西橡胶树衍生的各种工业产品;雨林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地的土著人也为我们揭开了雨林的许多秘密,因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文化都和雨林密切相关,他们对雨林的认识更加深刻。 这本摄影集是托马斯·马伦特历时十六年完成的。在这本摄影集中,他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林中动植物无与伦比的美丽,大自然造就的雨林的多样性,复杂性,独特性。我们在赞叹、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到震撼。它以特殊的方式提醒我们,雨林是非常宝贵、难以取代的;无论它潜在的价值还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保护雨林。没有雨林,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将难以长期生存。 西蒙·库塞尔 英国雨林基金会主席